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救人却被孔子骂的故事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察微篇》中的《子贡赎人》的故事。孔子对子贡救人的方法加以责骂是非常正确的,这件事为我们民族的道德体系的养成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让每一个人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他人、做有益社会的事,同时不影响自己的利益和生活质量的行为准则,才是道德。

作小标题的这句话,朋友们听起来可能有点绕。别著急,我先来讲一下《子贡赎人》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这样一条法律,在国外的鲁国人如果发现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做了奴隶,有能力的人可以出钱把他(她)赎回来,赎金等回国后可以到国库里去领回来。子贡有一次就赎了鲁人回来,但他非常高姿态的放弃了去领赎金。他满以为老师孔子会赞扬他,但孔子骂了他。为什么呢?孔子说:端木赐,你小伙子错了。圣人做事,不是只图自己心安,而是要移风易俗,教导老百姓都能这样做。现在我们鲁国的像你这样出了钱不要的富人少,大多数是穷人,你领了国家的钱并不影响你的高尚行为,但不领就会导致鲁国人都不去赎人了。

当然,这子贡还是很聪明的,马上领悟了孔子的意思。再救了溺水者后,就接受别人的报酬了。孔子很高兴,说:这下肯定有很多鲁国人救落水者了。

故事讲完了,我们来看这个故事中孔子的意思。


我们倡导的道德,是要让老百姓都能这样做的。随意的拨高道德的标杆的后果是,人们都达不到要求,那干脆就不做好事了。

子贡有钱,赎了人后他不要钱了,这对他自己没得损害,不会影响他的生活质量。可是,另外的穷人们就不敢再去赎人了。

赎回了人,去国家领了钱,别人会说,你看人家子贡怎么样,怎么样,你太自私了,你的道德水平有问题。不去领钱吧,自己又确实没得钱,对家里影响非常大。那怎么办呢?干脆在国外看到为奴的鲁国人,就装没看到,不赎了。这样的结果,是子贡间接的害了在国外做奴隶的鲁国人了。

今天,我们在教育和社会舆论中就有这样的问题。我们老是宣扬做好事不求回报,媒体上的好人都会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利益。有这样的英雄、道德楷模是社会的幸事,但无形中也会要求所有人都做到这样,而事实上大多数人只是平凡人,他们有良心,也想帮助别人,但自己付出的精力、时间、财产甚至生命也希望受助人或国家社会能加以补偿。

这些年,我们经常感叹,人心不古了,热心人少了,人们都变得冷漠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都还是善良的,遇到别人有困难时,心里还是想帮助的,如果没有帮助的话心里也还是愧疚的。可是,我们大多数人真的遇到这样的事时可能又会退缩。原因可能就在孔子的话里吧。


所以说,随意的拔高针对大多数人的道德标杆,不但起不到竖榜样的作用,反而会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而使道德失去它应有的激励作用。


子贡救人为什么会被孔子责备呢?

根据《史记》记载来看,子贡原名是叫端沐赐,卫人,字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史记》原文这样这样写到,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子贡是其中之一。

子贡赎人这个典故是出自《吕氏春秋.先知览.察微篇》,子贡那个年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是相互征战的,特别乱,当时鲁国有这么一道法律,大概意思是鲁国人如果在别的国家,见到自己国家的人,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了,只要有人把这个沦为奴隶的人,赎出来,鲁国就会奖励你钱,孔子的弟子,子贡呢,有一次在出使他国时,把鲁国人从别的国家,把人赎出来了,但是没有要补偿。

孔子知道后,就告知子贡说,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孔子想的比较周到,全面,这就是为什么责怪子贡的原因。

小编说说自己的看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子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当时的情况认知有点欠缺,子贡赎人,没要回报,是因为他自己家境本身很好,这点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是不容易的,各国年年相互征伐,民不聊生,大部分都是不富裕的,在救人的同时,又能得到补偿,这是人人都愿意干的事,因为你,救人不要补偿,得到了赞扬和夸奖,别的人如果救人,就会背负道德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不要吧,自己都活不下去,要了吧,别人会说自己道德不高尚,进退两难。


在孔子那个年代,奴隶制还没有废除,所以有很多穷苦人,战败者都会沦为奴隶!或者挂牌自卖自身!而子贡那天正好看到了一个鲁国的奴隶,就把他救了,鲁国国君为了表扬他,要给子贡钱财。子贡自认为救人不是为了钱财,就拒绝了,被他人知道后到处宣扬子贡的高贵品德。当孔子知道这事后,却把子贡骂了一顿!

