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位极人臣,除了没有做到丞相,李蔡做到了。悲剧就是被卫青以莫须有迷路之罪逼死。随后又是卫青造成大汉双璧李敢,霍去病之死。李陵也是因为公孙敖诬陷而不能归汉。

李广的功勋,在整个西汉,妥妥排在前列,李广是汉文帝口谕亲封的无冕万户侯,西汉一共才几个万户侯,如果去除水分最大的卫青,万户侯就更是屈指可数。李广历经三朝,单单文帝一朝的功勋,文帝说万户侯都不够封。

李广经常以少胜多,是万户侯里最能打仗的,也是西汉诸将中能力最强的,李广不仅擅长游击战,大军团作战,也是他的强项。

先说游击战。史记中记载了李广在陇西大败老上单于的十几万大军,史记中没有详细记载过程,但是从李陵的成名战就能略窥一二。李陵只有5千步兵,面对8万以上的匈奴骑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对敌心理战,消灭了一万多匈奴骑兵,如果不是叛徒出卖,李陵就会带著4千多人,全身而退。 这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李广在陇西的作战也是这样的神奇之战。根据汉文帝时名臣晁错的上疏《言兵事疏》记载,李广以小吏的身份(这一年李广10几岁,刚刚从军,从底层做起),带领陇西部分地方部队,以及陇西子弟,大败老上单于,「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从甘泉宫胜利而回的老上单于,万万没想到,汉文帝的十几万骑兵车兵部队,奈何不了他,却会惨败在一个无名小卒手里,更可怕的是,他的十几万大军是败给了几千「乌合之众」。 从此以后,这个小卒的名字,一直是匈奴军的梦魇,这个名字是属于让匈奴最最敬畏的战神!------李广!

史记记载,老上单于不甘心失败,随后几年又多次大举入侵陇西,都被李广带领陇西子弟和公孙浑邪的数千义渠胡兵击败。即便有了义渠兵,李广这支队伍也不超过万人。匈奴军损失惨重,到军臣单于继位,只拿的出6万骑兵,而且不敢从陇西入侵。

这样的战绩和能力,即便是韩信,灌婴等人都没有做到。难怪汉文帝忍不住封李广为无冕的万户侯,不过文帝手头紧,只给高祖老臣封侯,所以李广仅仅是口头的万户侯。 到了景帝,又得从头开始计算,而景帝也是以封高祖老臣为主,另外对民族代表也会破例封侯,比如公孙浑邪(公孙贺的父亲)。

再说大军团作战能力。汉景帝时期,在李广等人的连续打击下,匈奴实力已经大减,不得不与七国联合以自救,大汉本来要主动远击匈奴,但是因为七国之乱,也需要休养生息,于是汉匈出现了一段较为安定的时期。在七国之乱中,周亚夫率大军却不救梁王,有人说是景帝授意周亚夫见死不救,消耗梁国军队的意思有,借机害死刘武却只会是周亚夫一厢情愿,景帝和刘武兄弟情深 ,自始至终没有亏待刘武。梁王的将领是韩安国,面对众多叛军有些撑不住了,周亚夫不肯救援,于是梁王把宝押在战神李广身上,授临时将印,让李广指挥梁国军队,一举击败叛军。虽然是以少胜多,但的确是大兵团作战。 漠北之战霍去病5万胜10万一仗,几乎是此战翻版,只不过主角从李广换成了李广的儿子李敢。

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武帝喜欢用外戚,所以李广主要负责挑重担,带著小部队为卫青霍去病吸引匈奴主力,这种啃骨头的活儿,武帝诸将中也只有李广有这个能力做到。卫青霍去病则得到汉武帝的全力支持,部队资源要多少给多少。尤其是卫青,只两次战役就损失士马30万,尽管主要面对的是杂牌军,卫青的损失却是匈奴的数倍,同样资源,如果换成李广李敢李息领兵,匈奴军早就被灭了,也不会损失这么多士马,还有无法计数的资源。


人生没有悲喜只有过程,人的成就源于能力,定于选择,终于性格。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代人的悲剧,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要素:性格。

