從歷史記載看,陳湯就是一個窮怕了的賭徒,為了富貴不顧一切求得功名。

在漢朝,陳湯不是唯一這樣敢幹事的人。

周勃、常惠、馮奉世等人都曾經矯詔過。

我們要理解陳湯,就要重新認識儒家思想禁錮之前的中國人是什麼樣性格的民族。

我總結的是:血性、冒險精神、榮譽感、自強、百折不撓

西漢是一個非常有血性的時代,他們身上還繼承著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的遺風。

樊噲、馮唐、衛青、霍去病、李廣、張騫、蘇武、郅都、張湯、 賈誼、晁錯、周亞夫、傅介子、胡建、王嘉、田橫八百壯士,個性鮮明,名人薈萃,經歷傳奇。

雖然陳湯等人確實大膽妄為,但他們客觀上使國家利益獲得了保障,而漢朝皇帝又能寬容以待,才能讓這樣的事蹟得到宣揚。

到了儒家正式成為國家主導思想後,中國傳統古風蕩然無存,溫良恭儉讓成了社會主流,社會等級森然,皇帝和皇權再也無人敢觸碰。我們從此也再也看不到蕩氣迴腸的古人風範。


誠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霸氣十足的話語正是出自西漢名將陳湯之口。那麼陳湯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說出了這句令我華夏子孫熱血沸騰的話呢?

故事發生在公元前36年,陳湯和甘延壽出使西域。謀劃聯合烏孫,大宛等國,征伐匈奴。但甘延壽覺得要事先請奏一下朝廷,兩人產生不同意見,隨後陳湯便假傳聖旨,調撥軍馬。而事已至此,甘延壽也只得聽從於他。隨後二人調兵遣將, 分兵前進,長途奔襲令匈奴措手不及,取得了對匈奴的大勝,並斬殺了郅支單於。在勝利歸來後,陳湯便說出了這句流傳千古的話語:「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其實陳湯當時敢於脅迫上司,矯詔發兵,並最終取得勝利。一方面要歸功於陳湯的深謀遠慮和過人膽識,以及其優秀的軍事能力。另一方面,陳湯也等於是在做一次賭博,贏了,青史留名;輸了,萬劫不復。最終他贏了,贏的很徹底,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幕。

我是小逸聊史,品讀古今史實,探討人生哲理,感謝小夥伴們閱讀觀看,如果覺得小逸說的有道理,求大家動動小手,點點關注!??


陳湯,山陽郡人,公元前三六年,任西域副校尉。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略,喜奇功。

由於匈奴單於郅支傲慢,折辱漢使,並在西域搞風搞雨,陳湯認為如果不立即征服其國,則西域必有大變。建議西域都護甘延壽徵發屯田軍隊,並率領烏孫軍隊直接圍城。

甘延壽雖然認為有道理,但是想先向朝廷彙報。陳湯等甘延壽生病的時候,假傳聖旨,徵召西域各邦軍隊以及屯田大軍,分六路軍隊攻伐郅支。最終將其斬首滅國,並說出了那就霸氣十足的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雖然滅其國,斬其首,穩定了西域局勢,但是由於假傳聖旨,多次遭到朝中大臣彈劾,漢元帝雖赦罪封侯,待漢成帝繼位後又免職下獄,幾度沉浮,晚年十分悽慘。


天高皇帝遠,豪賭一把。估計陳湯也是拿捏住了主將甘延壽的心理,也有把握做通甘延壽工作。反正失敗了,主將被脅迫,責任都推到陳湯頭上,成功了主要功勞還是甘延壽的。況且遠在西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萬裏征伐西域能夠建立大軍功人生估計也就這一次機會。


傳說王玄策一個人在印度借兵

滅了一國,此人膽量謀略可見不一般,他是個外交家,軍人出身,三次出使印度,為中國的佛教貢獻不次於玄裝,但他卻不是佛教徒,此人性格倔強,忠勇耿直,有膽有識,不與奸宦為伍。一生並不得志。


大行不顧細謹 ,大禮不辭小讓!


出鞘的名刀又豈是一塊豆乳能壓得住的??陳湯的悲劇毫無疑問的,背後充滿了陰謀的味道,不行我要控制住老是思考陰謀的習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