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 两会侧记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习近平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侧记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张旭东、张晓松)“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在座各位委员,向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向广大政协委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感谢总书记!”

  掌声热烈,笑语盈盈。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留下这样一个感人的场景。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程来到这里,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聚英厅内灯光璀璨,100多名委员济济一堂。许多委员早早来到会场。

  “知道习近平总书记要来看望大家,特别激动和振奋,这几天我也一直在认真准备发言,弘扬好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委员说。

  15时,习近平总书记步入会场。委员们纷纷起立,热烈的掌声响彻大厅。总书记面带微笑,和委员们热情握手。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两会期间都会来到全国政协委员中间,看望大家,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对委员们说,这些年在和委员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听到了许多真知灼见,得到了很多启发,受益匪浅,很多建议都在中央的决策中采纳了。

  “脱离了人民的艺术作品不可能被人民接受和喜爱”;

  “要认真研究、总结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近2个小时的联组会上,气氛真挚热烈。8位委员踊跃发言,谈文艺攀登新高峰,话创作收获新成果,论传承是艺术发展的基础,讲法治是国家的根基,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听取大家发言,不时点头表示赞许。

  “8位同志的意见十分中肯,都是肺腑之言。”在大家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说,有关部门要对委员们的建议高度重视、认真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回顾了过去一年我国取得的成就,并对近年来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肯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2014年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百花竞放,硕果累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几年来,文化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为人民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文化文艺创作生产质量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加快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做好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委员们的发言也给予了有针对性的回应——

  谈到增强“四力”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他说:“文艺创新要下功夫,要积累,要靠细节打动人,真实、感人的细节需要我们去挖掘。你们讲到的电视剧《海棠依旧》就有许多很真实、很感人的细节。”

  有些委员在发言中指出“一些学者还存在盲目崇洋、完全照搬”“当前的文艺工作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结束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离开会场时,委员们围拢过来和总书记握手道别,依依不舍……

  “总书记今天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特别接地气。”王春法委员表示。

  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陈力委员难掩激动的心情:“总书记讲话中提到了重视红色基因,特别令人振奋,我们要多拍摄这方面的重大题材,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出的方向走下去,讴歌这个时代的真善美。”

  “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我们文艺工作者今后创作思路和努力的方向。我一定要创作出人民喜欢的作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队队长冯远征委员说。

  人民日报 | 谋良策·出实招

  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与信息技术融合是必由之路。数据的采集、挖掘、管理、应用,将在未来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

  ——王春法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新华访谈 | 奋斗者说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赵秋玥)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王春法表示,随着消费水平提升,像春节期间36万人涌进国家博物馆过大年这样的“文博热”已成为人民群众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的表现之一。对博物馆来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要的方法就是办好展览。我们正通过建设智慧国博和打造精品展览,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创新让博物馆焕发新活力。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主持人:王馆长,听说咱们国家博物馆今年春节假期的接待量与往年相比大有不同?

  王春法:今年春节是非常特殊的假期,观众流量太大,大年初一大概3.7万多人,初二马上就到了6.7万多人,初三是6.8万多人,初四、初五大概是6.6万多人,远超过国家博物馆设计的接待能力。因此,不得不召集在北京过年的工作人员全员返岗,以应对客流的参观高峰。参观博物馆成为过年的习俗,也就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今年春节期间,外出旅游者参观博物馆的比例超过四成,这在五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主持人:您觉得大家愿意在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王春法:主要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前过年,大家在一起吃顿年饭、守岁、看春晚、包饺子。随着人民收入增加,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人们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逛博物馆、旅游成为最近几年春节假期的新消费趋势。

  主持人:除了外部因素,从国家博物馆自身角度,如何抓住机遇通过更好的展品、布展以及展览形态,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

  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响应让收藏在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活”起来的号召,推出多样的展览,包括文物展、艺术展、引进的交流展、考古发掘展等。春节期间,非常主流的展览是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从去年11月13日开幕到2月24日,观众总量超过385万人,所有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都希望从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除此之外,国家博物馆还推出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和复兴之路新时代等展览,系统反映中国5000年发展的历史变化,以及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的特展汉世雄风、中法国家工艺大师展览等,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展览形态。

  主持人: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博物馆建设,您有哪些好建议?

