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所谓圣人,就是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现代汉语中的注释)

1. 其实,古往今来,有许多圣贤都曾对圣人作出解释,且听听他们怎么说。
  • 1.1 黄帝说:清心寡欲,大隐隐于市。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黄帝和和岐伯探讨健康与长寿这个话题的时候,提及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圣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著装饰普通纹采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益衰惫,精神不益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

虽然其解释侧重于养生之道,但也看出圣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清心寡欲,大隐隐于市。

  • 1.2 老子说:无为,无私,知足,不争,智慧,自知,自爱

《道德经》里曾多次提到过圣人的行为准则。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 1.3 管仲说:善于分利于民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

  • 1.4 孟子说:道德完美

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

2. 然而,随著时代的变迁,圣人这一概念就不再是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专属了。
  • 2.1 韩非子说:君王就是圣人;
  • 2.2 大臣们赶紧说:皇后、皇太后也是圣人。
  • 2.3 庙堂如此,江湖也不能少啊。诗人要选诗圣,画家要选画圣,书法家要选书圣,武将要选武圣,兵家要选兵圣,然后还有酒圣、茶圣。。。

至此,圣人的概念就成为了某一领域中最杰出的人士了。

3. 结语:在我的心中,还是更倾向于古人圣贤的解释:德高望重、有大智的人方可被称为圣人。您认为呢?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圣,古繁体为「圣」,按说文解释:从耳从呈。耳聪口敏,通达事理。

(1) 形声。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

(2) 同本义

圣,通也。——《说文》。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

听信之谓圣。——《管子·四时》

睿作圣。——《书·洪范》。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

母氏圣善。——《诗·邶风·凯风》

古代有很多「圣」,如「书圣」、「诗圣」、「医圣」、「茶圣」等,那么这类人既然被冠以「圣」的称谓,庄主认为:有一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让其个性鲜明。

首先在于他们的个人魅力。这类人肯定耳聪口敏,通达事理,在个人修养方面已经达到会倾听、善表达(饱含书写记录)、德行操守都渐臻成熟乃至超凡脱俗的境界。

其次在于他们的术业专攻。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不断地磨砺、精益求精,乃至达到了术业有专攻的境界,让同业顶礼膜拜、心悦折服。

【坚持原创,我是楸木山庄庄主,立志读好书,写好文。欢迎关注支持。】


谢谢邀请,能被称圣,是指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其中就有

酒圣:杜康 

诗圣:杜甫 

医圣:张仲景

书圣:王羲之

画圣:吴道子

茶圣:陆羽 

武圣:关羽 

草圣:张旭 

亚圣:孟子 

科圣:张衡 

商圣:范蠡 

圣谋:张良 

宗圣:曾子 

复圣:颜回 

算圣:刘洪 

史圣:司马迁 

乐圣:李龟年 

圣文:欧阳修 

棋圣:黄龙士 

词圣:苏轼 

曲圣:关汉卿 

药圣:李时珍 

兵圣:孙武 

木圣:鲁班 

智圣:东方朔 

剑圣:裴旻 

塑圣(雕圣):杨惠之 

字圣:许慎 

鬼圣:蒲松龄


 圣在《说文解字》有这么一种解释:就是所谓的「通也」,引申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并有极高成就的人,某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在某种领域有这极高的造诣和奉献。   

通过这么一解释,大家是不是觉得就很好理解了。医圣医术很高,武圣武术很好,兵圣,军事才能很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五千年史,能称圣者寥寥。究其原因并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德艺双馨,影响深远的人。   

能被后人称圣,生前术业必然有所造诣,德行必然良好,再加之统治者的推崇,圣便产生了。  

 现在虽然也有这样德行和技艺都超群的人,却不再称圣了。要不然,袁隆平,袁老得是粮圣了。


什么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圣人」?

汉语词典对圣人的解释是,「道德高尚,才能出类拔萃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老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力,其他人够不上这个资格。孟子说:「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其间必有名世者。」至于你所说的书圣、诗圣、医圣、科圣、茶圣等这些「圣」,是后人对他们赞誉的称号。在某一领域,他们确实是才能出类拔萃的人及对国家和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但他们的道德修养不一定符合圣人的标准。严格说来,他们算不上圣人。


读万卷书,满腹经论。如毛译东主席。在他私斋里所批注,笺注的书;资泣通鉴,四库全书,六大舍书(红楼注最多),古诗词枚不胜举...。


发挥到极致,做到炉火纯青,而别人超越不了,符合接近道的标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