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包括他的太原集團,確實和突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尤其是在李淵和李世民統治前期,談到大唐,是繞不過突厥的。

李淵在實力弱小時,對突厥採取拉攏和安撫的政策。此時天下未定,李淵既面臨隋朝的威脅,又面臨各地割據勢力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等的進攻,北邊還有突厥的騷擾。迫於無奈,李淵送給突厥大量的金銀珠寶和美女;但是,突厥慾壑難填,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太原等地的騷擾。更加可惡的是,突厥甚至還和其他割據勢力一起進攻過李淵。但是,並未完全掌控全國的李氏家族選擇了忍讓和妥協,李淵一直在等待機會。傳聞,李淵曾對突厥稱臣;即便此事是真,那也是一種臥薪嘗膽的政策,因為李淵和他的家族想的是天下蒼生,我們並不能藉此來說李淵沒有骨氣或者賣國。

後來李淵設法除去楊廣安插在他身邊的臥底王威和高君雅時,就利用過突厥人,李淵謊稱王和高兩人勾結突厥人。後來經過李世民時期,唐朝國力大增,俘虜了吉利可汗,並最終在唐高宗時徹底打敗了突厥。


這是由於李淵與突厥並不是單純的盟友關係,他在起事反隋之時確實曾向突厥稱過臣。

關於這段正史極力掩蓋的歷史祕辛,唐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試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一文中進行了周密的考證。

隋末公元6世紀,突厥擁有東亞霸主的地位,故而「北方羣雄幾皆稱臣於突厥,為其附庸」。作為北方羣雄之一,唐高祖李淵並沒有獨善其身的本錢,必然會「隨波逐流」。陳寅恪先生在兩《唐書》和《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找到許多能證明這件事成立的瑣碎記錄。

例如,李淵起兵時,在太原城上豎立的旗幟為白、紅參半。彼時,以火德自居的隋朝尚紅色,其「旗幟犧牲,盡令尚赤」;因此,反叛的李淵自然要改旗易幟,他「改旗易幟,雜用絳白」,「以示突厥」,這是由於突厥尊崇白色。

除此以外,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還有李淵在太原晉陽宮東門之側舍,接待突厥可汗始畢派遣的使者康鞘利的記載。康鞘利攜帶始畢可汗的書信來到太原後,「帝偽貌恭,厚加饗賄,鞘利等大悅」。

這種歷史曲筆掩蓋了真相。如果雙方是平等關係,何需「偽貌恭」?陳寅恪先生指出,康鞘利帶來的書信,實為突厥敕封李淵的冊書;「貌恭」之舉,其實就是跪拜稱臣的禮儀。

總而言之,李淵確實曾向突厥稱臣,這件事的主要推動者,其實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的確曾經向突厥稱臣,而且這個主意極有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出的,但是後來唐朝強盛了,近乎消滅了突厥勢力,所以史書中對此事頗為忌諱,所以我們難以在正史中找到確鑿的證據。

李淵向突厥稱臣,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突厥和隋朝都實在是太強大了,李淵要想成氣候,就必須一邊倒纔行,所以,為了滅隋,他自然要借突厥的勢力。

大概在北周興起之時(公元6世紀中期),突厥勢力達到強盛,從現在的東北地區到蒙古高原一直到中亞都是突厥的勢力範圍。隋朝建立之後,長孫晟曾經為了瓦解突厥勢力而在公元583年使用離間計將突厥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到李淵起兵之時突厥仍然是中原王朝的最強大的敵人。所以,李淵向突厥稱臣,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腹背受敵的窘境,一方面是為了借用突厥強大的騎兵。

所以,李淵當時給突厥的承諾是「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而突厥始畢可汗則以戰馬千匹、騎兵兩千等等作為回報。但是同時,李淵拒絕了突厥可汗的冊封,而是自立為皇帝,唐朝建立之後,突厥仍然以唐朝的「宗主國」自居,每次派使者前來,都是傲慢無禮,而李淵也都忍了(《舊唐書》中記載「及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

而陳寅恪先生在《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中提出,李淵晉陽起兵之時曾經向突厥稱臣,並且「太宗又為此事謀主」(即這個主意是李世民出的),但是由於「後來史臣頗諱飾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顯於後世」。

