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迫不得已,一切都是利益之争,反而是吴三桂在「利益」当头、国难之际,选择了「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最终,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

何谓势?「势」指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性。在天下大乱之际,要讲究「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则可「势赢天下」,「势不可挡」,这是看准「大趋势」!

先看八旗之「优势」:

古人云,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就是大势。当时,明朝纷争不断,整个帝国处于瓦解之势,内部不团结,导致明帝国分崩离析。这种不可逆转之势,让吴三桂选择了避其锋芒,蛰伏隐忍,伺机而动,装孙子。

吴三桂降清,而没有选择大顺军,也是「势」出有别:他洞悉了清军之优势,顺坡下驴,借力打力,略施巧力,得事半功倍之功。

那么,被吴三桂洞穿的清军,如何「势」赢天下?

其实,靠的是「三势」。清军的三势,皆是从「收拾人心」开始。不过,我们必须清楚,他们要的是天下官宦士绅读书人之心,而非天下苍生之民心。

其一,收获内部「团结之势」。

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发布所谓的「七大恨」都证明了一点,他看中的是机会,当机会来临的时候,顺势而为。他编造的对明朝廷的恨,让他可以收拾人心,掩盖他对明朝的背叛,可以师出有名!让全军上下洋溢著「伪装正义」的氛围感。这说明努尔哈赤的政治野心非常老道成熟,不愧是一个能够驾驭烈马的能手,「赏罚分明」,其部下无论多么野蛮残暴,对努尔哈赤都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

其二,营造得天下的「瓦解之势」。

瓦解对手,壮大自身。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多尔衮,他们都始终如一地沿用了瓦解明军的惯用手段。尽管努尔哈赤对辽东老百姓进行了疯狂屠杀,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明朝士绅的招降措施。从范文程到洪承畴,汉人士绅大臣尽为我用。

这种态势非常恐怖有效,让明军越打越少,而清军却越打越多,旗人的八旗军也从单一的满八旗发展到汉八旗和蒙八旗。客观上,减少了「敌人」,装大了队伍,扫清了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为逐鹿中原营造了条件。

其三,制造舆论环境,形成「归顺之势」。

以汉人带路党形成的「统一阵线」,涌现出了无数汉奸式人物。从洪承畴尚可喜到祖大寿、耿精忠以及李成栋等大量这类人物,人尽其用,充当「扫荡中原」的急先锋角色。正是这些代表性人物的负面示范效应,很多地方「传檄而定」,抵抗轻微。

以上三势,在崇祯自缢身亡后,对站在十字路口的吴三桂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感。

再看局部之「弱势」:

大顺军当时没有摆脱「流寇模式」,对京城官员「追赃助饷」政策,让吴三桂疑窦丛生。大将军刘宗敏霸占自己的爱妾陈圆圆,李自成有纵容之责,让吴三桂疑虑更重。既然士绅利益得不到保障,更得不到充分信任,自己如何能有作为?大顺如果成了气候,他不敢想像,卸磨杀驴,不是没有可能。

李自成进北京,对老百姓军纪严明,对官员却无从谈起。这些人是被一律作为「贪赃枉法」的贪官对待的,在面对清军清军中原之际,大顺没能成气候,排斥了明朝士绅,把他们逼到了敌对阵营。后来的局势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士绅官宦人家无不把大顺视为贼寇,反而对「异族入侵」的清军趋之若鹜。

再看南明朝廷之「劣势」:

各自为阵,更是一盘散沙状态,虽不乏忠勇之士,但政令不一,无法统一指挥,甚至心存侥幸,把清军当援军,很容易被清军各个击破。没有凝聚力的南明政权,军阀林立,派系丛生,在没有造成统一之前,他们和已经如「铁板一块」的清军无法做到分庭抗礼。

在充分审时度势之后,吴三桂打著为崇祯复仇的幌子,收拾部下降清,掩盖了他东山再起的企图。他本以为清军铁蹄踏进中原必然遭到重创,只要他坚持到最后,就有机会重拾旧山河。

但他失算了!

整个战争进程没能消耗清军的战力,他们更多充当的是「督战队」角色,用更凶恶的残暴手段消灭南明一切抵抗力量。为了掩盖保护自己,吴三桂像打了鸡血一样,抖擞精神,追击明军,绞杀永历皇帝,心狠手辣,不留余地。这个时候,他才感到,清军入关成了天意,他已经没有回头之力!

