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包括他的太原集团,确实和突厥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李渊和李世民统治前期,谈到大唐,是绕不过突厥的。

李渊在实力弱小时,对突厥采取拉拢和安抚的政策。此时天下未定,李渊既面临隋朝的威胁,又面临各地割据势力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等的进攻,北边还有突厥的骚扰。迫于无奈,李渊送给突厥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美女;但是,突厥欲壑难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太原等地的骚扰。更加可恶的是,突厥甚至还和其他割据势力一起进攻过李渊。但是,并未完全掌控全国的李氏家族选择了忍让和妥协,李渊一直在等待机会。传闻,李渊曾对突厥称臣;即便此事是真,那也是一种卧薪尝胆的政策,因为李渊和他的家族想的是天下苍生,我们并不能借此来说李渊没有骨气或者卖国。

后来李渊设法除去杨广安插在他身边的卧底王威和高君雅时,就利用过突厥人,李渊谎称王和高两人勾结突厥人。后来经过李世民时期,唐朝国力大增,俘虏了吉利可汗,并最终在唐高宗时彻底打败了突厥。


这是由于李渊与突厥并不是单纯的盟友关系,他在起事反隋之时确实曾向突厥称过臣。

关于这段正史极力掩盖的历史秘辛,唐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试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中进行了周密的考证。

隋末公元6世纪,突厥拥有东亚霸主的地位,故而「北方群雄几皆称臣于突厥,为其附庸」。作为北方群雄之一,唐高祖李渊并没有独善其身的本钱,必然会「随波逐流」。陈寅恪先生在两《唐书》和《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找到许多能证明这件事成立的琐碎记录。

例如,李渊起兵时,在太原城上竖立的旗帜为白、红参半。彼时,以火德自居的隋朝尚红色,其「旗帜牺牲,尽令尚赤」;因此,反叛的李渊自然要改旗易帜,他「改旗易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这是由于突厥尊崇白色。

除此以外,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还有李渊在太原晋阳宫东门之侧舍,接待突厥可汗始毕派遣的使者康鞘利的记载。康鞘利携带始毕可汗的书信来到太原后,「帝伪貌恭,厚加飨贿,鞘利等大悦」。

这种历史曲笔掩盖了真相。如果双方是平等关系,何需「伪貌恭」?陈寅恪先生指出,康鞘利带来的书信,实为突厥敕封李渊的册书;「貌恭」之举,其实就是跪拜称臣的礼仪。

总而言之,李渊确实曾向突厥称臣,这件事的主要推动者,其实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的确曾经向突厥称臣,而且这个主意极有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出的,但是后来唐朝强盛了,近乎消灭了突厥势力,所以史书中对此事颇为忌讳,所以我们难以在正史中找到确凿的证据。

李渊向突厥称臣,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突厥和隋朝都实在是太强大了,李渊要想成气候,就必须一边倒才行,所以,为了灭隋,他自然要借突厥的势力。

大概在北周兴起之时(公元6世纪中期),突厥势力达到强盛,从现在的东北地区到蒙古高原一直到中亚都是突厥的势力范围。隋朝建立之后,长孙晟曾经为了瓦解突厥势力而在公元583年使用离间计将突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李渊起兵之时突厥仍然是中原王朝的最强大的敌人。所以,李渊向突厥称臣,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的窘境,一方面是为了借用突厥强大的骑兵。

所以,李渊当时给突厥的承诺是「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而突厥始毕可汗则以战马千匹、骑兵两千等等作为回报。但是同时,李渊拒绝了突厥可汗的册封,而是自立为皇帝,唐朝建立之后,突厥仍然以唐朝的「宗主国」自居,每次派使者前来,都是傲慢无礼,而李渊也都忍了(《旧唐书》中记载「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

而陈寅恪先生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中提出,李渊晋阳起兵之时曾经向突厥称臣,并且「太宗又为此事谋主」(即这个主意是李世民出的),但是由于「后来史臣颇讳饰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

