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朱权因为镇守边关,因此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他所在的大宁,「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同时,他不但藩地辽阔,而且「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也就是说,有带甲的精兵八万,带革的战车六千,士兵们都骁勇善战。

正因为如此,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盯上了朱权那雄厚的兵力。《明史》记载,朱棣曾对部下说:「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朱棣的意思是,如果有朱权的那些兵马助阵,这「靖难之役」,就肯定能成功了。

于是,朱棣便去游说朱权,并对他说:「事成,当中分天下。」

(朱棣剧照)

那么,朱棣最终是怎么获得朱权的那些兵马?事成之后,朱棣又是怎么兑现他说过的诺言呢?

其实,朱棣获得宁王兵权的过程,就是一个字:骗。

第一骗:釜底抽薪。

朱棣在「靖难之役」发动以后,专门去了一趟大宁,见朱权。本来朱权和朱棣的关系也不是很好。但是,因为「靖难之役」发生后,建文帝想要把朱权召回京城,但朱权没有同意。于是,建文帝削夺了他「三护卫」,这让朱权心里也有些不满意。因此,朱棣来见他,他也就把朱棣迎进城中。

不过,朱权对朱棣还是有防范的,让他的手下都住在城外,只放朱棣一个人进去。朱棣进去后,终日和朱权培养感情。两兄弟天天把酒言欢,无话不谈。

渐渐地,朱权也就不再提防朱棣。

但是,朱棣其实并没有闲著,他悄悄地在背后使黑腿。他把他的人悄悄地运进城里,并贿赂朱权手下的人,让他们都倒戈,投奔了朱棣。

后来,朱棣离开的时候,按惯例,朱权要把他送出城外,为他践行送别。可就在践行的时候,朱权被朱棣早已埋伏的人马一拥而上,一把抓住。朱权手下人拚死抵抗,但打不赢,被朱棣的人马消灭。

接著,朱权的一家老小,就这样被朱棣押送到了北京。

(朱权剧照)

第二骗:中分天下。

朱权被朱棣抓进北京后,朱棣虽然要软禁朱权,但是也不能直截了当这么做,他必须取得朱权的支持。只要朱权支持他,那么他在藩王中,就很有号召力。所有的藩王,都会听他的招呼。

朱棣说在事成之后,和朱权「中分天下」的话,也就在那时候说出来的。朱权显然政治上并不成熟,也就相信了朱棣的话。

不过,话说回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朱权也没有办法。

就那样,文化水平很高的朱权,还经常帮朱棣拟写檄文。不管朱权同意还是不同意,最终,朱权上了朱棣的「贼船」。

第三骗:徙封南昌。

朱权在朱棣当上皇帝后,多多少少还是明白些事理,并没有提出要和朱棣「中分天下」的话。不但没提出,还很识时务地对朱棣说,他的藩地想选在南方。朱棣问朱权想选在哪里?朱权说「苏州」。朱棣说,这里是「畿内」,不行。「畿内」就是京城管辖范围之内。朱棣这话很明白,「畿内」都不行的话,「中分天下」,你也就别想了。朱权选了好几个地方,朱棣都不同意,最后被封在南昌。南昌在明朝是一种什么情况,我不用说,大家也都明白。

(朱瞻基剧照)

第四骗:老死异乡。

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朱高炽生性仁慈,后来他的庙号更被定为「仁宗」。朱权觉得有希望,于是对朱高炽说,南昌不是我的封国。朱权好歹没说出「中分天下」的话,不过话里多多少少有了这个意思。没想到仁慈的朱高炽也猜忌他,反问他一句,你都在那里呆了二十多年,不是你的封国是什么?

不久朱高炽去世,明宣宗朱瞻基继位,朱权又提出能不能把南昌周边稍微肥沃点的土地给他一点?然而这个小小的要求,依然没得到同意。

如此一来,朱权只能琴棋书画,老死异乡了。

(参考资料:《明史》)


随便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不会认账

建文帝朱允炆大刀阔斧削藩之时,深知自己已经无路可退的朱棣毅然选择造反,当击溃耿炳文30万大军之后,朝廷再派李景隆率军50万进攻燕王。实力相对微薄的燕王,选择了向宁王朱权求救。朱棣大肆收买宁王人马,胁迫宁王,宁王也在半推半就中跟著朱棣起兵谋反。宁王为朱棣带来八万大军以及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这为朱棣的获胜增加了不小的筹码。同时,燕王答应朱权,事成之后,中分天下。

然而,当靖难成功,朱棣成功的登上自己梦寐以求的皇位之时,却并没有履行自己与宁王中分天下的诺言。朱棣既不想与宁王中分天下,也不想让宁王回归属地,同时自己还不能背上食言的名声。所以,朱棣在自己的龙椅旁边摆放一个座位,让宁王坐在那里,和皇上同坐,可见地位之高,任谁也不能说朱棣说话不算数。然而,朱权做了几天便赶紧跑路了,自称这样不合规矩。

这种情况也是朱棣最想看到的,这样,自己就不用背上食言的骂名了,你看,是我兄弟自己放弃的。朱棣削去了宁王的军队,将宁王安置在了南昌,而宁王自己也懂得审时度势,知道进退,不敢有任何非分举动,最终还是得到了善终。

那么为什么朱棣不想和宁王中分天下呢?但凡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中分天下。朱棣为什么起兵?因为朱棣活不下去了,因为朱棣想当皇上。皇位上,只应该有一个皇上,中分天下了,自己还是皇上么?中分天下的话,难不成像朝鲜那样,南北划疆而治?如果这么做,打天下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老子辛辛苦苦给宁王打了个天下?

