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应该说活的很舒服吧,只是现实中他并不舒服,特别是晚年的时候,那真是孤独凄凉啊!谁叫李渊有个厉害的儿子李世民呢!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干掉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做太上皇,李渊内心真是痛苦悲凉啊,失去了两个儿子和十几个孙子,只剩下李世民了,问题是李世民对父亲李渊也很不好。虽说李渊当了太上皇,没有了实权,可毕竟是太上皇啊,身份在那里,应该可以安度晚年,过上钓钓鱼游湖之类的安逸生活吧,其实不是,李世民对李渊是痛恨的,根本不好好孝顺自己的这个父亲。李渊被李世民安置在大安宫,李渊完全没有自由,到处都被人监视,去游玩一下还得有人跟著,身边的服侍的人都被李世民裁减了3000人,剩下没有几个人,想玩玩漂亮的宫女都是奢侈,丑的宫女就有呢!大安宫低矮狭小,夏天闷热的很,李世民从来对父亲不管不顾,一次都没有去看望过,根本不顾父亲的死活,夏天李世民自己去凉快的九成宫避暑,留下李渊在闷热的大安宫熬日子。有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太上皇居住在那么恶劣的地方,你又不去看他,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呢,他是你父亲啊,可是李世民并没有理会,由得李渊难受。

一直到贞观八年,也许时间冲淡了仇恨,李世民才想起自己这个父亲,但不是李世民善心发作,而是李渊病了,卧病在床,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李世民就把李渊接回来居住,还新建了大明宫作为李渊的住所。父子两人终于再次相见了,看著重病缠身的李渊,李世民终于放下了多年的仇恨。在一次为李渊祝寿的宴会上,李渊感慨的对李世民说道:如今蛮夷都给你征服了,这是自古以来就没有的事情啊!说白了,就是李渊肯定了李世民的功绩,是个英明的皇帝,比自己强多了。李世民听了很感动,说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也少不了父亲你的教诲啊!就是那一刻,父子两人把所有的事都说清楚了,父子间的仇恨也烟消云散了,最后的一年中,李渊过的还是不错的,毕竟父子间化解了恩怨了,贞观九年,69岁的李渊临死前交代了自己的后事,他说自己的后事简单点就行了,不要厚葬,不用守孝三年,简单安葬就行了。李渊到死都为自己的儿子著想,不让儿子铺张浪费,也许一生奢华的李渊很识趣的安排了自己的后事,如果太铺张浪费引起李世民对过往的埋怨,最后李渊还真安葬不好呢,不如自己说出来简单安葬,对大家都有台阶下,对大家都好,何乐不为呢,再说李世民也不会让你陪葬的东西有多好呢!

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晚年是凄凉孤苦的,也许这是所有君王的命运,孤独是君王独有的,也是人生的终点!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彻底打破了李渊的布局。

这是一场典型的坑爹事件。

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从此走向了人生的低谷——他被迫在政变发生的两个月之后(玄武门之变发生在626年7月2日,9月4日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他成了太上皇。

玄武门之变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件。在李渊晋阳起兵之后,他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走著,都是虎虎生威的人物。当初的李渊心里喜气盈怀,儿子能打仗,能率千军万马闯天下,帮助父亲武定天下,李渊岂有不高兴的道理?

唐立国不久,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渊看似论功行赏,其实他用了一个玩平衡的技巧。封李建成为太子是规矩要求,封李世民为秦王是一种搞平衡的技巧。

可麻烦也就出在这里,在平定地方割据势力中,李世民屡建功勋,灭薛仁皋、治窦建德、平王世充,李世民名声大得不得了。

常言道:「一山难容两虎」,这话用在李建成和李世民身上很有道理。李建成防范弟弟李世民,李世民心中不满李建成。久之,兄弟间的矛盾升级,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到李渊禅让退位的两个月里,他心里经受的摧残是无法想像的。没几天,李渊交出了军政权,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诏告天下「军国大事,悉数委太子处理」。很快又彻底退位。