34年后,当吴三桂因康熙撤番造反时,尽管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他,要搬倒康熙,70岁高龄,如何能做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奸雄泪满襟」,他除了仰天长叹,无力回天,建立大周国不久即病逝,国运不久也被康熙政权消灭!

「引狼入室」,害人害己,吴三桂的悲剧人生,彻底结束了!一切都是源于利益!他为了个人利益,降清反清,反复无常,诛杀明皇室,殚精竭虑,既失去当时明朝遗民的信任,更未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失败,只是早晚的事!


手握重兵的吴三桂为什么要选择投靠清朝?迫不得已,还是另有隐情?以当时的形势,他大抵有三个选择,投李,投清,战死。通过现有史料,我们可以判断,吴三桂是个重实利,善投机的武将,基本上可以排除第三个选项。所以,可供选择的就只剩下了投李或者投清。

选择前者,在改朝换代的大环境下,能够识时务,仍旧不失为俊杰。可吴三桂为什么宁可背上汉奸骂名,也要选择后者呢?

处境尴尬,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吴三桂尽起宁远兵马,入关勤王,行至丰润,北京陷落,崇祯殉国,他的处境马上就变得很尴尬。进无法与李自成相抗衡,退又失去了宁远老巢。而且,这还不是罪糟糕的,关宁军随时随地都面临著腹背受敌的致命危机。

退守山海关后,惊魂未定的吴三桂只能观望,等待时机。在这个阶段,他内心中应该是犹豫不决的,李自成派来使者招降,便虚与委蛇答应下来,同时又派遣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秘密接触清军。

这种两头下注的行为恰恰符合吴三桂善于投机的秉性,务求将关宁军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李自成集团低估了形势的严峻程度,对吴三桂处置失当

李自成在占领北京以后,很快派人招降吴三桂,如果一切顺利,明朝末年最强大的地方武装将被起义军收编。但令人吊诡的是,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安全保障,甚至其父吴襄还遭到了残酷的拷掠,侍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强占。

历来招降敌将都是要拿出诚意的,在许以好处的同时,还要优待家人,这样才能使对方放下戒备和敌意。起义军反其道而行之,大致有三种可能:

其一,起义军内部号令不一,刘宗敏等部将阳奉阴违。其二,起义军在攻陷北京城后志得意满,骄狂之心日盛,并未将吴三桂放在眼里。认为吴三桂投降便罢,不投降提兵打过去,眨眼功夫就灭了他。其三,起义军内部对大局认识模糊,低估了满清的威胁。换言之,也低估了待价而沽的吴三桂。

果然,吴三桂在感受到起义军恶意的同时,怒而派兵,袭击了就近监视关宁军的唐通所部,两万人被杀的只剩三十二人逃回北京。

起义军内部这才意识到,吴三桂是块难啃的骨头,一面用其父吴襄的性命做要挟,另一面又遣人送去了四万两白银劳军,当做招降的诚意。

但这四万两白银送的太晚了,吴三桂看到其父劝降的手书后,狂怒不止:

「逆贼如此无礼,我吴三桂堂堂丈夫,岂肯降此逆贼?受万世唾骂,忠孝不能两全。」

继而又作势挥剑自刎。

「吾忠不成忠,孝不成孝,何颜立天地间乎。」

吴三桂如此惺惺作态,未必不是出于复杂的心理压力,但更多的则是明确向部众们表态,他要与起义军彻底决裂了。

明末地方武装有养寇自重传统,与满清是最熟悉的敌人

明末负责守边的地方武装一直有养寇自重的传统,比如李成梁为了家族利益,放任努尔哈赤坐大。到了崇祯年间,满清强大的根本用不著养了,但他们的存在仍是辽西地方武装能够存在的根本。

这些地方将领为了家族和自身的生存,为明朝卖力的同时,也和满清暗通款曲。而且,满清也在大力分化瓦解明朝在辽西的军事力量,诱降、招降无所不用其极,也十分优待明朝的降臣降将。比如在早期投降的李永芳,就被努尔哈赤招为额驸。后期投降的洪承畴、祖大寿等人也都受到了相当的优待。

