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徐茂公吧,以下来详细分析一下,来回答题主的题目吧。在《隋唐演义》中,有一个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经常夜观天象,穿道袍主持法事的牛鼻子老道。他也算是这部演义小说中的主角之一,名字叫做徐茂公。其实,徐茂公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其原型即隋唐时的李𪟝。李𪟝出身大户人家,十多岁便结交江湖豪杰,不愿安分置业。大业七年(611年),翟让在瓦岗寨聚众起义李𪟝成为瓦岗寨一员虎将。李𪟝刚上山便建议说,瓦岗寨本乡本土,不好长久劫掠,荥阳控扼漕运要道,官船商舶甚多,若移师此地,劫掠财货,不愁粮饷不继。翟让听从李𪟝的建议,果然瓦岗寨财源广进,兵强马壮。后来,李密也入伙瓦岗军,并将翟让杀掉后自己成为新首领。李𪟝成为李密部下,但没有得到重用。618年,瓦岗军被王世充的队伍击败,李密率领残兵败将投奔了李渊。

当时李𪟝手握重兵,控制著黎阳以东的大片土地。随后把他所占州府的户籍钱粮登记造册,派郭孝恪到长安交给了李密,让李密亲自献给李渊。李渊听说李𪟝派人来长安没有找自己却找李密,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召见了郭孝恪问他是怎么回事。郭孝恪便把李𪟝对他说的那番话对李渊叙述了一番,李渊听后深为感动,后来赐徐世𪟝国姓李,委以重任。可以说李𪟝这样忠心不二的举动是非常迎合李渊的心思的,相信任何君主都会喜欢徐世𪟝这样的忠臣良将。

不久,李密叛唐被杀,首级送到长安,高祖李渊即派人转送给李𪟝,并传谕李密谋反罪状。

李𪟝上表李渊,恳请收葬李密。李渊被他的忠义所感动,下令送归李密的尸身。李𪟝以君臣之礼将李密安葬。李𪟝对李密的态度与丧事处理,表现他为人忠心不二,从而博得大唐朝廷一致赞许。李𪟝崛起于草莽,对故主忠心不二,很受高祖以及太宗的赞赏。

李𪟝归附大唐政权后,东征西战,立下了很多的功劳。「玄武门之变」后,太宗大封功臣,李𪟝也因拥立有功而受封。太宗晚年,宫廷争端又起。李𪟝又因主张立李治为太子再立大功。贞观十五年(641年),李𪟝升任兵部尚书,此时恰逢有外敌入侵。唐太宗便委任李𪟝率军平乱,李𪟝作战十分勇敢,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回朝以后,李𪟝得了一场急病,卒,后在青山大败敌军,取得了胜利。回朝以后,得了一场急病,非常严重,大夫给的药方上说要用人的胡须做药引子才能医得此病。这件事被李世民知道以后,便把自己的胡须剪下来,送给李𪟝做药引。皇帝能够为一个普通的臣子做这样的事情,真是天大的恩赐了。按照中国儒家道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人都不会轻易损伤,更何况是当朝的天子。李𪟝拿到胡须以后感激涕零,后来,李世民宴请李𪟝,李𪟝当即感动得跪倒在地,哭著表示要誓死效忠太宗。君臣二人继续畅饮,李𪟝大醉睡在桌前,李世民怕他著凉还把自己的长袍脱下来给他披上,可见他对李𪟝的爱惜。贞观十八年(644年),李跟从太宗伐高句丽,攻破辽东、白崖等数城。贞观二十年(646年),又率军大破薛延陀部,平定碛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病人膏肓,来日无多,担心辅政大臣长孙无忌专权。

因李𪟝是军界元勋,为人忠心不二,出身山东寒门,家庭背景与长孙无忌完全两样,是制约长孙无忌的不二人选。太宗还特别交代,如果李勤不服从命令,徘徊观望,即当杀之。太宗贬黜李𪟝的目的,是为了让李治即位后再重新提拔李𪟝,使李𪟝对李治感恩戴德,矢志效忠。聪明绝顶的李𪟝,接到诏书后竟然连家也不回,径直到叠州赴任。

李𪟝的知人善用表现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注意帮助人才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引导人才发挥自己的长处。譬如,在镇守并州时,一次李𪟝入朝,张文瓘等三人为他钱行,李𪟝分别赠给那两个人佩刀与玉带,而对张文瓘却一无所赠。后来,李𪟝极力引荐张文瓘,到高宗朝时,张文瓘位至宰相。高宗李治即位后重用李𪟝,希望能够得到他的辅佐,尤其是在立武则天为后时,对高宗予以支持,高宗也终于在重臣中得到支持自己的关键一票,精神为之一振,再也不顾反对派大臣一再劝谏,把自己的愿望付诸实施。李𪟝因此被任命为册封礼使,他将皇后玺绶恭敬地捧献给武皇后,而新皇后微笑颔首,对他报以深深感激之情。这份恩宠羡煞朝中新贵。666年,高句丽权臣盖苏文病死,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发生内乱,三子男生被他的两个哥哥驱逐出国。

男生逃到大唐向高宗求兵助其夺回王位。于是高宗派李𪟝率军东征高句丽。李勋的大军势如破竹,一路上连战连捷,一直杀到了平壤城下,与敌军展开了数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过了不久,城中的兵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唐军做内应。他们大开城门,李𪟝率军杀入城中,占领了平壤城。后来又乘势追击,灭了残余敌军,从此高句丽国灭,唐朝设置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句丽。从隋文帝以来,曾经多次征讨高句丽,没有一次成功。直到高完时乘高句丽内乱之际,李𪟝老将出马,一举将其平灭。