晚年的李渊自然没有从前的繁华,儿子骨肉相残,对他来说犹如抽了筋骨的老虎,雄风扫地。在太极宫生活了两年之后到了太安宫。最多不过是被李世民拉出来参加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应宴活动,已经完全不介入朝政了。他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很不如意。大体过了十年之久,李渊在清寂中离开了人世。


一个被剥夺了权利的皇上,能有啥乐趣,无非是打打马球,跳舞,唱歌,玩女人,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完结,他一直住在大安宫,李世民本来盖大明宫想让他住的,但是他没住上就驾崩了。相信他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应该好不到哪去,一个老人看兄弟相争相杀是种什么感受。但是政治人物要的就是一个有利的接班人,一个能守住自己的江山的接班人,皇家残酷么有亲情。有的只是权利的斗争,他一手促成了隐太子李建成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斗争,他一方面选李建成为太子,一方面又给李世民莫大的权利天策府,他本就不希望兄弟和睦,他要的就是一个能挣的皇帝。但也造成了李世民儿子李承干,李泰为权利争夺而反动政变的隐患,后世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韦后,太平公主,李隆基在权利的争夺中表现出来的狠毒无疑是李渊最大的政治遗产。


李渊:被遗弃的太上皇

武德九年六月七日,亦即玄武门政变的三天后,李世民被李渊册立为皇太子。武德九年八月八日,大唐帝国首任天子李渊正式下诏——传位于太子李世民。至此以后,尽管唐高祖李渊头上依旧挂著一个「太上皇」的头衔,可这顶帽子不仅不能给他带来尊贵和荣耀,反而只会让他感到沉重和压抑。贞观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渊「主动」从太极宫迁往弘义宫:「高祖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宫。」(《唐会要》卷三十)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后,李世民总算达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终于可以冠冕堂皇、顺理成章地入主太极宫了。离开太极宫的那天,李渊悄然回望这座生活了十几年的巍峨华丽的皇宫,一种巨大的苦涩和感伤瞬间攫住了他。他在心里默默地告别这熟悉的一切,同时也与过去的辉煌记忆彻底诀别。那一刻,李渊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被遗弃的人。而位于宫城之外的那座弘义宫,则是一个丧失一切、寂寞潦倒的老人最后的收容所。搬进大安宫(弘义宫)后,李渊在这里又生活了六年,直到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去世。与其说这六年间李渊是在一座有著山林胜景的宫殿里安度晚年,还不如说他是在一个与外界近乎隔绝的环境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凄凉岁月。大安宫的各方面条件与太极宫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监察御史马周的一道奏疏中得到佐证。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正月,马周上疏说:「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宫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臣伏以东宫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虽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俭,陛下重违慈旨、爱惜人力,而蕃夷朝见及四方观听,有不足焉。臣愿营筑雉堞,修起门楼,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矣。」(《旧唐书·马周传》)马周认为,大安宫地处宫城之外,过于偏僻,而且规格至为卑小,与太上皇的至尊身份不太相称,无论是在蕃夷人还是在四方百姓看来,都显得有点丢份。所以,马周提议修缮扩建,而且务必要高大显赫,如此才能符合天下人的愿望,同时体现皇帝对太上皇的孝心。马周其实是在暗示李世民——就目前状况而言,陛下在孝道上实在有所亏欠,唯一能弥补的办法,就是赶紧提升大安宫的规格,改建得壮观一点,以免天下人说闲话。