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孙启平,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余栋臣,又名腾良,别号余蛮子,哥老会的首领,四川大足县龙水镇人氏,家庭贫困,以挑柴为业,做过一些苦力贩运的工作,经营过小商。他自幼为人比较耿直豪爽,并喜爱练习武术,经常喜欢为人们打抱不平,看不惯一些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非常富有正义感,在群众当中比较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余栋臣于1895年发布的反洋教布告)

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反洋教起义的领导者。清朝末年,洋教势力进入了龙水镇,由于教士和教民专横跋扈,引起了当地士绅和百姓的强烈不满,1886年,受重庆教案等事情的影响,龙水镇的人民群众捣毁了龙水镇新落成的教堂。第二年,当地群众再次捣毁了新建成的教堂,表达了强烈的抗议思想。到了1890年,法国传教士及教民再次引发当地群众不满,当地民众第三次将教堂捣毁。余栋臣利用这次机会,积极组织民众进行武装起义,攻入了龙水镇,发布檄文,开始同外国传教士势力进行斗争,但由于清政府的镇压,起义以失败告终,余栋臣则逃往县内的西山之中进行潜伏,等候时机。

1898年,余栋臣再次回到大足龙水镇率领众人进行起义,派人抓捕法国传教士,并攻打重庆、内江、安岳等地,影响范围达到三十多个州县,焚毁教堂二十多座,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轰动和震慑作用。面对日益强大的义军,清政府感到了威胁和恐慌,开始派重兵进行围剿镇压,由四川藩司王之春前去处理此次事件。义军被围困在西山之中,1899年1月,终因粮草不继,余栋臣等人被迫下山投降。事后,余栋臣被押送到成都进行看押,遭受监禁。余栋臣等人的起义宣告失败。清政府向法国赔银一百多万两。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余栋臣被释放,但因其主张进行「复清」和复辟活动,被川军所枪杀。

(荣昌河包镇真缘堂)

余栋臣的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觑的,其影响范围超出重庆、四川,在整个中国南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次事件也是义和团运动前影响最大的一次反洋教起义,为后来的义和团运动在四川等地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义和团旗帜)

参考资料:

1、周勇:《重庆辛亥革命史》,重庆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2、刘才赋:《秘密社会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版。

3、陈日朋:《中华英烈辞典》,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1年6月版。

4、夏征农,陈至立:《大辞海·中国近现代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5、许焕玉,周兴春:《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黄河出版社,1992年5月版。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余栋臣起义主要的口号是顺清灭洋,十九世纪末的反教运动早就随著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而遍布全国,但是四川大足的余栋臣起义则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也可以说是义和团运动的先驱。

(图片来源于网路,侵权联删,谢谢)

这次起义主要是针对外国洋人教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已经逐渐的沦为了外国殖民者的傀儡,而在中国的洋人们则披著教会外衣,在中国大地上干尽了苟且之事,当然最直接的受害就是全国各地的百姓,当地官商与教会相勾结,鱼肉百姓,这也是为何这次起义主要针对的就是教会,因为在他们看来教会就是帝国注意侵略中国的工具,消灭掉了教会,则中国就可以免于瓜分。

(图片来源于网路,侵权联删,谢谢)

在国家面临著再次被瓜分的情况下,中国和外国之间的矛盾已经占据了清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于是他们提出了顺清灭洋的口号,扛起了起义的大旗,这次起义从四川大足开始,不久余栋臣的名字便传到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但是就现存资料来看,这次起义并没有真正的发动起战争,甚至各地的洋人也并没有被杀几个,顺清灭洋的口号也只是为了能够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希望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并举全国之力将外国人驱逐出去,就是后来的义和团运动也是如此。

(图片来源于网路,侵权联删,谢谢)

但是可悲的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完全的沦为了洋人的政府,为了保全自己,就算丢了全中国又如何?

因此这次起义虽然并没有像义和团那样初具全国性的规模,但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义和团的先驱和延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