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 兩會側記

  爲時代畫像、爲時代立傳、爲時代明德

  ——習近平看望政協文藝界社科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側記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張旭東、張曉鬆)“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在座各位委員,向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向廣大政協委員,致以誠摯的問候。”

  “感謝總書記!”

  掌聲熱烈,笑語盈盈。北京友誼賓館友誼宮聚英廳留下這樣一個感人的場景。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專程來到這裏,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

  聚英廳內燈光璀璨,100多名委員濟濟一堂。許多委員早早來到會場。

  “知道習近平總書記要來看望大家,特別激動和振奮,這幾天我也一直在認真準備發言,弘揚好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委員說。

  15時,習近平總書記步入會場。委員們紛紛起立,熱烈的掌聲響徹大廳。總書記面帶微笑,和委員們熱情握手。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年兩會期間都會來到全國政協委員中間,看望大家,聽取委員們的意見和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對委員們說,這些年在和委員接觸交流的過程中,聽到了許多真知灼見,得到了很多啓發,受益匪淺,很多建議都在中央的決策中採納了。

  “脫離了人民的藝術作品不可能被人民接受和喜愛”;

  “要認真研究、總結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

  “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近2個小時的聯組會上,氣氛真摯熱烈。8位委員踊躍發言,談文藝攀登新高峯,話創作收穫新成果,論傳承是藝術發展的基礎,講法治是國家的根基,言簡意賅,直奔主題,積極建言獻策。

  習近平總書記認真聽取大家發言,不時點頭表示讚許。

  “8位同志的意見十分中肯,都是肺腑之言。”在大家發言後,習近平總書記說,有關部門要對委員們的建議高度重視、認真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回顧了過去一年我國取得的成就,並對近年來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取得的顯著成績表示肯定。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文藝事業、哲學社會科學事業。2014年和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分別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提出“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界“結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綱舉目張,氣象萬千。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出一大批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努力成爲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

  百花競放,碩果累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幾年來,文化文藝界、哲學社會科學界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明方向、正導向,轉作風、樹新風,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爲,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爲人民創作的導向更加鮮明,文化文藝創作生產質量不斷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加快推進,取得了顯著成績。

  面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進一步做好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提出“四個堅持”的要求:

  ——堅持與時代同步伐;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

  ——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

  ——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

  “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鉅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爲時代畫像、爲時代立傳、爲時代明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來黨和人民的奮鬥實踐,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歷史性變革中所蘊藏的內在邏輯,講清楚歷史性成就背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爲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

  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委員們的發言也給予了有針對性的迴應——

  談到增強“四力”是文藝創作的基礎,他說:“文藝創新要下功夫,要積累,要靠細節打動人,真實、感人的細節需要我們去挖掘。你們講到的電視劇《海棠依舊》就有許多很真實、很感人的細節。”

  有些委員在發言中指出“一些學者還存在盲目崇洋、完全照搬”“當前的文藝工作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爲誰創作、爲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多到實地調查研究,瞭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羣衆思想脈搏,着眼羣衆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羣衆心坎裏。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結束時,全場響起熱烈掌聲。離開會場時,委員們圍攏過來和總書記握手道別,依依不捨……

  “總書記今天的重要講話全面系統、特別接地氣。”王春法委員表示。

  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陳力委員難掩激動的心情:“總書記講話中提到了重視紅色基因,特別令人振奮,我們要多拍攝這方面的重大題材,堅定不移沿着總書記指出的方向走下去,謳歌這個時代的真善美。”

  “總書記的講話指明瞭我們文藝工作者今後創作思路和努力的方向。我一定要創作出人民喜歡的作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隊隊長馮遠徵委員說。

  人民日報 | 謀良策·出實招

  要讓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博物館與信息技術融合是必由之路。數據的採集、挖掘、管理、應用,將在未來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的建設中起到核心作用。

  ——王春法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

  新華訪談 | 奮鬥者說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趙秋玥) 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做客新華網2019全國兩會特別報道。王春法表示,隨着消費水平提升,像春節期間36萬人湧進國家博物館過大年這樣的“文博熱”已成爲人民羣衆高層次精神文化消費的表現之一。對博物館來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主要的方法就是辦好展覽。我們正通過建設智慧國博和打造精品展覽,讓文物“活”起來,通過創新讓博物館煥發新活力。

  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做客新華網2019全國兩會特別報道。新華網 李相博 攝

  以下爲訪談主要內容:

  主持人:王館長,聽說咱們國家博物館今年春節假期的接待量與往年相比大有不同?

