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安于现状,不屈服于命运,为了生存勇于奔波的意志。

朱元璋出生在农民家庭,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即将成年时,其亲人在当时的流行瘟疫中先后去世了;走投无路之际,只好出家当了和尚;但这晨钟暮鼓的日子没有过上几年就遇上了大饥荒,坐而待毙不是他的性格,为了生存,只好辗转回到家乡安徽凤阳;经过童年伙伴汤和等的引荐,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历经沧桑,洞明世事,作战勇敢,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和好感,还做了郭子兴的女婿!

2.胸怀大志,注重网罗人才,礼贤下士,能够听取不同意见

朱元璋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待郭子兴战死、内哄纷呈之时,他很容易的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接管了红巾军,并一鼓作气攻下了南京城;后以此为根据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与此同时,他延揽文武人才,还接纳当时的名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默默积蓄自己的力量,坐观天下,捕捉时机。

3.善抓机遇,舍我其谁,敢为天下先的个性。

群雄争霸中,未雨绸缪的朱元璋,在南京城外以少胜多,击溃了陈友谅部,雄心一振后,又接二连三地清除了多个军阀的割居势力;待枭雄尽戳,审时度势,感觉时机已经成熟,就当仁不让,在应天府南京称帝。

4.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情怀。

严防滥用职权是他当皇帝的特点,对下层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与仁爱,他坚决打击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严惩腐化堕落;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提倡勤俭节约,赢得了人民的拥戴!


朱元璋靠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金言,夺得了天下。

一、高筑墙

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只有自己的地盘稳固了,百姓安居乐业了,才会深得民心。

朱元璋不仅给百姓减税减轻负担,还严令禁止手下的士兵欺压百姓,否则会被军法处置。

二、广积粮

囤积粮草,战争耗费的人力、物力非常庞大,如果后勤跟不上,军队就可能活活饿死。

三、缓称王

在不具备强大的实力的时候,不要称王。

方国珍直接投降了元军,而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也被元军消耗了许多。

朱元璋不称王,元军的注意力没有放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逐步壮大,灭了元朝。


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做和尚时的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出生并不好,考什么可以登上皇帝的宝座,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肯吃苦,勤学习

从小朱元璋便开始独立生活,小时候靠给别人放牛混口吃的,后来又辗转到处流浪,当时放牛的时候,就有开始学习的情况。流浪期间经历了很多苦的生活,为了混口饭吃,便去做了和尚,因为做和尚可以到处化缘,可以有吃的。这段时间朱元璋都没有停止学习的习惯,学习与人交往,学习怎么识人。有句俗话,贫苦的孩子早当家,正因为经历这些,促使朱元璋才能正视人生,为以后成功的成为皇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皇帝的朱元璋剧照)

二:善于用人

朱元璋投靠了张士诚属下做了一个小兵,从一开始进入军营就没有忘记学习的事情,这时朱元璋学习的是兵法。后面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佐,众将士的努力成就自己的宏图霸业,这其中朱元璋重用刘伯温,对于刘伯温此人,乃是一个成功的开国大臣,受到朱元璋得重用,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通过善于用人,让自己得到了成功,对其他的大臣都是被重用过的。

三:很好的交际能力

当年朱元璋在张士诚麾下,平时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和玩的好的将士们分,这可以看出,朱元璋通过这些行动来,拉拢人心,这就是为以后的做打算。俗话说:成功都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从做士兵的时候,朱元璋就知道怎么做交际,来拉拢人心,可见此人的聪明才智。

(刘伯温剧照)

品史公曰:朱元璋从小受的苦,让其自己有了勤奋好学,流浪的经历,让他有了领悟,怎么样识人用人,怎么做好交际能力,进而拉拢人心,为以后的成功做基础。

文:长城品史

图:来源网路

本文系头条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历史,请多多关注


一、善于把握机会

朱元璋可以说是最底层的家庭出生,小时候的家境是十分贫穷的,靠著给地主放牛为生,经常是吃不饱饭。有一年到了灾年,朱元璋家里除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他家其余的人都饿死了,但是朱元璋连给他双亲安葬的钱都没有,就是拿草席一裹就草草安葬了。后来他就去当了和尚,当了和尚的朱元璋过得也不是那么容易,一开始还有饭吃,后来只好靠自己出去化缘,说得好听叫化缘,其实就是要饭。朱元璋觉得自己不能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觉得应该做点什么,适逢天下大乱,朱元璋觉得只有从军才能改变他的一生,于是就投靠义军去了。