不屈、无功难封侯—李广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勇将擅长射箭,其人手臂比常人长,属于天赋异禀。

但其指挥才能一般,且政治立场模糊,七国之乱中接受梁王刘武的赏赐触怒汉景帝。其治军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卒均可以效死命。

但是在指挥部队的能力上,李广却很少有能拿得上台面的战绩,倒是被俘虏后凭借自己的随机应变和骑射之能逃脱的记录。最后李广因为迷路耽误了汇合的时间因而被斥责,李广感到面上无光,说道自己不能接受被文笔小吏所侮辱,因此自杀而亡。被误杀的李敢,被殴打的卫青

李敢是李广之子,继承了李家人臂长,善于骑马射箭的能力。但是最出名的两件事却和战绩无关,其中一件就是殴打大将军卫青,因为对父亲之死不满,对大将军卫青怀恨在心,因此将卫青几乎殴打致死。卫青有气度有大量,念在李敢丧父心痛,不与他一般计较。

可是霍去病却没打算放过李敢,借围猎之机误杀了李敢,大家众口一词都说李敢之死是误伤,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却记录李敢为霍去病所射杀。任重难负,有国难归—李陵

李陵背负了复兴家族荣誉的责任,因此主动请命出击,被匈奴重兵围困,多次打退了匈奴的进攻。但是最后由于叛徒的出卖,和弓箭用尽而投降匈奴,属于情非得已。

汉武帝震怒,将李家满门全部斩杀,彻底断绝了李陵回归大汉的希望。李陵从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苏武出使匈奴时,李陵说道投降匈奴情非得已,但是自己回归大汉的路已经被断绝了,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三代人一个自杀,一个被杀,一个投降,如果说李家一门悲剧的话,我看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成于能力,败于性格」。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你所说的悲剧是指什么悲剧呢?李广未封侯,李敢为父死,李陵降匈奴?

李广将军死于战场,算是死的其所的,说李广未封侯的是因为不得重用的,这是谣言的。李广与士兵同感共苦是真的,但是汉朝是军功累计的,李广军功累计不足以封侯的,汉武帝时期讲究是战损比,即杀死地方和我方的比例,李广在武帝时期征战从无全胜的,小胜也是惨胜的,战损比很高,只有劳苦,并无功高的,不足以封侯的。

李敢是情绪失控招致身死的,这个死虽然有爱父的一面,多半归于情绪失控自取的,打伤的是卫青,是皇亲贵勋,而且卫青作战讲究的全局,不能因为一人之死就罪责统帅的。

李陵更谈不上悲剧了,在汉时期武帝宠幸李夫人,李陵是无法得志的,带兵五千战斗到只身一人投降的,并不是懦弱而降,自杀而死才算悲剧的。何况后来汉武帝屠戮他的家族,更无需愚忠于汉武帝。在匈奴被尊为上宾,并无悲剧,只是他不能归于汉土算悲剧吧。


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到死却未封侯,年老的李广在汉武帝一手策划的漠北决战之中,因绕道而军中缺少向导,以致迷路,不愿忍受刀笔吏之辱的李广拔剑自尽。李广死时,长子李当户和次子李椒均已死,只有幼子李敢在霍去病麾下效力。听闻父亲死讯,认为是卫青故意调离李广,因此打伤了卫青,但身为卫青外甥的霍去病为报仇,在甘泉宫狩猎之中射杀了李敢。而霍去病却未受到任何处罚。

李广长孙李陵,又是李当户的遗腹子,出生将门世家的他,自小善骑射。天汉二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10月,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为主帅李利分兵遇到匈奴单于8万骑兵作战,连战8天8夜,战败被围,投降匈奴。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汉朝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司马迁与李陵交好,上疏为李陵求情,武帝认为司马迁诬罔,是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汉匈和亲,李陵少时同僚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李陵回国,李陵"恐再辱",拒绝回大汉,遂于前74年老死匈奴。