实力才是王道

虽说宁王为燕王提供了作战的部队,然而几年下来,这些军队早就听命于朱棣了,实际上,朱权也在被软禁的状态,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实力了,他没有了实力,朱棣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他没了实力,自然没有想和朱棣中分天下的资本了。

宁王朱权很郁闷,但也同样很满意,虽说不能当皇上,但当个潇洒快活的王爷,何乐而不为呢,这总比朱允炆时期,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的好。


这要看朱棣是何种情况说出的话,先来了解下说这话的背景。

朱权,洪武十一年出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正统十三年病逝。封宁王,封地为宁国(今内蒙古宁城)。宁国,即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且朱权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

宁国朱权与燕国朱棣位置图

朱棣在起兵前就有夺取宁国的想法,一是宁国位于朱棣燕国以北,夺得宁国可断绝腹背受敌、南北夹击的危险。二是宁国兵强马壮,且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得此可势力大增。利用建文帝派兵对宁王朱权削藩之际,朱棣带兵营救宁王朱权,将朱权和王府妃妾世子劫持带回北平,同时收纳大宁诸军及朵颜三卫骑兵为己用。而朱权入北平之后,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起兵后,为稳住朱权,朱棣便承诺事成平分天下。

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平分天下」是在宁王朱权被软禁与北平,手下兵将与朵颜三卫骑兵都已归朱棣所用,只是为了稳住朱权。且起兵造反从古至今就不吝惜官爵与承诺,只有这样才能聚合人心,使将士卖命。起兵成功后,有谁又能要求朱棣实现承诺呢?刘邦当年还承诺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呢,结亲家尚且不算数,何况分天下呢?这不是要朱棣的命嘛。

因此宁王朱权有自知之明,朱棣当上皇帝后,这种话是绝不可能兑现的。因此他也很聪明,朱棣登基后便要求改封至南方的苏州,不许。求封钱塘,不许。最后封在南昌,以江西布政使衙门为王府,就封时朱棣亲自写诗送行。

不久,有人告发朱权用巫术诅咒皇帝,最终查无实证,不了了之。朱权为活命,避朱棣猜忌便用隐晦之术,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明仁宗是又上书说南昌不是其封地,请求改封,仁宗不许。

仁宗时,法禁稍解,乃上书言南昌非其封国。帝答书曰:「南昌,叔父受之皇考已二十余年,非封国而何?」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病逝。谥献,称宁献王。世子朱盘烒早死,由孙朱奠培继承王爵。朱奠培,明武宗时起兵造反的朱宸濠爷爷。


明成祖朱棣起兵之初,为了拉拢盟友,便把希望放在异母弟、宁王朱权的身上。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以骁勇善战、极富谋略著称,不仅如此,他的封国里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尤其是麾下的骑兵团-朵颜三卫,更是天下极为精锐的部队。对于朱棣来讲,若能把朱权拉拢过来,作用不言而喻。

对于朝廷来讲,既然要集中精力解决朱棣,最适宜的策略应该是笼络朱权,让他在背后牵制、骚扰朱棣,以起到两面夹击的效果。然而建文帝的谋臣们却蠢不可及,竟然建议皇帝召朱权进京,在后者迟迟未到的情况下,又削夺他的三名护卫,无形中把后者也推向敌对阵营。

(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建文元年,朝议恐权与燕合,使入召权,权不至,坐削三护卫。见《明史·卷一百一十七》。

朱权挨罚的消息传至北平后,朱棣欣喜若狂,就此决定把他「拉下水」。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朱棣前往营救并击败朝廷的军队,但是在战后,他却率领小股部队冒充被打败的残兵,一路直奔到大宁,并「哀求」朱权予以收留。朱权不知是计,便邀请哥哥单骑入城,并对他诚恳相待。

就在朱棣停留城中数日时间里,燕军的精锐已经悄悄地埋伏在大宁城外,而朱棣的心腹们也乔装打扮混入城中,暗中收买朵颜三卫的长官及守城诸将(「居数日,疑洽不为备。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引文同上)。而所有这一切,朱权丝毫没有察觉。

数日后,朱棣以朝廷退兵为由向朱权告辞,后者出城为他送行,结果刚到达郊外没多久,燕军伏兵尽起,将朱权等人团团围住。朱权见情况危急,便急召朵颜三卫入援,结果却发现自己这支「王牌军」竟投降了朱棣。朱权稍作抵抗后,便被燕军擒获,连同王府妃妾、世子等人一起,被挟持到北平。

