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先胜后败,主要是二个原因。一,各国诸侯的态度。春秋末,虽已将尊王攘夷变为兼并,但诸侯不会看视一国兼并另一国对自己不利。吴后败,主要是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请了秦国救兵。本来吴攻楚就是楚强吴弱,楚国力和兵力比吴强的多,只是由于子胥和孙武能力强,才以区区三万人攻入郢都。秦一出兵,吴国孤立,兵又少,不得不退兵。二,掘墓鞭尸泄恨过头,丧失民心,遭到楚国百姓的普遍反对,吴兵本来就少,并有越国后顾之忧,从上到下,已无战心,所以,先胜后败。不过,伍子胥个人,已遂其志。


吴楚之战,吴国起兵后,千里奔袭,打败楚军后,就在楚国宫廷内部逍遥自在,停滞不前。没有听从孙武的劝告,没有发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反而在楚宫是:此乐间不思吴了。而伍子胥则忙著报仇雪恨,将前任楚王挫骨扬灰去了。最终在申包胥七天七夜哭秦师助攻后,遭遇败北。而夫概国内反叛称王,只能让吴王阖闾会师平叛了。

研究整个作战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孙武在前期战争过程中,作为大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攻入楚国都城后,孙武的作用就逐渐降低了。

首先,吴国以夫概为首的将士在楚宫寻欢作乐,扰乱楚国宫室,而吴王阖闾也在楚国后宫美人中流连忘返。作为先锋主将的夫概和吴王阖闾,这兄弟俩,是孙武所无法管控的。

其次,伍子胥作为吴王阖闾最重要的近臣,因为和楚国的深仇大恨(前任楚王曾将伍子胥一家灭门,所以伍子胥将死去的楚王挫骨扬灰),放纵怂恿吴人在楚地胡作非为。还怂恿吴王阖闾焚毁楚国宗庙,搬走楚国宝器典章。孙武苦劝都无法阻止伍子胥的滔天怒火。

所以夫概伍子胥和吴王阖闾在楚宫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楚国的拚死抵抗,才有了申包胥七天七夜哀秦师助战。

而最后夫概的叛乱,让吴王阖闾只能撤兵了。

但有些人将吴国最后的撤兵失败归咎于孙武也不过纸上谈兵,是非常不公正的,有哗众取宠之嫌。前期采用孙武的正确方针路线,吴国取得了良好的战果,后期形势,已经不在孙武的管控范围之内了,如有孙武再生,恐怕也会说:因伍子胥疯狂报仇,引起楚人拚死抵抗导致的失败关我什么事情呢,不要乱扣帽子好不好呢?

所以,此战之后,孙武也心灰意冷,离开了吴国庙堂。消失在人们视野,估计再去隐居去了。

而伍子胥继续在吴国庙堂,不知进退。最终因为进谏被新的吴王夫差杀死。还要夫差把他的眼睛挂在城门楼上看吴国的下场,也算是无法善终了。


当仇恨蒙蔽双眼,胜利冲昏头脑时,即使有「贵人相助」,也避免不了失败。

仇恨蒙蔽双眼,胜利冲昏头脑

吴王阖闾在孙武、伍子胥等名将的支持下,三战拔郢,一举破楚。

由于楚昭王败得太快,楚王走得急,后宫佳丽、宫室财宝,全部留了下来。

这下,吴王君臣可乐开了花。吴王阖闾住进楚国王宫,霸占楚国后妃;吴国大夫住进楚国大夫宅邸,霸占楚国大夫的姬妾。不光如此,吴王也没忘了一起奋斗的兄弟,他让吴军「以班处宫」,肆意侮辱楚国宫女及楚大夫女眷。

吴国君臣破楚后,荒淫无道,激起楚人愤怒。

吴军更是焚烧楚国粮库,毁掉「九龙之钟」,奸淫掳掠,无所不为。

一时间,郢成了天间地狱。

伍子胥更是激怒了全体楚民。伍子胥当年被楚王弄得家破人亡,此时满腔愤怒,一心报仇。他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扒出来,鞭尸三百!

楚平王纵然不是什么好君主,楚人许多并不支持他,但他毕竟是楚国的先君。受到如此凌辱,使得楚国人心愤慨。

这还不算,吴王君臣在声色犬马间,原本团结的团队也出现了深深的裂痕。

吴王的弟弟夫慨与吴王的儿子公子山为了争夺楚军统帅的宅邸,相持不下、争执不休,险些形成带兵互相攻击的局面!

