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米曹说事为您倾心倾力解答每一条问题。

清朝入关之后,对于自己的统治并不信任,一直担心中原地区守不住,就返回东北老家。清朝高层严禁中原地区的百姓进入东北地区,所以说,当时东北地区的人口非常少,多是一些少数民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东北地区没有总督、巡抚这样的行政官员,只有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这3位将军是各自辖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这三位将军中盛京将军管辖区域远离外兴安岭,我们这里就先不提了,我们著重来看看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东北地区只有八旗兵,而没有绿营兵,因为黑龙江地区的人口稀少,加之清朝中前期,东北外部压力很小,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军队,所以黑龙江将军手下只有4000多八旗兵,也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万兵力。而吉林将军管辖的兵力也差不多。由于辖区辽阔,当时的黑龙江省比现在的黑龙江大两倍以上。由此可见,清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管理是非常松散,由于没有行政官员,有什么事情根本无法及时反应,比如沙俄占领雅克萨地区的情况,黑龙江将军本身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反击。在雅克萨战役中,清政府专门从福建调动了500名藤甲兵来帮助对付沙俄的火器。但是到了清朝的末期,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鉴于沙俄和日本都对东北虎视眈眈,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加强了东北地区的军队数量。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帐下都有将近2万军队。

虽然清朝一直在东北驻军不多,但是从总体来看,相对于其他地区武装力量而言,清前期东北地区官兵的战斗力较强。在对内外战争中,东北军队为清廷所倚重。如乾隆十三年(1748)黑龙江副都统黑雅图所言「打牲索伦等处兵丁,人甚壮健,枪箭敏捷,惯走山林,颇耐劳苦……临战甚属得力,且伊等行路甚属简便,旷野之地,插木为栅,随便即可栖止」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二十三日上谕「今进剿金川,绿营兵丁甚不得力,著寄信与富椿、傅玉等选派黑龙江兵一千名,索伦兵五百名,本城兵五百名,速行束装,每五百名作为一起起程。 清廷对东北官兵的依赖可见一斑。 迨至嘉庆朝,东北官兵战斗力依然较强。如嘉庆四年(1799)清帝所言「满洲及东三省官兵,素性趫健,勇于赴敌」。至于东北各省官兵战斗力状况及其背后原因,嘉庆帝曾做如下剖析:「东三省旗人以弓马为本务,每日勤加演习及捕打牲畜,兵力自臻骁健。设与汉人相处,必致沾染气习,渐流懦弱。今黑龙江之兵胜于吉林,而吉林又较胜于奉天」。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清朝早中期在外兴安岭边境上的驻军一直不多,兵力最也就维持在一千至两千人左右,到清末期才有所增加。

想要了解更多的军事知识,请关注我,欢迎随时沟通交流。


清朝在外兴安岭基本没有成建制的驻军。原因主要有两个。

1 离龙兴之地很近。清朝一向视东北为祖宗之地,严禁移民。是皇帝们祭祀祖宗的地方,也是关押犯人的地区。所以没有特别多的军事存在,设了一个黑龙江将军,但也就1500人左右的兵力。

2 国土观念模糊。清朝建立后,在处理边境领土时,大部分是以习俗、地形等大致划分一下。不仅仅外东北,包括巴尔克什湖、中亚的边境都是如此。所以在《尼布楚条约》和《布连斯奇条约》都是大概划了一下,让俄国占尽了便宜。


黑龙江将军辖下大概有一万兵力可以调动,除分布在各地区的兵力之外,清朝对东北的管理并不重视,我认为外兴安岭以南的驻防兵力大概2000人员,不喜勿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