  王春法:今年春節是非常特殊的假期,觀衆流量太大,大年初一大概3.7萬多人,初二馬上就到了6.7萬多人,初三是6.8萬多人,初四、初五大概是6.6萬多人,遠超過國家博物館設計的接待能力。因此,不得不召集在北京過年的工作人員全員返崗,以應對客流的參觀高峯。參觀博物館成爲過年的習俗,也就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公佈的數據,今年春節期間,外出旅遊者參觀博物館的比例超過四成,這在五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主持人:您覺得大家願意在春節期間參觀博物館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王春法:主要是人民羣衆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結構發生重大的變化。以前過年,大家在一起喫頓年飯、守歲、看春晚、包餃子。隨着人民收入增加,人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人們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消費,逛博物館、旅遊成爲最近幾年春節假期的新消費趨勢。

  主持人:除了外部因素,從國家博物館自身角度,如何抓住機遇通過更好的展品、布展以及展覽形態,吸引更多的觀衆參觀?

  王春法:中國國家博物館積極響應讓收藏在博物館裏面的文物“活”起來的號召,推出多樣的展覽,包括文物展、藝術展、引進的交流展、考古發掘展等。春節期間,非常主流的展覽是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從去年11月13日開幕到2月24日,觀衆總量超過385萬人,所有到國家博物館參觀的觀衆都希望從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除此之外,國家博物館還推出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和復興之路新時代等展覽,系統反映中國5000年發展的歷史變化,以及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的特展漢世雄風、中法國家工藝大師展覽等,爲觀衆提供了豐富的展覽形態。

  主持人:隨着科技的發展,對博物館建設,您有哪些好建議?

  王春法:博物館與信息技術融合是發展的大趨勢,典型的形態是數字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在博物館智慧化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大數據技術,數據的採集、清洗、挖掘、管理、應用在未來博物館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國家博物館最核心的資源是各種各樣文物的數據信息,所以我們專門設立數據管理和分析中心。不過,在建設智慧博物館的過程中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這是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如果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標準和做法,未來,博物館之間交流以及展覽文物數據的應用、互鑑、IP授權都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此外,2018年國家博物館的觀衆總量超過861萬人,提供個性化的觀展服務也是國家博物館面臨的突出問題。

  主持人:在全國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文物的精準開發和聯合協作,對博物館來說非常重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促進博物館和其他業態有機整合?

  王春法:從文物角度來講,我們國家文物工作相關的原則是“搶救第一、保護爲主、合理使用、加強管理”的16字方針,對文物的開發和使用應該在合理範圍之內。關於博物館和旅遊產業融合,有些博物館適合做旅遊景點進一步開發,有一些博物館由於具有特殊性,會面對過度開發和消費的問題,如何把握好這個度也是需要我們處理好的難題之一。在大文旅的背景下,博物館作爲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如何給觀衆提供更好的周邊產品,國家博物館也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去年“國博衍藝”推出90多款文創產品、IP授權70多款。

  主持人:國家博物館是我們國家的重要門面,面對衆多中外觀衆,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王春法:對博物館來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主要的方法就是辦好展覽。博物館最重要的產品就是展覽,博物館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策展能力,這是能否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

  在辦展覽的過程中,能否把展品、藏品蘊含的科技價值、文化價值、時代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充分展現出來,展覽的設計、展覽的製作很重要。其次,還要做好講解,把展品裏面蘊含的故事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傳達出去。第三,文創產品是展覽的藏品、展品價值的進一步延伸。展覽有期限,但文創產品可以一直延續、並不斷擴大和擴散。從這些方面來講,講好中國故事,方式方法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我們應該不斷探索,從多方面做工作。

  光明網 | 代表委員面對面

  王春法委員:建設智慧博物館需要更多“跨界”人才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管理是多學科的、綜合的,既需要學歷史專業、文博專業的,也需要學化學、物理學、環境學、生物學等理工科的,還需要學書法、繪畫、設計等藝術學科的優秀人才。複合型‘跨界’人才短缺,是現在最着急的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這樣說。

  最近幾年裏,文物、博物館的關注度日益提升。其實,不僅是行業人才培養問題,如何看待當前“文博熱”,如何通過互聯網手段讓文物更好“活起來”等,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話題。

  圍繞這些,王春法委員與記者聊起了他的看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接受光明網記者採訪

  博物館裏觀衆數量不是越多越好

  記者:最新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博物館數量從1978年的349家增長到現在的5136家,2018年年參觀人數超過10億人次。如何看待當下的“文博熱”現象?