  王春法:博物馆与信息技术融合是发展的大趋势,典型的形态是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大数据技术,数据的采集、清洗、挖掘、管理、应用在未来博物馆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国家博物馆最核心的资源是各种各样文物的数据信息,所以我们专门设立数据管理和分析中心。不过,在建设智慧博物馆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这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做法,未来,博物馆之间交流以及展览文物数据的应用、互鉴、IP授权都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2018年国家博物馆的观众总量超过861万人,提供个性化的观展服务也是国家博物馆面临的突出问题。

  主持人:在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文物的精准开发和联合协作,对博物馆来说非常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博物馆和其他业态有机整合?

  王春法:从文物角度来讲,我们国家文物工作相关的原则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使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对文物的开发和使用应该在合理范围之内。关于博物馆和旅游产业融合,有些博物馆适合做旅游景点进一步开发,有一些博物馆由于具有特殊性,会面对过度开发和消费的问题,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也是需要我们处理好的难题之一。在大文旅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何给观众提供更好的周边产品,国家博物馆也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去年“国博衍艺”推出90多款文创产品、IP授权70多款。

  主持人:国家博物馆是我们国家的重要门面,面对众多中外观众,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王春法:对博物馆来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要的方法就是办好展览。博物馆最重要的产品就是展览,博物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策展能力,这是能否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

  在办展览的过程中,能否把展品、藏品蕴含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展览的设计、展览的制作很重要。其次,还要做好讲解,把展品里面蕴含的故事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传达出去。第三,文创产品是展览的藏品、展品价值的进一步延伸。展览有期限,但文创产品可以一直延续、并不断扩大和扩散。从这些方面来讲,讲好中国故事,方式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从多方面做工作。

  光明网 | 代表委员面对面

  王春法委员:建设智慧博物馆需要更多“跨界”人才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管理是多学科的、综合的,既需要学历史专业、文博专业的,也需要学化学、物理学、环境学、生物学等理工科的,还需要学书法、绘画、设计等艺术学科的优秀人才。复合型‘跨界’人才短缺,是现在最着急的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这样说。

  最近几年里,文物、博物馆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其实,不仅是行业人才培养问题,如何看待当前“文博热”,如何通过互联网手段让文物更好“活起来”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围绕这些,王春法委员与记者聊起了他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

  博物馆里观众数量不是越多越好

  记者:最新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从1978年的349家增长到现在的5136家,2018年年参观人数超过10亿人次。如何看待当下的“文博热”现象?

  王春法:随着社会发展,当我们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不可避免地会回过头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过来的,他们走过的路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有什么启示。当下这个阶段出现的“文博热”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存在一种必然性和规律性。

  对任何一座博物馆来讲,当然希望大家来参观展览,但并不是说博物馆里的观众越多越好,杂乱无序的参观环境不是好事。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观众参观人数不断在刷新记录,2017年达到807万人,2018年达到861万人,这还是在闭馆两个月的情况下达到的;今天春节期间,国博观众参观人数更是创下历史新高,人数最多的是从初二到初五,每天都在65000人以上,大年初三甚至达到68000余人的历史峰值。

  但我们测算过,国博的最大容量大概是三万五到四万人。过多的参观量其实会使观众的观展体验直线下降,从博物馆里获得的精神享受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确实希望创造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观展环境,让每一位观众进来以后,能够静下心来欣赏文物,能深入地思考文物内在的精神价值,使思想上、情感上得到升华,从而获得文化的认同。这也是我们2019年的一大挑战,如何为观众提供更加舒适、更加静谧的观展环境,让大家进来国博后能够深入思考或挖掘文物背后的精神价值,能够欣赏文物的设计之美。

  文物“活起来”应该有多种方式

  记者:说到《如果国宝会说话》《文物戏精大会》等爆款,人们基本都是耳熟能详。应该如何用好创新手段,将文博“宝藏”更好地呈现给观众?

  王春法:要说文博领域的资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极为丰富,主要看你有没有一双识宝的眼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转化和发展是目的,创造和创新是手段。那么,通过哪种方式手段实现这种转化呢?

  第一,要创新展览的呈现形式,将文物放在展览中呈现出来;第二,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文物数据信息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视频形态,特别是发挥移动端的作用,使得观众能够直观多角度地欣赏体味其丰富内涵;第三,要促进文物融入文化创意工作之中,让观众能够更近距离感受文物的历史、文化、审美、科技等方面的内在价值。2018年国博结合馆藏文物开发文创产品90余款,助力文物“活起来”,同时把IP授权业务和电商业务作为新的增长点,推动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拓展。

  在去年国博举办的“马书林中国画作品展”上,《关羽组画》《穆桂英组画》《包龙图组画》《齐天大圣组画》等组画吸引大批观众围观。(李政葳/摄)

  我认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手段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样一些核心的东西,我们不能丢。

  其实,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文物从库房移到展厅里,是一种“活起来”;从北京到外地巡展,也是一种“活起来”;从外地来到北京,还是一种“活起来”。博物馆最重要的产品是展览展示,只有把文物放到展览里,才能真正把优秀的具有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科技价值的东西展示出来,这正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智慧博物馆需“人+物+应用+管理”多端融合

  记者:互联网技术在文博行业应用不断加深,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启动了“智慧国博”项目。目前进展情况如何?将有哪些规划?