或许会有人看不起徐茂公,觉得他太虚伪、懦弱。那么,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下。1.历史的角度

通常,世人认为贞观之治全是李世民的功劳,实际上,唐朝真正最强盛的时期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从贞观到开元,武则天统治,包括实际统治的40多年,是唐朝走向强盛的重要时期。武则天从当上皇后,到后来的称帝,虽然手段残忍,但对国家的发展其实没有多么不好的影响,只是古人都有偏见,认为女子不能当皇帝,而且还是「霸占」了李家王朝,但换个角度来想,李家的王朝不一样也是从别人手中抢过来的?2.做人处世的角度徐茂公的确善于运用柔忍的处世策略,来让自己转危为安,明哲保身后才能有暇考虑其他。像褚良遂等人的「大义凛然」,在现在看来,或许多少是有些不识时务,同时从更深层次的政治角度去讲,他们的反对也是因为武则天当皇后会影响他们的权益。所谓聪明人,自然知道「该文即文,该俗即俗」的道理,他们立身处世的一大哲学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他们会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言语方式,因而很大程度上免除了对立与麻烦。而愚者往往不明就里,他们会将这种灵活性贬斥为见风使舵、两面三刀、曲意逢迎。这样的人大多是直肠子,他们说话并不注意对象,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其后果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不知不觉中便得罪了许多人,由此为自己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没有原则,世界就没有秩序,会失去约束。但没有柔忍处世的策略,世界就会负荷太重,处处针尖对麦芒,摩擦不断。只有内里禀持原则,外用柔忍处世,才能达到和谐。

非常有幸探讨这个问题,魏征的名声千百年来人们很熟悉,至于徐茂公的名声相对弱点,徐茂公准确应该文字书写是徐懋(mao)功,这一变化源自《隋唐演义》的说法,因为《隋唐演义》作为传播的小说话本主要面向的是老百姓,原来的文字过于晦涩,于是进行改造,而其本名徐世𪟝(ji),因公被赐予国姓,改为李世𪟝,因后来避讳李世民,最终改为李𪟝。

首先从传统而言,魏征是典型的文人,其所擅长的从历史史实上看也是在行政领域、监察领域。但是古代的文人讲究儒家的「六艺」全面发展,而从事实来看魏征在军事领域更多处于一种大局观战略的参谋作用,并未涉及过多的军事活动

其次看待徐世绩,其一生主要在于军事领域戎马生涯,军事能力毋庸置疑,虽然与大唐的灭国战神李靖相比稍有逊色,但也是唐代不可多得的将领,征薛延陀,灭高句丽等等,能作为高级将领存在,其政治素养也不会低,甚至为将本分,后人的评价也不低。

总的而言,两人在两种领域都有涉及,魏征侧重行政能力,徐世绩侧重军事领域。


徐茂公原型李绩,在瓦岗寨中,在李唐建国中及对外征战中均有上好的表现,而魏征更多作为一个谋臣和文臣起到他应该有的作用,军事上并无表现。在政治上魏征比李绩要强。比如在投靠李建成时主张杀掉李世民,他认识到李世民的巨大威胁并能当机立断,说明他的政治眼光还是不错的。而在贞观之治中不可或缺的就是魏征,少了魏征,贞观之治就缺了一角。很简单的例子,贞观之治的文治武功中,少了李绩,还有李靖,侯君集,李道宗,尉迟敬德等军事将领,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文治中虽然有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等,但没有魏征的劝谏,很多施政措施就会沦为空谈或走样。可以说李世民成就了魏征的千古诤臣的名声,魏征帮助李世民成为了千古一帝。而李绩在这方面并无太大的帮助。当然魏征也有缺点,识人的眼光不行,投谁谁亡,推荐的人才也被干掉了。也幸好有李世民接纳了他,他才能发挥他的作用。


历史上明确有魏征这个人物,而徐茂公就没有了,这是《隋唐演义》里杜撰出来的人物,原型应该是徐世绩,后被李世民赐姓李,为避李世民的讳,改名李绩。

要说徐世绩,这可是唐初的名将之一,早前效力瓦岗,后归顺李唐,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功勋卓著。之后又大破突厥,在唐高宗时期,灭高句丽,立下不朽功绩。

而魏征完全是个文臣,从来就不以军事能力闻名,相比之下,自然是李绩要突出。


魏征和徐茂公,这个谁的军事能力更强?

首首先这个问题如果按照真实的历史根本回答不了。因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徐茂公这个人。徐茂公是历史演义小说《隋唐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朝大将军徐世绩,

再说了,魏征是大唐的文臣。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军事才能,所以就拿历史上真正的徐茂公来讲。他们两个的军事才能也是相差很远的。毕竟魏征只是一个谋臣。

再说政治才能,徐世绩就按你说的徐茂公。他是隋朝末年追随瓦岗寨李密起兵造反的主要将领之一。而魏征也是跟随瓦岗寨里面起兵造反的主要谋臣之一。之后他们又共同效力于李世民的帐下,他们的政治才能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

以上仅是我的看法,谢谢。


徐𪟝是军事家,亦是政治家。他首先选中明主为李唐开辟天下,再征突厥,征高丽多次立功保安宁。封爵英国公,行使丞相权治国

魏征乃忠直谏臣一个,虽于国于民有益,难免得罪皇上,功过很吃力。尤其封建势力的家天下,黄胖搡年糕,出力不讨好。


其实这两个人没有必要分高低,实力都厉害,


大师这回答不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