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位極人臣,除了沒有做到丞相,李蔡做到了。悲劇就是被衛青以莫須有迷路之罪逼死。隨後又是衛青造成大漢雙璧李敢,霍去病之死。李陵也是因為公孫敖誣陷而不能歸漢。

李廣的功勛,在整個西漢,妥妥排在前列,李廣是漢文帝口諭親封的無冕萬戶侯,西漢一共才幾個萬戶侯,如果去除水分最大的衛青,萬戶侯就更是屈指可數。李廣歷經三朝,單單文帝一朝的功勛,文帝說萬戶侯都不夠封。

李廣經常以少勝多,是萬戶侯裏最能打仗的,也是西漢諸將中能力最強的,李廣不僅擅長遊擊戰,大軍團作戰,也是他的強項。

先說遊擊戰。史記中記載了李廣在隴西大敗老上單於的十幾萬大軍,史記中沒有詳細記載過程,但是從李陵的成名戰就能略窺一二。李陵只有5千步兵,面對8萬以上的匈奴騎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對敵心理戰,消滅了一萬多匈奴騎兵,如果不是叛徒出賣,李陵就會帶著4千多人,全身而退。 這將是戰爭史上的奇蹟。

李廣在隴西的作戰也是這樣的神奇之戰。根據漢文帝時名臣晁錯的上疏《言兵事疏》記載,李廣以小吏的身份(這一年李廣10幾歲,剛剛從軍,從底層做起),帶領隴西部分地方部隊,以及隴西子弟,大敗老上單於,「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從甘泉宮勝利而回的老上單於,萬萬沒想到,漢文帝的十幾萬騎兵車兵部隊,奈何不了他,卻會慘敗在一個無名小卒手裡,更可怕的是,他的十幾萬大軍是敗給了幾千「烏合之眾」。 從此以後,這個小卒的名字,一直是匈奴軍的夢魘,這個名字是屬於讓匈奴最最敬畏的戰神!------李廣!

史記記載,老上單於不甘心失敗,隨後幾年又多次大舉入侵隴西,都被李廣帶領隴西子弟和公孫渾邪的數千義渠胡兵擊敗。即便有了義渠兵,李廣這支隊伍也不超過萬人。匈奴軍損失慘重,到軍臣單於繼位,只拿的出6萬騎兵,而且不敢從隴西入侵。

這樣的戰績和能力,即便是韓信,灌嬰等人都沒有做到。難怪漢文帝忍不住封李廣為無冕的萬戶侯,不過文帝手頭緊,只給高祖老臣封侯,所以李廣僅僅是口頭的萬戶侯。 到了景帝,又得從頭開始計算,而景帝也是以封高祖老臣為主,另外對民族代表也會破例封侯,比如公孫渾邪(公孫賀的父親)。

再說大軍團作戰能力。漢景帝時期,在李廣等人的連續打擊下,匈奴實力已經大減,不得不與七國聯合以自救,大漢本來要主動遠擊匈奴,但是因為七國之亂,也需要休養生息,於是漢匈出現了一段較為安定的時期。在七國之亂中,周亞夫率大軍卻不救梁王,有人說是景帝授意周亞夫見死不救,消耗梁國軍隊的意思有,藉機害死劉武卻只會是周亞夫一廂情願,景帝和劉武兄弟情深 ,自始至終沒有虧待劉武。梁王的將領是韓安國,面對眾多叛軍有些撐不住了,周亞夫不肯救援,於是梁王把寶押在戰神李廣身上,授臨時將印,讓李廣指揮梁國軍隊,一舉擊敗叛軍。雖然是以少勝多,但的確是大兵團作戰。 漠北之戰霍去病5萬勝10萬一仗,幾乎是此戰翻版,只不過主角從李廣換成了李廣的兒子李敢。

漢武帝時期,由於漢武帝喜歡用外戚,所以李廣主要負責挑重擔,帶著小部隊為衛青霍去病吸引匈奴主力,這種啃骨頭的活兒,武帝諸將中也只有李廣有這個能力做到。衛青霍去病則得到漢武帝的全力支持,部隊資源要多少給多少。尤其是衛青,只兩次戰役就損失士馬30萬,儘管主要面對的是雜牌軍,衛青的損失卻是匈奴的數倍,同樣資源,如果換成李廣李敢李息領兵,匈奴軍早就被滅了,也不會損失這麼多士馬,還有無法計數的資源。


人生沒有悲喜只有過程,人的成就源於能力,定於選擇,終於性格。李廣、李敢、李陵祖孫三代人的悲劇,有一個貫穿始終的要素:性格。

不屈、無功難封侯—李廣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李廣勇將擅長射箭,其人手臂比常人長,屬於天賦異稟。

但其指揮才能一般,且政治立場模糊,七國之亂中接受梁王劉武的賞賜觸怒漢景帝。其治軍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卒均可以效死命。

