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為了收買人心,大封功臣,許多大家族都被封為公侯。短短几年時間,晉武帝共封了57個王,500多個公侯。蜀漢滅亡不久,晉武帝為了穩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漢供職的官吏為朝官。

晉武帝沒有採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慣用手法,而是採取拉攏、收買人心的辦法,穩定各級官吏,以確保社會穩定地過渡。因為晉武帝還看到,蜀漢雖亡,東吳未滅,全國還未統一。於是他開始運籌帷幄,準備擊滅東吳,結束全國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國鼎立之時,魏的勢力已超過蜀、吳,如以人口計,魏約佔全國人口4/7,蜀、吳合佔3/7。公元263年,魏滅蜀之後,三國鼎立變成了南北對峙,魏的力量更加強大。晉武帝代魏之後,雄心勃勃,「密有滅吳之計」,準備出兵滅吳,統一全國。

西晉全國正處於一種積極的態勢之中,然而吳國卻是在走下坡路。吳主孫皓的荒淫、殘暴使吳國喪失了重整旗鼓的機會。孫皓命令大臣的女兒要先經過他的挑選,漂亮的入後宮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談婚論嫁,這使他喪失了大臣們的支持,自毀根本,最終成了孤家寡人。

對他勸諫的中書令賀邵不但沒有受到他的表揚,反而被他用燒紅的鋸條殘忍地鋸下了舌頭,其殘暴程度與商紂王沒有任何區別。孫皓殺人的方法很多,很殘忍,像挖眼、剝臉皮和砍掉雙腳等。孫皓的殘暴註定了他要滅亡。

由於孫皓的殘暴使手下的將領們也對他喪失了信心,紛紛投降西晉。西晉的大臣們見吳國國力下降,政局不穩,也紛紛勸說司馬炎趁機滅掉吳國。 但是,晉武帝受到了以太尉錄尚書事賈充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他們認為:吳有長江天險,且善水戰,北人難以取勝。

且近幾年來西鮮卑舉兵反晉,此時對吳作戰,並「非其時」。而羊祜、張華、杜預等人則認為:吳帝孫皓腐化透頂,他不但對廣大人民殘酷剝削、鎮壓,而且在統治集團內部也排除異己,用刑殘酷。孫吳目前是「上下離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戰而勝」。

如果錯過機會,「吳人更立令主」,勵精圖治,再去滅吳就相當不容易了。

兩派意見,針鋒相對。這樣,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就擺在了晉武帝面前:是否出兵滅吳,統一全國?晉武帝意識到,自秦漢以來,統一已成為人類歷史的主流,廣大平民百姓要求統一,渴望和平。

因此,晉武帝堅定地站在主戰派一邊。 為了完成滅吳大業,晉武帝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荊州後,減輕賦稅,安定民心,荊州與東吳重鎮石城(今湖北鍾祥縣)相距最近,晉軍採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

由於孫皓揮霍無度,部隊士兵常常領不到軍餉,連飯也喫不飽。羊祜命人向吳軍送酒送肉,瓦解吳軍。這樣,不時有吳軍前來投降,羊祜下令說:吳軍來要歡迎,走要歡送。有一次,吳將鄧香被晉軍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堅持要殺掉,羊祜不但不殺鄧,而且還親自為其鬆綁,把鄧送了回去。

有時,吳軍狩獵打傷的野獸逃到了晉軍領地,晉軍也把這些野獸送到吳軍帳內。正是由於這樣的「厚」愛,東吳將領們的心已經一步步趨向晉軍。 晉武帝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

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公元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為了迅速奪取勝利,晉軍分5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並發。第6路晉軍由巴東、益州出發,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20萬晉軍直撲東吳。

東吳守軍,在巫峽釘下了無數個鋒利無比的、長十餘丈的鐵錐,在江面狹窄處用粗大的鐵鏈封鎖江面。晉軍先用大竹排放入長江,晉軍在船上載了無數根數丈長的用麻油澆灌的火點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夠把鐵鏈燒斷。就這樣,東吳長江的防守設施被一個個排除了。

在第6路晉軍進攻東吳時,為了分散、吸引守衛建業的吳軍兵力,安東將軍王渾率一路晉軍,由北向南,直取建業。孫皓忙命丞相張悌統率主力渡江北上,迎擊王渾,結果沿江東下的晉軍乘機攻佔了建業。 由於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

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併入晉國版圖。

公元280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於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註定一方必將統一天下,其餘二國也將被一國所吞併。而三國中笑到最後的既不是曹魏,亦不是蜀漢、東吳,而是司馬氏。司馬氏纔是笑到最後的人,吳國也亡於司馬氏之手。

