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安於現狀,不屈服於命運,為了生存勇於奔波的意志。

朱元璋出生在農民家庭,飽受地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即將成年時,其親人在當時的流行瘟疫中先後去世了;走投無路之際,只好出家當了和尚;但這晨鐘暮鼓的日子沒有過上幾年就遇上了大饑荒,坐而待斃不是他的性格,為了生存,只好輾轉回到家鄉安徽鳳陽;經過童年夥伴湯和等的引薦,加入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由於歷經滄桑,洞明世事,作戰勇敢,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和好感,還做了郭子興的女婿!

2.胸懷大志,注重網羅人才,禮賢下士,能夠聽取不同意見

朱元璋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待郭子興戰死、內鬨紛呈之時,他很容易的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接管了紅巾軍,並一鼓作氣攻下了南京城;後以此為根據地發展了自己的勢力,與此同時,他延攬文武人才,還接納當時的名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默默積蓄自己的力量,坐觀天下,捕捉時機。

3.善抓機遇,捨我其誰,敢為天下先的個性。

羣雄爭霸中,未雨綢繆的朱元璋,在南京城外以少勝多,擊潰了陳友諒部,雄心一振後,又接二連三地清除了多個軍閥的割居勢力;待梟雄盡戳,審時度勢,感覺時機已經成熟,就當仁不讓,在應天府南京稱帝。

4.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情懷。

嚴防濫用職權是他當皇帝的特點,對下層勞動人民充滿了同情與仁愛,他堅決打擊土豪劣紳、貪官污吏,嚴懲腐化墮落;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提倡勤儉節約,贏得了人民的擁戴!


朱元璋靠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金言,奪得了天下。

一、高築牆

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只有自己的地盤穩固了,百姓安居樂業了,才會深得民心。

朱元璋不僅給百姓減稅減輕負擔,還嚴令禁止手下的士兵欺壓百姓,否則會被軍法處置。

二、廣積糧

囤積糧草,戰爭耗費的人力、物力非常龐大,如果後勤跟不上,軍隊就可能活活餓死。

三、緩稱王

在不具備強大的實力的時候,不要稱王。

方國珍直接投降了元軍,而陳友諒和張士誠等人也被元軍消耗了許多。

朱元璋不稱王,元軍的注意力沒有放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逐步壯大,滅了元朝。


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

(做和尚時的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出生並不好,考什麼可以登上皇帝的寶座,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肯喫苦,勤學習

從小朱元璋便開始獨立生活,小時候靠給別人放牛混口吃的,後來又輾轉到處流浪,當時放牛的時候,就有開始學習的情況。流浪期間經歷了很多苦的生活,為了混口飯喫,便去做了和尚,因為做和尚可以到處化緣,可以有喫的。這段時間朱元璋都沒有停止學習的習慣,學習與人交往,學習怎麼識人。有句俗話,貧苦的孩子早當家,正因為經歷這些,促使朱元璋才能正視人生,為以後成功的成為皇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做皇帝的朱元璋劇照)

二:善於用人

朱元璋投靠了張士誠屬下做了一個小兵,從一開始進入軍營就沒有忘記學習的事情,這時朱元璋學習的是兵法。後面朱元璋得到劉伯溫的輔佐,眾將士的努力成就自己的宏圖霸業,這其中朱元璋重用劉伯溫,對於劉伯溫此人,乃是一個成功的開國大臣,受到朱元璋得重用,施展了自己的才華。通過善於用人,讓自己得到了成功,對其他的大臣都是被重用過的。

三:很好的交際能力

當年朱元璋在張士誠麾下,平時有什麼好喫的都會和玩的好的將士們分,這可以看出,朱元璋通過這些行動來,拉攏人心,這就是為以後的做打算。俗話說:成功都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從做士兵的時候,朱元璋就知道怎麼做交際,來拉攏人心,可見此人的聰明才智。

(劉伯溫劇照)