二、会展示自己,有理想,不甘于人下

朱元璋当时参加的是郭子兴的义军,在义军中朱元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并且得到郭子兴的认可,郭子兴还收了朱元璋做了义子,慢慢的朱元璋从小兵变成了将军,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

三、讲义气,善于笼络人心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打下天下,他身边的一众文臣武将是不可忽视的,武将如汤和、徐达从小就是和朱元璋混的,朱元璋当时对他们也是十分的好。谋士如刘伯温、李善长,朱元璋也是非常尊重他们,什么事情都会先请教他们。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一深夜(1398年6月15号),年轻的大明帝国皇宫里,那位年迈的帝国缔造者依旧在批阅著奏章,突然皇帝眼前一阵恍惚,朱元璋内心自嘲一下:看来真的老了……然后邹起眉头,缓缓抬起头,盯著突然出现在案前的这位风度翩翩俊男子,朱元璋微皱著眉头淡定地问:汝何人?俊男子答曰:外臣姓钟,名馗,字正南,地府判官,今奉十殿阎王令、东岳大帝旨意,觐见人间陛下。」

朱元璋轻叹了口气:难道我真的阳寿已尽?

锺馗:请陛下恕外臣罪,陛下还有五日阳寿,只是……锺馗语气顿了下,继续说:陛下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驱左衽而复华夏之衣冠,宇内定而将四海合一家。今时神界与地府合议,陛下虽无神格,亦可成神。只是陛下在世之时,杀戮过重,馗奉东岳大帝旨意,来询问陛下,可愿到地府任职,同时请陛下述说下为何有如此杀戮之心。

朱元璋听完后,哈哈大笑:自登基以来,我一直都不喜称朕,今日就托大些……朕起于淮河布衣,蒙元腐朽,南汉四等贱人,朕家道贫寒,幼年之时,南贱无名,取名重八。濠州大旱,随之蝗、瘟横行,家中父母、兄弟皆饿死,家中只存哥嫂与朕,父母尸首,破衣裹尸,借地而葬……

此时钟馗挥了下衣袖,画面一转,两人回到当年朱元璋与二哥拿著家中唯一的破衣服将父母裹起埋入地下。

朱元璋指著那两个男孩说:判君,朕当年心里哪有杀戮之心,心中唯有如何才能活下去的想法而已。如若蒙元朝廷能给点粮食,或不跑马圈地,家中哪怕多出一两亩田地,朕又如何有幼年葬高堂……

此时之间下面的幼年朱重八,与二哥、大嫂、小侄子相互鞠躬后,大家伙默默地看著对方,然后各奔东西,逃荒去了……

「皇觉寺高彬和尚为朕剃度,虽寺内,朕每日辛苦劳作,也只求果腹求活而已,可谁知灾情蔓延,布施不及,寺中粮草不济,主持罢粥散僧,朕只能托钵流浪,四处求活。」朱元璋看了一眼锺馗,又说:判君,天下哀鸿遍野,移风易俗,天上的神君此时又在做何事?哦,还有判君为何如此秀俊?与书中描述不符呐……

锺馗苦笑了下,并未接朱元璋前一句的话,只是说:只是怕陛下害怕外臣样貌而已……

朱元璋再次哈哈大笑,「朕苦寒出身,千军杀戮,怕这字早已经随父母而去了」

朱元璋指著下面那个走在荒原中的瘦弱小行僧说「判君若问朕为何杀戮心之重,看下面这小沙弥就可知了」

「三年,朕浪迹荒原,看遍了人间丑态众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蒙人不当南人为人,家养猎狗吃肉,南人只配吃屎。」「为了那如火灼的肚子,前一刻还笑脸递水的老妇人,就能在下一刻举起石头拍到落单行人头上,老妇该死否?」朱元璋凄惨笑著「老妇只想取行人的肉给嗷嗷待哺的孙儿而已」