尤其祖大寿还是吴三桂的舅舅。这些辽西军阀无论在明朝那里,还是在清朝那里,都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尽管吴三桂在关外与清军打的你死我活,但他们却是最熟悉的敌人。

如果吴三桂来投,多尔衮欢迎之至。

相比较,从陕西出来的起义军,对辽西军阀而言是极陌生的,不确定因素又太多,在暴露出明显的恶意后,基本上不再可能得到吴三桂的信任。

瞧不起「家贼」的情绪作祟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层大都有「宁与外寇,不与家贼」的情结。起义军作为叛贼,一手摧垮了明朝大厦。身为大厦一份子的吴三桂出于本能,对这些「家贼」们有一种鄙视和厌恶。在双方没有「互惠互利」的可能性之后,他也对起义军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恶意。

当唐通将吴襄手书和四万两白银送到山海关以后,吴三桂收下了白银留作犒赏士卒,扭头便勾结清军攻击起义军,一点都不手软。

南京朝廷远水不解近渴

崇祯殉国以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皇帝。或许有人认为,继续效忠明朝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但现实是残酷的,黄河以北早就落在起义军手中,关外还有多尔衮率领的清军虎视眈眈。

吴三桂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近在眼前的生死危机,且不说南明小朝廷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那些龌龊事,单单远水难解近渴这一条就是绕不过去的困难。

南明小朝廷对于吴三桂,和起义军一样,都是陌生的,不确定的,难以信任的。

结语

地方军阀出身的吴三桂是个重实利,又自私冷酷的人。陷入尴尬绝地后,周旋于起义军和清军之间,他在意的只有利益最大化,从未有过一丝一毫顾及父亲吴襄,以及三十多口家人的性命,并且最终坐视李自成杀掉了他们。

这样连家人生死都不在乎的人,又怎么在乎汉奸这样的虚名呢?


毫无疑问,吴三桂就是那个时代的汉奸,没人能为他洗白,但是也不必什么屎盆子都扣他头上,作者希望大家能够清晰的了解一段历史,不要一翻吴三桂的牌子,就是血泪屎,吴三桂确实没有守住民族大义这道底线,汉奸就应该被唾弃,这都没问题,但是爱好历史的朋友,却不应该被假历史蒙蔽。

吴三桂两条路:

一、降清

二、死

山海关真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重要,吴三桂也没有选择的资格,下面我会讲为什么说满清随手就能拿下山海关。吴三桂想以借兵多尔衮的方式捧起太子朱慈烺,他想退而据其次划江而治,他想得很好,但是多尔衮不搭理他呀,随手就能碾死他,干嘛给他那么大好处,给你封王就不错了,而且有前提条件----薙发易服,也就是说,吴三桂在薙发易服以后,多尔衮才出手相救的。

如果再晚点,那李自成和吴三桂就被多尔衮一锅烩了,本来两方都挺不住了,清兵不到40分钟就抽跑了李自成,然而~他们只动用了4万人,还有2万人看热闹呢。

前提:

没有吴三桂,清兵一样入关,吴三桂死与不死,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绕路而已,满清主力部队入关五次了,从长城沿线一直突进内地,抢到山东又怎样,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抢。

如果不是祖大寿这层关系,吴三桂早死了,多尔衮本想直奔北京的,大家想想,过了长城以后,如果多尔衮打山海关的话,多大胜率?打100次赢100次。

为啥?

山海关大战,最初吴三桂和李自成怎么打的?列阵打的......

旅游去过山海关的朋友都知道,山海关就像咱家防盗门一样,你可以有限程度的防外贼,对内来说就是不设防,简单的打个比方,你能走楼梯上城墙,人家也能走上去,不用爬墙。

好吧,清兵不上去,你也不下来么?

就算不开打,清兵就守在下面,你中午的工作餐怎么解决?

