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序言中,齐泽克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比喻成——拉稀。

齐泽克认为,大部分人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这样误解的:

1、正题(直接未反思的状态):万事万物都是丰富多彩的,一个天真儿童的彩色视角。

2、反题(对正题的抽象否定):万事万物都被概念化、抽象化,彩色的世界变得灰暗。

3、合题(对反题的扬弃超越):看似灰暗的抽象概念是更为宏大的历史整体的一部分。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找到这三个的对应生活方式:

正题对应儿童一般的、不服管教的、野性撒欢的生活方式。

反题对应一板一眼,用某种伦理规则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

合题代表为心所欲不逾矩,伦理规则本身是我的自由表达。

正—————反—————合

原始野蛮——道德严酷——自发守序

丰富多彩——单调乏味——错落有致

大部分人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理解,就是这种庸俗的三段论。

在这种庸俗三段论里,正题是尚未加工的内容,反题是用来加工的形式,合题是辛苦加工后的成果。

所以,在这种庸俗视角中,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就是一个理性把一切无序的东西,都吸收进自己肚子里,进行加工、有序化,然后再错落有致地将它们布置进一个和谐共融的正题中的工作过程。

这种庸俗的绝对理念,反映出一种理性主义的自大,一个工厂能把一切原材料都加工好,它的仓库难道不会被挤爆吗?而且在仓库被挤爆之前,它的研发部门的设计图就已经堆得像山一样高了。

齐泽克把这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庸俗解读,亲切地称为「便秘」的辩证法。

把整个世界都吃进绝对理念的肚子里,然后消化成一坨正正方方的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开始绝对理念就会陷于便秘中去。

那么真正的黑格尔辩证法是怎样的?齐泽克认为恰恰不是便秘,而是拉稀:

1、正题(直接未反思的状态):万事万物都是丰富多彩的,一个天真儿童的彩色视角。

2、反题(对正题的抽象否定):万事万物都被概念化、抽象化,彩色的世界变得灰暗。

3、合题(对反题的扬弃超越):并非思维让万物变灰暗,万物自己分裂为彩色和灰色。

正—————反—————合

原始野蛮——道德严酷——道德本身就是诸多原始野蛮中最原始野蛮的暴力

丰富多彩——单调乏味——单调本身就是诸多丰富色彩中最鲜明出众的颜色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并不是将一切都吞噬到自己肚子里,然后慢慢消化成更加合理、有序的东西。

相反,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绝对一词,

这个absolute Idea的「ABSOLUTE」的本意,不是无所不包的大全的意思。

而是放手、弃绝、割舍的意思:

Absolute, from Latinabsolutus, past participle ofabsolvere"to set free, acquit; complete, bring to an end; make separate," fromab"off, away from" (seeab-) +solvere"to loosen, untie, release, detach," from PIE*se-lu-, from reflexive pronoun*s(w)e-(seeidiom) + root*leu-"to loosen, divide, cut apart."

to set free,放手让它自由

to loosen,untie,release,detach,松开、解开束缚

所以绝对理念的绝对,不是无所不包、不是那种一切都归我的、听我的执著,而是放手、松手、舍弃执著、放弃界限,从而拥抱的无限。

用齐泽克的比喻就是,绝对理念把一切都吃到肚子里,但是它根本不主动去囤积、消化这些内容,而是任由它们穿过自己,吃什么拉什么,就跟跑肚拉稀一样。

辩证法家是绝对的无为之人,他们相信保持无为,就能促使万物自己变化,黑格尔下的终极赌注就是:

我越是什么都不做,我越是保持一种绝对的、不参与其中的否定性的姿态,

我越是能促成事物的自我转化,我不去消化万物,反而能够让万物自己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直接的就是:万物会立即否定它自己,会立即否定自己的直接而丰富的存在,将自己转化成抽象的、单调的、灰色的概念性、思想性的存在。

但是!这个从万物的自我扬弃中生发出来的思想不是属于我的思想,而是「作为我」的思想,自我意识是被这种否定性的运动创造出来的,或者说,所谓的自我意识,就只是这个运动。

所以对于黑格尔而言,绝对理念,人的主体性,就是这个便秘的肠道,这个空空如也的通道,甚至我们可以说这个通道本身也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事物的自我否定性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变化成抽象意识,抽象理念,这个变化、运动的轨迹,就是人的主体性,人的灵魂。

齐泽克举了一个例子,在1960年代有个进步主义的心理学家让一帮5岁小孩儿画自己在家玩儿的画面,都是五颜六色的,过了一年半校园生活,这些小朋友的画面就变味了。

所有的轮廓都变得拘谨和严肃,而且基本上小朋友都选择灰色来上色,尽管他们手头都有全套彩笔。

如果是庸俗的黑格尔解读,就会说这些小朋友被压抑了,被悲惨的校园生活和僵死的教育所扭曲了。

如果是真正的黑格尔解读,就会说这些小朋友正处在精神运动的过程中,他们的绝对理念正在向前运动。不经过这个抽象化的灰色过程,他们不可能进入更加高级的符号世界,对他们所画的东西产生真正的反思和认知。

在这一阶段,恰恰只有这些严肃的、拘谨的线条,这些灰色的单调的颜色,是小朋友所能自由控制的。强求其丰富多彩,是在推翻已经建立其的稚嫩的规范性,而回到前反思的混乱状态,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同样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不得不承担代价,作为一个刚刚现代化的民族,在一开始,使用僵死的制度来管理自己。我们不能说从这种严苛的规则下退回彻底的地方自主、自治,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这是一种虚伪的前反思的幻觉。

我们需要的是让这种抽象的、刻板的自由,能够渗透到更多的细节中去,让孩子能够像使用直线和灰色一样,熟练地掌握曲线、虚线、……、红色、蓝色、……

这就需要我们的精神不停地拉稀,而不是便秘,卡在某个环节上。

而这就是黑格尔对于现代性所抱持的基本立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