  王春法:隨着社會發展,當我們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後,不可避免地會回過頭思考,我們從哪裏來,我們的祖先是怎麼過來的,他們走過的路對我們今天的文化發展有什麼啓示。當下這個階段出現的“文博熱”是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現象,存在一種必然性和規律性。

  對任何一座博物館來講,當然希望大家來參觀展覽,但並不是說博物館裏的觀衆越多越好,雜亂無序的參觀環境不是好事。

  近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觀衆參觀人數不斷在刷新記錄,2017年達到807萬人,2018年達到861萬人,這還是在閉館兩個月的情況下達到的;今天春節期間,國博觀衆參觀人數更是創下歷史新高,人數最多的是從初二到初五,每天都在65000人以上,大年初三甚至達到68000餘人的歷史峯值。

  但我們測算過,國博的最大容量大概是三萬五到四萬人。過多的參觀量其實會使觀衆的觀展體驗直線下降,從博物館裏獲得的精神享受也會大打折扣。

  因此,我們確實希望創造一個相對安靜、舒適的觀展環境,讓每一位觀衆進來以後,能夠靜下心來欣賞文物,能深入地思考文物內在的精神價值,使思想上、情感上得到昇華,從而獲得文化的認同。這也是我們2019年的一大挑戰,如何爲觀衆提供更加舒適、更加靜謐的觀展環境,讓大家進來國博後能夠深入思考或挖掘文物背後的精神價值,能夠欣賞文物的設計之美。

  文物“活起來”應該有多種方式

  記者:說到《如果國寶會說話》《文物戲精大會》等爆款,人們基本都是耳熟能詳。應該如何用好創新手段,將文博“寶藏”更好地呈現給觀衆?

  王春法:要說文博領域的資源,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極爲豐富,主要看你有沒有一雙識寶的眼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問題,轉化和發展是目的,創造和創新是手段。那麼,通過哪種方式手段實現這種轉化呢?

  第一,要創新展覽的呈現形式,將文物放在展覽中呈現出來;第二,要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文物數據信息製作成各種各樣的視頻形態,特別是發揮移動端的作用,使得觀衆能夠直觀多角度地欣賞體味其豐富內涵;第三,要促進文物融入文化創意工作之中,讓觀衆能夠更近距離感受文物的歷史、文化、審美、科技等方面的內在價值。2018年國博結合館藏文物開發文創產品90餘款,助力文物“活起來”,同時把IP授權業務和電商業務作爲新的增長點,推動線上線下多渠道融合拓展。

  在去年國博舉辦的“馬書林中國畫作品展”上,《關羽組畫》《穆桂英組畫》《包龍圖組畫》《齊天大聖組畫》等組畫吸引大批觀衆圍觀。(李政葳/攝)

  我認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手段是多樣的,而非單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這樣一些核心的東西,我們不能丟。

  其實,讓文物“活起來”的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文物從庫房移到展廳裏,是一種“活起來”;從北京到外地巡展,也是一種“活起來”;從外地來到北京,還是一種“活起來”。博物館最重要的產品是展覽展示,只有把文物放到展覽裏,才能真正把優秀的具有審美價值、歷史價值、時代價值、科技價值的東西展示出來,這正是我們更應該做的。

  智慧博物館需“人+物+應用+管理”多端融合

  記者:互聯網技術在文博行業應用不斷加深,中國國家博物館也啓動了“智慧國博”項目。目前進展情況如何?將有哪些規劃?

  王春法:2018年初中國國家博物館啓動“智慧國博”項目,旨在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應用系統之間信息共享;充分開發利用藏品信息數據豐富藏品呈現形式,滿足公衆參觀欣賞的需求;完成對老舊設備的更替,通過雲端設備的方式實現資源共享等。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到2021年初步建成設施智能化、數據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務精準化、安防協同化的“智慧國博”建設運營服務體系。

  “智慧國博”建設大體分爲三個層面,即技術層、平臺層和應用層。我們會遴選物色一些符合條件的一流企業來協同推進這項工作;在呈現形式上也會採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手段。對此,中國國家博物館部分文創產品已進行了嘗試,今後將繼續在理論、技術、人才方面保持改進。

  記者:智慧博物館建設逐漸得到國際博物館界重視,能不能談談建設面臨的挑戰?