很显然,马周的劝谏触及了当时人人避讳的一个敏感问题。李世民看过奏疏后,既没有责怪马周,也不采纳他的建议,只是一笑置之,丝毫没有扩建大安宫的意思。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除了居住环境不太理想之外,李渊在大安宫的生活还有一个莫大的遗憾,那就是——缺乏行动自由。从前的李渊是一个坐不住的皇帝。武德年间,尽管建国初期政务繁忙,而且统一战争仍未结束,可李渊还是经常以巡幸、狩猎、避暑等名义,马不停蹄地四处游玩,东到华山(今陕西华阴县)、西到稷州(今陕西周至县)、北至宜州(今陕西宜君县),尽情地享受著皇权赋予他的无上权力和自由。可是,自从成为太上皇,尤其是搬进大安宫以后,李渊就连一次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样的生活与过去那些自由自在的日子相比,不啻有天壤之别。在大安宫生活的六年里,除了偶尔出席几次重大的宫廷宴会之外,李渊几乎是足不出户。不是他不想出来,而是根本没有机会。因为李世民没有给他机会。这一切当然又被那个忠直敢谏的马周看在眼里。不久,李世民打算前往九成宫(今陕西麟游县)避暑,马周听说后,马上又毫不客气地上了一道奏疏,说:「臣又伏见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宫。臣窃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而晨昏起居。今所幸宫去京三百余里……非可以旦暮至也。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见陛下者,将何以赴之?且车驾今行,本为避暑,然则太上皇尚留热所,而陛下自逐凉处,温清之道,臣窃未安!」(《旧唐书·马周传》)如果说前一道奏疏的措辞还比较委婉的话,那么这一次马周的口气则要尖锐得多。他摆明了就是在批评皇帝——首先,太上皇年事已高(时年六十七岁),陛下应该每天探视他的饮食起居,而现在您居然自己跑到三百里外的行宫避暑,万一太上皇想你了怎么办?其次,您想要避暑也没错,可您把老爷子扔在热烘烘的大安宫里,自个儿跑去九成宫凉快,这就是您的不对了!所谓「温清之道」,就是冬天要让老人家得到温暖,夏天要让老人家享受清凉,可您却把这些孝道抛到脑后,臣私下替您感到不安啊!尽管马周的谏言和批评一次比一次尖锐,可李世民的态度照旧是既不怪罪也不采纳,仍然把李渊留在大安宫里,于这一年三月径自去了九成宫。此后的贞观七年(公元633年)五月和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三月,李世民又连续两次去九成宫避暑,可始终没有带李渊同行。直到贞观八年的七月,李世民才「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这是否表明李世民终于想通了,准备采纳马周的建议,对高祖履行「温清之道」了呢?不,真正的原因是——高祖李渊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他患的是「风疾」,也就是中风。所以,不论李世民如何盛情邀请,也不论李渊本人多么希望出去走走,他都已经走不动了。对于高祖的病情,李世民当然是心知肚明。既然如此,那么李世民此举有多少诚意呢?明知道高祖已经卧床不起了,才屡屡向老人家大表殷勤,那早几年李渊身体还硬朗的时候,他干吗去了?贞观八年十月,李世民下诏,开始兴建大明宫,表面上说是要「以为上皇清暑之所」,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太上皇李渊已经无福消受了。果不其然,大明宫刚刚拔地而起,李渊的病情就日渐沉重,「未成而上皇寝疾,不果居」(《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卧病大半年的李渊终于在大安宫的垂拱殿驾崩,终年七十岁。这个曾经至高无上的大唐帝国的开国之君,这个晚年遭遇巨变落入凄凉之境的孤独抑郁的老人,终于走完了他悲喜交加的一生,告别了这个让他又爱又痛的世界。群臣上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同年十月,葬高祖于献陵。


最是无情帝王家


吃喝玩乐,给李世民增添了好几个弟弟和妹妹。但是李渊的晚年肯定不如意的,毕竟从一个九五之尊被自己的亲儿子逼成一个无所事事的糟老头,换做任何人都不会开心。他只好通过不断造小人向大唐表示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钓鱼遛鸟呗,还能干嘛!

看看被离职又活了几年,就知道过得如意不如意了。


李渊成为太上皇之后。及时行乐。给李世民生了一大堆弟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