  王春法:2018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智慧国博”项目,旨在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应用系统之间信息共享;充分开发利用藏品信息数据丰富藏品呈现形式,满足公众参观欣赏的需求;完成对老旧设备的更替,通过云端设备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等。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到2021年初步建成设施智能化、数据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务精准化、安防协同化的“智慧国博”建设运营服务体系。

  “智慧国博”建设大体分为三个层面,即技术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我们会遴选物色一些符合条件的一流企业来协同推进这项工作;在呈现形式上也会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对此,中国国家博物馆部分文创产品已进行了尝试,今后将继续在理论、技术、人才方面保持改进。

  记者:智慧博物馆建设逐渐得到国际博物馆界重视,能不能谈谈建设面临的挑战?

  王春法:现在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形态丰富多样,藏品数量动辄达到数百万件。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数量就超过了140万件。这就要求藏品管理必须从传统的手工登编向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并进行数据储备。

  另外,临时展览时间总是有限,观众希望看到永不落幕的展览。建设虚拟展厅可以让观众欣赏更多更好的展览。比如,全球巡展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运用动态地图受到了公众好评;在文物修复方面,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1月29日至3月1日,围绕“国宝”虎蓥主题展览在国博举行。图为青铜“虎蓥”虚拟互动展示(李政葳/摄)

  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国内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仍滞后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缺乏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统一标准。智慧博物馆不是简单的建立一些应用系统和多媒体展示,而是需要一整套“人+物+应用+管理”的多端融合体系,需要在统一标准体系下,结合各自博物馆实际有序建设。

  二是传统博物馆管理体系封闭分割,部门之间彼此联系较少。这就需要对博物馆的整个管理体系进行格局重塑、流程再造与组织重构,除理顺部门职能外,更要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顺畅、信息共享、执行有序,从整体上提高效率。

  三是资金和人才投入严重不足。博物馆管理和运营更加智慧化、定制化和科学化,特别需要一大批既懂博物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参与。由于项目周期时间更长,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资金投入的不足又直接导致博物馆在人才激励方面的灵活性不够,不容易吸引并留住高水平人才。

  四是国际技术合作交流不平衡。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也有明显差距,在博物馆领域这种差距也同样存在。

  记者:这方面有哪些建议?

  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去年10月举办了首届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大会。我们在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框架下达成共识,共同牵头研究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要求在尊重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国情实际和博物馆需求,从加强博物馆管理、提升策展水平、改进观展体验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形成智慧博物馆的全球“样板”。

  在智能时代,专业化的管理者和技术人才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智慧博物馆建设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和专业素养提出很高要求。因此,应该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

  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与国外名馆合作

  记者:作为国家的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大动作”?

  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继续加大与国外名馆特别是国家博物馆合作力度。计划于2019年4月举办“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开幕式,同时以“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的功能与使命”为主题举办全球博物馆馆长峰会,邀请世界知名博物馆、“一带一路”国家博物馆及与我馆有密切业务往来的博物馆馆长等50余名外国代表到京参会,其中,包括将近30名外国著名博物馆馆长。(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中国文物报 | 代表委员专访

  牢记使命 奋勇担当

  ——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作为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国家博物馆馆长,我将团结带领国家博物馆员工更加自觉地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更加自觉地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国家博物馆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博物馆行业头雁作用,不断开拓创新,举办更多更好符合时代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品展览,让文物活起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今年1月底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把第二次全体会议“搬”到国家博物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会上发言时表示。

  不负国家博物馆的使命和担当

  “为不负国家博物馆的使命和担当,国博人也是蛮拼的。”王春法说。

  感受历史变迁,传承家国情怀,鼓舞奋进力量。春寒料峭,抵挡不住观众去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热情,展览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紧扣改革开放40年历程,紧扣改革开放的历史纵深感、群众获得感、发展成就感。一件件展品,一幅幅照片,一张张图表……老人追忆峥嵘岁月,年轻人感怀成长历程,孩子积累历史知识,每个人都有满满的收获。