  王春法:現在博物館的文物藏品形態豐富多樣,藏品數量動輒達到數百萬件。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數量就超過了140萬件。這就要求藏品管理必須從傳統的手工登編向數字化轉型,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數據採集、分析和管理,並進行數據儲備。

  另外,臨時展覽時間總是有限,觀衆希望看到永不落幕的展覽。建設虛擬展廳可以讓觀衆欣賞更多更好的展覽。比如,全球巡展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運用動態地圖受到了公衆好評;在文物修復方面,虛擬現實技術、3D打印技術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1月29日至3月1日,圍繞“國寶”虎鎣主題展覽在國博舉行。圖爲青銅“虎鎣”虛擬互動展示(李政葳/攝)

  受到諸多因素制約,國內博物館信息化的發展水平總體上仍滯後於社會信息化發展水平。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一是缺乏智慧博物館建設的統一標準。智慧博物館不是簡單的建立一些應用系統和多媒體展示,而是需要一整套“人+物+應用+管理”的多端融合體系,需要在統一標準體系下,結合各自博物館實際有序建設。

  二是傳統博物館管理體系封閉分割,部門之間彼此聯繫較少。這就需要對博物館的整個管理體系進行格局重塑、流程再造與組織重構,除理順部門職能外,更要保證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順暢、信息共享、執行有序,從整體上提高效率。

  三是資金和人才投入嚴重不足。博物館管理和運營更加智慧化、定製化和科學化,特別需要一大批既懂博物館業務又懂信息技術的高端複合型人才參與。由於項目週期時間更長,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館建設需要更多的資金和人才。資金投入的不足又直接導致博物館在人才激勵方面的靈活性不夠,不容易吸引並留住高水平人才。

  四是國際技術合作交流不平衡。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異,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也有明顯差距,在博物館領域這種差距也同樣存在。

  記者:這方面有哪些建議?

  王春法: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去年10月舉辦了首屆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大會。我們在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框架下達成共識,共同牽頭研究智慧博物館建設標準。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要求在尊重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結合國情實際和博物館需求,從加強博物館管理、提升策展水平、改進觀展體驗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智慧博物館建設標準,形成智慧博物館的全球“樣板”。

  在智能時代,專業化的管理者和技術人才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關鍵,智慧博物館建設對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思想觀念和專業素養提出很高要求。因此,應該高度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和創造性。

  將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爲重點加強與國外名館合作

  記者:作爲國家的文化客廳,中國國家博物館今年會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大動作”?

  王春法:中國國家博物館將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爲重點,繼續加大與國外名館特別是國家博物館合作力度。計劃於2019年4月舉辦“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開幕式,同時以“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的功能與使命”爲主題舉辦全球博物館館長峯會,邀請世界知名博物館、“一帶一路”國家博物館及與我館有密切業務往來的博物館館長等50餘名外國代表到京參會,其中,包括將近30名外國著名博物館館長。(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中國文物報 | 代表委員專訪

  牢記使命 奮勇擔當

  ——訪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

  “作爲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國家博物館館長,我將團結帶領國家博物館員工更加自覺地聚焦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更加自覺地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緊緊圍繞國家博物館主責主業,充分發揮博物館行業頭雁作用,不斷開拓創新,舉辦更多更好符合時代主題、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精品展覽,讓文物活起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智慧和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和人民政協成立70週年。”今年1月底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把第二次全體會議“搬”到國家博物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在會上發言時表示。

  不負國家博物館的使命和擔當

  “爲不負國家博物館的使命和擔當,國博人也是蠻拼的。”王春法說。

  感受歷史變遷,傳承家國情懷,鼓舞奮進力量。春寒料峭,抵擋不住觀衆去國家博物館參觀“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的熱情,展覽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主題,緊扣改革開放40年曆程,緊扣改革開放的歷史縱深感、羣衆獲得感、發展成就感。一件件展品,一幅幅照片,一張張圖表……老人追憶崢嶸歲月,年輕人感懷成長曆程,孩子積累歷史知識,每個人都有滿滿的收穫。

  “就3月3日來說‘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現場狀況良好,觀衆參觀秩序平穩。3日當天,現場觀衆21140人次,累計現場觀衆達3971979人次。當天,收到觀衆留言0.84萬字,累計留言達302.01萬字。2月26日至3月3日,共講解286批次,累計講解19379批次。截至3月3日16時,網上展館點擊瀏覽量19.3萬,總量達3.976億。”王春法告訴記者。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和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六年來,國家博物館深入挖掘中國夢的理論內涵和精神價值,準確把握中國夢與新時代的內在關聯,更加自覺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爲更好地完成新時代國家博物館肩負的新使命,國博人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王春法說,“復興之路·新時代部分”“真理的力量——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主題展覽”“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等三個重大主題展覽在國家博物館的順利舉辦,說明中國夢不是“夢”,它根植於歷史、現實和未來,具有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是中華民族通過奮鬥就可以實現的美好願景。