品史公曰:朱元璋從小受的苦,讓其自己有了勤奮好學,流浪的經歷,讓他有了領悟,怎麼樣識人用人,怎麼做好交際能力,進而拉攏人心,為以後的成功做基礎。

文:長城品史

圖:來源網路

本文系頭條原創首發,請勿轉載,瞭解更多歷史,請多多關注


一、善於把握機會

朱元璋可以說是最底層的家庭出生,小時候的家境是十分貧窮的,靠著給地主放牛為生,經常是喫不飽飯。有一年到了災年,朱元璋家裡除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他家其餘的人都餓死了,但是朱元璋連給他雙親安葬的錢都沒有,就是拿草蓆一裹就草草安葬了。後來他就去當了和尚,當了和尚的朱元璋過得也不是那麼容易,一開始還有飯喫,後來只好靠自己出去化緣,說得好聽叫化緣,其實就是要飯。朱元璋覺得自己不能這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覺得應該做點什麼,適逢天下大亂,朱元璋覺得只有從軍才能改變他的一生,於是就投靠義軍去了。

二、會展示自己,有理想,不甘於人下

朱元璋當時參加的是郭子興的義軍,在義軍中朱元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並且得到郭子興的認可,郭子興還收了朱元璋做了義子,慢慢的朱元璋從小兵變成了將軍,逐漸有了自己的勢力。

三、講義氣,善於籠絡人心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打下天下,他身邊的一眾文臣武將是不可忽視的,武將如湯和、徐達從小就是和朱元璋混的,朱元璋當時對他們也是十分的好。謀士如劉伯溫、李善長,朱元璋也是非常尊重他們,什麼事情都會先請教他們。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一深夜(1398年6月15號),年輕的大明帝國皇宮裡,那位年邁的帝國締造者依舊在批閱著奏章,突然皇帝眼前一陣恍惚,朱元璋內心自嘲一下:看來真的老了……然後鄒起眉頭,緩緩抬起頭,盯著突然出現在案前的這位風度翩翩俊男子,朱元璋微皺著眉頭淡定地問:汝何人?俊男子答曰:外臣姓鍾,名馗,字正南,地府判官,今奉十殿閻王令、東嶽大帝旨意,覲見人間陛下。」

朱元璋輕嘆了口氣:難道我真的陽壽已盡?

鍾馗:請陛下恕外臣罪,陛下還有五日陽壽,只是……鍾馗語氣頓了下,繼續說:陛下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驅左衽而復華夏之衣冠,宇內定而將四海合一家。今時神界與地府合議,陛下雖無神格,亦可成神。只是陛下在世之時,殺戮過重,馗奉東嶽大帝旨意,來詢問陛下,可願到地府任職,同時請陛下述說下為何有如此殺戮之心。

朱元璋聽完後,哈哈大笑:自登基以來,我一直都不喜稱朕,今日就託大些……朕起於淮河布衣,蒙元腐朽,南漢四等賤人,朕家道貧寒,幼年之時,南賤無名,取名重八。濠州大旱,隨之蝗、瘟橫行,家中父母、兄弟皆餓死,家中只存哥嫂與朕,父母屍首,破衣裹屍,借地而葬……

此時鐘馗揮了下衣袖,畫面一轉,兩人回到當年朱元璋與二哥拿著家中唯一的破衣服將父母裹起埋入地下。

朱元璋指著那兩個男孩說:判君,朕當年心裡哪有殺戮之心,心中唯有如何才能活下去的想法而已。如若蒙元朝廷能給點糧食,或不跑馬圈地,家中哪怕多出一兩畝田地,朕又如何有幼年葬高堂……

此時之間下面的幼年朱重八,與二哥、大嫂、小侄子相互鞠躬後,大傢伙默默地看著對方,然後各奔東西,逃荒去了……

「皇覺寺高彬和尚為朕剃度,雖寺內,朕每日辛苦勞作,也只求果腹求活而已,可誰知災情蔓延,佈施不及,寺中糧草不濟,主持罷粥散僧,朕只能託缽流浪,四處求活。」朱元璋看了一眼鍾馗,又說:判君,天下哀鴻遍野,移風易俗,天上的神君此時又在做何事?哦,還有判君為何如此秀俊?與書中描述不符吶……

鍾馗苦笑了下,並未接朱元璋前一句的話,只是說:只是怕陛下害怕外臣樣貌而已……

朱元璋再次哈哈大笑,「朕苦寒出身,千軍殺戮,怕這字早已經隨父母而去了」

朱元璋指著下面那個走在荒原中的瘦弱小行僧說「判君若問朕為何殺戮心之重,看下面這小沙彌就可知了」

「三年,朕浪跡荒原,看遍了人間醜態眾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蒙人不當南人為人,家養獵狗喫肉,南人只配喫屎。」「為了那如火灼的肚子,前一刻還笑臉遞水的老婦人,就能在下一刻舉起石頭拍到落單行人頭上,老婦該死否?」朱元璋悽慘笑著「老婦只想取行人的肉給嗷嗷待哺的孫兒而已」

