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士自明朝后期来到中国传教到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已经一百多年。由于在中国流传日久。在民间以及社会高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清初经史大家万斯同曾经写下了:流入中华未百年,劲劲势及遍海内。顺治,康熙时期对待传教士还是非常宽容的,那为什么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要禁止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呢?

教会思想与儒家思想互斥,遭到儒士反对

传教士刚刚来华的时候还是很老实的,默默的做出有利于百姓的事情,用实际行动打动人心,比如给穷苦百姓免费治病,灾荒时候施舍粥米什么的,这样确实也赢得了一些百姓的支持,但是到了后期他们就开始猖獗起来,以为自己在中国立足已稳。开始按照西方传统行事,不尊重中国历史既有现实,结果搞得民怨沸腾。

例如在明末的时候天主教会还允许中国人祭祀祖宗,祭拜孔子。可是到了康熙时期,教会却严令禁止中国教众祭祀祖宗和孔子,这样的教令一颁布下去,搞的许多人纷纷退出了教会。中国皇帝写信给罗马教皇也没用。这样不符合中国历史的举动后来遭到了众多文人学士的反对,要求将他们驱逐出境。皇帝也只能妥协。

西方科技不符合重农传统

西方天主教会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中国人没有见过的科学技术。一开始还被皇帝当成一种好玩的玩意。而皇帝有了需求之后就会有人去逢迎他,这样,下面的人纷纷钻营这些东西,搞得一些地方农业荒废,税收大幅度减少,这样一来可吓坏了帝国的统治者,便生出了驱逐传教士的心思。也就有了后来的事情。

教士居心叵测,意图颠覆中国。

人有善恶之分,传教士里面也有好有坏,其中就有一些传教士就是抱著同化,征服的目的来到中国,想要从文化上改变中国。

例如:欧洲的十字军东征就是以传教的名义大肆入侵东欧各国,许多国家在他们的祸害之下变得面目全非。而中国皇帝雍正和乾隆似乎就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便下达了驱逐的命令。

害怕复明势力与西方勾结

落水的人就算是一根稻草也会拚命抓住,南明就是这样,为了胜利也曾经向西方求援过,而见识过过西方科技力量的强大之后,清廷更是害怕复明势力与西方势力通过传教士这个媒介勾结在一起推翻大清,所以禁止了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

一个资深历史爱好者,每日分享历史上的那些事,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康乾盛世正是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时期,其统治者康熙与乾隆皇帝也必然不会是省油的灯,那么,他这么做有什么目的呢?个人认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大清王朝的统治。

明朝开始,科举考制度实行了八股取士制度,清朝统治者借鉴前者,想要稳定同志,必先愚弄百姓,思想上,绝对拥护统治者,让他们坚信封建制度的优越性与传统观念中君权天授的理念。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固然可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先进的技术,然后与此同时,其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会对封建制度产生冲击,从尔当时统治造成不利的影响,两者相权衡之下,康熙选择了清王朝的统治,而非先进的技术带来的便利与社会的发展。

综上,王朝统治的短视与无知,康乾盛世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为维护统治的需要,是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政府,就拿清朝来说,佛教、喇嘛教、回教、萨满教、道教等多种宗教都能包容。新来了一个天主教,在当时的朝廷看来,洋和尚而已嘛。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传传教什么的,是民间的小事,根本无所谓。

但从明朝中后期传教士来中国到清朝康熙皇帝时期,巳经过去了100多年,耶稣会觉得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十万信众,传教成功,站稳脚跟了。这个时候的罗马教廷,觉得有可能要整顿一下中国传教事务,和中国文化的那些陋习要掰掰腕子了。看看谁才是真理。

到了1704年,西方传教士列七条专门针对中国天主教徒的规定。简单说说,比如,中国人不能管上帝叫上帝,上天,要叫「斗斯」,不准中国人祭祖先、不准祭孔子、甚至把孔子叫成圣人也不行、家里摆个祖先牌位也不行。 中国这边看来,祖先不让拜,孔子不让敬,这还是个人吗?这么规定不是欺人太甚嘛。

到了1719年,罗马教皇派出大型使团到中国,要和皇帝谈谈,要求贯彻落实教廷的命令。康熙皇帝很耐心啊,先后接见了十三次使团,亲自向他们解释儒家礼仪、中国的习俗是怎么回事,同时也明确说,如果教廷非要坚持这么干,你们传教士就都回家去吧。

最后当然也没有谈拢,从1719年拖到1721年,康熙皇帝只好宣布禁止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


