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看法是,荀彧先生并不忠于汉室,荀彧先生也并不忠于曹公。荀彧先生忠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念。他自始自终,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世人或许对他有所误读。

荀彧先生生逢乱世。身为士族子弟,饱学之士,荀彧先生以安定天下,拯救苍生为己任。但是荀彧先生本身实力不够,缺乏领袖气质。于是他要实现人生理想就必须找一个合适的搭档。

曹老板出身官宦、人脉深厚、机敏有才丶心怀大志,而且曹老板很待见荀彧先生,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成为了最佳事业搭档。

曹公有帝王之能,荀老夫子有济世之才,两人合作很就统一了华夏北方。在曹公统一北方的伟业之中,荀夫子功劳很大。但两人后来发生了分歧,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两人对于伟业的认知有落差。

曹公认为伟业就是坐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开朝立国。

荀夫子认为伟业,应该是成为千古圣贤。只有安定天下丶造福苍生丶中兴汉室,曹公才会象周公旦那样,得到千古颂扬,成为万世楷模。当然追随圣人的荀夫子,也会获得贤者之名。

<二>,两人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并不完全一样。

曹公代表官宦集团的利益。荀夫子代表世族集团的利益。两个利益集团虽有交集团,但是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如果汉朝得以中兴,士族受益就多一些。如果曹氏代汉,官宦势力就受益多一些。

个人认为曹公与荀夫子,开始合作时就达成了共识。成就大业后,是曹公动了称帝的心思。因此才导致曹公与荀夫子分道扬镳。曹公最终没有称帝,也没有加害荀夫子及其家人。等于也是部分兑现了荀夫子的理想,荀夫子也算是没白忙活一场。

曹公与荀夫子的结局都不错,只是不算特别完美。


说到三国曹魏能够统一北方的大功臣,如果荀彧排第二,那就真没人能排第一。而这样惊艳绝伦的人物为何却在曹操还未拿下整个天下之时,就遭到厌弃,最终抑郁自杀了呢?这一切还是要从他的出生说起。

荀彧出生于士族林立的颍川,颍川荀家在当时是十分出名的高门士族,荀彧的叔叔荀爽曾任司空,他的爸爸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家里的其他叔叔伯伯们也都颇有才名。在这样的名门之中,荀彧能被有「神君」之称的父荀淑当做荀家组长继承人,可见荀彧之才能有多出众。

他还被当时以「识人」出名南阳名士何颙断定为身具「王佐之才」,荀彧良好的名声也传到了朝堂之中。此时正值东汉末年,汉王朝式微,朝堂被宦官们所把持,「十常侍之乱」爆发。一些有名望的人都不愿与宦官们为伍,纷纷罢朝辞官。

而手握大权们的宦官又怎会同意让这些颇有「风骨」的名士大家们离开呢?这时有一个叫做唐衡的宦官,虽不在十常侍之内,但也位居中常侍。唐衡这人十分看重这些士族们的清贵声誉,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其中的佼佼者,也就是荀彧,以此来增添自己的声势。

荀彧这个时候已经看出了天下将乱,为了保全家族,他势必需要回到家乡,带领族人离开颍川这兵家必争之地。想辞官又被拦著回不去的荀彧,无奈之下只能娶了唐衡的女儿,借唐衡之势回到颍川,留叔叔荀攸在朝假意效忠,实则带领剩下族人匆忙逃到袁绍地盘附近。

袁绍肯定不会放过荀彧这个上佳的人才,但是荀彧看出袁绍并非明主,不想跟他共谋天下。所以荀彧剖析天下局势后就决定去投奔曹操了。果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身在曹君心在汉」这句话本来是《三国演义中》用来形容关羽的,但实际上形容荀彧也同样适用。

虽然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功臣,但他毕竟一直接受的就是士族中的「正统」思想,认为需要仁义忠厚,对于汉王朝十分忠心耿耿;如果不是十常侍作乱,整个东汉王朝全部乌烟瘴气,已经无法挽救,荀彧的选择应该是留在朝堂之上,如同诸葛亮效忠蜀汉那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举措其实也是荀彧所提出,但是荀彧的本意不是「挟天子」而是「奉天子」,是要曹操把汉献帝接回后好好侍奉起来。荀彧选择曹操,也不过是因为曹操对于他当时来说是最优选择,既可以让自己尽全力施展才华,同时曹操也有平定天下的实力;并且曹操宽厚仁德的假象,也给荀彧带来了不切实际的希望。

最终荀彧还是死在了效忠东汉正统,劝诫曹操不要自封「曹公」一事上。


谢谢悟空邀请,首先来看看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功臣,荀彧都做了哪些事。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一生之长在于其在政治上的独特眼光及战略上的高瞻远瞩虽未直接领兵作战,但却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功臣。

第一,劝曹操逢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使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得天时,取得政治上的制高点。

第二,多次在战略上帮助曹操拨乱反正,走向正确的战略路线。比如:在进攻徐州还是扫清吕布残余势力的讨论上,提纲挈领,阐明了应当消灭吕布残余势力,稳固后方建设的必要性,果然,不久,曹操就大败吕布,收复兖州。再比如:在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操军粮将尽,心想撤兵,是荀彧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力劝曹操坚持,用奇谋,火烧袁绍粮草,大败袁绍,为北方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三,荀彧或许在军事指挥上非其所长,但其识人眼光却颇有独到之处,曾为曹操推荐了荀攸,郭嘉,司马懿等多名著名的谋士,曹操称呼其为「吾之子房」,实是实至名归。