「大戶、豪族只知結寨自保,外姓之人猶如豬狗,或攻殺之,或奪婦兒、或為牛為馬」

「蒙元官府只知收稅不知賑災撫民,緊閉城門,門內夜夜簫歌,門外修羅地獄。壯男成奴,貌女成婢,父母插草與兒女頭上,只求一日之糧」

「餓殍遊盪荒外、猶如豺狗般,撕咬著眼中可見活物,又或死物……」

「無君、無父、無性、無序」

「判君,天下該殺否?」朱元璋看著鍾馗,又說道:「可是,那時的朕,並無反意,心中依舊只有能果腹之意」

"朕投了義軍。朕幸得馬氏青睞,下嫁與朕。朕取名元璋。可那些義軍,無勢時怨天尤人。一經得勢,姦淫擄掠,爭權奪勢,與那蒙元又有何區別」

「朕不齒與之為伍,南下之時幸得百室(李善長),依其策,修心……練軍……重紀!」「那時朕的治下,百姓依苦,卻無蒙元、其他義軍治下的餓殍滿地,姦淫、殺戮般地獄」「滁陽王郭帥(郭子興,原朱元璋領導)受排擠,來滁州尋朕,朕立馬讓權,朕那時何來殺心?」

「朕戰張士誠,撫降軍,歸為所有。」「朕聽百室、伯溫之策,修心……造牆……積糧……重紀」「他人只知掠民奪糧,朕的治下屯田、興修水利,禁酒而手刃違紀,修賢館而求賢,立書而讀史」

「判君,朕非薄情寡義之人,若蒙元之時將南人當人,重八還是重八。」「朕修法令,謹防官府魚肉百姓,定賦稅於安民,鄉紳可達天聽。修戶籍予民之尊嚴,讓民人安於生活,不再浪跡荒原。」「農需勞作纔可得糧,工需辛勞纔可得食,兵需戍邊纔可溫飽,士為何只需坐堂就可為牧守?商為何只需動嘴皮就可以著綢緞?」

「朕的殺戮只為民不再浪跡荒野」

……


第一次寫小說類型的記敘文,見笑了…


番外篇:仙路上,「判君,汝就變會本尊吧,我朱元璋雖無俊俏美貌,可內心之善,讓馬皇后垂青,得皇后賢助,我才能堅韌走到皇位。判君除妖降魔,噬鬼屠妖,也是神人地三界偉男子也,又何必變貌示人呢?」


鍾馗拍了下額頭,「神君勿怪,只是沉迷於神君英雄之舉,一時忘了…」「神君,可想馬皇后…」


朱元璋紅著雙眼,「人間功與過,不再提之,我想向東嶽大帝與地藏王懇求,願以身入地獄,終世侍奉,或終世願入磔刑地獄、火山地獄,只求地府眾神讓馬氏永世安康…」


一、善於抓住機會 並積極表現自己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在他即將要成年的時候,家鄉正在流行瘟疫,而他的家人都在這場瘟疫中去世了。那個時候雖然朱元璋已經長大了,但還是不能很好的照顧自己,於是他決定出家當和尚,至少這樣不用擔心自己的溫飽問題。

但是在這個世上,無論做任何事都不是那麼容易的,當和尚也是如此。剛當上和尚沒幾年,他就遇上了大饑荒這個問題,而他也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去尋找喫的東西。或許,如果沒有遇上這場大饑荒的話,他的一生興許就在寺廟裡安然的度過了,就是因為這次下山讓他經歷了很多事情,也讓他的命運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剛下山的時候,朱元璋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於是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安徽鳳陽。回到家鄉之後遇上了自己兒時的玩伴,然後,經過小時候玩伴的引薦,他加入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雖然朱元璋的出身很不好,但是他這個人非常聰明,加入紅巾軍之後更是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全部表現了出來,並且很快的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和好感,還娶了郭子興的女兒為妻。