但是在指揮部隊的能力上,李廣卻很少有能拿得上檯面的戰績,倒是被俘虜後憑藉自己的隨機應變和騎射之能逃脫的記錄。最後李廣因為迷路耽誤了匯合的時間因而被斥責,李廣感到面上無光,說道自己不能接受被文筆小吏所侮辱,因此自殺而亡。被誤殺的李敢,被毆打的衛青

李敢是李廣之子,繼承了李家人臂長,善於騎馬射箭的能力。但是最出名的兩件事卻和戰績無關,其中一件就是毆打大將軍衛青,因為對父親之死不滿,對大將軍衛青懷恨在心,因此將衛青幾乎毆打致死。衛青有氣度有大量,念在李敢喪父心痛,不與他一般計較。

可是霍去病卻沒打算放過李敢,借圍獵之機誤殺了李敢,大家眾口一詞都說李敢之死是誤傷,但是司馬遷在《史記》裏卻記錄李敢為霍去病所射殺。任重難負,有國難歸—李陵

李陵背負了復興家族榮譽的責任,因此主動請命出擊,被匈奴重兵圍困,多次打退了匈奴的進攻。但是最後由於叛徒的出賣,和弓箭用盡而投降匈奴,屬於情非得已。

漢武帝震怒,將李家滿門全部斬殺,徹底斷絕了李陵回歸大漢的希望。李陵從假投降變成了真投降,蘇武出使匈奴時,李陵說道投降匈奴情非得已,但是自己回歸大漢的路已經被斷絕了,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三代人一個自殺,一個被殺,一個投降,如果說李家一門悲劇的話,我看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成於能力,敗於性格」。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你所說的悲劇是指什麼悲劇呢?李廣未封侯,李敢為父死,李陵降匈奴?

李廣將軍死於戰場,算是死的其所的,說李廣未封侯的是因為不得重用的,這是謠言的。李廣與士兵同感共苦是真的,但是漢朝是軍功累計的,李廣軍功累計不足以封侯的,漢武帝時期講究是戰損比,即殺死地方和我方的比例,李廣在武帝時期徵戰從無全勝的,小勝也是慘勝的,戰損比很高,只有勞苦,並無功高的,不足以封侯的。

李敢是情緒失控招致身死的,這個死雖然有愛父的一面,多半歸於情緒失控自取的,打傷的是衛青,是皇親貴勛,而且衛青作戰講究的全局,不能因為一人之死就罪責統帥的。

李陵更談不上悲劇了,在漢時期武帝寵幸李夫人,李陵是無法得志的,帶兵五千戰鬥到隻身一人投降的,並不是懦弱而降,自殺而死纔算悲劇的。何況後來漢武帝屠戮他的家族,更無需愚忠於漢武帝。在匈奴被尊為上賓,並無悲劇,只是他不能歸於漢土算悲劇吧。


飛將軍李廣,一生徵戰,到死卻未封侯,年老的李廣在漢武帝一手策劃的漠北決戰之中,因繞道而軍中缺少嚮導,以致迷路,不願忍受刀筆吏之辱的李廣拔劍自盡。李廣死時,長子李當戶和次子李椒均已死,只有幼子李敢在霍去病麾下效力。聽聞父親死訊,認為是衛青故意調離李廣,因此打傷了衛青,但身為衛青外甥的霍去病為報仇,在甘泉宮狩獵之中射殺了李敢。而霍去病卻未受到任何處罰。

李廣長孫李陵,又是李當戶的遺腹子,出生將門世家的他,自小善騎射。天漢二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 10月,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為主帥李利分兵遇到匈奴單於8萬騎兵作戰,連戰8天8夜,戰敗被圍,投降匈奴。由於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漢朝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誅殺,致使李陵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司馬遷與李陵交好,上疏為李陵求情,武帝認為司馬遷誣罔,是想詆毀貳師將軍為李陵說情,於是把他下獄施以腐刑。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漢匈和親,李陵少時同僚霍光、上官桀當政,派人勸李陵回國,李陵"恐再辱",拒絕回大漢,遂於前74年老死匈奴。


先說李廣。李廣難封是他自己作。本來平定七國之亂他有功勞可以封侯,可是偏偏擅自接受梁王將軍印,因此不得封侯。後來防守匈奴,沒有指揮殺敵過千的記錄所以按律不能封侯。後來漢武帝主動出擊,幾次給他機會,但無一不是敗績,還搞過全軍覆沒,按律當斬,用贖金贖罪。有人說全軍覆沒是因為他名氣大匈奴專打他。那請問他的斥候探馬用好了沒有?為什麼沒有及時偵查到敵軍情況?如果偵查到了為什麼不及時撤退?所以說李廣不封侯纔是應該的。至於後面迷路失期,按律也當斬,自己自殺只不過體面一點兒而已。

李敢,毆打上官差點兒打死。按漢律,因公事毆打上級都要刺配流放,他因私憤毆打大將軍,怎麼也得免官受杖坐牢,霍去病殺死他是不對,但他毆打大將軍就對了?