不论如何,李渊借用外族势力参与内斗的事情在历史上是开了个坏头,唐肃宗在「安史之乱」中借用回纥的兵力,并且承诺「克城(长安)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后来唐朝又曾经借助沙陀势力平定黄巢叛乱、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以自立,明末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击李自成,这些都是效仿的唐高祖李渊。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空雪来风,我认为造成这种说话有以下原因

一,旧唐书明确记载,在李渊起兵之时,突厥军队突袭晋阳,李渊损失惨重。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后方,急须稳住突厥(缓兵之计),于是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刘文静抓住突厥可汗贪财的心理,不但稳住了突厥,而且还争取了突厥的援助。但条件是财帛珠宝入突厥,土地归唐公。显然这是李渊父子授意的。这不是

纳贡这是什么?

二,太原起兵前关于旗帜的争议。太原起兵前,秦王李世民等主张"改旗帜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秦王等欲改白旗以求得突厥人的同意。(白旗为突厥旗帜)而李渊对此作了一个变通。用白旗与红旗帜相结合。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称臣,为什么要用突厥旗,为什么还要求得突厥同意呢?

三对待可汗死后的态度。突厥可汗死后,李唐为之罢朝三日,并诏百官悼念,请问,谁能享受这等待遇?很明显,李唐这是在自贬身价,奉突厥为主子嘛。这还不是称臣么?

以上是我的分析,赞同就点个赞呗!


隋朝末年,突厥重新崛起并日渐强大,史称:「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自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后,突厥恃强扰边就成为了家常便饭。这种形势下,隋末北方的割据者如陇西薛举、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马邑刘武周、刘黑闼、宋金刚等人,都选择依附突厥。

(太原起兵图)

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同样面临著处理与突厥关系的问题。为了保障后方大本营的安全,增强兵力对抗刘武周等割据势力,在唐俭、刘文静等人的建议下,李渊决定北联突厥。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第一次派使者出访突厥,表示愿意与突厥修好,但是始毕可汗不同意李渊继续遵奉隋炀帝。于是李渊第二次派出使者,承诺不再遵奉隋炀帝,该旗帜以示突厥,即称臣突厥。

(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

与突厥订盟后,李渊又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商议其出兵的数量。在刘文静临行前,李渊告诫他:「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囊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很快,刘文静顺利完成使命,率突厥兵五百、马二千匹与李渊会合。李渊见状,大为兴奋。


其实,如果不是迫于形势,谁闲得没事对别人称臣喊爹呢?李渊当时对突厥称臣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挺多也就是道德层面上的人品问题而已!就在李渊父子俩起兵之前,突厥借著隋朝灭亡之际,把已经分了家的东、西突厥又开始合二为一,雄踞漠北。

当年,李渊在晋阳起兵的时候,突厥人就很不讲究地在后面踢了他屁股一脚,而且这一脚让李渊感到惧怕!无奈之下,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同时,李渊更想借助突厥的声威,保证能在太原立足。于是,李渊就派人对突厥人说:「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历史上,虽然李渊不是以唐朝皇帝的身份对突厥称臣的,仅仅是以隋朝将领的身份去俯首称臣的;但,这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先例。所以,不管李渊对突厥称臣是否是出于一种无奈,仅从两件事情上来看,也能体会到李渊这个人奴性下的「苦衷」!

