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士自明朝後期來到中國傳教到清朝雍正,乾隆時期已經一百多年。由於在中國流傳日久。在民間以及社會高層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清初經史大家萬斯同曾經寫下了:流入中華未百年,勁勁勢及遍海內。順治,康熙時期對待傳教士還是非常寬容的,那為什麼到了雍正和乾隆時期要禁止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呢?

教會思想與儒家思想互斥,遭到儒士反對

傳教士剛剛來華的時候還是很老實的,默默的做出有利於百姓的事情,用實際行動打動人心,比如給窮苦百姓免費治病,災荒時候施捨粥米什麼的,這樣確實也贏得了一些百姓的支持,但是到了後期他們就開始猖獗起來,以為自己在中國立足已穩。開始按照西方傳統行事,不尊重中國歷史既有現實,結果搞得民怨沸騰。

例如在明末的時候天主教會還允許中國人祭祀祖宗,祭拜孔子。可是到了康熙時期,教會卻嚴令禁止中國教眾祭祀祖宗和孔子,這樣的教令一頒佈下去,搞的許多人紛紛退出了教會。中國皇帝寫信給羅馬教皇也沒用。這樣不符合中國歷史的舉動後來遭到了眾多文人學士的反對,要求將他們驅逐出境。皇帝也只能妥協。

西方科技不符合重農傳統

西方天主教會在傳教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中國人沒有見過的科學技術。一開始還被皇帝當成一種好玩的玩意。而皇帝有了需求之後就會有人去逢迎他,這樣,下面的人紛紛鑽營這些東西,搞得一些地方農業荒廢,稅收大幅度減少,這樣一來可嚇壞了帝國的統治者,便生出了驅逐傳教士的心思。也就有了後來的事情。

教士居心叵測,意圖顛覆中國。

人有善惡之分,傳教士裡面也有好有壞,其中就有一些傳教士就是抱著同化,征服的目的來到中國,想要從文化上改變中國。

例如:歐洲的十字軍東徵就是以傳教的名義大肆入侵東歐各國,許多國家在他們的禍害之下變得面目全非。而中國皇帝雍正和乾隆似乎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便下達了驅逐的命令。

害怕復明勢力與西方勾結

落水的人就算是一根稻草也會拚命抓住,南明就是這樣,為了勝利也曾經向西方求援過,而見識過過西方科技力量的強大之後,清廷更是害怕復明勢力與西方勢力通過傳教士這個媒介勾結在一起推翻大清,所以禁止了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

一個資深歷史愛好者,每日分享歷史上的那些事,歡迎大家關注交流。


康乾盛世正是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經濟繁榮,政治開明的時期,其統治者康熙與乾隆皇帝也必然不會是省油的燈,那麼,他這麼做有什麼目的呢?個人認為,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持大清王朝的統治。

明朝開始,科舉考制度實行了八股取士制度,清朝統治者借鑒前者,想要穩定同志,必先愚弄百姓,思想上,絕對擁護統治者,讓他們堅信封建制度的優越性與傳統觀念中君權天授的理念。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固然可能給當時的中國帶來先進的技術,然後與此同時,其宣傳自由平等的思想會對封建制度產生衝擊,從爾當時統治造成不利的影響,兩者相權衡之下,康熙選擇了清王朝的統治,而非先進的技術帶來的便利與社會的發展。

綜上,王朝統治的短視與無知,康乾盛世經濟的穩定發展,以及為維護統治的需要,是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政府,就拿清朝來說,佛教、喇嘛教、回教、薩滿教、道教等多種宗教都能包容。新來了一個天主教,在當時的朝廷看來,洋和尚而已嘛。只要他們安分守己,傳傳教什麼的,是民間的小事,根本無所謂。

但從明朝中後期傳教士來中國到清朝康熙皇帝時期,巳經過去了100多年,耶穌會覺得在中國已經有了幾十萬信眾,傳教成功,站穩腳跟了。這個時候的羅馬教廷,覺得有可能要整頓一下中國傳教事務,和中國文化的那些陋習要掰掰腕子了。看看誰纔是真理。

到了1704年,西方傳教士列七條專門針對中國天主教徒的規定。簡單說說,比如,中國人不能管上帝叫上帝,上天,要叫「鬥斯」,不準中國人祭祖先、不準祭孔子、甚至把孔子叫成聖人也不行、家裡擺個祖先牌位也不行。 中國這邊看來,祖先不讓拜,孔子不讓敬,這還是個人嗎?這麼規定不是欺人太甚嘛。

到了1719年,羅馬教皇派出大型使團到中國,要和皇帝談談,要求貫徹落實教廷的命令。康熙皇帝很耐心啊,先後接見了十三次使團,親自向他們解釋儒家禮儀、中國的習俗是怎麼回事,同時也明確說,如果教廷非要堅持這麼幹,你們傳教士就都回家去吧。

最後當然也沒有談攏,從1719年拖到1721年,康熙皇帝只好宣佈禁止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