  據國家博物館最新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國家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國家博物館展出展覽共計66個,其中新辦展覽40個,形成以大型主題展覽、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國際交流展覽以及包括精品文物展、考古發現展、歷史文化展和藝術展在內的臨時展覽爲主體的新展覽體系,展覽結構更加優化均衡。

  不求所藏,但求所展

  劉勝金縷玉衣、錯金銅博山爐、銅朱雀銜環杯……去年12月,由國家博物館與河北博物院共同舉辦的“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週年特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文物規格之高,在滿城漢墓文物國內外交流展中史無前例。

  “展覽現在仍在展出,很受觀衆歡迎”。王春法說,國家博物館積極探索與地方文物行政部門和文博單位聯合舉辦系列展,努力構建高層次、寬視野、全方位的考古成就展示平臺。滿城漢墓展覽是2018年以來繼“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大唐風華”之後,國家博物館與地方博物館間又一次成功合作。

  “按照‘不求所藏,但求所展’的原則,國家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科研機構,故宮博物院、京津冀博物館以及山東、江蘇、陝西、新疆等文博機構,清華大學、上海交大、蘭州大學、吉林大學以及北京服裝學院等高等院校簽署了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開放合作的大格局初步形成。”王春法介紹,國家博物館積極主動加大與地方博物館的聯繫,促進藏品借展和重要展覽巡展常態化、制度化、機制化,讓文物流動起來。

  加大與國外博物館的合作力度,“學院與沙龍——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創造的力量——美國19世紀專利模型展”“大師:澳大利亞樹皮畫藝術家”等展覽在社會上產生了熱烈反響。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我們將繼續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開展多渠道形式多樣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在藏品、展覽、人才、科研等方面加強與國外博物館交流與合作。”王春法說。

  發掘文物內涵 盤活館藏資源

  國家博物館有140多萬件藏品,真正展出大概2萬件,目前國家博物館還面臨盤活文物資源、讓文物活起來的任務。

  “這關係到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轉化和發展是目的,創造和創新是手段。通過哪種方式手段實現這種轉化呢?”王春法說,一是創新展覽的呈現形式,將文物放在展覽中呈現;二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文物的信息製作成視頻,使得觀衆能夠更直觀地觀賞;三是文物與文創產品相結合,讓觀衆能夠更近距離地感受文物的審美、文化、歷史等,拓展其價值內涵。2018年,國家博物館結合館藏文物開發文創產品,推動文物“活”起來,推動線上線下多渠道融合拓展。

  隨着社會公衆文化需要層次的提高和全球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博物館建設已成爲全球趨勢。王春法介紹,2018年,國家博物館啓動了智慧國博項目,計劃到2021年初步建成設施智能化、數據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務精準化、安防協同化的智慧國博運營服務體系。

  王春法認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手段是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等,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等核心的內涵,我們不能丟。

  在大舞臺上更要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博物館收藏、保管、研究、展示等功能的實現上如何發揮人的積極性是王春法一直琢磨的問題。“一個人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時間有多少?在這之中,決定我們工作高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能不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王春法說。

  爲此,國家博物館堅持人才興館,出臺改革選人用人機制,啓動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設立專業研究院所,提用引進人才、選拔年輕幹部、聘請一流專家等系列舉措,爲想幹事、能幹事的同志提供平臺和舞臺。“我們要讓國博人在改革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挑大樑長本領;告別庸懶散浮拖,使年輕的心被改革大潮激活;策展人制度全方位牽引個人能力水平上臺階,讓大家在奮鬥中收穫成長。我們時刻得讓員工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王春法補充說,關於策展人制度,規定任何一個副高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都可以拿出策展的創意,提交申請成爲策展人,組成策展團隊,只要展覽效果評估好就有獎勵;完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崗位人員的職稱評定晉級制度,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大家年年都有一個小目標。

  人才的短缺是王春法現在最着急的事情。王春法說,“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是多學科的、綜合的,需要學歷史、文博的,也需要學化學、物理、環境、機械工程、水電氣暖以及安全保衛等各學科的專門人才。”

  王春法坦言,國家博物館在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有些還是非常難啃的硬骨頭,宏觀形勢有所改進,微觀問題還有不少。比如發揮博物館教化導向作用問題,提高策展能力和水平問題,提高爲民服務質量和水平問題,以及安全問題等等,我們正在努力地加以改進。(記者 徐秀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