先说李广。李广难封是他自己作。本来平定七国之乱他有功劳可以封侯,可是偏偏擅自接受梁王将军印,因此不得封侯。后来防守匈奴,没有指挥杀敌过千的记录所以按律不能封侯。后来汉武帝主动出击,几次给他机会,但无一不是败绩,还搞过全军覆没,按律当斩,用赎金赎罪。有人说全军覆没是因为他名气大匈奴专打他。那请问他的斥候探马用好了没有?为什么没有及时侦查到敌军情况?如果侦查到了为什么不及时撤退?所以说李广不封侯才是应该的。至于后面迷路失期,按律也当斩,自己自杀只不过体面一点儿而已。

李敢,殴打上官差点儿打死。按汉律,因公事殴打上级都要刺配流放,他因私愤殴打大将军,怎么也得免官受杖坐牢,霍去病杀死他是不对,但他殴打大将军就对了?

李陵,夸海口率军轻敌冒进,失败后投降,现在眼光看起来好像情有可原。但是按汉律,皆要(腰)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所以汉武帝按汉律行事并无过错,司马迁枉顾国法被阉了也是活该!


汉武帝偏袒小舅子


李广一生戎马但终未得封侯,漠北一战迷路失期,不愿再对刀笔之吏,故挥剑自刎。

李敢因父亲李广自杀一事怨恨并击伤大将军卫青。卫青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在狩猎时用弓箭射杀李敢。

李陵不愿做贰师将军的运输队,故领精兵5000深入匈奴腹地而兵败被俘。武帝误以为其被俘投降,故杀其全家。

以上便是李广、李敢和李陵的三代悲剧。

原因很多,大体可以归纳如下三点:

一是汉武帝这个最高主宰的性格缺陷:爱而贵其生、憎而致其死。非独李世三代如此悲剧。武帝朝的文臣武将,简直就是悲剧与冤案的血泪史。主父偃、张汤、庄青翟、朱买臣,等等这些列传人物,有几个能得善终的。没办法,谁让他们摊上汉武帝这么个皇帝。甚至,汉武帝的皇后、太子,都不能得以善终。不能如履薄冰如公孙弘等,其结果都不会太好。

二是李世三代的关系网太过单薄。李广未能封侯,没有哪个权臣为他向武帝美言。李敢被霍去病射死了,也就射死了,谁敢去穷追案情。而李陵兵败被俘,整个朝堂也就司马迁说了两句公道话,结果还被处以宫刑。专注于武功而没能经营足够的人脉,其结果就是事到临头,而帮手太少了。

三是秦汉丈夫皆是争心壮怀而血气刚直。李广说自杀就自杀;李敢当真也就不畏权贵,说击伤大将军就击伤大将军;而霍去病则更是剽悍非常,九卿高官的郎中令李敢说给射死就给射死。所有这些人做事,都不带捉摸后果的,你情商低、我比你情商还低。

四是汉承秦制而刑罚酷烈,朝堂斗争便是激烈非常。所以,但有风头便是腰斩弃市或族灭族杀。颜异因腹诽而罪死,张汤因给吏按摩而死,河东太守因没料到汉武帝突然而至而吓得自杀,陇西太守因为没给天子从官安排饮食也自杀谢罪了。还有主父偃与齐王、赵王的斗争,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的斗争,以及那么多诸侯王,动辄族灭,再动一下就是上万人被处死流放。在如此激烈非常的情况下,李氏的悲剧当真不算什么。


转载

捍卫江山如画之佳作

9天前

要我简单的说,就是汉武帝宠幸外戚与错误判断匈奴实力所导致的结果,你们会发现李家三代悲剧全与外戚有关,李家三代人都一样,勇力过人,可是政治头脑简单,想与外戚争乳酪,好吧,你想动,你就去干最难的活。可以看看李家三代人的带兵条件与外戚带兵条件,非外戚带兵几千,一万。外戚带兵10万。汉朝讲军功制,什么是军功制,简单讲军功=(斩首数—自身战损)>2000,这2000人头就是你的军功,并且还有附加条件自身战损不能超过十分之三,超过十分之三不予封侯。如果超过十分之七战败就是死罪,打赢就是不赏不罚。部队少的将领就比较悲催,因为战损必须少,还要能把人头带回来,面对数十倍的敌人,你战损能小吗?人头你带的回来吗。其实并不是李广这种下场,很多非外戚都是这种下场。军功制的缺陷就是兵力的多少。