「大户、豪族只知结寨自保,外姓之人犹如猪狗,或攻杀之,或夺妇儿、或为牛为马」

「蒙元官府只知收税不知赈灾抚民,紧闭城门,门内夜夜箫歌,门外修罗地狱。壮男成奴,貌女成婢,父母插草与儿女头上,只求一日之粮」

「饿殍游荡荒外、犹如豺狗般,撕咬著眼中可见活物,又或死物……」

「无君、无父、无性、无序」

「判君,天下该杀否?」朱元璋看著锺馗,又说道:「可是,那时的朕,并无反意,心中依旧只有能果腹之意」

"朕投了义军。朕幸得马氏青睐,下嫁与朕。朕取名元璋。可那些义军,无势时怨天尤人。一经得势,奸淫掳掠,争权夺势,与那蒙元又有何区别」

「朕不齿与之为伍,南下之时幸得百室(李善长),依其策,修心……练军……重纪!」「那时朕的治下,百姓依苦,却无蒙元、其他义军治下的饿殍满地,奸淫、杀戮般地狱」「滁阳王郭帅(郭子兴,原朱元璋领导)受排挤,来滁州寻朕,朕立马让权,朕那时何来杀心?」

「朕战张士诚,抚降军,归为所有。」「朕听百室、伯温之策,修心……造墙……积粮……重纪」「他人只知掠民夺粮,朕的治下屯田、兴修水利,禁酒而手刃违纪,修贤馆而求贤,立书而读史」

「判君,朕非薄情寡义之人,若蒙元之时将南人当人,重八还是重八。」「朕修法令,谨防官府鱼肉百姓,定赋税于安民,乡绅可达天听。修户籍予民之尊严,让民人安于生活,不再浪迹荒原。」「农需劳作才可得粮,工需辛劳才可得食,兵需戍边才可温饱,士为何只需坐堂就可为牧守?商为何只需动嘴皮就可以著绸缎?」

「朕的杀戮只为民不再浪迹荒野」

……


第一次写小说类型的记叙文,见笑了…


番外篇:仙路上,「判君,汝就变会本尊吧,我朱元璋虽无俊俏美貌,可内心之善,让马皇后垂青,得皇后贤助,我才能坚韧走到皇位。判君除妖降魔,噬鬼屠妖,也是神人地三界伟男子也,又何必变貌示人呢?」


锺馗拍了下额头,「神君勿怪,只是沉迷于神君英雄之举,一时忘了…」「神君,可想马皇后…」


朱元璋红著双眼,「人间功与过,不再提之,我想向东岳大帝与地藏王恳求,愿以身入地狱,终世侍奉,或终世愿入磔刑地狱、火山地狱,只求地府众神让马氏永世安康…」


一、善于抓住机会 并积极表现自己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在他即将要成年的时候,家乡正在流行瘟疫,而他的家人都在这场瘟疫中去世了。那个时候虽然朱元璋已经长大了,但还是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于是他决定出家当和尚,至少这样不用担心自己的温饱问题。

但是在这个世上,无论做任何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和尚也是如此。刚当上和尚没几年,他就遇上了大饥荒这个问题,而他也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去寻找吃的东西。或许,如果没有遇上这场大饥荒的话,他的一生兴许就在寺庙里安然的度过了,就是因为这次下山让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也让他的命运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刚下山的时候,朱元璋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于是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安徽凤阳。回到家乡之后遇上了自己儿时的玩伴,然后,经过小时候玩伴的引荐,他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虽然朱元璋的出身很不好,但是他这个人非常聪明,加入红巾军之后更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表现了出来,并且很快的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和好感,还娶了郭子兴的女儿为妻。