我们都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基督教的信众大约在25亿左右,已经超过了这个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基督教,在大唐时期就开始逐渐的传入了中国,但是传播的不是很成功。这之后又到了明朝时期,基督教才再次在中国传播,后来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执政时期,最初他对传教士是比较优待的,允许他们传教做法的,但是到了康熙晚年时期,他对传教士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开始限制,禁止传教士传教。

在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清朝开始全面禁止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还制定了一系列传教,信教的禁令,这真的只是认为西方传教士传教,破坏中国伦理纲常那么简单吗?事件的起因要从雍正元年开始说起,当时基督教主要在广州,福建等沿海省份传播,当地的一些士绅觉得时髦,就跟著信教,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男女老少,他们捐钱修建了几处教堂,这些传教士平时就住在士绅们的家中,他们根本不在乎朝廷的禁令,一旦到了礼拜日就召集男女信徒,在教堂祈祷。

本来这也没啥啊,但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秀才,一次和一位传教士发生矛盾,于是他就抛弃了信仰,还联名了其他的几个秀才,一起去官府投诉,他们说:洋教堂里,男女混杂一处,习俗极为恶劣,传教士们用信徒的钱修教堂,还指定幼女在教堂当修女。当地的县官一听,辖区内发生这种伤风败俗的事还了得,但是他也不敢自作主张,忙向上级督抚汇报,上面给他回复:张贴告示,严加禁止,将教堂充公,遣散信众,将传教士遣往澳门。

这件事似乎到这就处理完了,但是时任闽浙总督的满保,无意中发现这件事不是个案,福建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满保就向朝廷上了个折子,提了几点意见:西洋人除常住北京的,禁止前往其他省份,或者把他们遣返到广东,澳门,各省天主堂一律改为其他用途,且不得再建,雍正皇帝看了奏折,当即同意就按奏章办,在京的传教士冯秉正等人知道后,到处疏通关系,求雍正皇帝改变主意,但是最后雍正皇帝只同意这些外国传教士,除了在北京居住,也可待在广东,澳门。

不久之后,除了广东,澳门之外,全国各地都开始全面的禁止基督教活动,很多教堂被改为祠堂,书院。基督教相关资料被大量销毁,基督教在这之后开始转入了地下活动,并一直在广东等地传播。就本质而言,雍正、乾隆禁止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也是一种文化碰撞之后产生的结果,自然也有统治者为维护稳定做出的考虑。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著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历代王朝针对整体佛教进行武力镇压的事件,传统上认为,总共发生过4次,这就是习称的「三武一宗灭佛」。「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灭佛」就是毁灭佛法,佛教典籍一般称之为「法难」。从这四次灭佛运动不难看出,封建国家对于佛教的镇压一般发生在封建社会分裂时期或者王朝的衰落期。佛教的大发展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冲突。因为僧人不负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租调,僧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国家财税收入与社会稳定。僧团与国家及世俗地主阶级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所以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就必须控制寺院、僧侣的数量。但是,清朝的禁教运动却不是这样的。

首先,清廷禁教时社会相对稳定、处于上升期。清朝真正禁教始于雍正朝。康熙继承顺治,经过60余年的励精图治,已经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前奏。再加上后来几位皇帝的共同努力,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生产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雍正、乾隆、嘉庆对天主教的态度越来越冷淡,禁教越来越严重。由于雍正禁教,全国各地约有300座教堂被没收,改为谷仓、关帝庙、书院等公共设施。

其次,传教士的活动还不构成统治阶级的威胁。崇祯十一年,中国的天主教徒已发展到3.8万人。乾隆末年全国信徒约15万人,比康熙晚年少了一半。而中国的人口数量在清初已经达到了1.6亿,教徒仅占不到0.18%,这一比例是极小的,换句话说,传教士对于清廷的威胁并没有多大。

最后,对于洋教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康熙皇帝在给传教士苏霖等人的谕旨中写道:「自从利玛窦到中国二百余年,并无贪污淫乱,无非修道,平常无事未犯中国法度。」到了乾隆朝,对教会结构有更多了解的地方官也表示:「彼为僧为道,亦不过营生之一术耳。穷老孤独,多赖以存活。其劝善戒恶,化导愚顽,亦不无小补。」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禁教运动却越来越严。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相对与西方而言,对宗教的态度表现得更为开明。而清廷所作所为却与前代迥异,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传教士来华目的的猜疑。对于闭关锁国的中国人来讲,西方传教士从何而来?西方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华传教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一点,中国人尤其是统治阶级,一直处于一种猜疑状态。雍正、乾隆都对传教士的动机始终怀有戒心。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下来,没有什么可以和儒学相媲美,儒学的权威不容挑战。他们相信,中国人一旦信奉天主教,就会受到西方的控制,进而影响到清朝法令的推行和贯彻,更为重要的是,清朝的统治也就难以为继。

