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原因是权利。

首先扶苏与李斯不合,秦始皇为拉拢李斯,将李斯的女儿嫁给了扶苏,然而扶苏却看不上李斯的女儿,原因是他认为李斯是一个揣测皇帝心意的小人。在秦灭六国后,帝国内部元老大都支持封建制,有许多人希望始皇帝继续实行封土建国的封建制,而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李斯(此时李斯不是丞相)成了众人拉拢的对象。几乎所有人都希望李斯上疏皇帝实行封建,而李斯面对这些人也是答应了。毕竟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但是李斯却写了两份奏疏,一份是劝秦始皇实行封建制度的,而另一份却是告诉秦始皇应当废分封而改立郡县制。这件事被扶苏知道后,他认为李斯善于揣摩上意,不说是一个小人,但称不上是君子。所以与李斯有所间隙。

赵高在始皇死后,对李斯说,假若扶苏继位,肯定会让蒙恬继任宰相,你还能当宰相吗?而李斯似乎也预料到了扶苏继位后他的结局,就像十多年前的吕不韦一样,甚至更惨。他有想和赵高合作的欲望了,这便是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污点的地方了。在他看来赵高此人只是善于揣摩上意,像是那些大家族之中的妇人,妻妾相争,猜度夫君之心,教唆孩童欺压兄弟,善行谗言,勾心斗角,瓜分家产,为争夺掌家而闹得鸡飞狗跳,施展这些小计,是一把好手,一生的聪明都用在了争权夺利之上了,倘若让他掌政用兵便两眼一抹黑了。这是他对赵高这个人的总结,他相信假若扶持胡亥继位,那么整个帝国实际上的掌权者是他,他将会带著这个帝国发展的更好,甚至于万古留名,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善行谗言的愚妇一般的赵高,竟让他的梦彻底破碎,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闹市之中,并夷其三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第五次东巡途中,那个胡服骑射的武灵王身死形灭的地方。

在始皇帝临终之前,曾经留下遗诏,要求大儿子扶苏把军权交接给蒙恬,自己从九原郡返回咸阳参加丧礼,并明确要求,要在咸阳下葬。

扶苏,秦始皇的长子,母亲不详,有的说法是郑国人,也有说法是楚国人。

扶苏文人仁而下士,刚毅勇武,政治觉悟也非常高。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施政方面经常受到儒生们的议论,其中两个议论的最厉害的是侯生、卢生二人,秦始皇大怒,于是发生了后来的焚书坑儒的事件。公子扶苏劝诫自己的父亲:天下初定,远方的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读著儒家的书籍,言必曰子。而陛下您现在用严刑峻法处置他们,我担心他们会因此生怨,进而生乱,恳请陛下明察。这段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言辞没有得到秦始皇的赞许,反而惹怒了自己的父亲,被贬到九原郡给蒙恬做监军。

以上是背景。

中车府令赵高不但没有将始皇帝的诏书发出去,反而将其扣下来,与胡亥密谋说:当今天下的大权,还有所有人的生死存亡,都在你我和李斯手里面攥著呢,而且驾驭群臣和向人俯首称臣,是天壤之别,希望您能好好的考虑!

并且在赵高和胡亥说上面这段话之前还有一段关于君臣,父子,以及兄弟之间的讨论,胡亥刚开始还是害怕自己背上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为弟不义的骂名,但是赵高这么一说。胡亥心思稍定,等著赵高去找另外一个可以扭转乾坤的人:李斯。

由此,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 不管诏书的内容有没有明确说明立公子扶苏为帝,诏书里面都没有明确说明立胡亥,诏书里面有让胡亥和赵高害怕的东西;

2、 赵高从自己的权力和富贵出发,觉得立胡亥对于自己来说是最佳方案,毕竟自己曾经作过胡亥的老师;

3、 在赵高决定扣留下诏书的时候,基于他对人性的洞察,他已经确定,不管是胡亥还是李斯,都会因为权力,位极人臣的尊荣以及财富,而和自己站在一起!

赵高去见李斯的时候,史记上记载,赵高问了李斯五个问题:

1) 您和蒙恬将军相比,谁有本事;

2) 您和蒙恬将军谁的功劳更高;

3) 蒙恬将军能做到谋略深远而不失误,丞相您可以么;

4) 天下百姓更拥戴丞相您还是蒙恬将军呢?