食堂大婶都凉透了,你指望能有热饭?啃生白菜帮子都没机会。

关宁军能打?饿一年呢?多尔衮不去山海关,山海关也马上要兵变了。为什么当初李自成为了拉拢吴三桂给了军粮和4万两银子,吴三桂感激的不行,就是这原因,谁还有工夫给他们送粮,坐吃山空。

抹脖子,自己死。很容易,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对国家、对自己、对嫡系部队没有哪怕一丝丝的好处。

吴三桂也想救崇祯,但根本救不了,崇祯帝有选择困难症,再加上内阁首辅陈演的反对,所以离死不远的时候崇祯才知道怒骂陈演死有余辜,并决定让吴三桂勤王,勤王就勤王吧,毕竟救驾要紧,崇祯还下旨撤防......这也是吴三桂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很多人指责吴三桂故意拖慢行军速度,造成城破,于是,崇祯把自己挂在了树上。

很多朋友可能会问,撤防咋了?把山海关扔掉,骑马回来不就得了?问题是,吴三桂不在山海关,他在关外孤岛----宁远城。

o(╥﹏╥)o而且那不叫撤防,那叫作死,崇祯会剁了吴三桂的,所谓撤防是有定义,有规矩的。

按崇祯帝的手谕,第一项要做的,等领导......蓟辽总督王永吉。明代以文制武,吴三桂只是个总兵,要等领导到位监督,吴三桂才能撤防,领导王永吉接旨的时候,人在遵化,他要穿过山海关直奔关外宁远城。行进路线是:遵化-山海关-宁远-山海关-丰润,没了,因为到丰润的时候收到消息城破君亡。

撤防第二项要做的是整军、聚拢民众。民众的数量是50万人,你部队走的快,骑马更快,百姓可走不快,更要命的是都还带著家产、行李呢,这些人相当一部分都是关宁军的眷属,即便不是亲属也不能放弃,历来如此,怕被后金/满清掳走当做发展生产力的奴隶。

第三项要做的,整理资源,凡是不能带走的资源,全部销毁,包括会拖慢行军速度的,存量过高的军备和辎重,如果时间足够又有能力,最好是城倒屋塌。

多尔衮为了抢占北京城,火速启动,就仅仅部队就要5天准备时间。

吴三桂为了救驾,发动50万百姓启程,加上自己的部队,仅仅3天就开拔了。

吴三桂是断后进入山海关的,宁远是关外孤岛,除了宁远以外,大明已经没有任何关隘和据点了。所以需要吴三桂亲自断后,以保证民众和领导的安全,他踏入山海关的时候,崇祯已经殉国了,他也是走到丰润才知道。

总结一下:

南京备用领导班子/南明,吴三桂没本事跳过去。

大明君主陨落,太子山海关大战后失踪(后来察觉),本来想捧太子,但是李自成以吴襄和太子威胁吴三桂,如果放弃抵抗,李自成杀了吴三桂不说,太子和吴襄也同样完蛋,根本不会被放过。吴三桂放弃了太子和家属,即便不放弃他们也活不了,不过是多搭上自己而已。

李自成,骗局,投降必死。吴三桂如果当初直接按要求进北京,立刻就会死。李自成拉拢吴三桂的话,他会纵容刘宗敏追赃助饷严刑拷打吴三桂全家?吴三桂投降那么大事,李自成和刘宗敏都知道,他会让纵容刘宗敏把吴三桂的女人抢了?很明显是骗局,只是李自成没想到这消息能传给进京半路的吴三桂而已。

试想,吴三桂来了发现全家被打,自己女人睡别人床上,他能不急?李自成为啥不担心?摆明了就是做好了打算,吴三桂到了,部队驻扎城外,主将进城报道,然后立刻就会整死。听到吴三桂复叛的消息,李自成根本没有争取扭转事态恶性发展的意思,直接就征讨开打,这还不够明显么。

自立,做梦。没粮饷靠什么活命,那个时候没人给他送资源,要么饿死,要么被人打死,要么兵变后一哄而散。

剩下的就只有多尔衮:

多尔衮没打算来山海关,是吴三桂求救,多尔衮才来的,相当于救命。

多尔衮腾出手来,随时都能拿下山海关,吴三桂和李自成&清兵都交过手,李自成啥实力,吴三桂很清楚。而以自己4万不到的兵力,单挑阿济格都是必死之局。

吴三桂和李自成总兵力10万,而且相互都打残了,死也扛不住多尔衮6万人,不投降那就死呗。

皇太极没死的时候,吴三桂和皇太极就互通书信,只不过吴三桂没敢提价码,知道自己地位太低,而胃口又大,所以不了了之。

舅舅祖大寿和一群汉臣都倍受重用,吴三桂到了清兵阵营,没有什么亏吃。

别说封王,就是平级过去,也是吴三桂唯一的出路,多尔衮日夜300多里骑兵跑过来,帮你打跑了李自成,你吴三桂不投降,然后多尔衮拍拍屁股走了?