对天主教性质的猜疑。在清廷看来,宗教容易被人利用,引起社会动荡。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宗教引发农民起义的典型例子。明清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组织异常活跃。进入清朝以后,原有的民间秘密宗教继续得到传播,并不断衍生出新的秘密宗教教派。在清朝,有名可考的秘密宗教至少有107种之多。这些秘密宗教以道教、佛教等传统宗教为蓝本,吸收其中的一部分教义,用通俗化的语言与下层人民的愿望需求联系起来。由于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较大,因此传播的范围广,又往往与农民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往往受到清政府的打压。而天主教的传入,因为中国人对其陌生,因而往往将其当作邪教来处理。川楚地区白莲教起义所引起的社会震动,使统治阶级对天主教也越来越担心恐惧,因而不断加大对天主教的打击力度。

对天主教宗教活动形式的猜疑。在清朝有名可考的民间秘密宗教具有以下特点:即平民信徒占绝大多数,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制,积极地布道传教,在固定的时间、场合履行宗教仪式,拥有本宗教自己的经文、集体活动等。在清初白莲教的「反清复明」、乾隆四十九年(1784)陕甘地区的回民起义爆发、嘉庆年间又有川楚白莲教起义等等。这些起义事件都与宗教有关,极大地震动了清朝统治者,统治者自然也是极为反感这些秘密宗教。

反过来,再看天主教的传教方式以及结构特点。天主教以教会为核心,而教会却是一个以神父或神职人员为中心的团体。天主教履行宗教活动的时间、场所,这些宗教仪式的进行都必须在教堂,同时,天主教还有自己的经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经文有的是外文,统治者看不懂……种种这些迹象都让统治阶级怀疑。因此,天主教在统治者看来与一直查禁的民间宗教有著很多相似之处。与其等著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演变成社会问题,倒不如禁教,一了百了。


这个问题,如果仅仅站在内部角度看,就会得出很多看似很正确的结论,比如,皇帝短视自命清高啦,认为不需要啦,害怕宗教造成社会不稳定了,社会动荡,蛊惑人心啦,以及什么阴谋论的?什么原因都有,简直五花八门的理由,反正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从来没考虑过是这个宗教的原因。

其实反观中国之前对宗教的态度,是很开放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闭关锁国,怕思想统治了,崇祯十一年,中国的天主教徒已发展到3.8万人。乾隆末年全国信徒约15万人,这还能说禁止吗?

刚开始传教,宗教为了融入,会做许多妥协,甚至和稀泥,比如天主教,也承认我们本土的什么佛教了,儒家,道家学说了,说白了就是咱们都差不多,都信仰上帝,信仰什么仁义礼智信。等到他的教徒人数众多,腰板硬了,开始宣扬宗教的纯洁性了,不准这个,不准那个,你信我的宗教就不能求神拜佛,就不能说孔子是圣人,之类的,不能再信奉其他思想。其实这些在现在看来,也很正常了。比如你现在去问一个基督教徒,他们也只认为耶稣才是他们的主,不会相信什么中国的神了,以及其他教派的学说。

可在当时封建社会,你这样传教还了得,不让我们信奉儒家几千年的文化,那我就不让你传教,你走吧,你什么时候开放包容了,还可以再来,这不,现在社会,开放中有包容,包容中还有信仰鄙视。不过不会争吵的那么面红耳赤了。


满清取得政权后,他们也在考虑如何治理国家,但是由于过去是游牧文化,又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非常害怕外来文化,刚从草原上入主全国,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1.不对世界开放,闭关锁国

因为害怕外来文化,所以闭关锁国,不要说传教了,通商也不行。

2.对明朝出现的工业文明封杀

明朝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进行封杀,对手工业以及一些新的事物的出现,都予以封杀。

从游牧文化到农耕文化,满清就觉得已经是在飞了 ,加上他们民族人口太少,时刻担心汉人造反。


西方传教士的思想理论与当时的国情不符,康乾时期自视为重,觉得大清朝就是天朝,什么都有什么也都可以做,自傲过高才导致后来清朝的灭亡


害怕中国人借助外力推倒清国异族统治。要不然干嘛迁界禁海,闭关锁国?


传教?你真当他们是有信仰的人?为了传教?为了普渡众生?

他们是侵略者的先遣队,是来探路的,你看看从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们、黑奴买卖、种族灭绝,没有欧洲传教士的身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