而初期汉武帝错误的估计了匈奴的实力,以为对打就行,喜欢了解历史的可以去研究一下,汉武帝总是一万一万这么出击,后来发现,效果不明显,然后就采用了疑兵炮灰战术,而主力就是卫青。后来我们经常看到卫青又大胜了,而忽略了谁在那里当炮灰,这种战术很实用,只是倒霉了那些当炮灰的人,而李广就是这些战术的试验品,这也是导致他悲剧的一个原因,李陵又是这个下场。

汉武帝宠幸外戚是不争的事实,这点,资治通鉴也批判过,下文讲。

很多人说李广战绩,但是没人说李广从来都是以少打多,霍去病同学在河西杀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匈奴真正的主力左贤王4万在哪里?李广用4000人在那扛著呢,面对自己十倍的敌人。你看卫青何时有这种局面?汉武帝有让卫青带1万4千人去干左贤王四万吗?没有这种局面。外戚,动不动就是10万,以多打少。即使以多打少,外戚战损七八万,十余万,汉武帝都选择性失明,比如卫青定襄二战斩首1.9万,可是战损十余万(平准书)。比如李广利10万战损8万,汉武帝说没有功劳有苦劳,封。再比如霍去病战损过十分之七,依然封侯,这些不罚与封赏全部凌驾汉律之上。而非外戚这些人死个几千就是死罪,也不光是李广这样,苏建也这样。李广每次都问,为什么不如他的都封侯了,自己没有?李广不懂,可是别人懂啊。这是政治利益团体,你不是我们这一派的,当然你要干最烂的活,就像公孙贺非常懂,只要抱卫青大腿,他就能封侯。谁都知道,谁干死单于就是千年奇功,为什么漠北大战人家卫青带公孙敖公孙贺曹襄,全是自己嫡系外加精锐直接迎战单于,而让赵食其和李广这一派走右路,这个都看不懂吗?这是政治利益安排。

有人觉得司马迁偏心,或者司马迁受了宫刑心里扭曲,我觉得恰恰相反,司马迁最真实,但是他也是很痛苦的,因为外戚这些事上升到了国家荣誉层面,与匈奴的战争,民众情绪动荡,官方不允许他记录不好的事情,自己的荣誉感也不允许。所以他很痛苦。有些事只能草草记载,比如漠北大战只记录数万。请问,数万是多少?司马迁没有讲,只能侧面描写出征14万匹马,回来3万。

卫青的好朋友宁乘,会对卫青说:「将军所以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对于汉武帝使李广利对匈奴用兵一事,提出批判:「武帝欲侯宠姬李氏,而使广利将兵伐宛,其意以为非有功不侯,不欲负高帝之约也。夫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为不择贤愚而授之,欲徼幸咫尺之功,借以为名而私其所爱,不若无功而侯之为愈也。然则武帝有见于封国,无见于置将;谓之能守先帝之约,臣曰过矣。」

汉武帝这种做法是经常性的,宠幸谁家就给谁家恩宠,怎么给如何给,司马迁懂,历代文人也都当过大官也非常懂体系,所以他们看不起外戚,李广三代的悲剧也于此。

只有我们只看表面,看的单纯,不曾深追内幕与社会深层意义。看历史就是避免古人的悲剧,所以,不要觉得资格老就是自视甚高,得罪领导,更不要得罪领导亲戚,学学卫青,不显山不露水,这种领导更喜欢。