劇照

二、有理想 有抱負 並且能夠接納不同意見

在這之後,朱元璋逐漸的擴充了自己的實力,很快便組建了屬於自己的一支隊伍。後來紅巾軍的首領死了,便由他的兒子來接替自己的位子。但是他的兒子並不如朱元璋有能力,於是在朱元璋的實力慢慢的增加之後,便很容易的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而自己親手接管了紅巾軍。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只滿足喫飽飯的他了,雖然已經掌握了這支隊伍的實權,但是他並不滿足,他想要更多的地盤,更大的權力。

於是這個滿懷鬥志的年輕人,又開始了他新的計劃,他首先佔領了南京城,把這裡作為據點,並且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與此同時,他善於接納別人的意見,並且能分辨出來,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當時朱升提出讓他高築牆這個建議,朱元璋立馬就採納了,因為這樣做在以後的戰爭中更容易立足!

朱元璋

三、聰明睿智 有膽識 目光長遠

果然,不久之後戰爭開始了,提前做好準備的他在南京城外擊潰了比自己強大幾倍的陳友亮,還消滅了比自己厲害的多的軍閥勢力。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成功的走上了帝王的道路,在應天府稱了皇帝。朱元璋這一生最開始就很會為自己鋪墊道路,如果不是他聰明睿智,或許就算他下山了,也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將士,不起眼的為國家賣命。正是因為他的聰明他才能慢慢的走上帝王的道路。

但是朱元璋雖然當上了皇帝,可要想坐穩江山,這也是需要技巧的。而朱元璋恰恰就是擁有這些技巧的人。在當上皇帝之後,他沒有濫用職權去傷害別人,而是對待黎民百姓非常的仁愛和尊重。這也可能跟他從小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朱元璋在位期間,非常注重農業發展,興修水利,勤儉節約,取得百姓的一片歡呼。所以朱元璋才能把江山座的那樣牢固,把明朝發展的那樣強大。

從流傳下來的畫像以及朱元璋後代的畫像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位很帥的皇帝。至於有些畫像把他畫的滿臉麻子特別醜陋估計是有人故意抹黑朱元璋。


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

1老朱善於學習並且會應用知識(主要是兵法)。老朱年少貧窮不識字,但他後期不斷的學習知識補充自己並且善於運用知識到實踐中去。

2知人善任。老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籠絡了一大批的能人智士像劉伯溫,常遇春等人。

3軍紀嚴明,賞罰得當。

4緩稱王,老朱深知槍打出頭鳥,不先稱王。哪個起義的老大最終目的不就是當皇帝嘛,但傍邊還有一羣虎視眈眈的老大們在看著呢,其他人怎麼想呢,你這好小子,我還只是心裡想想你就敢直接做出來(當皇帝),好好好,大家一起上先把這小子幹掉再說。


朱元璋同志是一個傳奇人物,長相奇醜、啥都沒有,一介屌絲,人見人搖頭。然而,數年之間,迅速崛起,統帥大軍,敗張士誠,滅陳友諒,擊潰元朝大軍,登上皇帝寶座,建立大明王朝。天下屌絲千千萬,為何偏偏就他能逆襲當皇帝,別人就不行麼?

我覺得,那是因為,和其他屌絲相比,他有這樣幾個突出的特點:

1.因為一無所有,所以意誌異常堅定。

崔健曾唱過一首歌,其中有兩句詞: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和其他屌絲相比,朱元璋同志真正是一無所有。連年災荒,加上流行病,幾年內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一個個倒在了他的眼前。去要飯,又被人告密說湯和寫信約他一起造反。一個大男人,無家可歸,生活無依無靠,一無所有,沒有第二條路了,只能通過造反來改善現狀。

因此,朱元璋同志的鬥爭意志非常堅定,從未動搖過,因為他知道:只有造反,才能改變命運。和他相比,無論是在元朝當一個小吏的陳友諒,還是鹽販子張士誠,都要比起點他好的多,至少衣食無憂。

2.多年底層生活磨練,讓他看透了人性。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對朱元璋來說,他的人生,就是一次次被打擊的人生。家人去世,卻沒錢買棺材,沒地安葬他們,可週圍的人,大地主劉德,卻冷眼旁觀,從來沒有向他伸出過援手。他親眼看著父母屍體暴屍荒野,看著周圍冷漠的眼光,看著當和尚也要討好主持,勾心鬥角,出去討飯也得分三六九等。