蜀漢因鄧艾使得一著險棋而亡,而東吳的滅亡也是頗為曲折。晉朝建立以後,是磨刀霍霍向東吳,一心想要吞併東吳,只是前期二者都是小規模作戰。不過晉朝是精心準備著伐吳大業,積極地籌備軍隊,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水軍,在多地操練水軍,以便與東吳水軍直面對抗,再有就是搞心理戰,晉軍在與東吳軍隊交界的地方,就一直利誘吳軍,讓吳軍不少將士倒向了晉軍。當西晉穩定了後方後,晉武帝便開始了討伐大業,以賈充都督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舉伐吳。當東吳看到晉軍來襲時,將士戰力低下,無力抵抗晉軍,加之孫吳方面上下離心,疏於防備,全國上下沒有統一的對外政策,導致晉軍勢如破竹,東吳防線快速崩潰。最後東吳的孫皓眼看局勢對自己不利,他也無法回力改天,只能投降晉軍。

東吳的滅亡,也是因為君主昏庸,孫皓遠比不上孫權,他在位時將東吳治理的是一團糟,即使東吳有長江天險,可當晉朝統一北方與蜀漢後實力增強,東吳面對的就是一個龐然大物,也無力與其對抗,只能被晉朝所滅。


魏蜀吳三國縱橫捭闔近百年時間,最後司馬家族笑到最後,三家歸晉,吳國存在了五十多年,是三國之中存在最長,最後一個滅亡的。吳國亡國之君孫皓是響噹噹的人物,也是骨氣比較硬的亡國之君。

吳主孫權執政了五十多年,晚年患了多疑症,兒子被殺的不多了,幼子孫亮接班。然後是景帝孫休即位。公元工『4年,景帝孫休病死,這個時侯吳國的形勢非常不妙,傳統盟友蜀國被魏國吞併了,吳國內部交趾郡正發生叛亂,魏國政權也面臨重新洗牌問題。孫休的幾個兒子年幼,吳國元老們經過商議認為,多事之秋還是選個年長穩重的君主主持大局,於是23歲的孫皓成為首選人物。

孫皓是孫權長孫,廢太子孫和的兒子,根紅苗正。孫皓上任之初比較勤政,丁奉,張布,濮陽興等一班老臣得到封賞,受到尊重。社會較安定,宮女都放出來許配好人家,孫皓的執政能力得到廣泛認可。″一時譽為令主。」然而過了試用期以後,孫皓的性格大變,可能幼年時父母無端被害,心裡受到傷害太大,孫皓手段暴虐,殺人手段殘酷,反對他的人遭到鑿眼,扒皮,鋸頭等待遇。孫皓還大興土木修昭明宮。「二千石以下皆入山督攝伐木。」下基層體驗生活。又遍徵五千宮女充入宮中淫樂。

吳國經濟和人囗和曹魏相差太多,孫皓幾次不切實際北伐,空耗了國力。司馬炎很早作了戰略佈局,王濬在益州大造戰船,準備順流而下,羊祜附責前線指揮。公元279年(天紀三年),晉武帝司馬炎正式下召伐吳。鎮軍將軍司馬伷,安東將軍王渾,建威將軍王戎,平南將軍胡奮,鎮南大將軍杜預,龍鑲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等六路大軍伐吳。

王濬在益州造船的時侯,顧意讓木屑順流而下,給吳軍造成心裡壓力。當晉軍樓船順流而下攻克武昌後,江南各地州縣都是望風而降。王濬船隊很快攻到石頭城下,孫皓也學蜀主劉禪一樣獻城投降,自巳雙手反綁,帶著棺材投降了晉軍。孫皓知道吳軍不缺喫不缺穿,軍心煥散不抵抗是因為自己的殘暴統治,天下歸晉是大勢所趨,便給各地抵抗的將軍寫信,讓他們投降。晉武帝給孫皓較高的待遇,封歸命候。

在一次宴會上,司馬炎拍著一個位子說:"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孫皓也不卑不亢的說:"臣於南方亦設些座以待陛下!"司馬炎哈哈一笑沒有制罪,面對其他大臣的奚落,孫皓同樣懟回去,四年以後,孫皓病逝。孫皓在位十多年是一個有能力的君主,可以有一番作為,如果不是亂折騰,吳國還會延續很久。


在三國,蜀漢被鄧艾出奇兵所滅。在蜀漢滅亡後,東吳雖然成為曹魏唯一的敵人,但是東吳也苟延殘喘到了司馬炎篡奪了老曹家的江山,建立了晉朝。那麼,最後東吳最後到底是怎麼滅亡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瞭解真相。

老孫家的東吳始於孫堅,他在東漢末年鎮壓黃巾軍起義中發家,孫家就此走上了逐鹿天下之路。在孫堅死後,孫策暫時依附於袁術,後來他脫離袁術,帶兵奪取江東六郡,草創江東。但是這個孫策是一個短命鬼,不久就被刺客刺殺,一命嗚呼。在臨終之時,他將江東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

孫權接受江東後,在張昭、周瑜、魯肅等人的輔佐下,鞏固了江東的基業,靜觀天下變化,伺機而動。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企圖消滅劉備和孫權等人,一統天下。赤壁大戰爆發,孫權和劉備聯盟共抗曹操,周瑜設計火燒赤壁,曹操大敗,孫權和劉備取得大勝。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了荊州四郡、益州、漢中,孫權佔據江東及荊州一部,曹操實力最強,佔據了北方,三國鼎立局面逐步形成。公元220年,曹丕取代漢室稱帝,劉備、孫權接連稱帝,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三國時期,孫劉實力弱,一直都聯合在一起,抗擊曹魏,特別是諸葛亮還搞了幾次北伐,但沒有什麼進展。後來,諸葛亮死後,蜀漢日漸衰弱,被鄧艾出奇兵而滅。在蜀漢滅亡後,東吳雖然是孤木難支,但也苟延殘喘了很久。公元252年,孫權病逝,年僅10歲的孫亮繼位,雖然司馬昭趁機進攻東吳,但是孫權還是留下了家底,在諸葛恪的統帥下,大敗魏軍。