等到达北平后,朱棣鉴于朱权的名望,便极力加以笼络,不断地给他灌「迷魂汤」,承诺一旦自己夺得皇位,必将与他平分天下。就这样,在朱棣恩威并施之下,朱权上了「贼船」,不仅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还跟随朱棣参与多次会战,为夺得「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立下大功。

燕王辞去,权祖之郊,伏兵起,拥权行。三卫彍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守将朱鉴不能御,战殁。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引文同上。

燕军的战斗力本来便极强,如今增添朵颜三卫这支精悍之师,攻击力更是没的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朱允炆在纵火焚烧皇宫后,下落自此不明。至此,立时4年的「靖难之役」结束,朱棣篡位称帝。

按照当初的约定,朱棣应当与朱权平分天下,可此君刚进入南京城,便绝口不提此事。朱权知道哥哥无赖惯了,所以也没有提这件事,只是请求把封地改在苏州即可。没想到朱棣以苏州属于畿内为由,予以断然拒绝。朱权接著又提出请求,想要移封到钱塘,但同样遭拒,最终他得到的封地,只是南昌城。

跟苏州、钱塘比起来,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文化昌明程度,当时的南昌都差得很远,对于喜好繁华的朱权来讲,无异于流放。不仅如此,朱棣为了限制朱权,还命其以当地布政使的官署作为王宫,不许扩建加盖,并且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形同幽禁。

朱权深知兄长对自己猜忌甚深,所以为了避祸,便终日韬光养晦,并建造书斋一间,在其中弹琴、读书,以显示自己并无异心。朱棣见弟弟很识时务,就此减缓对他的戒备之心(「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引文同上)。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郁郁而终,终年71岁,谥号为献。宁王的世系传至朱权的玄孙朱宸濠时,正赶上明武宗在位期间,后者的胡作非为给他制造了洗刷祖先所受欺骗、屈辱的良机。正德十四年(1520年)六月,朱宸濠举兵反叛,结果仅过了43天时间,便被南赣巡抚王守击败。最终,朱宸濠被明正典刑,宁藩被废除。

史料来源:《明史》


向敬之

朱棣承诺宁王朱权事成平分天下,语出《明史·朱权传》:「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这是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时对朱权的承诺。

他之所以这般利诱,无非是看中了朱权的能力和兵力。朱权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是诸子中较小的,然而朱元璋很喜欢这位好学博古的皇子,命其十六岁开始镇守北疆重镇大宁,防御蒙古残余势力。朱元璋以皇子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排行十七的宁王朱权能与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㭎、老四燕王朱棣势力相当,足见他不容小觑。

《明史·朱权传》有云:「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所以,朱棣起兵时,对诸将说: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

于是,朱棣利用建文帝惧怕宁王反叛,而强制诏令其回京,而采取援手的方式,把朱权绑上了造反的战车。

朱棣造反成功,朱权出力不少。成为皇帝的朱棣,马上对朱权采取了防患措施,不但不兑现当初的承诺,而且两次拒绝朱权易藩的请求,将他改封到荒凉贫瘠的南昌,还采取了秘密监控的手段。

朱棣这样做,也就是担心朱权对自己的威胁。蔡东藩有云:「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对于能与相当的人,朱棣在利用之外,就是防患与监控。


朱棣靖难起兵的时候,因为自己手里无兵,往大宁借兵,许诺平分天下,借来朵颜三卫,才扭转了靖难的局势。

但我们要认清楚朱棣是怎么「借」来的兵。宁王本来打的主意就是朱棣跟朱允文死磕,他好渔翁得利,朱棣却直接将宁王绑架到北平,强行将朱权绑上了战车。

朱权号称甲兵八万,战车六千,在四年靖难中,又能剩下多少?就算剩下的,他们是服从四年一同战斗的袍泽朱棣还是原先的主子朱权?手里没兵,朱棣怎么会把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跟你平分?

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夺了天下,当然不会再让藩王做大,直接将没有兵的宁王改封南昌,甚至连他的编制都取消了。


只能说宁王还是太年轻,没有朱棣这么老谋深算。


中国人从黄帝时代开始,就有天下共主的概念:比如说东周吧,虽然诸侯之间互相火并,割据一方,但是,天子只有一个:那就是东周的天子。

秦以后和周的区别在于:天下是天子直接管辖,还是分封管辖。

而共同之处在于: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明朝也不例外,大明不可能同时有两个皇帝,天下也不能同时有两个乐意和平共处的中华天子。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王朝,历朝开国之君建国之后往往会清除一批追随自己打天下的权臣,只因对于帝王而言,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可能对皇权造成威胁的因素都要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兄弟之间的感情和承诺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因为朱棣已经掌握了大权,为什么还要去和宁王去分天下,以后肯定少不了战争。所以朱棣宁愿食言。也不想为以后埋下祸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