现在很多人嘲笑李广,孰不知,自己就是那个体系制度下失败的李广。


要我简单的说,就是汉武帝宠幸外戚与错误判断匈奴实力所导致的结果,你们会发现李家三代悲剧全与外戚有关,李家三代人都一样,勇力过人,可是政治头脑简单,想与外戚争乳酪,好吧,你想动,你就去干最难的活。可以看看李家三代人的带兵条件与外戚带兵条件,非外戚带兵几千,一万。外戚带兵10万。汉朝讲军功制,什么是军功制,简单讲军功=(斩首数—自身战损)>2000,这2000人头就是你的军功,并且还有附加条件自身战损不能超过十分之三,超过十分之三不予封侯。如果超过十分之七战败就是死罪,打赢就是不赏不罚。部队少的将领就比较悲催,因为战损必须少,还要能把人头带回来,面对数十倍的敌人,你战损能小吗?人头你带的回来吗。其实并不是李广这种下场,很多非外戚都是这种下场。军功制的缺陷就是兵力的多少。

而初期汉武帝错误的估计了匈奴的实力,以为对打就行,喜欢了解历史的可以去研究一下,汉武帝总是一万一万这么出击,后来发现,效果不明显,然后就采用了疑兵炮灰战术,而主力就是卫青。后来我们经常看到卫青又大胜了,而忽略了谁在那里当炮灰,这种战术很实用,只是倒霉了那些当炮灰的人,而李广就是这些战术的试验品,这也是导致他悲剧的一个原因,李陵又是这个下场。

汉武帝宠幸外戚是不争的事实,这点,资治通鉴也批判过,下文讲。

很多人说李广战绩,但是没人说李广从来都是以少打多,霍去病同学在河西杀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匈奴真正的主力左贤王4万在哪里?李广用4000人在那扛著呢,面对自己十倍的敌人。你看卫青何时有这种局面?汉武帝有让卫青带1万4千人去干左贤王四万吗?没有这种局面。外戚,动不动就是10万,以多打少。即使以多打少,外戚战损七八万,十余万,汉武帝都选择性失明,比如卫青定襄二战斩首1.9万,可是战损十余万(平准书)。比如李广利10万战损8万,汉武帝说没有功劳有苦劳,封。再比如霍去病战损过十分之七,依然封侯,这些不罚与封赏全部凌驾汉律之上。而非外戚这些人死个几千就是死罪,也不光是李广这样,苏建也这样。李广每次都问,为什么不如他的都封侯了,自己没有?李广不懂,可是别人懂啊。这是政治利益团体,你不是我们这一派的,当然你要干最烂的活,就像公孙贺非常懂,只要抱卫青大腿,他就能封侯。谁都知道,谁干死单于就是千年奇功,为什么漠北大战人家卫青带公孙敖公孙贺曹襄,全是自己嫡系外加精锐直接迎战单于,而让赵食其和李广这一派走右路,这个都看不懂吗?这是政治利益安排。

有人觉得司马迁偏心,或者司马迁受了宫刑心里扭曲,我觉得恰恰相反,司马迁最真实,但是他也是很痛苦的,因为外戚这些事上升到了国家荣誉层面,与匈奴的战争,民众情绪动荡,官方不允许他记录不好的事情,自己的荣誉感也不允许。所以他很痛苦。有些事只能草草记载,比如漠北大战只记录数万。请问,数万是多少?司马迁没有讲,只能侧面描写出征14万匹马,回来3万。

卫青的好朋友宁乘,会对卫青说:「将军所以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对于汉武帝使李广利对匈奴用兵一事,提出批判:「武帝欲侯宠姬李氏,而使广利将兵伐宛,其意以为非有功不侯,不欲负高帝之约也。夫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为不择贤愚而授之,欲徼幸咫尺之功,借以为名而私其所爱,不若无功而侯之为愈也。然则武帝有见于封国,无见于置将;谓之能守先帝之约,臣曰过矣。」

汉武帝这种做法是经常性的,宠幸谁家就给谁家恩宠,怎么给如何给,司马迁懂,历代文人也都当过大官也非常懂体系,所以他们看不起外戚,李广三代的悲剧也于此。

只有我们只看表面,看的单纯,不曾深追内幕与社会深层意义。看历史就是避免古人的悲剧,所以,不要觉得资格老就是自视甚高,得罪领导,更不要得罪领导亲戚,学学卫青,不显山不露水,这种领导更喜欢。

现在很多人嘲笑李广,孰不知,自己就是那个体系制度下失败的李广。


主要是功高震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