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

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

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

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晋武帝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

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

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意识到,自秦汉以来,统一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广大平民百姓要求统一,渴望和平。

因此,晋武帝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著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

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

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

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

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

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注定一方必将统一天下,其余二国也将被一国所吞并。而三国中笑到最后的既不是曹魏,亦不是蜀汉、东吴,而是司马氏。司马氏才是笑到最后的人,吴国也亡于司马氏之手。

蜀汉因邓艾使得一著险棋而亡,而东吴的灭亡也是颇为曲折。晋朝建立以后,是磨刀霍霍向东吴,一心想要吞并东吴,只是前期二者都是小规模作战。不过晋朝是精心准备著伐吴大业,积极地筹备军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水军,在多地操练水军,以便与东吴水军直面对抗,再有就是搞心理战,晋军在与东吴军队交界的地方,就一直利诱吴军,让吴军不少将士倒向了晋军。当西晋稳定了后方后,晋武帝便开始了讨伐大业,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当东吴看到晋军来袭时,将士战力低下,无力抵抗晋军,加之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全国上下没有统一的对外政策,导致晋军势如破竹,东吴防线快速崩溃。最后东吴的孙皓眼看局势对自己不利,他也无法回力改天,只能投降晋军。

东吴的灭亡,也是因为君主昏庸,孙皓远比不上孙权,他在位时将东吴治理的是一团糟,即使东吴有长江天险,可当晋朝统一北方与蜀汉后实力增强,东吴面对的就是一个庞然大物,也无力与其对抗,只能被晋朝所灭。


魏蜀吴三国纵横捭阖近百年时间,最后司马家族笑到最后,三家归晋,吴国存在了五十多年,是三国之中存在最长,最后一个灭亡的。吴国亡国之君孙皓是响当当的人物,也是骨气比较硬的亡国之君。

吴主孙权执政了五十多年,晚年患了多疑症,儿子被杀的不多了,幼子孙亮接班。然后是景帝孙休即位。公元工『4年,景帝孙休病死,这个时侯吴国的形势非常不妙,传统盟友蜀国被魏国吞并了,吴国内部交趾郡正发生叛乱,魏国政权也面临重新洗牌问题。孙休的几个儿子年幼,吴国元老们经过商议认为,多事之秋还是选个年长稳重的君主主持大局,于是23岁的孙皓成为首选人物。

孙皓是孙权长孙,废太子孙和的儿子,根红苗正。孙皓上任之初比较勤政,丁奉,张布,濮阳兴等一班老臣得到封赏,受到尊重。社会较安定,宫女都放出来许配好人家,孙皓的执政能力得到广泛认可。″一时誉为令主。」然而过了试用期以后,孙皓的性格大变,可能幼年时父母无端被害,心里受到伤害太大,孙皓手段暴虐,杀人手段残酷,反对他的人遭到凿眼,扒皮,锯头等待遇。孙皓还大兴土木修昭明宫。「二千石以下皆入山督摄伐木。」下基层体验生活。又遍征五千宫女充入宫中淫乐。

吴国经济和人囗和曹魏相差太多,孙皓几次不切实际北伐,空耗了国力。司马炎很早作了战略布局,王濬在益州大造战船,准备顺流而下,羊祜附责前线指挥。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司马炎正式下召伐吴。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镶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六路大军伐吴。

王濬在益州造船的时侯,顾意让木屑顺流而下,给吴军造成心里压力。当晋军楼船顺流而下攻克武昌后,江南各地州县都是望风而降。王濬船队很快攻到石头城下,孙皓也学蜀主刘禅一样献城投降,自巳双手反绑,带著棺材投降了晋军。孙皓知道吴军不缺吃不缺穿,军心焕散不抵抗是因为自己的残暴统治,天下归晋是大势所趋,便给各地抵抗的将军写信,让他们投降。晋武帝给孙皓较高的待遇,封归命候。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炎拍著一个位子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孙皓也不卑不亢的说:"臣于南方亦设些座以待陛下!"司马炎哈哈一笑没有制罪,面对其他大臣的奚落,孙皓同样怼回去,四年以后,孙皓病逝。孙皓在位十多年是一个有能力的君主,可以有一番作为,如果不是乱折腾,吴国还会延续很久。


在三国,蜀汉被邓艾出奇兵所灭。在蜀汉灭亡后,东吴虽然成为曹魏唯一的敌人,但是东吴也苟延残喘到了司马炎篡夺了老曹家的江山,建立了晋朝。那么,最后东吴最后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了解真相。

老孙家的东吴始于孙坚,他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起义中发家,孙家就此走上了逐鹿天下之路。在孙坚死后,孙策暂时依附于袁术,后来他脱离袁术,带兵夺取江东六郡,草创江东。但是这个孙策是一个短命鬼,不久就被刺客刺杀,一命呜呼。在临终之时,他将江东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