  “就3月3日来说‘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现场状况良好,观众参观秩序平稳。3日当天,现场观众21140人次,累计现场观众达3971979人次。当天,收到观众留言0.84万字,累计留言达302.01万字。2月26日至3月3日,共讲解286批次,累计讲解19379批次。截至3月3日16时,网上展馆点击浏览量19.3万,总量达3.976亿。”王春法告诉记者。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六年来,国家博物馆深入挖掘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和精神价值,准确把握中国梦与新时代的内在关联,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更好地完成新时代国家博物馆肩负的新使命,国博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王春法说,“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等三个重大主题展览在国家博物馆的顺利举办,说明中国梦不是“梦”,它根植于历史、现实和未来,具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中华民族通过奋斗就可以实现的美好愿景。

  据国家博物馆最新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共计66个,其中新办展览40个,形成以大型主题展览、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国际交流展览以及包括精品文物展、考古发现展、历史文化展和艺术展在内的临时展览为主体的新展览体系,展览结构更加优化均衡。

  不求所藏,但求所展

  刘胜金缕玉衣、错金铜博山炉、铜朱雀衔环杯……去年12月,由国家博物馆与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的“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文物规格之高,在满城汉墓文物国内外交流展中史无前例。

  “展览现在仍在展出,很受观众欢迎”。王春法说,国家博物馆积极探索与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单位联合举办系列展,努力构建高层次、宽视野、全方位的考古成就展示平台。满城汉墓展览是2018年以来继“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古蜀华章——四川古代文物菁华”“大唐风华”之后,国家博物馆与地方博物馆间又一次成功合作。

  “按照‘不求所藏,但求所展’的原则,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故宫博物院、京津冀博物馆以及山东、江苏、陕西、新疆等文博机构,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兰州大学、吉林大学以及北京服装学院等高等院校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开放合作的大格局初步形成。”王春法介绍,国家博物馆积极主动加大与地方博物馆的联系,促进藏品借展和重要展览巡展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化,让文物流动起来。

  加大与国外博物馆的合作力度,“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创造的力量——美国19世纪专利模型展”“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等展览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将继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渠道形式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藏品、展览、人才、科研等方面加强与国外博物馆交流与合作。”王春法说。

  发掘文物内涵 盘活馆藏资源

  国家博物馆有140多万件藏品,真正展出大概2万件,目前国家博物馆还面临盘活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的任务。

  “这关系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化和发展是目的,创造和创新是手段。通过哪种方式手段实现这种转化呢?”王春法说,一是创新展览的呈现形式,将文物放在展览中呈现;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文物的信息制作成视频,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观赏;三是文物与文创产品相结合,让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文物的审美、文化、历史等,拓展其价值内涵。2018年,国家博物馆结合馆藏文物开发文创产品,推动文物“活”起来,推动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拓展。

  随着社会公众文化需要层次的提高和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博物馆建设已成为全球趋势。王春法介绍,2018年,国家博物馆启动了智慧国博项目,计划到2021年初步建成设施智能化、数据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务精准化、安防协同化的智慧国博运营服务体系。

  王春法认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手段是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等核心的内涵,我们不能丢。

  在大舞台上更要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博物馆收藏、保管、研究、展示等功能的实现上如何发挥人的积极性是王春法一直琢磨的问题。“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间有多少?在这之中,决定我们工作高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能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王春法说。

  为此,国家博物馆坚持人才兴馆,出台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启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专业研究院所,提用引进人才、选拔年轻干部、聘请一流专家等系列举措,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提供平台和舞台。“我们要让国博人在改革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挑大梁长本领;告别庸懒散浮拖,使年轻的心被改革大潮激活;策展人制度全方位牵引个人能力水平上台阶,让大家在奋斗中收获成长。我们时刻得让员工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王春法补充说,关于策展人制度,规定任何一个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拿出策展的创意,提交申请成为策展人,组成策展团队,只要展览效果评估好就有奖励;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岗位人员的职称评定晋级制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家年年都有一个小目标。

  人才的短缺是王春法现在最着急的事情。王春法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多学科的、综合的,需要学历史、文博的,也需要学化学、物理、环境、机械工程、水电气暖以及安全保卫等各学科的专门人才。”

  王春法坦言,国家博物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些还是非常难啃的硬骨头,宏观形势有所改进,微观问题还有不少。比如发挥博物馆教化导向作用问题,提高策展能力和水平问题,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和水平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等等,我们正在努力地加以改进。(记者 徐秀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