原因其实简单明了,如果子贡救了鲁国人,回来后不拿赏金,那其他人会效仿他,也不去拿赏金!而得不得实际的利益,那么谁还会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谁还会去救那些被他国俘虏的鲁国人呢?

所以有些事情不能只看眼前,子贡认为自己不缺钱财,拒绝之后,会有很多人认为救了人也得不到好处,那我救他干嘛呢?子贡的爱是小爱,而孔子的仁爱才是大爱!所以把救人的子贡骂了一顿!


谢谢邀请,就自己之感悟作个粗浅的回答:子贡救人却被孔子骂?为什么?

个人认为先了解历史:子贡此事应为救赎人!鲁国有法律,若鲁国人在外国见同胞(遭遇不幸),沦陷为奴,只要能够将此人赎回便可获国家赏金!子贡赎回人后不要国家赏金!孔子得知后曰:赐,你只顾自己,忘了自已的境界了!榜样,是众生学习的标尺,不是你自已的行为!圣人是改民换俗的!向国家要赏,是告诉民众!~~~此钱可拿!且利身无害!国家提倡的是道德!彼应守也。行之彼身为道德!你不取无所损,否则他人敢取否?道德在何方?自此,鲁人不敢有下水矣!后,子路救一溺水者,那人感激后送一头牛致谢!子路收,子高兴曰:"鲁国人自此一定会有人勇于救溺水者!「


真是服气儒门自我贴金的脸皮。

子贡救人,子路拯溺,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显然是杂家编撰的一个政治寓言。并不是孔子真会如是想,并不是儒家有这么个主张。

子贡救人,子路拯溺的典故的真实意义是,有关事功的事,依法行事,赏功罚过不可姑息,跟道德无关。如果行事在法与道德之间有冲突时候,从法从利,不从道德。

也就是说,儒家的仁义道德,对于事功没有什么意义,杂家要把儒家从治国政道排挤出去。事实上也是如此,秦国基本也没有儒门的立锥之地。

为什么杂家会杜撰一个死对头精神领袖的寓言?哈哈,都是套路。杂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需要洗脑的人,我方死对头在这个方面都是认可我方意见的,可见我方的主张是多么高大上,多么的正确,具有普世价值啊!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也好,子贡也好,子路也好,其实都是小明同学。哈哈!


穿越历史的小熊来回答。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

《吕氏春秋》载,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夫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

子贡花自己钱做好事,不领取奖赏,按理说这是个人道德水平高的表现,而子路却在做好事后,收取了被救助者的好处,按照圣人的道德要求,似乎并不是有德者该做的事。那为什么孔子却要批评子贡而褒扬子路呢?

在这里,孔子不是以个人道德水平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的,而是以对社会的影响作为标准的。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人品好,学问高,而且善于经商,很富有。鲁国的那点赎金当然不会放在心上。

而子路性格勇武,个性爽直,善于政事。子路在救人的事件中就看出了此事对社会的影响,就是告诉众人,救人是有回报的。当然并非人人救人都会选择要回报,但是如果救人有回报的话,就会激发人人勇于助人的风气。

对于子贡个人来说,些许赏金或许不在话下,但是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这些赏金还是有很大诱惑力的。而且并非人人都是圣人,许多人在助人的情况下,还是会计算其机会成本的。虽然说助人为乐,但是如果有实际效益,那么社会的助人风气一定会更加浓厚了。

所以说,孔子的角度,是洞悉了人性后得出的结论。对于现今的我们,依然有非常大的启发。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从事管理工作,都会受用无穷的。


「子贡赎人与子路救人」的故事。

在《吕氏春秋·察微篇》中记载了关于孔子弟子的两则故事,这就是「子贡赎人与子路救人」的故事。

原文是这样的: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这两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孔子说。

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而洋洋自得。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子贡全名叫端木赐),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以此为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如果领取政府的赏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去领赏金,日后其他人赎了人回来,若去领取赏金,会有人说他做得不如子贡,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这样一来,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给他,子路没有推辞收下了。孔子高兴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在孔子看来。

以一般人的观念来说,子贡赎人而不受金,这叫做好事无私奉献;子路救人而受其牛,这似乎有点「替人消灾、拿人钱财」的嫌疑。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孔老夫子认为: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现在,必须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讲,这两则故事所折射的道理并非是要否定「无私奉献做好事」的行为与品质,也不是要提倡行善助人一定要收取酬劳与钱财挂钩的做法,而是说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需要在具体问题面前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五体是生命积养,绘心通脉儒家思想推不全多弄人,后典藏成佛法,佛法也不全,自己去品味吧!


心是好的,社会效应却不好,做好事一是发心要正,二是要考虑社会效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