我們都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基督教的信眾大約在25億左右,已經超過了這個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誕生於公元一世紀的基督教,在大唐時期就開始逐漸的傳入了中國,但是傳播的不是很成功。這之後又到了明朝時期,基督教纔再次在中國傳播,後來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執政時期,最初他對傳教士是比較優待的,允許他們傳教做法的,但是到了康熙晚年時期,他對傳教士的態度發生巨大的轉變,開始限制,禁止傳教士傳教。

在雍正皇帝繼位之後,清朝開始全面禁止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還制定了一系列傳教,信教的禁令,這真的只是認為西方傳教士傳教,破壞中國倫理綱常那麼簡單嗎?事件的起因要從雍正元年開始說起,當時基督教主要在廣州,福建等沿海省份傳播,當地的一些士紳覺得時髦,就跟著信教,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男女老少,他們捐錢修建了幾處教堂,這些傳教士平時就住在士紳們的家中,他們根本不在乎朝廷的禁令,一旦到了禮拜日就召集男女信徒,在教堂祈禱。

本來這也沒啥啊,但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秀才,一次和一位傳教士發生矛盾,於是他就拋棄了信仰,還聯名了其他的幾個秀才,一起去官府投訴,他們說:洋教堂裏,男女混雜一處,習俗極為惡劣,傳教士們用信徒的錢修教堂,還指定幼女在教堂當修女。當地的縣官一聽,轄區內發生這種傷風敗俗的事還了得,但是他也不敢自作主張,忙向上級督撫彙報,上面給他回復:張貼告示,嚴加禁止,將教堂充公,遣散信眾,將傳教士遣往澳門。

這件事似乎到這就處理完了,但是時任閩浙總督的滿保,無意中發現這件事不是個案,福建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這種情況,於是滿保就向朝廷上了個摺子,提了幾點意見:西洋人除常住北京的,禁止前往其他省份,或者把他們遣返到廣東,澳門,各省天主堂一律改為其他用途,且不得再建,雍正皇帝看了奏摺,當即同意就按奏章辦,在京的傳教士馮秉正等人知道後,到處疏通關係,求雍正皇帝改變主意,但是最後雍正皇帝只同意這些外國傳教士,除了在北京居住,也可待在廣東,澳門。

不久之後,除了廣東,澳門之外,全國各地都開始全面的禁止基督教活動,很多教堂被改為祠堂,書院。基督教相關資料被大量銷毀,基督教在這之後開始轉入了地下活動,並一直在廣東等地傳播。就本質而言,雍正、乾隆禁止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也是一種文化碰撞之後產生的結果,自然也有統治者為維護穩定做出的考慮。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歷代王朝針對整體佛教進行武力鎮壓的事件,傳統上認為,總共發生過4次,這就是習稱的「三武一宗滅佛」。「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後周世宗;「滅佛」就是毀滅佛法,佛教典籍一般稱之為「法難」。從這四次滅佛運動不難看出,封建國家對於佛教的鎮壓一般發生在封建社會分裂時期或者王朝的衰落期。佛教的大發展與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經濟衝突。因為僧人不負擔兵役、徭役,不繳納租調,僧侶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國家財稅收入與社會穩定。僧團與國家及世俗地主階級也發生了政治、經濟利益方面的衝突。所以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就必須控制寺院、僧侶的數量。但是,清朝的禁教運動卻不是這樣的。

首先,清廷禁教時社會相對穩定、處於上升期。清朝真正禁教始於雍正朝。康熙繼承順治,經過60餘年的勵精圖治,已經開啟了「康乾盛世」的前奏。再加上後來幾位皇帝的共同努力,使得這一時期的中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生產力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但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雍正、乾隆、嘉慶對天主教的態度越來越冷淡,禁教越來越嚴重。由於雍正禁教,全國各地約有300座教堂被沒收,改為穀倉、關帝廟、書院等公共設施。

其次,傳教士的活動還不構成統治階級的威脅。崇禎十一年,中國的天主教徒已發展到3.8萬人。乾隆末年全國信徒約15萬人,比康熙晚年少了一半。而中國的人口數量在清初已經達到了1.6億,教徒僅佔不到0.18%,這一比例是極小的,換句話說,傳教士對於清廷的威脅並沒有多大。

最後,對於洋教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康熙皇帝在給傳教士蘇霖等人的諭旨中寫道:「自從利瑪竇到中國二百餘年,並無貪污淫亂,無非修道,平常無事未犯中國法度。」到了乾隆朝,對教會結構有更多瞭解的地方官也表示:「彼為僧為道,亦不過營生之一術耳。窮老孤獨,多賴以存活。其勸善戒惡,化導愚頑,亦不無小補。」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禁教運動卻越來越嚴。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相對與西方而言,對宗教的態度表現得更為開明。而清廷所作所為卻與前代迥異,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傳教士來華目的的猜疑。對於閉關鎖國的中國人來講,西方傳教士從何而來?西方傳教士不遠萬裏來華傳教的目的是什麼?對於這一點,中國人尤其是統治階級,一直處於一種猜疑狀態。雍正、乾隆都對傳教士的動機始終懷有戒心。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儒學的正統地位已經確立下來,沒有什麼可以和儒學相媲美,儒學的權威不容挑戰。他們相信,中國人一旦信奉天主教,就會受到西方的控制,進而影響到清朝法令的推行和貫徹,更為重要的是,清朝的統治也就難以為繼。

