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友说的全面,真的增加了知识。

再说上几点。

一点对扶苏按秦宗法制继位是合法的,赵高,李斯,二世合谋改始皇遗诏是违法的。如各好友说的,扶苏有蒙恬爱将和强大的正规军而不去逆向思维。一心守礼制地去自灭。这本不是大秦人的性格,真的让扶苏继位估计也是让赵高驾空。但有一点,史上说,历朝历代皇帝遗嘱的继位人都是求于他完成一个过渡阶段,都不是真正有能力有作为的人来继位。这一个问题,不能具体去说,我们认真去悟道吧,我个人的现点是尤其是近代史,咱们这一层不去涉及为好。如真的是扶苏继位,国民都不会成就。

再一是始皇赢政,十三岁继位,做了二十六年王,十一年帝王,享年五十岁。在位期间,修陵修了37年,没完工,二世又修了一年。以及阿房宫,长城动用的财人力过大,过于残暴为政。百姓都已到了承受不了的底线。所以,我认为,二世,扶苏谁继位也是面临著极大的问题。

谢谢各位好友启发。


如果大秦帝国由公子扶苏继承,历史依然不会更改,秦朝依旧会二世而亡。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扶苏未必是强国之君主。扶苏比胡亥强这是一定的,胡亥什么素质也没有,只会贪图享乐,残忍无道的杀害兄弟姐妹,以及反对他的人。而扶苏则不一样,其有文化修养,为人正直,其就是因为劝诫父亲秦始皇而被父亲贬至边疆。从历史记载来看,当假遗照宣读完毕后,他当场就要自杀,也不问个为什么,后来在自己房间里自杀而亡。这就能看出,扶苏个人性格的软弱和愚孝,缺少格局和胆识胆魄,即便让其主政,软弱,拿捏不定的性格也会导致整个统治集团的软弱,最终还会导致国家的衰弱和灭亡。

李斯

2.有李斯和赵高两人依旧在朝廷当权。秦始皇去世之前要发遗照给扶苏让其继位,就是因为赵高和李斯联合,才发假遗照给扶苏。如果扶苏继位,这两大朝臣会抓住扶苏的弱点加以利用,各自联合自己的势力集团,在朝廷之中形成自己的力量,最后架空扶苏的权力。最终不是赵高胜,就是李斯胜,不管谁胜,最终导致的就是胡亥当政时的状态,互相厮杀,弄得全国上下不得安宁。

3. 秦朝的暴政由来已久,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并没有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而是大肆修建宫殿以及陵寝,征用大量民工,同时又修筑万里长城,而且为了他东巡修筑交通基础设施等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得百姓不得安宁。扶苏继位后,他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混乱,民不聊生,国家腐败等等,扶苏本来就孱弱,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再加上李斯和赵高两大奸臣当道,势必会进一步激化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农民起义势必仍然会四起,被秦灭掉的六国后代会利用此机会起兵相应,最终秦朝还会被消灭。

以上是本人对此问题的一点拙见,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扶苏的性格有点懦弱,或者说他的父亲秦始皇太过于强大,他终究还是过不了父亲这道坎。

他在自杀时没有在皇宫,而是和蒙恬一起修长城,而且蒙恬手里是有三十万正规军队的,是秦国的主力作战部队,这种状态对扶苏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我现在所分析的依据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如果史太公记载是真实情况的话,我感觉即使是信息不对称,但太子扶苏是见到假诏书就匆忙选择自杀的,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他应该冷静下来,和蒙恬将军分析局势,静观事态的变化。毕竟三十万正规军还在自己的掌控中,为什么不敢给自己小小的等待时间呢?

汉武帝晚年也要杀死自己的太子刘据,在生死存亡之际,明知是处于最劣势,刘据还选择了反抗,由于实力悬殊,最后还是失败了。

相比刘据,我不看好扶苏。个人观点,只供大家参考。


大家好,我是历史小迷哥,求关注博点赞!

