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原因是權利。

首先扶蘇與李斯不合,秦始皇為拉攏李斯,將李斯的女兒嫁給了扶蘇,然而扶蘇卻看不上李斯的女兒,原因是他認為李斯是一個揣測皇帝心意的小人。在秦滅六國後,帝國內部元老大都支持封建制,有許多人希望始皇帝繼續實行封土建國的封建制,而皇帝身邊的大紅人李斯(此時李斯不是丞相)成了眾人拉攏的對象。幾乎所有人都希望李斯上疏皇帝實行封建,而李斯面對這些人也是答應了。畢竟對自己也是有好處的。但是李斯卻寫了兩份奏疏,一份是勸秦始皇實行封建制度的,而另一份卻是告訴秦始皇應當廢分封而改立郡縣制。這件事被扶蘇知道後,他認為李斯善於揣摩上意,不說是一個小人,但稱不上是君子。所以與李斯有所間隙。

趙高在始皇死後,對李斯說,假若扶蘇繼位,肯定會讓蒙恬繼任宰相,你還能當宰相嗎?而李斯似乎也預料到了扶蘇繼位後他的結局,就像十多年前的呂不韋一樣,甚至更慘。他有想和趙高合作的慾望了,這便是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污點的地方了。在他看來趙高此人只是善於揣摩上意,像是那些大家族之中的婦人,妻妾相爭,猜度夫君之心,教唆孩童欺壓兄弟,善行讒言,勾心鬥角,瓜分家產,為爭奪掌家而鬧得雞飛狗跳,施展這些小計,是一把好手,一生的聰明都用在了爭權奪利之上了,倘若讓他掌政用兵便兩眼一抹黑了。這是他對趙高這個人的總結,他相信假若扶持胡亥繼位,那麼整個帝國實際上的掌權者是他,他將會帶著這個帝國發展的更好,甚至於萬古留名,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就是這個善行讒言的愚婦一般的趙高,竟讓他的夢徹底破碎,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斬於鹹陽鬧市之中,並夷其三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第五次東巡途中,那個胡服騎射的武靈王身死形滅的地方。

在始皇帝臨終之前,曾經留下遺詔,要求大兒子扶蘇把軍權交接給蒙恬,自己從九原郡返回鹹陽參加喪禮,並明確要求,要在鹹陽下葬。

扶蘇,秦始皇的長子,母親不詳,有的說法是鄭國人,也有說法是楚國人。

扶蘇文人仁而下士,剛毅勇武,政治覺悟也非常高。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施政方面經常受到儒生們的議論,其中兩個議論的最厲害的是侯生、盧生二人,秦始皇大怒,於是發生了後來的焚書坑儒的事件。公子扶蘇勸誡自己的父親:天下初定,遠方的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讀著儒家的書籍,言必曰子。而陛下您現在用嚴刑峻法處置他們,我擔心他們會因此生怨,進而生亂,懇請陛下明察。這段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言辭沒有得到秦始皇的讚許,反而惹怒了自己的父親,被貶到九原郡給蒙恬做監軍。

以上是背景。

中車府令趙高不但沒有將始皇帝的詔書發出去,反而將其扣下來,與胡亥密謀說:當今天下的大權,還有所有人的生死存亡,都在你我和李斯手裡面攥著呢,而且駕馭羣臣和向人俯首稱臣,是天壤之別,希望您能好好的考慮!

並且在趙高和胡亥說上面這段話之前還有一段關於君臣,父子,以及兄弟之間的討論,胡亥剛開始還是害怕自己背上為臣不忠,為子不孝,為弟不義的罵名,但是趙高這麼一說。胡亥心思稍定,等著趙高去找另外一個可以扭轉乾坤的人:李斯。

由此,我們可以根據以上的情況得出以下結論:

1、 不管詔書的內容有沒有明確說明立公子扶蘇為帝,詔書裡面都沒有明確說明立胡亥,詔書裡面有讓胡亥和趙高害怕的東西;

2、 趙高從自己的權力和富貴出發,覺得立胡亥對於自己來說是最佳方案,畢竟自己曾經作過胡亥的老師;

3、 在趙高決定扣留下詔書的時候,基於他對人性的洞察,他已經確定,不管是胡亥還是李斯,都會因為權力,位極人臣的尊榮以及財富,而和自己站在一起!

趙高去見李斯的時候,史記上記載,趙高問了李斯五個問題:

1) 您和蒙恬將軍相比,誰有本事;

2) 您和蒙恬將軍誰的功勞更高;

3) 蒙恬將軍能做到謀略深遠而不失誤,丞相您可以麼;

4) 天下百姓更擁戴丞相您還是蒙恬將軍呢?

