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先勝後敗,主要是二個原因。一,各國諸侯的態度。春秋末,雖已將尊王攘夷變為兼併,但諸侯不會看視一國兼並另一國對自己不利。吳後敗,主要是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請了秦國救兵。本來吳攻楚就是楚強吳弱,楚國力和兵力比吳強的多,只是由於子胥和孫武能力強,才以區區三萬人攻入郢都。秦一出兵,吳國孤立,兵又少,不得不退兵。二,掘墓鞭屍泄恨過頭,喪失民心,遭到楚國百姓的普遍反對,吳兵本來就少,並有越國後顧之憂,從上到下,已無戰心,所以,先勝後敗。不過,伍子胥個人,已遂其志。


吳楚之戰,吳國起兵後,千里奔襲,打敗楚軍後,就在楚國宮廷內部逍遙自在,停滯不前。沒有聽從孫武的勸告,沒有發揮「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反而在楚宮是:此樂間不思吳了。而伍子胥則忙著報仇雪恨,將前任楚王挫骨揚灰去了。最終在申包胥七天七夜哭秦師助攻後,遭遇敗北。而夫概國內反叛稱王,只能讓吳王闔閭會師平叛了。

研究整個作戰過程我們就會發現:孫武在前期戰爭過程中,作為大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攻入楚國都城後,孫武的作用就逐漸降低了。

首先,吳國以夫概為首的將士在楚宮尋歡作樂,擾亂楚國宮室,而吳王闔閭也在楚國後宮美人中流連忘返。作為先鋒主將的夫概和吳王闔閭,這兄弟倆,是孫武所無法管控的。

其次,伍子胥作為吳王闔閭最重要的近臣,因為和楚國的深仇大恨(前任楚王曾將伍子胥一家滅門,所以伍子胥將死去的楚王挫骨揚灰),放縱慫恿吳人在楚地胡作非為。還慫恿吳王闔閭焚毀楚國宗廟,搬走楚國寶器典章。孫武苦勸都無法阻止伍子胥的滔天怒火。

所以夫概伍子胥和吳王闔閭在楚宮的所作所為,激起了楚國的拚死抵抗,纔有了申包胥七天七夜哀秦師助戰。

而最後夫概的叛亂,讓吳王闔閭只能撤兵了。

但有些人將吳國最後的撤兵失敗歸咎於孫武也不過紙上談兵,是非常不公正的,有嘩眾取寵之嫌。前期採用孫武的正確方針路線,吳國取得了良好的戰果,後期形勢,已經不在孫武的管控範圍之內了,如有孫武再生,恐怕也會說:因伍子胥瘋狂報仇,引起楚人拚死抵抗導致的失敗關我什麼事情呢,不要亂扣帽子好不好呢?

所以,此戰之後,孫武也心灰意冷,離開了吳國廟堂。消失在人們視野,估計再去隱居去了。

而伍子胥繼續在吳國廟堂,不知進退。最終因為進諫被新的吳王夫差殺死。還要夫差把他的眼睛掛在城門樓上看吳國的下場,也算是無法善終了。


當仇恨矇蔽雙眼,勝利沖昏頭腦時,即使有「貴人相助」,也避免不了失敗。

仇恨矇蔽雙眼,勝利沖昏頭腦

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等名將的支持下,三戰拔郢,一舉破楚。

由於楚昭王敗得太快,楚王走得急,後宮佳麗、宮室財寶,全部留了下來。

這下,吳王君臣可樂開了花。吳王闔閭住進楚國王宮,霸佔楚國后妃;吳國大夫住進楚國大夫宅邸,霸佔楚國大夫的姬妾。不光如此,吳王也沒忘了一起奮鬥的兄弟,他讓吳軍「以班處宮」,肆意侮辱楚國宮女及楚大夫女眷。

吳國君臣破楚後,荒淫無道,激起楚人憤怒。

吳軍更是焚燒楚國糧庫,毀掉「九龍之鐘」,姦淫擄掠,無所不為。

一時間,郢成了天間地獄。

伍子胥更是激怒了全體楚民。伍子胥當年被楚王弄得家破人亡,此時滿腔憤怒,一心報仇。他把楚平王的屍體從墳墓裏扒出來,鞭屍三百!

楚平王縱然不是什麼好君主,楚人許多並不支持他,但他畢竟是楚國的先君。受到如此凌辱,使得楚國人心憤慨。

這還不算,吳王君臣在聲色犬馬間,原本團結的團隊也出現了深深的裂痕。

吳王的弟弟夫慨與吳王的兒子公子山為了爭奪楚軍統帥的宅邸,相持不下、爭執不休,險些形成帶兵互相攻擊的局面!

烽火起四方

原本,楚國政治不清明,貴族之間矛盾重重,人民多不愛楚王。但遇到這樣的凌辱,都放下內部矛盾,團結一致,開始襲擊吳軍。

楚國大夫無一人降吳,申包胥更是大哭七日,請來了秦國出兵相助。

申包胥哭秦廷。楚賴忠臣,得以不亡。

楚國國內的軍民也紛紛襲擊吳軍,將吳軍拉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此時,越國趁吳軍主力陷入楚地不可自拔。也出兵襲擊吳國,趁虛而入,進展順利,甚至擄走了吳國太子。

連遭挫折,又生內亂,被迫東歸

吳王闔閭分兵回國攻擊越軍,又以夫慨為先鋒,對抗秦楚聯軍。

夫慨初戰不禮,吳王闔閭斥責夫慨,使得原本因爭奪宅邸之事以心生怨恨的夫慨憤憤不平。

此時,夫慨見秦楚聯軍勢大,吳軍連遭挫折,而吳王闔閭久在楚國無東歸之意,便趁機跑回了吳國,自立為吳王!

