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得定都关中是唐王朝最大的败笔,如果说把国都六陷,天子九逃认为是唐朝定都关中造成的,那纯粹是无稽之谈。难道可以说北宋灭亡、皇帝被掳是因为定都开封?不从深层次挖掘原因而仅仅归结于都城所在地,是一种非常不严谨的行为。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凡是定都长安的统一王朝都是非常强盛的,比如周、秦、汉、隋、唐,这些王朝莫不是在文化、疆域、外交、军事方面都堪称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而每个王朝后期衰落的原因很多,根本原因还是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唐王朝也是覆灭于农民起义军。

中国古代王朝最大的威胁都来自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两宋时期的辽、金。而长安正好处于对匈奴、突厥作战的前线,便于在游牧民族南下的时候快速集结军队作战和反攻,而洛阳和开封由于位于王朝腹地,平原地区几乎无险可守。关中地区四处都有关隘,在人口爆炸之前的非常适合建都。事实也证明建都关中的统一王朝前期都是非常强盛的,至于每个王朝的后期衰落原因都大同小异!


随著近年来唐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李唐王朝最初选择定都关中,是导致唐朝衰落、「国都六失、天子九逃」的最主要原因。

那么为何李渊父子一开始会选择定都关中呢?

原因一: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力有不逮

隋末乱世,群雄争霸,远在晋阳的李渊父子决定分一杯隋朝的羹。当时隋朝的国都是洛阳,虽然隋炀帝人在江都,但却命杨侑,也就是后来的隋恭帝却留守洛阳,隋炀帝被师杀后,隋恭帝秉持正统,也是在此号令四方,因此作为国都的洛阳自然是隋严加防守的对象,李渊父子只能从薄弱的关中地区入手,这也就决定李渊父子脱颖而出后,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关中自然就有了难以割舍的厉害关系。

也就是说,是李渊父子只能以关中为大本营,这不是由它决定的。

败笔二:关中环境险恶,饥荒不断

我们知道关中号称四塞之地,但在隋唐时期,随著环境的恶化,关中土地越发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并且北部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险恶,终唐一代,关中地区有史可查爆发的饥荒就不下100次!几乎每三年就爆发一次,而且由于关中地区偏西,加大了从江淮地区运粮补给关中的难度和成本。

好在人们及时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公元657年,也就是唐高宗显庆2年,唐高宗决定移都洛阳,此后一直到公元723年,唐朝的国都都是在洛阳而非关中(包括武周),但是作为李唐王朝争夺天下的大本营,关中地区仍然具有某种不可更改的法定地位,不过这种地位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就好比南宋虽然实际定都杭州,但法定国都依然是东京汴梁,杭州号为「行在」,这种情况还有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的南京,地位崇高但丧失了政治中心地位。

有唐一代,关中地区灾荒何其多!

有唐一代,关中地区饥荒不断,唐天子不得不发布敕令,允许关中饥民自由逐食,也就是四处要饭,作为大运河中点和大型粮仓的集散地的洛阳当时就接纳了大匹的关中难民(我们知道,隋唐二代的大型粮仓都置于洛阳,兴洛仓、回洛仓、含嘉仓,保证了帝国的繁荣)。

不过,唐玄宗继位后的十年,也就是723年,李唐决定再次迁都关中(所以说唐玄宗导致安史之乱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洛阳的国都地位仍在,直到743年,也就是天宝元年才改洛阳为东京,正式将洛阳从国都降为陪都。 也就说,在盛唐的大部分时间里,唐朝的国都是在洛阳而非关中。

不过,迁都关中后的唐朝很快就日薄西山了,之后吐蕃不断入宼边境,号称「金城之国」的关中在短短的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被攻破了六次!这就是让后世人羞于启齿的「国都六失、天子九逃」。

吐蕃崛起,关中首当其冲!

为什么地势险要的关中却在中晚唐一再被侵犯攻破?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核心部分。

我们知道,吐蕃几乎和唐朝同时崛起,而关中除了我们刚才说的土地贫瘠、地域狭窄、不方便物资运输的不利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过于紧逼吐蕃,导致吐蕃铁骑入宼关中易如反掌,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即使在唐朝最强大的时候,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也没有形成绝对优势。也并没有从吐蕃那里讨到多少便宜,反而为了提防吐蕃,唐朝不得不加大防守关中的成本,此刻的关中,地理位置再无西汉时期的优越性,反而严重拖累了唐朝的国防力量,加大了财政负担,后期唐玄宗为了节省财政开支,不得不赋予各地节度使更大的自主权,又酿成了「安史之乱」。

说关中是败笔绝不为过。


李唐王朝是继隋朝之后又一个在关中崛起的以关陇集团为主体的王朝,唐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发达的时代,纵观中国的强大的王朝基本都在关中兴起,这与关中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自远古时代的华夏先民的经济文化中心都是在关中地区发展,一直到唐朝,所以说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唐朝之后,中国历代王朝就没有在关中建都了,这与此后中国的多民族融合有关系,关中地区毕竟是以汉人为中心,其他少数民族在关中没有什么影响,而北京既靠近漠北,也靠近东北,而且还是中原地区,说李唐王朝定都关中是败笔是毫无根据的,定都关中是历史的选择。


因为关中那时候没有粮食或者粮食少的可怜??,连皇帝都经常饿肚子,无奈死要面子活受罪,还偷偷的跑去洛阳蹭吃蹭喝,败不败笔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关中定都的国家,不光穷,还会受到其他六国的鄙视??,只能靠偷靠抢,所谓的陕西冷娃就是这个意思,关键你还不能说,一说就生气??,代表人物—尔康


败笔?我不这么认为。众所周知先大兴于关中,后有个败家儿子定于洛,李家父子太原起兵当时如同无根之萍。柴驸马与公主打下长安才定,当时的黄泛区呢,又是群雄割据,在后面李渊定长安,李世民贞观于长安,武则天之所以逃之洛阳,就是为了防止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封杀,所以启用一大批寒门,再其死后仍然回关中,之后李隆基于长安开元?你说是败笔?


金角银边草肚皮,关中是金边,秦朝始于关中,汉朝起于关中,三国孔明更是提议刘备占据关中,西楚霸王项羽就是败在了弃关中归中原,李唐定都关中更是建立了长达289年的大唐盛世,而且是公认的强盛时代,怎么是败笔呢。


先入关中者得天下,后主中原者失河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