首先,我先把我的结论说一下,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但是历史是有规律可寻的,所以,不管是胡亥还是公子扶苏继位,大秦都是二世而亡,没什么问题,区别在于是怎么亡而已。

其次,我前段时间看过一本很仔细的介绍秦始皇时期的军政国家大事的一本书,我觉著分析的很有道理,虽然记不起来叫什么名字了,相应的我又查询了一下那段时期的历史,我个人认为,胡亥继承皇帝的位置根本不是什么篡权,而是秦始皇始终把他当做一个接班人来培养,在始皇帝的心中,自己百年之后,大秦帝国的统治者绝对是胡亥而不是远在北方的公子扶苏。至于原因,可在评论中讨论。

最后,公子扶苏这个人,我是看过他的不少的介绍,传闻他是一个仁慈,孝顺恭敬的公子,但是他比较优柔寡断,没有大的雄心壮志,缺乏王朝统治者的魄力,从他自杀那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如果他生活在大一统王朝的中期,绝对是像宋仁宗一样被歌功颂德的仁君,然而在大秦王朝刚刚统一天下的前几十年,各地纷争不起,北方战乱频繁,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的时候,我觉著以他的性格,是掌控不了帝国的,他不会把帝国折腾成胡亥那样,但是那些反对秦国的老贵族会让天下变成胡亥时期那样。

如有不到之处,欢迎补充,讨论,谢谢!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答过,如果扶苏登基,秦国是肯定会存在的,秦王朝也会万世一系,存在下去,但秦帝国就马上灰飞烟灭了。

世人讨论秦王朝,为什么多集中于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及儒家与法家之争。

因为这事关大秦帝国是否可以存在的问题。

首先说分封,如果实现分封,那灭六国还有什么必要呢?反正统一之后还是要分裂,有统一的必要性吗?

秦始皇是坚定实现郡县制,皇帝要做实君,而扶苏是鼓吹实现分封制,则是想秦王朝像周王朝那样,皇帝成为虚君,仅仅作为政教合一体系的儒教教主身份存在,就像学自中国的日本天皇那样,永远作为神即可。

东方的神,就是帝王,只是穿了特定的礼服,享用了特定的礼器而已,衣服一脱,又可以成为普通人。

扶苏与秦始皇的第二个大的分歧,是儒家和法家的争议方面。

儒家在儒教国家体系中,要接受君王和道家的双重领导,君王身份兼具儒教的教主(以前是周天子),道家相当于儒教的祭司,他们的领导,必不可少就是对儒家的压制,孔子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革命」思想的人。

在儒家的反抗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道家的一个分支门类法家形成了,他们将道家原有的宗教祭祀职能交还予君王,自己专注世俗事务,这就与传统专注世俗事务的儒家发生了冲突。

秦始皇推崇法家,扶苏信仰儒家。

但隐含的意思就是秦始皇喜欢被改良了的道家----法家。

而扶苏表面上是支持主持世俗事务的儒家,但实际上先就要支持主持宗教事务的道家,实现道家向皇帝夺回宗教的祭祀权的目标。

这,实际上是路线上的根本分歧。

扶苏上台,必然是法家这个道家分支在儒家与传统道家的共同压制下退出历史舞台,恢复到周王朝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秦帝国也就失去了思想内核,大厦??将倾了。


如果的说法不好理解,但是如果非要说大秦帝国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继位,历史会改写吗?个人觉得历史的进程,历史的流向不会有大的改变,关键是秦朝统一六国后其六国臣民以及贵族势力没有从根本上认同从西戎拓展而来的俗杂夷狄!

如果扶苏继位,必然会重用蒙甜及蒙氏家族,这样的朝政从秦朝内部来讲就会出现朝政多有诟病,倾向不稳。更重要的是扶苏这个人的能力暗弱,愚忠而不知变通。从扶苏接到赵高矫诏的诏书来看,扶苏愚忠到了极点,接诏哭泣而自杀,说什么「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这样的君王他就是继位与于秦朝皇帝他的作为有又几何?况且他当时面对的秦国大势非同一般。

在这个时候,当时的社会草莽英雄已经蛰伏于乡野。有磨刀霍霍走到前面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代表性的贵族项氏家族;有野心勃勃,设伏击秦的韩国贵族张良奇谋;更有丰沛人物狗肉成性的好酒及色的混混刘邦。这些人等都在蠢蠢欲动,角逐麋鹿,等到陈胜义旗一举,天下云会响应。此时的社会到了发轫性的变革,没有了秦始皇那样的决绝人物,秦朝算的了什么!项羽与刘邦见了秦始皇的车驾他们都是怎样的想法,一个暗弱愚忠的扶苏能够驾驭了秦国这样的大势?历史不会改写,秦朝终究会被这些草莽英雄发轫性的淹没于尘埃之中,麋鹿游于朝。这是大势,扶苏焉能驾驭?


历史的发展有他一定的偶然性,但大的发展趋势是不会发生颠覆性改变。还有就是我们看待历史就是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过程,假设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


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


无论扶苏还是谁,都改不了了!无论历史由谁折腾,折腾得再厉害,现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了!


不知道!因为历史没有按这个设想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