剧照

二、有理想 有抱负 并且能够接纳不同意见

在这之后,朱元璋逐渐的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很快便组建了属于自己的一支队伍。后来红巾军的首领死了,便由他的儿子来接替自己的位子。但是他的儿子并不如朱元璋有能力,于是在朱元璋的实力慢慢的增加之后,便很容易的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而自己亲手接管了红巾军。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满足吃饱饭的他了,虽然已经掌握了这支队伍的实权,但是他并不满足,他想要更多的地盘,更大的权力。

于是这个满怀斗志的年轻人,又开始了他新的计划,他首先占领了南京城,把这里作为据点,并且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与此同时,他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并且能分辨出来,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时朱升提出让他高筑墙这个建议,朱元璋立马就采纳了,因为这样做在以后的战争中更容易立足!

朱元璋

三、聪明睿智 有胆识 目光长远

果然,不久之后战争开始了,提前做好准备的他在南京城外击溃了比自己强大几倍的陈友亮,还消灭了比自己厉害的多的军阀势力。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成功的走上了帝王的道路,在应天府称了皇帝。朱元璋这一生最开始就很会为自己铺垫道路,如果不是他聪明睿智,或许就算他下山了,也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将士,不起眼的为国家卖命。正是因为他的聪明他才能慢慢的走上帝王的道路。

但是朱元璋虽然当上了皇帝,可要想坐稳江山,这也是需要技巧的。而朱元璋恰恰就是拥有这些技巧的人。在当上皇帝之后,他没有滥用职权去伤害别人,而是对待黎民百姓非常的仁爱和尊重。这也可能跟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朱元璋在位期间,非常注重农业发展,兴修水利,勤俭节约,取得百姓的一片欢呼。所以朱元璋才能把江山座的那样牢固,把明朝发展的那样强大。

从流传下来的画像以及朱元璋后代的画像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位很帅的皇帝。至于有些画像把他画的满脸麻子特别丑陋估计是有人故意抹黑朱元璋。


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

1老朱善于学习并且会应用知识(主要是兵法)。老朱年少贫穷不识字,但他后期不断的学习知识补充自己并且善于运用知识到实践中去。

2知人善任。老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笼络了一大批的能人智士像刘伯温,常遇春等人。

3军纪严明,赏罚得当。

4缓称王,老朱深知枪打出头鸟,不先称王。哪个起义的老大最终目的不就是当皇帝嘛,但傍边还有一群虎视眈眈的老大们在看著呢,其他人怎么想呢,你这好小子,我还只是心里想想你就敢直接做出来(当皇帝),好好好,大家一起上先把这小子干掉再说。


朱元璋同志是一个传奇人物,长相奇丑、啥都没有,一介屌丝,人见人摇头。然而,数年之间,迅速崛起,统帅大军,败张士诚,灭陈友谅,击溃元朝大军,登上皇帝宝座,建立大明王朝。天下屌丝千千万,为何偏偏就他能逆袭当皇帝,别人就不行么?

我觉得,那是因为,和其他屌丝相比,他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1.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意志异常坚定。

崔健曾唱过一首歌,其中有两句词: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和其他屌丝相比,朱元璋同志真正是一无所有。连年灾荒,加上流行病,几年内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一个个倒在了他的眼前。去要饭,又被人告密说汤和写信约他一起造反。一个大男人,无家可归,生活无依无靠,一无所有,没有第二条路了,只能通过造反来改善现状。

因此,朱元璋同志的斗争意志非常坚定,从未动摇过,因为他知道:只有造反,才能改变命运。和他相比,无论是在元朝当一个小吏的陈友谅,还是盐贩子张士诚,都要比起点他好的多,至少衣食无忧。

2.多年底层生活磨练,让他看透了人性。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对朱元璋来说,他的人生,就是一次次被打击的人生。家人去世,却没钱买棺材,没地安葬他们,可周围的人,大地主刘德,却冷眼旁观,从来没有向他伸出过援手。他亲眼看著父母尸体暴尸荒野,看著周围冷漠的眼光,看著当和尚也要讨好主持,勾心斗角,出去讨饭也得分三六九等。