三站破楚,夫慨之功不讓孫武、伍子胥。這樣的良將最終在內訌後投到死敵帳下,令人唏噓。

闔閭只得帶兵回國,鎮壓夫慨的叛亂。

留在楚地的吳軍餘部無力抵抗秦楚聯軍,節節敗退。楚昭王還郢復國。

吳國方面,闔閭回到吳地後,擊敗夫慨。戰敗的夫慨居然投奔楚國!

霸權得保,良機已逝

題中所說的吳楚爭霸吳國大敗,是不客觀的。

吳王回國後,派夫差進攻楚國,再次大敗楚軍。楚國甚至被迫遷都避吳國兵鋒。

而在吳王夫差即位後,擊敗越國,爭霸中原。可以說,在越王勾踐滅吳之前,吳國依然長期保持了霸主地位。

夫差似乎沒有吸取父親的教訓,霸業有成後依然聲色犬馬,終究亡國身死。

可是,如果當時吳國君臣能理智一些,勵精圖治,消化消化破楚之戰戰果,吳國原本應該可以在天下諸侯中,取得難以想像的優勢!

勝而驕,忘乎所以,闔閭、夫差父子都是這樣的品格,最終葬送了霸業,也葬送了吳國。

手握霸主之威,坐擁曠世良才。一旦勝而驕,放縱自我,依然避免不了失敗。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五月,越王允常死去,吳王闔閭積多年的怨憤,乘喪起兵伐越。越嗣王勾踐率兵抵禦,雙方在槜(zuì,音醉)李(今浙江嘉興縣西)擺開戰場。勾踐見吳軍陣勢嚴整,命令敢死隊衝鋒,為吳軍擒獲。再次組織敢死隊衝鋒,又為吳軍所擒,而吳軍陣勢仍然巋然不動。勾踐見二次衝鋒不能成功,另派罪人排成三列,各持劍注於頸上,走到吳軍陣前說,現在吳、越二君交兵,臣等違犯了軍令,在君的隊列前面行為不果敢,不敢逃避刑罰,謹敢自首而死,於是都自刎而死。吳軍注目觀看,驚駭不已。勾踐抓住機會,突然進攻,大敗吳軍。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攻擊吳王闔廬,斬落他的腳趾。闔廬身受重傷,在敗退途中,死在陘地,距槜李僅七華裏。闔廬臨終命其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記越國的仇恨。

槜李之戰,雖然以吳敗越勝告終,但當時吳國領土廣大,兵強馬壯,實力遠超過越國,越並不是吳國的對手。然而,越卻戰勝了吳國,這就教育了吳國的執政者,要爭霸中原,必先滅掉越國,以掃除後顧之憂。

吳國失敗在於闔閭輕敵所致。


《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但當時的吳軍顯然沒能做到這點,在攻破郢都後,吳國沒有去安定民心,反而實施令人髮指的暴行,夫概與公子山為爭奪囊瓦之宮幾乎動武,楚國上至貴族下至百姓都遭受了巨大的苦難,而對楚平王有著殺父殺兄之仇的伍子胥內心中的理智早已被複仇的怒火沖撒,為了報仇他對楚平王掘墓鞭屍,慫恿吳王闔閭焚毀楚國宗廟,搬走了楚國的寶器典章,雖然孫武進行勸誡,但並未被聽取。這種種行為都激起了楚國人民的反抗,楚國從上至下一致對外,展開了反抗吳人侵略與破壞的鬥爭。楚國大夫申包胥在秦國痛哭七天七夜,打動秦哀公,秦國發兵救楚,而越國也乘吳國國內空虛,進攻吳國後方。在經過數次失敗後,夫概也回國自立為王,吳國內訌。最終吳軍遭到接連慘敗,無法在楚國繼續支撐下去,只能撤軍回國。

回看這場戰爭,吳楚之戰中擁有孫武、伍子胥的指揮,在前期取得了巨大勝利的吳軍最終失敗,這是因為吳國體量較小,不可能吞下楚國這麼個龐然大物、遭到楚、秦、越等國的反攻與打擊,腹背受敵、吳國內部不和這些原因存在,但還是由於這場戰爭是一場驚奪性的非正義戰爭,給楚國人民帶來巨大痛苦,整個楚國同仇敵愾,對抗吳國入侵。因此即使吳軍有孫武、伍子胥這樣的傑出的軍事家在指揮,也無法避免失敗的命運,而楚國在國都淪陷後全國軍民奮起反擊,形成了軍民團結、上下一致,共同抗擊敵人的局面,無疑是一場反掠奪與凌辱的正義自衛戰,最終獲得成功。


孤軍深入,夫概叛亂,越國背後突襲,楚秦聯軍大兵壓境等多種不利因素,即使個人能力再強面臨這樣的局面恐怕也無力挽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