對天主教性質的猜疑。在清廷看來,宗教容易被人利用,引起社會動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就是利用宗教引發農民起義的典型例子。明清時期民間祕密宗教組織異常活躍。進入清朝以後,原有的民間祕密宗教繼續得到傳播,並不斷衍生出新的祕密宗教教派。在清朝,有名可考的祕密宗教至少有107種之多。這些祕密宗教以道教、佛教等傳統宗教為藍本,吸收其中的一部分教義,用通俗化的語言與下層人民的願望需求聯繫起來。由於其在羣眾中的影響力比較大,因此傳播的範圍廣,又往往與農民反封建鬥爭相結合,往往受到清政府的打壓。而天主教的傳入,因為中國人對其陌生,因而往往將其當作邪教來處理。川楚地區白蓮教起義所引起的社會震動,使統治階級對天主教也越來越擔心恐懼,因而不斷加大對天主教的打擊力度。

對天主教宗教活動形式的猜疑。在清朝有名可考的民間祕密宗教具有以下特點:即平民信徒佔絕大多數,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制,積極地佈道傳教,在固定的時間、場合履行宗教儀式,擁有本宗教自己的經文、集體活動等。在清初白蓮教的「反清復明」、乾隆四十九年(1784)陝甘地區的回民起義爆發、嘉慶年間又有川楚白蓮教起義等等。這些起義事件都與宗教有關,極大地震動了清朝統治者,統治者自然也是極為反感這些祕密宗教。

反過來,再看天主教的傳教方式以及結構特點。天主教以教會為核心,而教會卻是一個以神父或神職人員為中心的團體。天主教履行宗教活動的時間、場所,這些宗教儀式的進行都必須在教堂,同時,天主教還有自己的經文,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經文有的是外文,統治者看不懂……種種這些跡象都讓統治階級懷疑。因此,天主教在統治者看來與一直查禁的民間宗教有著很多相似之處。與其等著這些不確定的因素演變成社會問題,倒不如禁教,一了百了。


這個問題,如果僅僅站在內部角度看,就會得出很多看似很正確的結論,比如,皇帝短視自命清高啦,認為不需要啦,害怕宗教造成社會不穩定了,社會動蕩,蠱惑人心啦,以及什麼陰謀論的?什麼原因都有,簡直五花八門的理由,反正都是我們自己的原因,從來沒考慮過是這個宗教的原因。

其實反觀中國之前對宗教的態度,是很開放的,根本就不是什麼閉關鎖國,怕思想統治了,崇禎十一年,中國的天主教徒已發展到3.8萬人。乾隆末年全國信徒約15萬人,這還能說禁止嗎?

剛開始傳教,宗教為了融入,會做許多妥協,甚至和稀泥,比如天主教,也承認我們本土的什麼佛教了,儒家,道家學說了,說白了就是咱們都差不多,都信仰上帝,信仰什麼仁義禮智信。等到他的教徒人數眾多,腰板硬了,開始宣揚宗教的純潔性了,不準這個,不準那個,你信我的宗教就不能求神拜佛,就不能說孔子是聖人,之類的,不能再信奉其他思想。其實這些在現在看來,也很正常了。比如你現在去問一個基督教徒,他們也只認為耶穌纔是他們的主,不會相信什麼中國的神了,以及其他教派的學說。

可在當時封建社會,你這樣傳教還了得,不讓我們信奉儒家幾千年的文化,那我就不讓你傳教,你走吧,你什麼時候開放包容了,還可以再來,這不,現在社會,開放中有包容,包容中還有信仰鄙視。不過不會爭吵的那麼面紅耳赤了。


滿清取得政權後,他們也在考慮如何治理國家,但是由於過去是遊牧文化,又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非常害怕外來文化,剛從草原上入主全國,他們採取的措施是:

1.不對世界開放,閉關鎖國

因為害怕外來文化,所以閉關鎖國,不要說傳教了,通商也不行。

2.對明朝出現的工業文明封殺

明朝已經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進行封殺,對手工業以及一些新的事物的出現,都予以封殺。

從遊牧文化到農耕文化,滿清就覺得已經是在飛了 ,加上他們民族人口太少,時刻擔心漢人造反。


西方傳教士的思想理論與當時的國情不符,康乾時期自視為重,覺得大清朝就是天朝,什麼都有什麼也都可以做,自傲過高才導致後來清朝的滅亡


害怕中國人藉助外力推倒清國異族統治。要不然幹嘛遷界禁海,閉關鎖國?


傳教?你真當他們是有信仰的人?為了傳教?為了普渡眾生?

他們是侵略者的先遣隊,是來探路的,你看看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們、黑奴買賣、種族滅絕,沒有歐洲傳教士的身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