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性别问题比较复杂,我觉得在「去势」马出现之前,公马应该占多数。

我们先来简单说说骑兵的发展。

在战国之前,古代行军打仗主要是以车兵和步兵为主。为了应付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等到战国时期,以赵国「胡服骑射」为开始,各诸侯国开始大量装备骑兵。不过,骑兵还不是主力军种。一直等到两汉时期,骑兵才成了部队的主力,车兵的地位被骑兵取代。

(在吕布智擒赤兔马的故事中,赤兔马就是公马。)

三国两晋时期,骑兵进入鼎盛时期,重骑兵被各诸侯推崇。唐朝时期,开始使用「去势」马,更容易士兵驾驭。

在我国古代,公马和母马都被用作战马。

战马的选择,要考虑到部队的需求。公马高大威猛,野性十足,战力凶悍,特别适合冲锋陷阵。所以,很多有条件的军队,都偏向于选用公马作为战马。而且,如果是组建重骑兵的话,必须选用公马才能胜任。

母马个头相对矮小,只能用作轻骑兵使用。但是,母马温顺,比较容易驾驭。而且,母马还能提供马奶。马奶对于蒙古骑兵来说,是重要的粮食。也是因此,我觉得,按照蒙古骑兵每人三匹马的配置,肯定是有母马的。

唐朝以后,为了培育更好驾驭的马匹,开始给马「去势」(阉割)。阉割后的马匹更加容易管理,体型也比母马打,而且不会有发情期。同样,也避免了养母马会有「产假」的问题。一直到近代,很多骑兵都选用「骟马」作为战马。

唐朝中期名将李光弼曾使用「美马计」打败叛军。

「光弼又尝伏军守河阳,与史思明相持经年。思明有战马千匹,每日洗马于河南,以示其多。光弼乃于诸营检获牝马五百匹,待思明马至水际,尽驱出之。有驹絷于城中,群牝嘶鸣,无复问断,思明战马,悉浮渡河,光弼尽驱入营」

根据《太平广记》记载,李光弼曾领兵守河阳,与史思明的叛军对持了一年。史思明的军队中有一千多匹雄壮的战马。史思明为了显示他的马多兵强,经常让士兵牵著马去河边洗澡。李光弼便从各营选了五百匹有小马驹的母马,也放到河边。因为母马思念小马驹,所以母马不间断地嘶鸣。史思明的战马听著母马嘶叫,春心荡漾,拚命往母马群跑,拉都拉不住。最终,史思明的战马都被李光弼「引诱」走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能判断出,公马应该占多数。如果母马多的话,李光弼也不用从「诸营检获」。

所以,三种马在军队中的地位应该是公马>骟马>母马。唐朝之前,公马最多。之后,骟马最多。

(文|勇战王聊历史)


骟马多!不骟了太吊蛋,不听话,不好骑。

这是八九十年代在农村生活过的我的亲身感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