5) 您二人谁与长子扶苏的关系更好呢?」

五个问题,如晴天的一个暴雷,在李斯旁边炸响了,彼时的李斯肯定是崩溃的。虽然说李斯在血缘关系上是扶苏的岳父(有史记载扶苏娶了李斯的女儿为妻),但是李斯这个人是法家出身,主张严刑峻法治理天下,而扶苏更像是儒家的代言人,主张仁而亲人。二人在政见上就不同,扶苏即位之后是肯定不会重用李斯的!这才李斯最关心的!李斯是从楚国上蔡的一个小吏,一朝为秦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份尊荣和富贵是他在哪里都得不到的。

最后李斯留下了句话: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可见李斯当时经历了相当的思想挣扎,才迫于形势,听从了赵高的建议。

我们经常反思读历史的意义,历史事件本身反应出来的人性的残酷,世人并不能很深刻的体察到,将心比心,将自己放进那个时代,可能也做不出更好的选择,只能读著历史暗自嗟叹。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清楚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扶苏与胡亥,胡亥与赵高,赵高与李斯,李斯与蒙恬,蒙恬与赵高等几个重量级猪脚。

第一,长子扶苏与蒙恬团伙,上至秦始皇,下至长城军,乃至朝中至少一半群臣,毫无悬念,相当于太子党,有人,有部分权,可惜无天时,无地利,无人和,秦始皇出游,去世的太突然,这伙人,没人在身边。

第二,胡亥与赵高,贪恋皇位,争权夺势,关键扶苏上位,严重影响二人前途,可谓一文不值了,所以誓死矫诏。

第三,李斯的丞相地位,决定了他站在中间位置的重要性。李斯,楚国人,协助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制定法律,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车同轨,制定度量衡,是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与法家代表。可惜,是人都要往利己的事情去想,去做。

回到题目,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怎样说服李斯一起矫诏?其实回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从本心来说,不存在说服李斯,因为胡亥继位,是符合李斯的个人利益的。李斯不是秦人,前有商君张仪,后有吕不韦,如果有能力的扶苏,加上有人的蒙恬,李斯不用想都会知道自己的下场,即使扶苏与蒙恬人品没问题,很高尚,李斯不至于死,但也不会再被重用。所以,秦始皇驾崩后,赵高只要是来说服李斯,李斯有一个文人自认为的台阶,肯定就会同意与赵高一起假传圣旨。他有自己的算盘,但可惜,没想到赵高的阴险,与秦二世的无能透底。最后落得身死名灭,当了替罪羊。支持胡亥,应该是李斯的本心,想继续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惜,历史就是历史,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改变历史的车轮意志,都被滚滚车轮带入泥泞,有的留下痕迹,有些寸土无存,后人再笑谈后人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赢政外出巡游,到达沙丘时驾崩,临死前下达诏书令扶苏继位。

赵高想改立胡亥继位,但是还有一个拦路虎就是李斯,要想做成此事必须先说服李斯参加。两人之间精彩的对话由此展开。

赵高试探李斯说:「今皇上驾崩,留有诏书,令扶苏回咸阳继位,现在诏书还没发出去,也没有人知道皇上驾崩之事,谁做太子全在你我之口,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

李斯说:「你这是亡国之言!此事并不是我们这些臣子所能议论的!」

赵高说:「君侯认为你与蒙恬相比,谁的才能高?谁的功劳大?谁的谋略高远?谁的威信高?谁与长子扶苏的关系好并受到他的信任?」

李斯说:「此五项我全部不及蒙恬,何必苛求我呢?」

赵高对李斯陈说厉害说:「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若长子扶苏继位,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君侯你呢?只能回归乡里了,胡亥仁慈忠厚,轻财重士,诸皇子中,没有能比得上他的了,可以由其继位。」

李斯说:「我本一介布衣,蒙皇上圣恩,提升我为丞相,封我为通侯,皇上将重任交托于我,我怎能有负皇上重托呢。」

赵高说:「听说圣人从不一成不变,而是顺应潮流,适应变化,秋霜一降,花草便会凋落,冰雪一融,万物便会复苏,你怎么连这些也看不到呢?」

李斯说:「晋国更换太子,导致政局三代不稳,齐桓公兄弟争位,以致互相杀戮,纣王不听忠言,杀死忠臣比干,导致国家都变成了废墟,我非常担忧。」

赵高发现李斯立场坚定,只好拿出了杀手锏,威胁李斯说:「你如果听我的,就能世世封侯,惠及子孙,若不听我的,会给子孙招致祸患,到时将令人心寒了,聪明的人会将祸转为福,你会怎么办呢?」

李斯仰天长叹,流著泪说:「哎!身处乱世,既然不能以死尽忠,只好听从命运的安排了。」

于是,李斯听从赵高之言。二人合谋篡改诏书,赐扶苏自尽,立胡亥为帝。


胡亥在城内,又有赵高辅佐党羽肯定不少,扶苏在城外边远地区,直接威逼利诱李斯就可以了,离得这么近敢不听话吗,李斯不听直接下毒或杀了,就完事了,李斯又没多正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