社會的真實、殘酷、血淋淋,讓朱元璋看透了人性。他明白了,人性是自私的。他懂得了,願意幫助你的人,不管他出於什麼目的,都是應該衷心感謝人家的。他還懂得,這個世界上,要想活的好,只能靠自己,只能不斷往上爬。

所以,當郭子興被其他幾股勢力排擠,無處安身時,是他主動把自己佔領的地盤讓給他,並借給他兵馬。為啥?因為他知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年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是郭子興收留了他,並把養女馬姑娘嫁給他。現在,是時候回報了。

而同時期的大佬陳友諒,則恰恰和他相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先後殺了欣賞他、栽培他的猊文俊、徐壽輝等。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3.他聽得進去意見,卻關鍵時刻卻能堅持自己的原則。

李善長對他說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覺得對,聽從了李的建議,成為最後一個稱王的紅巾軍大佬。然而,當同時面對張士誠、陳友諒兩大對手,屬下幾乎眾口一詞,建議先攻打張士誠時,他卻堅持自己的原則:先打陳友諒。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書中。這次,歷史證明瞭朱元璋同志的判斷是對的。因為,他比這些臣子更瞭解了人性,他知道,張是眼界小,小富即安。而陳則格局大,下手狠。只能先陳後張。而這些,這些出身富貴家庭的下屬,不懂。

和他相比,和他一起出身草莽的劉邦,要差很多。買草鞋的劉備,幾乎沒有堅持過自己的主見,難得一次,就是為了關羽而發兵白帝城,被打得落花流水。

總結語:意志堅定,瞭解人性,堅持原則並能靈活變通,這三點,造就了強大的朱元璋。使得他,從一羣屌絲中脫穎而出,最終一步步走上皇帝寶座。


朱元璋能取得成功,奪得天下。不是偶然機遇,運氣爆棚。而是靠他的我本事得到的。但是他又什麼本事呢!難道是靠他當過和尚,放過牛嗎?肯定不是這些。心纔是最重要的。

我們先看下他年輕時都在幹什麼吧!

再提一句他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因為家裡窮,所以從四歲開始他就給地主家放牛,一直到十六歲,接著又做了八年和尚。這八年的時間裡朱重八有了很多心底裏的感觸。

終於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往日的朱重八踏上了造反之路。從此一條道走到黑,最終推翻暴元,坐上皇帝位子,圓了他兒時的夢,(皇上就是天天喫大餅,大餅喫膩了再喫麪饃)。


朱重八在皇覺寺,他從事著長工一樣的工作,所有的雜活,粗活,都是他的。還兼職倉管,清潔工,巡夜人,等等。他都一直忍著。在每一個黑夜裡他只能獨自看著夜空,思念自己的父母兄弟。

命運的考驗隨處可見,接下來就被派到淮西和河南,這些窮地方去討飯了。也就是從這裡開始。他放下了那最後的尊嚴,丟掉了僅有的自尊。每天都挨家挨戶的敲門討飯,時時刻刻忍受著白眼,冷嘲熱諷。(生命和尊嚴)他選擇了活下去。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他一邊討飯,一邊對經過的淮西的地理,山脈,風土人情,進行研究。

長期的苦難生活是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的。而朱元璋就是不願屈服的那一個,他在漂泊的幾年間,已經有了不同以往的改變,而這個改變很多人一生都難以做到,但是朱元璋就做到了。這就是心的改變。這是個偉大的轉變。朱重八把他心底裏最脆弱的地方變成了最強的的力量的來源。

有很多人,即使擁有美貌,才學,財富這些別人沒有的東西。也不能證明他就是比你強,因為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歷史從此刻開始就已經改變了。朱元璋在經過身邊的種種變故之後,終於不再忍受了,走上了推翻元朝統治的路上。而這也是他命中註定的使命。這一切都是源於他的心變了,再也不在柔弱,他要去找尋更好的未來,要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被命運主宰,碌碌一生。到頭來一場空。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本是一介布衣,卻人生逆襲坐上皇位,那麼朱元璋是靠什麼從一介布衣到登上皇位的呢?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戰略眼光獨到,擅於把握時機

朱元璋這個人雖然出身低微,從小受苦,但他並不是一個只貪圖一時之利的人,他考慮更多的不是現在,而是未來。朱元璋二十五歲時,投靠了郭子興,很受郭子興器重,還娶了郭子興的養女(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在郭子興死後,小明王韓林兒將軍隊交給了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妻弟和朱元璋,但由於朱元璋手下人才眾多,且在年中深得人心,所以朱元璋就成了這支隊伍的實際領導者。

