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至李后主,则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王国维《人间词话》

以上是王国维对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的评价。(宋徽宗赵佶沉迷道教,因此这里称宋道君皇帝)他提及宋徽宗很少,对李后主的词作成就偏爱得明显,全是夸赞之笔。

李煜和赵佶是经常会被拿来比较的两个君主,他们人生经历的相似之处很多:一个是南唐亡国之君,一个亲手葬送了北宋王朝;都是精通诗词音律书画,达到了在当世无人匹敌的高度;治国能力都广受诟病……

但其实,作为一国统治者,他们有颇大的差别。

李煜从小「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诗词对他的熏陶是骨子里的,他本无心政治只想做个富贵王爷,无奈被推上了帝王之位。李煜有著温暖纯良的性情,当政期间,他爱民如子,轻徭薄赋,重视人才选拔。只想偏安一隅,维持一方的安稳,却抵不住时局的变化。

宋太祖赵匡胤一路开疆拓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无奈忧虑之际,沉浸于诗词音律中便成了他逃避的方式。当然他的治国能力确实也算平庸。如果身处无战乱的年代,或许能博得一个仁君的美名,可惜当时是五代乱世。

宋人的铁蹄踏上了易碎的江南,倾刹间江南国破,李煜永远阔别了他的「三千里地河山」,被俘至汴京。从此故国只有在梦中才能回望。

国破之后,李煜的词作风格产生了彻底的转变,「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成就了他文学上的高度。「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问君能有苦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此诸多,千古传唱。这其中蕴藏的,是无比真挚纯粹又疼痛的情感。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是的,凭著一腔真性情,他不用多阅世自能成就一番高度,改变了往后词坛发展的形势。虽然这一切只是无心之举。

再来说宋徽宗赵佶。

如果单纯作为一个文人艺术家,他的成就是无可睥睨的,无论是传世的书画作品,诗词作品,还是至今无数人描摹的瘦金体,都足矣令人倾倒折服。可是他更重要的身份是皇帝,掌控著整个汉民族的命运。在他的统治下,成功的倾覆了一个王朝,这是多么大的罪恶?!

赵佶统治期间,完全忘乎所以地沉浸在自己的天地,宠信蔡京、梁师成、童贯等奸臣;花石纲事件,加重了江南百姓的疾苦;劳民伤财建造艮岳;海上之盟连金灭辽,结果失去辽国作为屏障,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宋徽宗也是性情真挚之人,只是他根本不知民之疾苦,完全没有国之君主的担当。如果不是他的肆意破坏,北宋也不至于这么快速灭亡。

靖康二年,在无尽的屈辱中北宋国破,徽钦二帝及后宫、宗亲、大臣数千人被俘北上。宋徽宗这时的心情也是无尽的追悔吧。由此,他的人生开启了荣华富贵后的千万般苦难,野蛮的金人不会因为他曾是皇帝而对他有一丝怜悯。最后孤苦至死,尸身也无人知是何处。

《燕山亭》就是北上途中所作。词作伤感哀叹,令人唏嘘。

另有一首《题燕山僧寺壁》,也能表达他彼时时的心情:

九叶鸿基一旦休,

猖狂不听直臣谋。

甘心万里为降虏,

故国悲凉玉殿秋。

(「九叶」指的北宋君主传承了九代)

可后悔已是无用。

或许这就是王国维对李后主、宋徽宗二人之评价的原因之一二。他们的艺术成就并无高下,性情也都相似,只是作为国君,李煜曾尽力过,赵佶也曾耽误过。


两个君主虽都是亡国之君,但是经历的不同。宋徽宗赵佶经历的是中原民族与异民族之间的战争;而南唐后主李煜经历的是原来固有的中原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好比自家兄弟争斗,输赢获得的东西都在自家;但如果外人来争抢你家的东西,就要让他们付出代价,终身难忘!

从气节上来说:

徽宗在金兵兵临城下之时,将皇位禅让给他的儿子。致使一朝两代皆被金兵俘获,这是整个国家的耻辱。 反观南唐,在宋太祖发出「卧榻之侧」的豪言后,李煜果断派兵应战,亲自巡城,诛杀无意为战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显示了杀伐果断的一面。战争坚决的同时,积极外交。可以说并非毫无作为束手就擒,宋军横扫天下,却历时一年多才攻破南唐,难道不足以说明问题吗?————气节!

从文化造诣来讲:

李煜在词方面的造诣,被称为「千古词帝」

王国维有句秀、词秀、神秀之论,李煜便是神秀。他评价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大家都知道,在宋之前,词是小道,诗为主流。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这是何等高的评价?从古至今,但凡提到词,就绕不过李煜!

当然,赵佶也极有艺术天赋,他在诗词书画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尤其是绘画方面,历来为人称道。他极大的拔高了画家的地位。这个很好理解,皇帝喜绘画,画家地位拔高也是正常。然而不正是因为他喜欢奇花异石,才有了花石纲么?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他的政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仅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下图第1列为南唐后主李煜,第2列为宋徽宗赵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