5) 您二人誰與長子扶蘇的關係更好呢?」

五個問題,如晴天的一個暴雷,在李斯旁邊炸響了,彼時的李斯肯定是崩潰的。雖然說李斯在血緣關係上是扶蘇的岳父(有史記載扶蘇娶了李斯的女兒為妻),但是李斯這個人是法家出身,主張嚴刑峻法治理天下,而扶蘇更像是儒家的代言人,主張仁而親人。二人在政見上就不同,扶蘇即位之後是肯定不會重用李斯的!這才李斯最關心的!李斯是從楚國上蔡的一個小吏,一朝為秦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份尊榮和富貴是他在哪裡都得不到的。

最後李斯留下了句話: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

可見李斯當時經歷了相當的思想掙扎,才迫於形勢,聽從了趙高的建議。

我們經常反思讀歷史的意義,歷史事件本身反應出來的人性的殘酷,世人並不能很深刻的體察到,將心比心,將自己放進那個時代,可能也做不出更好的選擇,只能讀著歷史暗自嗟嘆。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理清楚幾個主要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扶蘇與胡亥,胡亥與趙高,趙高與李斯,李斯與蒙恬,蒙恬與趙高等幾個重量級豬腳。

第一,長子扶蘇與蒙恬團夥,上至秦始皇,下至長城軍,乃至朝中至少一半羣臣,毫無懸念,相當於太子黨,有人,有部分權,可惜無天時,無地利,無人和,秦始皇出遊,去世的太突然,這夥人,沒人在身邊。

第二,胡亥與趙高,貪戀皇位,爭權奪勢,關鍵扶蘇上位,嚴重影響二人前途,可謂一文不值了,所以誓死矯詔。

第三,李斯的丞相地位,決定了他站在中間位置的重要性。李斯,楚國人,協助秦始皇滅諸侯,成帝業,制定法律,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文字,車同軌,制定度量衡,是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與法家代表。可惜,是人都要往利己的事情去想,去做。

回到題目,秦始皇去世後,趙高怎樣說服李斯一起矯詔?其實回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從本心來說,不存在說服李斯,因為胡亥繼位,是符合李斯的個人利益的。李斯不是秦人,前有商君張儀,後有呂不韋,如果有能力的扶蘇,加上有人的蒙恬,李斯不用想都會知道自己的下場,即使扶蘇與蒙恬人品沒問題,很高尚,李斯不至於死,但也不會再被重用。所以,秦始皇駕崩後,趙高只要是來說服李斯,李斯有一個文人自認為的臺階,肯定就會同意與趙高一起假傳聖旨。他有自己的算盤,但可惜,沒想到趙高的陰險,與秦二世的無能透底。最後落得身死名滅,當了替罪羊。支持胡亥,應該是李斯的本心,想繼續一展宏圖,實現自己的抱負。

可惜,歷史就是歷史,我們每個人都不能改變歷史的車輪意志,都被滾滾車輪帶入泥濘,有的留下痕跡,有些寸土無存,後人再笑談後人說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贏政外出巡遊,到達沙丘時駕崩,臨死前下達詔書令扶蘇繼位。

趙高想改立胡亥繼位,但是還有一個攔路虎就是李斯,要想做成此事必須先說服李斯參加。兩人之間精彩的對話由此展開。

趙高試探李斯說:「今皇上駕崩,留有詔書,令扶蘇回鹹陽繼位,現在詔書還沒發出去,也沒有人知道皇上駕崩之事,誰做太子全在你我之口,你覺得我們應該怎麼做?」

李斯說:「你這是亡國之言!此事並不是我們這些臣子所能議論的!」

趙高說:「君侯認為你與蒙恬相比,誰的才能高?誰的功勞大?誰的謀略高遠?誰的威信高?誰與長子扶蘇的關係好並受到他的信任?」

李斯說:「此五項我全部不及蒙恬,何必苛求我呢?」

趙高對李斯陳說厲害說:「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若長子扶蘇繼位,必定任用蒙恬為丞相,君侯你呢?只能回歸鄉裏了,胡亥仁慈忠厚,輕財重士,諸皇子中,沒有能比得上他的了,可以由其繼位。」

李斯說:「我本一介布衣,蒙皇上聖恩,提升我為丞相,封我為通侯,皇上將重任交託於我,我怎能有負皇上重託呢。」

趙高說:「聽說聖人從不一成不變,而是順應潮流,適應變化,秋霜一降,花草便會凋落,冰雪一融,萬物便會復甦,你怎麼連這些也看不到呢?」

李斯說:「晉國更換太子,導致政局三代不穩,齊桓公兄弟爭位,以致互相殺戮,紂王不聽忠言,殺死忠臣比干,導致國家都變成了廢墟,我非常擔憂。」

趙高發現李斯立場堅定,只好拿出了殺手鐧,威脅李斯說:「你如果聽我的,就能世世封侯,惠及子孫,若不聽我的,會給子孫招致禍患,到時將令人心寒了,聰明的人會將禍轉為福,你會怎麼辦呢?」

李斯仰天長嘆,流著淚說:「哎!身處亂世,既然不能以死盡忠,只好聽從命運的安排了。」

於是,李斯聽從趙高之言。二人合謀篡改詔書,賜扶蘇自盡,立胡亥為帝。


胡亥在城內,又有趙高輔佐黨羽肯定不少,扶蘇在城外邊遠地區,直接威逼利誘李斯就可以了,離得這麼近敢不聽話嗎,李斯不聽直接下毒或殺了,就完事了,李斯又沒多正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