朱元璋

之後他在淮西經營了幾年,也算是略有所成了。但是他並不滿足,他覺得淮西不是很好的根據地,所以他覺得自己不能再留在淮西了,要走出去,重新尋找一個根據地,來實現他的宏圖偉業。而江南地區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地方,一方面,江南糧食充足,無需為糧草發愁;另一方面,元軍主力在河南及淮北與紅巾軍激戰,無暇南下,再加之東有張士誠,西有徐壽輝,完美的將元軍擋在外面,而江南地區元軍較少,且被多股勢力分割包圍,江南地區正處於勢力真空期,朱元璋看準時機,毅然決然,一舉渡江攻克太平,又趁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進攻江南元軍之時,大破陳兆先,攻取集慶(即應天府)。之後,又遇劉福通伐,藉機先後攻下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衢州、處州及浙東餘下各地,建立了根據地後,並迅速鞏固,之後,又跟據形勢制定了防禦東、西,攻取東南的策略,兩年之後,他終於佔領了浙東,成為了元與各勢力不可小覷的對手。獨到的戰略眼光,加上果決的決斷能力,是朱元璋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二:會拉攏人心

大多數農民起義軍的紀律渙散,對百姓十分殘暴,如唐末黃巢進長安,縱容士兵四處劫掠,毫無紀律,還「洗城」泄憤,撤出長安後,竟以人為食,真殘暴令人髮指。郭子興的部下在開始起立之時紀律很差,總是對百姓打劫,將「劫富濟貧」拋在腦後,百姓苦不堪言。但是朱元璋與他們不同,他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明白「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所以他對紀律很重視,他手下的兵紀律嚴明,與百姓秋毫無犯,十分得民心。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攻克和州後,他發現士兵進城後,擄掠女子,很多已婚婦女無法與親人相見,他立即召集部下,斥命其將婦女歸還,並聲明紀律,警告不許再犯。城中許多夫妻得已團圓,朱元璋因此事深得民心。在攻克太平之後,朱元璋再次重申紀律,嚴禁打劫百姓,違者,殺無赦。這些舉指都使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外,朱元璋對敵人也常採用收買人心的手段,1356年,朱元璋大敗陳兆先,陳兆先部36000人投降朱元璋,朱元璋看降軍將領不信任自己,他便從降軍中挑選了500人做自己的親軍,在夜裡守衛朱元璋的安全。第二天,降軍得知此事,十分感動,皆死心塌地的跟隨著朱元璋。對紀律與民心的重視,也是朱元璋成功的原因。

第三、重視知識分子

許多農民起義軍領袖都對知識分子十分反感,抓到一般直接殺掉。但朱元璋對知識分子十分重視,他知道讀書人有大用處,只有多用有才能的人才能成功。而許多人才正苦於沒有「伯樂」來發現自己這匹「千里馬」呢,一聽說朱元璋求賢若渴,馬上都來投奔朱元璋,他們都被朱元璋的熱情與尊重打動了,也心甘情願的為朱元璋服務。

也正是以上這些其它農民軍領袖所沒有的閃光點,也幫助朱元璋成就了帝王霸業。但是還有一個不由朱元璋決定的因素,那就是陳友諒錯誤的決策。

這也是第四個因素:對手的一個重大失誤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在朱元璋多次挫敗陳友諒時,張士誠趁中原紅巾軍分裂之時,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求救於朱元璋,朱元璋只好率主力北救小明王,這時,如果陳友諒順長江東下,直驅應天,再分一小路兵牽制洪都,應天空虛,根本無力防禦,再加之長江之上,陳友諒的大船充分發揮作用,那麼朱元璋就會面臨陳友諒與張士誠的兩面夾擊,後方全失的情況下,很可能就此滅亡。但是,陳友諒沒有如此選擇,他任矛頭對準了洪都,這使他的大船毫無優勢,且又沒有在後方防衛,結果被關門打狗,死在鄱陽湖。

朱元璋一人獨佔天時(陳友諒失誤)、地利(浙東富庶,再加之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北有小明王,將元軍擋在外面)、人和(籠絡民心、軍心及讀書人之心),想不贏都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