孙权接受江东后,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人的辅佐下,巩固了江东的基业,静观天下变化,伺机而动。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和孙权等人,一统天下。赤壁大战爆发,孙权和刘备联盟共抗曹操,周瑜设计火烧赤壁,曹操大败,孙权和刘备取得大胜。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取了荆州四郡、益州、汉中,孙权占据江东及荆州一部,曹操实力最强,占据了北方,三国鼎立局面逐步形成。公元220年,曹丕取代汉室称帝,刘备、孙权接连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三国时期,孙刘实力弱,一直都联合在一起,抗击曹魏,特别是诸葛亮还搞了几次北伐,但没有什么进展。后来,诸葛亮死后,蜀汉日渐衰弱,被邓艾出奇兵而灭。在蜀汉灭亡后,东吴虽然是孤木难支,但也苟延残喘了很久。公元252年,孙权病逝,年仅10岁的孙亮继位,虽然司马昭趁机进攻东吴,但是孙权还是留下了家底,在诸葛恪的统帅下,大败魏军。

在外部的威胁解决后,东吴就开始玩起了内斗,变乱更迭。先是诸葛恪征、吕据、朱异等重要将领被孙峻等人所杀。随后,孙𬘭废黜孙亮,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即位。孙休为了夺回东吴的大权,又杀死了孙𬘭 。孙休在位期间,虽然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但并未使孙吴的疲弊之态得到根本改善。

公元264年,孙休病死,孙皓继位。在孙皓继位之初,他曾一度施行善政,一时被誉为「令主」。但是不久之后,孙皓就凶相毕露,骄奢淫逸,残忍无道,还穷光蛋,不断向晋发动战争。这样东吴不仅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削弱了国力,此消彼长,孙皓在作死的节奏上浪,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六路大军伐吴,此时的孙皓遭到了江东士族的唾弃,东吴上下离心。面对来势汹汹的晋军,东吴是节节败退。公元280年5月1日,晋朝的大军兵临南京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著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孙皓被封为「归命侯」。东吴灭亡,西晋就此一统天下。

在蜀汉灭亡后,东吴是孤木难支,灭亡是早晚的。而在孙权死后,东吴内乱不斗,再加上孙皓的穷兵黩武,加速了东吴的灭亡。当时,西晋处于上升期,而东吴处于下降期,此消彼长,东吴灭亡是必然。各位,你们认为呢?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一一[唐]刘禹钖《金陵怀古》

王濬,晋军统帅,灭吴主要功臣之一。金陵,东吴都城(今江苏南京市)

东吴末代君主孙皓暴戾,纵情酒色、滥杀忠臣。东吴名将陆抗陈兵边境,与晋军对恃。晋朝大将羊祜知有陆抗在,难以用兵,故也自保以防吴军。羊祜与陆抗虽为对手,虽相互敬重视为知音。后羊祜临终前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为将,武帝采纳。陆抗病故之后,东吴一片歌舞升平,离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己。


关于东吴的覆灭,小编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东吴方面说起

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整日沉迷酒色,随意杀害大臣,置江山社稷于不顾(这几点像极了纣王)。于是在他统治下人人自危,军心涣散。尤其是在陆逊死后,东吴更是军备荒废,朝政不振被灭是早晚的事。

那么孙皓到底有多昏晕无道呢?
  1. 孙皓虐待大臣。举个例子,丞相里面除张悌是战死以外,其余都是非正常死亡,流放并处死了濮阳兴,然后夷三族,万彧被逼死,死后全家都被流放;陆凯死后没几年,全家都被流放。从东吴建衡元年(晋泰始五年)左丞相陆凯病逝后六年间,东吴能叫上号的大臣基本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这些能制止孙皓的大臣都去世了,于是孙皓更加变本加厉,先是逼杀了朱太后,然后把孙休几个儿子流放,流放中又将其杀死。
  2. 孙皓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宝鼎二年(267年)建昭明宫时,他令俸禄在2千石以下官员都要参与到伐木中来,简直是不可理喻。建造宫殿的费用以亿万计,穷奢极欲,民怨沸腾,最终东吴被灭也不足为奇了。

然后从西晋方面说起

西晋是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建立,本来就是在实力强大的魏国基础上建立,本身就兵强马壮,而且当时北方还是全国经济中心。从西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开始,司马炎就开始著手制定灭亡东吴的计划,他稳固内政,积极扩军备战,「深挖洞,高筑墙,广积粮」为灭吴做好一切准备。

公元279年,司马炎发兵二十万,兵分三路进攻东吴,第一路是镇南将军杜预,第二路是安东将军王浑,水路为益州刺史王濬。

第一路杜预进军平定了长江上游。他将俘虏的东吴将士和其家属弄到北方,于是吴国人都纷纷向北投降。王濬的水军大败吴国水军,平定建业。建业城破之际,末代皇帝孙皓见大势已去,并没有以身殉国,而是光著身子将自己反绑起来出城投降了。(想必孙权九泉之下得被气死吧)


看看三国志不就明白了。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句诗完全显示出,破东吴,过长江天堑的霸气,这场战争是准备十分充足的,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意外,东吴内部,其实已经烂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