可以说,李渊对突厥称臣那是搞得十分隆重和孝顺的,首先,他先是把军队的旗帜换成了突厥人喜欢的绛白色,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盛开的桃花似的。其次,在李渊称帝八年之后,突厥的一号领导人去世了,李渊干脆下令,举国上下哀悼三天,各级领导轮流吊唁。

想不到的是,李渊称臣居然还称上瘾来了!到了他儿子李世民那会儿,也是继续装孙子,且一直隐忍不发。当唐朝统一全国且政局稳定了以后,孙子便不再装了,突然掉过头来就对突厥人展开了强大的攻势。

李渊向突厥称臣,史学大家陈寅恪早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中考证确定无误了,并指出这一事件的策划者还是李世民。

按《旧唐书·李靖传》载,在听说李靖大败突厥时,李世民说道:

"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所谓「国家草创」,也就是隋末李渊晋阳起兵的时候,这段话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当时李渊确实「称臣于突厥」了。

其实当时也不是李渊一家臣服,当时北方起事的各路豪杰,几乎都称臣于突厥。按《旧唐书·突厥传》的记载:

当此时,四夷侵,中国微,而突厥最强,控弦者号百万,华人之失职不逞皆往从之,槊之谋,导之入边。

当时隋末大乱,北方百姓苦于战事,很多逃往突厥。而起事的各路诸侯,几乎个个都连结突厥,这些「失职不逞」的「华人」,包括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等等大名鼎鼎的豪杰,在称臣突厥这件事上可以说是被一网打尽,皆是如此:

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

所以说以「臣事突厥」这样的罪名去指责李渊,是不大公平的。更何况但这种「称臣」,也不过是李渊的一种权宜之计。

随著李渊渐渐夺取全国政权,地位稳固之后,慢慢便对突厥强硬起来,对突厥的侵扰不再忍气吞声,多次派兵抵御突厥的入寇,武德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年年都有派兵与突厥作战的记载。

等到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派李靖大破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一雪前耻,此时距李渊晋阳起兵向突厥称臣时不过十二三年。

如此快便找回了面子,那还要怎样指责他此前的行为呢?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忍辱负重以成大业,也是深受古人推崇的一种行为法则。


其实李渊并不像正史中记载的那样优柔寡断。在大业十三年五月十七日,数万突厥骑兵突然呼啸南下,以闪电速度对晋阳城发动了一场奇袭。

而这个时候,如果要想成就霸业,北方的突厥人始终是他背后的一个巨大威胁。如果他挥师长安,突厥人趁势进犯太原,那这无疑会使他陷入腹背受敌、进退失据的困境。所以,必须暂时向突厥人低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李渊写信给突厥的可汗,说现在天下大乱,我必须要去安定天下,远迎君上还都,并且恢复与突厥和亲(重点)。当然,突厥人也可以起兵南下,只希望你不要侵害百姓,金银财宝任你所有,不过这群反贼也蛮厉害的,如果突厥因为路途遥远不方便的话,还是我来吧,只希望两国能够和亲,这样也能够有丰厚的财物。

东突厥的始毕可汗见信大喜。因为当时很多的势力都已经归附于他了,而这个时候李渊也写信来,说明他也有心归附。于是可汗写信给李渊,要李渊也和刘武周他们一样,自立为王。不过李渊没有答应,因为李渊知道,这个时候自立为王就相当于「反隋」,而如今还不是时候。

后来,斐寂他们为李渊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如此则「师出有名,以辑夷夏」。(《大唐创业起居注》)

这个方法比较好,废黜杨广,拥立新皇杨侑,挟天子以令诸侯,既没有反隋也不会得罪大多数的反隋势力,并且还能够获得突厥人的支持。

所以,李渊与突厥联合,并不能说明是向突厥称臣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当时,这只能算作是一种战略上的规划罢。


确实存在李渊向突厥称臣的情况,而且积极推动者是李世民,不过这在当时也是李渊父子的策略。

因为隋末突厥结束分裂,实力很强,而隋末各地起义不断,李渊父子想更好更快取得胜利,就需要一些援助,最好的援助当然就是突厥了。

这个陈寅恪先生做过相当详细的研究。不过唐朝建立起以后,突厥就没隋末那么强大,之后李氏父子也就不再称臣。


凡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况且李渊本来就需要借助突厥的力量,不然凭他的实力何以和天下英雄争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