社会的真实、残酷、血淋淋,让朱元璋看透了人性。他明白了,人性是自私的。他懂得了,愿意帮助你的人,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应该衷心感谢人家的。他还懂得,这个世界上,要想活的好,只能靠自己,只能不断往上爬。

所以,当郭子兴被其他几股势力排挤,无处安身时,是他主动把自己占领的地盘让给他,并借给他兵马。为啥?因为他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年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是郭子兴收留了他,并把养女马姑娘嫁给他。现在,是时候回报了。

而同时期的大佬陈友谅,则恰恰和他相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先后杀了欣赏他、栽培他的猊文俊、徐寿辉等。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3.他听得进去意见,却关键时刻却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李善长对他说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觉得对,听从了李的建议,成为最后一个称王的红巾军大佬。然而,当同时面对张士诚、陈友谅两大对手,属下几乎众口一词,建议先攻打张士诚时,他却坚持自己的原则:先打陈友谅。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书中。这次,历史证明了朱元璋同志的判断是对的。因为,他比这些臣子更了解了人性,他知道,张是眼界小,小富即安。而陈则格局大,下手狠。只能先陈后张。而这些,这些出身富贵家庭的下属,不懂。

和他相比,和他一起出身草莽的刘邦,要差很多。买草鞋的刘备,几乎没有坚持过自己的主见,难得一次,就是为了关羽而发兵白帝城,被打得落花流水。

总结语:意志坚定,了解人性,坚持原则并能灵活变通,这三点,造就了强大的朱元璋。使得他,从一群屌丝中脱颖而出,最终一步步走上皇帝宝座。


朱元璋能取得成功,夺得天下。不是偶然机遇,运气爆棚。而是靠他的我本事得到的。但是他又什么本事呢!难道是靠他当过和尚,放过牛吗?肯定不是这些。心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先看下他年轻时都在干什么吧!

再提一句他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因为家里穷,所以从四岁开始他就给地主家放牛,一直到十六岁,接著又做了八年和尚。这八年的时间里朱重八有了很多心底里的感触。

终于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往日的朱重八踏上了造反之路。从此一条道走到黑,最终推翻暴元,坐上皇帝位子,圆了他儿时的梦,(皇上就是天天吃大饼,大饼吃腻了再吃面馍)。


朱重八在皇觉寺,他从事著长工一样的工作,所有的杂活,粗活,都是他的。还兼职仓管,清洁工,巡夜人,等等。他都一直忍著。在每一个黑夜里他只能独自看著夜空,思念自己的父母兄弟。

命运的考验随处可见,接下来就被派到淮西和河南,这些穷地方去讨饭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他放下了那最后的尊严,丢掉了仅有的自尊。每天都挨家挨户的敲门讨饭,时时刻刻忍受著白眼,冷嘲热讽。(生命和尊严)他选择了活下去。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一边讨饭,一边对经过的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进行研究。

长期的苦难生活是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的。而朱元璋就是不愿屈服的那一个,他在漂泊的几年间,已经有了不同以往的改变,而这个改变很多人一生都难以做到,但是朱元璋就做到了。这就是心的改变。这是个伟大的转变。朱重八把他心底里最脆弱的地方变成了最强的的力量的来源。

有很多人,即使拥有美貌,才学,财富这些别人没有的东西。也不能证明他就是比你强,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历史从此刻开始就已经改变了。朱元璋在经过身边的种种变故之后,终于不再忍受了,走上了推翻元朝统治的路上。而这也是他命中注定的使命。这一切都是源于他的心变了,再也不在柔弱,他要去找寻更好的未来,要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命运主宰,碌碌一生。到头来一场空。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本是一介布衣,却人生逆袭坐上皇位,那么朱元璋是靠什么从一介布衣到登上皇位的呢?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战略眼光独到,擅于把握时机

朱元璋这个人虽然出身低微,从小受苦,但他并不是一个只贪图一时之利的人,他考虑更多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朱元璋二十五岁时,投靠了郭子兴,很受郭子兴器重,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在郭子兴死后,小明王韩林儿将军队交给了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妻弟和朱元璋,但由于朱元璋手下人才众多,且在年中深得人心,所以朱元璋就成了这支队伍的实际领导者。