如果多尔衮有心骗吴三桂,打跑了李自成以后,6万人打吴三桂,战斗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所以吴三桂根本没得可选。

当汉奸是迫不得已?欢迎留言!

我估计几乎所有人都会说,吴三桂应该以身殉国,以全名节吧。


是的。当汉奸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生为华夏民族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是个中国人!保家卫国是理所当然的,把异族侵略者挡在国门之外,这是一个军人的职责。谁又愿意放异族侵略者来屠杀自己的骨肉同胞和乡亲父老呢?谁又想变成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呢?可是形势就是潮流,谁都无法改变。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看著前门是狼??,后门是虎。真是腹背受敌啊!一边是想要灭我华夏文明,屠我华人骨肉同胞的异族侵略者,另一边就是杀我全家、辱我妻儿老小的土匪强盗。要是,换成了任何一个人都被逼疯的。放清兵入关、放日军侵华,是被逼无奈。看来大汉奸的这个罪名是遭背定了!当汉奸,不得不当啊!

望著山海关,我满怀激愤!冲冠一怒为红颜。望著卢沟桥,我慷慨激昂,尽是满肚子的牢骚。恨异族侵略者犯我中华,屠我骨肉同胞、杀我乡亲父老。恨自己的华人同胞不团结,自家人骨肉相残,因此才让异族侵略者有机可乘。

满洲人有那么可怕吗?八旗军真的很厉害吗?日本人有那么可怕吗?关东军真的很厉害吗?不错,当然厉害。

如果满洲八旗不厉害,绝对入不了山海关;如果日本关东军不厉害,绝对过不了卢沟桥。唉!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看来,我中华民族必然会有一劫的了!大难当头,谁都躲不过。其实,要是换成任何人仅凭借著自己的一人之力,都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个改朝换代亡国灭种的悲催命运。

1644年5月27日,清兵入关,是中华民族遭到异族侵略者殖民统治的开始。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华,是中华民族处于异族侵略者殖民统治期间,灾难深重而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一点任何人都非常清楚,从不含糊,更不会视而不见。

所以,我还是想斗胆的敢问一下,在中华民族面临著最危险的国难当头,所有的国人都已经纷纷投降异族侵略者了,即使是还没有投降异族侵略者的,却为了自己民族的一句山正之分,自家人打得你死我活,骨肉相残。那么,作为一个镇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人。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能救得了中华民族于危难吗?我想,要是换成了任何人,即便自己有了三头六臂,比天再大的本事,都是不行的。当然,为了保存自己华夏民族的有生实力,力图来日东山再起,赶走日、满异族侵略,光复华夏。暂时投降异族侵略者,这是没办法的唯一选择。谁都别无他法。

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哪个地方跌倒,就要想尽办法从那个地方爬起来、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根本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议论而指指点点。想干自己想做的事,就大胆的干出来吧!哪怕是为了力图保住自己的地位开始。

赶走异族侵略,光复华夏,这是早晚的事。把光复华夏文明的重任扛在自己的肩膀上,不忘初心而坚定不移!哪怕是被背上了两次背主反叛的罪名也是在所不惜。这个时候,华夏民族已经完全处于异族侵略者的殖民统治了。我不挺身而出,谁会愿意出呢?看看就知道了。被逼著去当汉奸,是无奈之举啊!


先审一下题,楼主说汉奸?其实这个不算确切,对于吴三桂你可以说他投大清,但严格意义来说不应该算是汉奸,当时的大清也隶属于大明。只是努尔哈赤在大明危亡之际,提出了以七大恨为主的借口来起兵。

再说一下吴三桂为什么投靠了大清,原因是大顺的起义军已经打进了北京,崇祯皇帝也已经上吊煤山,吴三桂的父亲也被李自成杀了,就连他冲发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也未能幸免。

吴三桂也就不可能投靠大顺,山海关的地理位置也就让他没得选择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