烽火起四方

原本,楚国政治不清明,贵族之间矛盾重重,人民多不爱楚王。但遇到这样的凌辱,都放下内部矛盾,团结一致,开始袭击吴军。

楚国大夫无一人降吴,申包胥更是大哭七日,请来了秦国出兵相助。

申包胥哭秦廷。楚赖忠臣,得以不亡。

楚国国内的军民也纷纷袭击吴军,将吴军拉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此时,越国趁吴军主力陷入楚地不可自拔。也出兵袭击吴国,趁虚而入,进展顺利,甚至掳走了吴国太子。

连遭挫折,又生内乱,被迫东归

吴王阖闾分兵回国攻击越军,又以夫慨为先锋,对抗秦楚联军。

夫慨初战不礼,吴王阖闾斥责夫慨,使得原本因争夺宅邸之事以心生怨恨的夫慨愤愤不平。

此时,夫慨见秦楚联军势大,吴军连遭挫折,而吴王阖闾久在楚国无东归之意,便趁机跑回了吴国,自立为吴王!

三站破楚,夫慨之功不让孙武、伍子胥。这样的良将最终在内讧后投到死敌帐下,令人唏嘘。

阖闾只得带兵回国,镇压夫慨的叛乱。

留在楚地的吴军余部无力抵抗秦楚联军,节节败退。楚昭王还郢复国。

吴国方面,阖闾回到吴地后,击败夫慨。战败的夫慨居然投奔楚国!

霸权得保,良机已逝

题中所说的吴楚争霸吴国大败,是不客观的。

吴王回国后,派夫差进攻楚国,再次大败楚军。楚国甚至被迫迁都避吴国兵锋。

而在吴王夫差即位后,击败越国,争霸中原。可以说,在越王勾践灭吴之前,吴国依然长期保持了霸主地位。

夫差似乎没有吸取父亲的教训,霸业有成后依然声色犬马,终究亡国身死。

可是,如果当时吴国君臣能理智一些,励精图治,消化消化破楚之战战果,吴国原本应该可以在天下诸侯中,取得难以想像的优势!

胜而骄,忘乎所以,阖闾、夫差父子都是这样的品格,最终葬送了霸业,也葬送了吴国。

手握霸主之威,坐拥旷世良才。一旦胜而骄,放纵自我,依然避免不了失败。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五月,越王允常死去,吴王阖闾积多年的怨愤,乘丧起兵伐越。越嗣王勾践率兵抵御,双方在槜(zuì,音醉)李(今浙江嘉兴县西)摆开战场。勾践见吴军阵势严整,命令敢死队冲锋,为吴军擒获。再次组织敢死队冲锋,又为吴军所擒,而吴军阵势仍然岿然不动。勾践见二次冲锋不能成功,另派罪人排成三列,各持剑注于颈上,走到吴军阵前说,现在吴、越二君交兵,臣等违犯了军令,在君的队列前面行为不果敢,不敢逃避刑罚,谨敢自首而死,于是都自刎而死。吴军注目观看,惊骇不已。勾践抓住机会,突然进攻,大败吴军。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攻击吴王阖庐,斩落他的脚趾。阖庐身受重伤,在败退途中,死在陉地,距槜李仅七华里。阖庐临终命其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

槜李之战,虽然以吴败越胜告终,但当时吴国领土广大,兵强马壮,实力远超过越国,越并不是吴国的对手。然而,越却战胜了吴国,这就教育了吴国的执政者,要争霸中原,必先灭掉越国,以扫除后顾之忧。

吴国失败在于阖闾轻敌所致。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但当时的吴军显然没能做到这点,在攻破郢都后,吴国没有去安定民心,反而实施令人发指的暴行,夫概与公子山为争夺囊瓦之宫几乎动武,楚国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遭受了巨大的苦难,而对楚平王有著杀父杀兄之仇的伍子胥内心中的理智早已被复仇的怒火冲撒,为了报仇他对楚平王掘墓鞭尸,怂恿吴王阖闾焚毁楚国宗庙,搬走了楚国的宝器典章,虽然孙武进行劝诫,但并未被听取。这种种行为都激起了楚国人民的反抗,楚国从上至下一致对外,展开了反抗吴人侵略与破坏的斗争。楚国大夫申包胥在秦国痛哭七天七夜,打动秦哀公,秦国发兵救楚,而越国也乘吴国国内空虚,进攻吴国后方。在经过数次失败后,夫概也回国自立为王,吴国内讧。最终吴军遭到接连惨败,无法在楚国继续支撑下去,只能撤军回国。

回看这场战争,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的指挥,在前期取得了巨大胜利的吴军最终失败,这是因为吴国体量较小,不可能吞下楚国这么个庞然大物、遭到楚、秦、越等国的反攻与打击,腹背受敌、吴国内部不和这些原因存在,但还是由于这场战争是一场惊夺性的非正义战争,给楚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整个楚国同仇敌忾,对抗吴国入侵。因此即使吴军有孙武、伍子胥这样的杰出的军事家在指挥,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而楚国在国都沦陷后全国军民奋起反击,形成了军民团结、上下一致,共同抗击敌人的局面,无疑是一场反掠夺与凌辱的正义自卫战,最终获得成功。


孤军深入,夫概叛乱,越国背后突袭,楚秦联军大兵压境等多种不利因素,即使个人能力再强面临这样的局面恐怕也无力挽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