朱元璋

之后他在淮西经营了几年,也算是略有所成了。但是他并不满足,他觉得淮西不是很好的根据地,所以他觉得自己不能再留在淮西了,要走出去,重新寻找一个根据地,来实现他的宏图伟业。而江南地区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一方面,江南粮食充足,无需为粮草发愁;另一方面,元军主力在河南及淮北与红巾军激战,无暇南下,再加之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完美的将元军挡在外面,而江南地区元军较少,且被多股势力分割包围,江南地区正处于势力真空期,朱元璋看准时机,毅然决然,一举渡江攻克太平,又趁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进攻江南元军之时,大破陈兆先,攻取集庆(即应天府)。之后,又遇刘福通伐,借机先后攻下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池州、扬州、衢州、处州及浙东余下各地,建立了根据地后,并迅速巩固,之后,又跟据形势制定了防御东、西,攻取东南的策略,两年之后,他终于占领了浙东,成为了元与各势力不可小觑的对手。独到的战略眼光,加上果决的决断能力,是朱元璋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二:会拉拢人心

大多数农民起义军的纪律涣散,对百姓十分残暴,如唐末黄巢进长安,纵容士兵四处劫掠,毫无纪律,还「洗城」泄愤,撤出长安后,竟以人为食,真残暴令人发指。郭子兴的部下在开始起立之时纪律很差,总是对百姓打劫,将「劫富济贫」抛在脑后,百姓苦不堪言。但是朱元璋与他们不同,他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所以他对纪律很重视,他手下的兵纪律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十分得民心。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攻克和州后,他发现士兵进城后,掳掠女子,很多已婚妇女无法与亲人相见,他立即召集部下,斥命其将妇女归还,并声明纪律,警告不许再犯。城中许多夫妻得已团圆,朱元璋因此事深得民心。在攻克太平之后,朱元璋再次重申纪律,严禁打劫百姓,违者,杀无赦。这些举指都使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外,朱元璋对敌人也常采用收买人心的手段,1356年,朱元璋大败陈兆先,陈兆先部36000人投降朱元璋,朱元璋看降军将领不信任自己,他便从降军中挑选了500人做自己的亲军,在夜里守卫朱元璋的安全。第二天,降军得知此事,十分感动,皆死心塌地的跟随著朱元璋。对纪律与民心的重视,也是朱元璋成功的原因。

第三、重视知识分子

许多农民起义军领袖都对知识分子十分反感,抓到一般直接杀掉。但朱元璋对知识分子十分重视,他知道读书人有大用处,只有多用有才能的人才能成功。而许多人才正苦于没有「伯乐」来发现自己这匹「千里马」呢,一听说朱元璋求贤若渴,马上都来投奔朱元璋,他们都被朱元璋的热情与尊重打动了,也心甘情愿的为朱元璋服务。

也正是以上这些其它农民军领袖所没有的闪光点,也帮助朱元璋成就了帝王霸业。但是还有一个不由朱元璋决定的因素,那就是陈友谅错误的决策。

这也是第四个因素:对手的一个重大失误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在朱元璋多次挫败陈友谅时,张士诚趁中原红巾军分裂之时,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求救于朱元璋,朱元璋只好率主力北救小明王,这时,如果陈友谅顺长江东下,直驱应天,再分一小路兵牵制洪都,应天空虚,根本无力防御,再加之长江之上,陈友谅的大船充分发挥作用,那么朱元璋就会面临陈友谅与张士诚的两面夹击,后方全失的情况下,很可能就此灭亡。但是,陈友谅没有如此选择,他任矛头对准了洪都,这使他的大船毫无优势,且又没有在后方防卫,结果被关门打狗,死在鄱阳湖。

朱元璋一人独占天时(陈友谅失误)、地利(浙东富庶,再加之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北有小明王,将元军挡在外面)、人和(笼络民心、军心及读书人之心),想不赢都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