在外部的威脅解決後,東吳就開始玩起了內鬥,變亂更迭。先是諸葛恪徵、呂據、朱異等重要將領被孫峻等人所殺。隨後,孫綝廢黜孫亮,迎立孫權第六子孫休即位。孫休為了奪回東吳的大權,又殺死了孫綝 。孫休在位期間,雖然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但並未使孫吳的疲弊之態得到根本改善。

公元264年,孫休病死,孫皓繼位。在孫皓繼位之初,他曾一度施行善政,一時被譽為「令主」。但是不久之後,孫皓就兇相畢露,驕奢淫逸,殘忍無道,還窮光蛋,不斷向晉發動戰爭。這樣東吳不僅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反而削弱了國力,此消彼長,孫皓在作死的節奏上浪,加速了東吳的滅亡。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六路大軍伐吳,此時的孫皓遭到了江東士族的唾棄,東吳上下離心。面對來勢洶洶的晉軍,東吳是節節敗退。公元280年5月1日,晉朝的大軍兵臨南京城下,孫皓自知大勢已去,反綁雙手,抬著棺材到西晉軍門前去投降,孫皓被封為「歸命侯」。東吳滅亡,西晉就此一統天下。

在蜀漢滅亡後,東吳是孤木難支,滅亡是早晚的。而在孫權死後,東吳內亂不鬥,再加上孫皓的窮兵黷武,加速了東吳的滅亡。當時,西晉處於上升期,而東吳處於下降期,此消彼長,東吳滅亡是必然。各位,你們認為呢?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獲秋。

一一[唐]劉禹鍚《金陵懷古》

王濬,晉軍統帥,滅吳主要功臣之一。金陵,東吳都城(今江蘇南京市)

東吳末代君主孫皓暴戾,縱情酒色、濫殺忠臣。東吳名將陸抗陳兵邊境,與晉軍對恃。晉朝大將羊祜知有陸抗在,難以用兵,故也自保以防吳軍。羊祜與陸抗雖為對手,雖相互敬重視為知音。後羊祜臨終前向晉武帝司馬炎推薦杜預為將,武帝採納。陸抗病故之後,東吳一片歌舞昇平,離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己。


關於東吳的覆滅,小編認為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從東吳方面說起

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整日沉迷酒色,隨意殺害大臣,置江山社稷於不顧(這幾點像極了紂王)。於是在他統治下人人自危,軍心渙散。尤其是在陸遜死後,東吳更是軍備荒廢,朝政不振被滅是早晚的事。

那麼孫皓到底有多昏暈無道呢?
  1. 孫皓虐待大臣。舉個例子,丞相裡面除張悌是戰死以外,其餘都是非正常死亡,流放並處死了濮陽興,然後夷三族,萬彧被逼死,死後全家都被流放;陸凱死後沒幾年,全家都被流放。從東吳建衡元年(晉泰始五年)左丞相陸凱病逝後六年間,東吳能叫上號的大臣基本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這些能制止孫皓的大臣都去世了,於是孫皓更加變本加厲,先是逼殺了朱太后,然後把孫休幾個兒子流放,流放中又將其殺死。
  2. 孫皓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寶鼎二年(267年)建昭明宮時,他令俸祿在2千石以下官員都要參與到伐木中來,簡直是不可理喻。建造宮殿的費用以億萬計,窮奢極欲,民怨沸騰,最終東吳被滅也不足為奇了。

然後從西晉方面說起

西晉是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建立,本來就是在實力強大的魏國基礎上建立,本身就兵強馬壯,而且當時北方還是全國經濟中心。從西晉泰始五年(公元269年)開始,司馬炎就開始著手製定滅亡東吳的計劃,他穩固內政,積極擴軍備戰,「深挖洞,高築牆,廣積糧」為滅吳做好一切準備。

公元279年,司馬炎發兵二十萬,兵分三路進攻東吳,第一路是鎮南將軍杜預,第二路是安東將軍王渾,水路為益州刺史王濬。

第一路杜預進軍平定了長江上游。他將俘虜的東吳將士和其家屬弄到北方,於是吳國人都紛紛向北投降。王濬的水軍大敗吳國水軍,平定建業。建業城破之際,末代皇帝孫皓見大勢已去,並沒有以身殉國,而是光著身子將自己反綁起來出城投降了。(想必孫權九泉之下得被氣死吧)


看看三國志不就明白了。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這句詩完全顯示出,破東吳,過長江天塹的霸氣,這場戰爭是準備十分充足的,幾乎沒有什麼大的意外,東吳內部,其實已經爛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