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所謂聖人,就是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現代漢語中的注釋)

1. 其實,古往今來,有許多聖賢都曾對聖人作出解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 1.1 黃帝說:清心寡慾,大隱隱於市。

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慾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素問·上古天真論》

黃帝和和岐伯探討健康與長壽這個話題的時候,提及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聖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慾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準則,穿著裝飾普通紋採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於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因為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益衰憊,精神不益耗散,壽命也可達到百歲左右。

雖然其解釋側重於養生之道,但也看出聖人的為人處世之道,清心寡慾,大隱隱於市。

  • 1.2 老子說:無為,無私,知足,不爭,智慧,自知,自愛

《道德經》裏曾多次提到過聖人的行為準則。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聖人但求喫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有道的聖人這纔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瞭「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

  • 1.3 管仲說:善於分利於民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善分民也。

  • 1.4 孟子說:道德完美

聖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

2.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聖人這一概念就不再是道德高尚、智慧超羣的人專屬了。
  • 2.1 韓非子說:君王就是聖人;
  • 2.2 大臣們趕緊說:皇后、皇太后也是聖人。
  • 2.3 廟堂如此,江湖也不能少啊。詩人要選詩聖,畫家要選畫聖,書法家要選書聖,武將要選武聖,兵家要選兵聖,然後還有酒聖、茶聖。。。

至此,聖人的概念就成為了某一領域中最傑出的人士了。

3. 結語:在我的心中,還是更傾向於古人聖賢的解釋:德高望重、有大智的人方可被稱為聖人。您認為呢?


我是「讀春秋思無忌」,如果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也歡迎大家關注我。謝謝!


聖,古繁體為「聖」,按說文解釋:從耳從呈。耳聰口敏,通達事理。

(1) 形聲。從耳,呈聲。甲骨文字形。左邊是耳朵,右邊是口字。即善用耳,又會用口。本義:通達事理。

(2) 同本義

聖,通也。——《說文》。按:耳順之謂聖。彼教所言耳根圓通亦此意。

聽信之謂聖。——《管子·四時》

睿作聖。——《書·洪範》。傳:「於事無不通謂之聖。」

母氏聖善。——《詩·邶風·凱風》

古代有很多「聖」,如「書聖」、「詩聖」、「醫聖」、「茶聖」等,那麼這類人既然被冠以「聖」的稱謂,莊主認為:有一些內外因素共同作用,讓其個性鮮明。

首先在於他們的個人魅力。這類人肯定耳聰口敏,通達事理,在個人修養方面已經達到會傾聽、善表達(飽含書寫記錄)、德行操守都漸臻成熟乃至超凡脫俗的境界。

其次在於他們的術業專攻。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不斷地磨礪、精益求精,乃至達到了術業有專攻的境界,讓同業頂禮膜拜、心悅折服。

【堅持原創,我是楸木山莊莊主,立志讀好書,寫好文。歡迎關注支持。】


謝謝邀請,能被稱聖,是指在某一方面有建樹的人物,其中就有

酒聖:杜康 

詩聖:杜甫 

醫聖:張仲景

書聖:王羲之

畫聖:吳道子

茶聖:陸羽 

武聖:關羽 

草聖:張旭 

亞聖:孟子 

科聖:張衡 

商聖:范蠡 

聖謀:張良 

宗聖:曾子 

復聖:顏回 

算聖:劉洪 

史聖:司馬遷 

樂聖:李龜年 

聖文:歐陽修 

棋聖:黃龍士 

詞聖:蘇軾 

曲聖:關漢卿 

葯聖:李時珍 

兵聖:孫武 

木聖:魯班 

智聖:東方朔 

劍聖:裴旻 

塑聖(雕聖):楊惠之 

字聖:許慎 

鬼聖:蒲松齡


 聖在《說文解字》有這麼一種解釋:就是所謂的「通也」,引申指精通某種學問或技藝並有極高成就的人,某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在某種領域有這極高的造詣和奉獻。   

通過這麼一解釋,大家是不是覺得就很好理解了。醫聖醫術很高,武聖武術很好,兵聖,軍事才能很高,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中國五千年史,能稱聖者寥寥。究其原因並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德藝雙馨,影響深遠的人。   

能被後人稱聖,生前術業必然有所造詣,德行必然良好,再加之統治者的推崇,聖便產生了。  

 現在雖然也有這樣德行和技藝都超羣的人,卻不再稱聖了。要不然,袁隆平,袁老得是糧聖了。


什麼人才有資格被稱為「聖人」?

漢語詞典對聖人的解釋是,「道德高尚,才能出類拔萃的人。」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老子被稱為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他們對後世有重大影響力,其他人夠不上這個資格。孟子說:「五百年必有聖人出,其間必有名世者。」至於你所說的書聖、詩聖、醫聖、科聖、茶聖等這些「聖」,是後人對他們讚譽的稱號。在某一領域,他們確實是才能出類拔萃的人及對國家和社會有特殊貢獻的人,但他們的道德修養不一定符合聖人的標準。嚴格說來,他們算不上聖人。


讀萬卷書,滿腹經論。如毛譯東主席。在他私齋裏所批註,箋注的書;資泣通鑒,四庫全書,六大舍書(紅樓注最多),古詩詞枚不勝舉...。


發揮到極致,做到爐火純青,而別人超越不了,符合接近道的標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