不論如何,李淵借用外族勢力參與內鬥的事情在歷史上是開了個壞頭,唐肅宗在「安史之亂」中借用回紇的兵力,並且承諾「克城(長安)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後來唐朝又曾經藉助沙陀勢力平定黃巢叛亂、石敬瑭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以自立,明末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打擊李自成,這些都是效仿的唐高祖李淵。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空雪來風,我認為造成這種說話有以下原因

一,舊唐書明確記載,在李淵起兵之時,突厥軍隊突襲晉陽,李淵損失慘重。為了有一個安定的後方,急須穩住突厥(緩兵之計),於是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劉文靜抓住突厥可汗貪財的心理,不但穩住了突厥,而且還爭取了突厥的援助。但條件是財帛珠寶入突厥,土地歸唐公。顯然這是李淵父子授意的。這不是

納貢這是什麼?

二,太原起兵前關於旗幟的爭議。太原起兵前,秦王李世民等主張"改旗幟以示突厥,師出有名,以輯夷夏。″秦王等欲改白旗以求得突厥人的同意。(白旗為突厥旗幟)而李淵對此作了一個變通。用白旗與紅旗幟相結合。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稱臣,為什麼要用突厥旗,為什麼還要求得突厥同意呢?

三對待可汗死後的態度。突厥可汗死後,李唐為之罷朝三日,並詔百官悼念,請問,誰能享受這等待遇?很明顯,李唐這是在自貶身價,奉突厥為主子嘛。這還不是稱臣麼?

以上是我的分析,贊同就點個讚唄!


隋朝末年,突厥重新崛起並日漸強大,史稱:「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自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後,突厥恃強擾邊就成為了家常便飯。這種形勢下,隋末北方的割據者如隴西薛舉、河北竇建德、洛陽王世充、馬邑劉武周、劉黑闥、宋金剛等人,都選擇依附突厥。

(太原起兵圖)

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同樣面臨著處理與突厥關係的問題。為了保障後方大本營的安全,增強兵力對抗劉武周等割據勢力,在唐儉、劉文靜等人的建議下,李淵決定北聯突厥。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第一次派使者出訪突厥,表示願意與突厥修好,但是始畢可汗不同意李淵繼續遵奉隋煬帝。於是李淵第二次派出使者,承諾不再遵奉隋煬帝,該旗幟以示突厥,即稱臣突厥。

(唐初邊疆少數民族分佈圖)

與突厥訂盟後,李淵又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商議其出兵的數量。在劉文靜臨行前,李淵告誡他:「胡騎入中國,生民之大囊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劉武周引之共為邊患;又,胡馬行牧,不費芻粟,聊藉之以為聲勢耳,數百人之外,無所用之。」很快,劉文靜順利完成使命,率突厥兵五百、馬二千匹與李淵會合。李淵見狀,大為興奮。


其實,如果不是迫於形勢,誰閑得沒事對別人稱臣喊爹呢?李淵當時對突厥稱臣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挺多也就是道德層面上的人品問題而已!就在李淵父子倆起兵之前,突厥借著隋朝滅亡之際,把已經分了家的東、西突厥又開始合二為一,雄踞漠北。

當年,李淵在晉陽起兵的時候,突厥人就很不講究地在後面踢了他屁股一腳,而且這一腳讓李淵感到懼怕!無奈之下,為瞭解除自己的後顧之憂;同時,李淵更想藉助突厥的聲威,保證能在太原立足。於是,李淵就派人對突厥人說:「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歷史上,雖然李淵不是以唐朝皇帝的身份對突厥稱臣的,僅僅是以隋朝將領的身份去俯首稱臣的;但,這在中國歷史上已經開了一個非常壞的先例。所以,不管李淵對突厥稱臣是否是出於一種無奈,僅從兩件事情上來看,也能體會到李淵這個人奴性下的「苦衷」!