其次,再看看荀彧为何效忠献帝,反对曹操称王。

一是,荀彧幼秉家训,以忠诚皇上为人生信仰。荀彧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父荀淑为当世之名人,其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随著年龄的成长,忠诚于刘氏皇朝的信念就在心里扎了根。在见识到董卓不敬皇上之举后,马上弃官归乡。

二是,荀彧生于乱世,却妄想以已之力匡扶汉室。追随曹操后,言听计从,前期,曹操虽有不臣之野心,但还未有不臣之举动,故荀彧会一心助曹操灭吕布,征张绣,讨袁绍,伐刘表,逐鹿天下。

荀彧始终为汉室臣子,在建安八年(203年),封荀彧为万岁亭侯,也是在曹操任丞相时,到了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不臣之心已显露无疑。荀彧劝说曹操「(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也就是这句话,惹恼了曹操,曹操趁机羁押了荀彧,使得荀彧忧虑而亡,享年50岁。


关于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荀彧之所以辅佐曹操其初衷就是希望曹操能够荡平乱世,安汉兴刘。随著曹操统一北方,荀彧逐渐发现曹操的真实面目,并且自己逐渐被排挤出曹魏的权利中心,而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被自己辅佐的人踩到脚下,可见此时荀彧心灰若死,在曹操称魏公时,荀彧终于爆发,力阻曹操,以致最后被猜忌,忧郁而死。

第二种是,荀彧智谋无双,不可能看不出来汉朝已回天乏力以及曹操的野心,他就是想要辅佐曹操夺取天下,在曹操要称魏公、加九锡之时之所以极力反对,其实是沽名钓誉,以掩盖自己扶魏灭汉的污点。

个人感觉第一种比较可靠。

首先,曹操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一名爱国的热血青年,也曾怀揣利刃想要手刃国贼董卓,并在实力弱小的情况下毅然讨伐董卓,荀彧正是看到了曹操不同于袁绍的只为私利不报国雠,才毅然决然的投奔曹操。此时两者只是纯粹的革命友情,一腔热血只为报国。

但随著曹操势力逐渐膨胀,并在官渡之战后达到顶峰,曹操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出来,荀彧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官渡之战之后荀彧便很少主动为曹操献策了,只有曹操主动问及才阐述自己的看法。至于荀彧为何不离开曹操,毕竟当时对名节还是比较看重的。除非被逼万不得已,很少有主动投敌的,更何况曹操对待荀彧那是没得说。加上曹操没有当面说过要有不臣之举,所以荀彧没有离开的理由。

而且当初曹操打败黄巾军迎接献帝的时候荀彧就曾劝告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注意,是奉天子。

彧劝太祖曰:「昔汉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所以说,荀彧一开始就不是将自己定位为曹操的臣属,而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才识帮助曹操荡平不臣、中兴大汉的汉臣。


荀彧,字文若。经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他为曹操出谋划策,举荐人才,并且总理后方为曹操镇守大本营和后勤补给。可以说荀彧一个人做了萧何和张良两个人的工作。

那么荀彧为曹操做了那么多,为何曹操表露出称帝的意图,是荀彧要反对呢?其实这会儿荀彧的家是有关他的家世,身份决定了必然忠于汉室。

荀彧出生胤川荀氏。号称荀子后代。在荀彧的祖父荀淑这一代开始出仕,不过荀淑与才华出众,任职不高,只是民望极高。,到了荀彧的父辈,一代才得更进一步。

这就表明了荀彧一家不是顶级世家,像袁绍的四世三公才是顶级的世家,已经到达顶点了,再进一步只能谋权篡位。后来袁术称帝也印证了这个看法,就因为这个荀家只是二流,甚至三家的是家,所以荀彧在乱世中只能附于曹操。荀彧以前在袁绍那里,曹操去刺杀董卓,袁绍故意按兵不动,就是曹操等人率兵进攻董卓,虽然兵败,也是为汉忠诚。然而荀彧要求曹操接天子,没有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说,曹操一向的志向是匡扶汉室,怎么能不迎接汉献帝呢?荀彧的目的还是要天下在汉室的旗帜下一同。所以后来就有了,在曹操逼迫下荀彧病死或自杀一说。

感谢各位看客老爷,有什么可以在评论见。


这算是东汉名士的一种习气——忠君爱国,既入世又自有傲气在。在东汉,有部分名士归隐山林,比如司马徽、庞德公,但他们思想上依旧是入世的,对时局了然于胸,也不避谈论。

除此之外,大部分名士还是选择出仕的。荀彧出身名门望族,号称有「王佐之才」,可算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许多重要决策都有他的身影,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幕后功臣。

尽管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但曹操毕竟不是汉高祖,荀彧也不是张良。荀彧骨子里依然是忠君爱国的,这也是当时汉臣们普遍的思想。有的人选择拒不合作,有的人选择沉默苟且,但作为名士的荀彧,选择的是辅佐曹操,出谋划策,借曹操的力量匡扶汉室。

可惜的是,曹操的野心出乎了荀彧的预料,或者说荀彧过于乐观了。当他看清曹操的真面目时,谏言:「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他惹怒了曹操,被调离了许昌,死得扑朔迷离(一说抑郁而死,一说服毒自尽)。


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

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1] 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永汉元年(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荀彧弃官归乡。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2]

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3]

谋能应机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的,不可以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他们,平素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还没有定下;现在趁他计策未定来游说,就算不能帮助我们,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那他就会恼怒而定计了。」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两个人的的政治理想有冲突,荀彧的理想是光复汉室,想让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而曹操却想成就自己的霸业,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要做魏公。而在白马之盟里,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等荀彧发现曹操有不臣之心,自然就不再为曹操出谋划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