可以說,李淵對突厥稱臣那是搞得十分隆重和孝順的,首先,他先是把軍隊的旗幟換成了突厥人喜歡的絳白色,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盛開的桃花似的。其次,在李淵稱帝八年之後,突厥的一號領導人去世了,李淵乾脆下令,舉國上下哀悼三天,各級領導輪流弔唁。

想不到的是,李淵稱臣居然還稱上癮來了!到了他兒子李世民那會兒,也是繼續裝孫子,且一直隱忍不發。當唐朝統一全國且政局穩定了以後,孫子便不再裝了,突然掉過頭來就對突厥人展開了強大的攻勢。

李淵向突厥稱臣,史學大家陳寅恪早在《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一文中考證確定無誤了,並指出這一事件的策劃者還是李世民。

按《舊唐書·李靖傳》載,在聽說李靖大敗突厥時,李世民說道:

"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所謂「國家草創」,也就是隋末李淵晉陽起兵的時候,這段話已經非常明確的指出當時李淵確實「稱臣於突厥」了。

其實當時也不是李淵一家臣服,當時北方起事的各路豪傑,幾乎都稱臣於突厥。按《舊唐書·突厥傳》的記載:

當此時,四夷侵,中國微,而突厥最強,控弦者號百萬,華人之失職不逞皆往從之,槊之謀,導之入邊。

當時隋末大亂,北方百姓苦於戰事,很多逃往突厥。而起事的各路諸侯,幾乎個個都連結突厥,這些「失職不逞」的「華人」,包括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等等大名鼎鼎的豪傑,在稱臣突厥這件事上可以說是被一網打盡,皆是如此:

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

所以說以「臣事突厥」這樣的罪名去指責李淵,是不大公平的。更何況但這種「稱臣」,也不過是李淵的一種權宜之計。

隨著李淵漸漸奪取全國政權,地位穩固之後,慢慢便對突厥強硬起來,對突厥的侵擾不再忍氣吞聲,多次派兵抵禦突厥的入寇,武德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年年都有派兵與突厥作戰的記載。

等到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派李靖大破突厥,俘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一雪前恥,此時距李淵晉陽起兵向突厥稱臣時不過十二三年。

如此快便找回了面子,那還要怎樣指責他此前的行為呢?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忍辱負重以成大業,也是深受古人推崇的一種行為法則。


其實李淵並不像正史中記載的那樣優柔寡斷。在大業十三年五月十七日,數萬突厥騎兵突然呼嘯南下,以閃電速度對晉陽城發動了一場奇襲。

而這個時候,如果要想成就霸業,北方的突厥人始終是他背後的一個巨大威脅。如果他揮師長安,突厥人趁勢進犯太原,那這無疑會使他陷入腹背受敵、進退失據的困境。所以,必須暫時向突厥人低頭,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於是李淵寫信給突厥的可汗,說現在天下大亂,我必須要去安定天下,遠迎君上還都,並且恢復與突厥和親(重點)。當然,突厥人也可以起兵南下,只希望你不要侵害百姓,金銀財寶任你所有,不過這羣反賊也蠻厲害的,如果突厥因為路途遙遠不方便的話,還是我來吧,只希望兩國能夠和親,這樣也能夠有豐厚的財物。

東突厥的始畢可汗見信大喜。因為當時很多的勢力都已經歸附於他了,而這個時候李淵也寫信來,說明他也有心歸附。於是可汗寫信給李淵,要李淵也和劉武周他們一樣,自立為王。不過李淵沒有答應,因為李淵知道,這個時候自立為王就相當於「反隋」,而如今還不是時候。

後來,斐寂他們為李淵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廢皇帝而立代王;興義兵以檄郡縣;改旗幟以示突厥。」如此則「師出有名,以輯夷夏」。(《大唐創業起居注》)

這個方法比較好,廢黜楊廣,擁立新皇楊侑,挾天子以令諸侯,既沒有反隋也不會得罪大多數的反隋勢力,並且還能夠獲得突厥人的支持。

所以,李淵與突厥聯合,並不能說明是向突厥稱臣了。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當時,這隻能算作是一種戰略上的規劃罷。


確實存在李淵向突厥稱臣的情況,而且積極推動者是李世民,不過這在當時也是李淵父子的策略。

因為隋末突厥結束分裂,實力很強,而隋末各地起義不斷,李淵父子想更好更快取得勝利,就需要一些援助,最好的援助當然就是突厥了。

這個陳寅恪先生做過相當詳細的研究。不過唐朝建立起以後,突厥就沒隋末那麼強大,之後李氏父子也就不再稱臣。


凡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況且李淵本來就需要藉助突厥的力量,不然憑他的實力何以和天下英雄爭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