李陵,誇海口率軍輕敵冒進,失敗後投降,現在眼光看起來好像情有可原。但是按漢律,皆要(腰)斬,其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所以漢武帝按漢律行事並無過錯,司馬遷枉顧國法被閹了也是活該!


漢武帝偏袒小舅子


李廣一生戎馬但終未得封侯,漠北一戰迷路失期,不願再對刀筆之吏,故揮劍自刎。

李敢因父親李廣自殺一事怨恨並擊傷大將軍衛青。衛青的外甥驃騎將軍霍去病在狩獵時用弓箭射殺李敢。

李陵不願做貳師將軍的運輸隊,故領精兵5000深入匈奴腹地而兵敗被俘。武帝誤以為其被俘投降,故殺其全家。

以上便是李廣、李敢和李陵的三代悲劇。

原因很多,大體可以歸納如下三點:

一是漢武帝這個最高主宰的性格缺陷:愛而貴其生、憎而致其死。非獨李世三代如此悲劇。武帝朝的文臣武將,簡直就是悲劇與冤案的血淚史。主父偃、張湯、莊青翟、朱買臣,等等這些列傳人物,有幾個能得善終的。沒辦法,誰讓他們攤上漢武帝這麼個皇帝。甚至,漢武帝的皇后、太子,都不能得以善終。不能如履薄冰如公孫弘等,其結果都不會太好。

二是李世三代的關係網太過單薄。李廣未能封侯,沒有哪個權臣為他向武帝美言。李敢被霍去病射死了,也就射死了,誰敢去窮追案情。而李陵兵敗被俘,整個朝堂也就司馬遷說了兩句公道話,結果還被處以宮刑。專註於武功而沒能經營足夠的人脈,其結果就是事到臨頭,而幫手太少了。

三是秦漢丈夫皆是爭心壯懷而血氣剛直。李廣說自殺就自殺;李敢當真也就不畏權貴,說擊傷大將軍就擊傷大將軍;而霍去病則更是剽悍非常,九卿高官的郎中令李敢說給射死就給射死。所有這些人做事,都不帶捉摸後果的,你情商低、我比你情商還低。

四是漢承秦制而刑罰酷烈,朝堂鬥爭便是激烈非常。所以,但有風頭便是腰斬棄市或族滅族殺。顏異因腹誹而罪死,張湯因給吏按摩而死,河東太守因沒料到漢武帝突然而至而嚇得自殺,隴西太守因為沒給天子從官安排飲食也自殺謝罪了。還有主父偃與齊王、趙王的鬥爭,丞相莊青翟與張湯的鬥爭,以及那麼多諸侯王,動輒族滅,再動一下就是上萬人被處死流放。在如此激烈非常的情況下,李氏的悲劇當真不算什麼。


轉載

捍衛江山如畫之佳作

9天前

要我簡單的說,就是漢武帝寵幸外戚與錯誤判斷匈奴實力所導致的結果,你們會發現李家三代悲劇全與外戚有關,李家三代人都一樣,勇力過人,可是政治頭腦簡單,想與外戚爭乳酪,好吧,你想動,你就去幹最難的活。可以看看李家三代人的帶兵條件與外戚帶兵條件,非外戚帶兵幾千,一萬。外戚帶兵10萬。漢朝講軍功制,什麼是軍功制,簡單講軍功=(斬首數—自身戰損)>2000,這2000人頭就是你的軍功,並且還有附加條件自身戰損不能超過十分之三,超過十分之三不予封侯。如果超過十分之七戰敗就是死罪,打贏就是不賞不罰。部隊少的將領就比較悲催,因為戰損必須少,還要能把人頭帶回來,面對數十倍的敵人,你戰損能小嗎?人頭你帶的回來嗎。其實並不是李廣這種下場,很多非外戚都是這種下場。軍功制的缺陷就是兵力的多少。

而初期漢武帝錯誤的估計了匈奴的實力,以為對打就行,喜歡瞭解歷史的可以去研究一下,漢武帝總是一萬一萬這麼出擊,後來發現,效果不明顯,然後就採用了疑兵炮灰戰術,而主力就是衛青。後來我們經常看到衛青又大勝了,而忽略了誰在那裡當炮灰,這種戰術很實用,只是倒黴了那些當炮灰的人,而李廣就是這些戰術的試驗品,這也是導致他悲劇的一個原因,李陵又是這個下場。

漢武帝寵幸外戚是不爭的事實,這點,資治通鑒也批判過,下文講。

很多人說李廣戰績,但是沒人說李廣從來都是以少打多,霍去病同學在河西殺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匈奴真正的主力左賢王4萬在哪裡?李廣用4000人在那扛著呢,面對自己十倍的敵人。你看衛青何時有這種局面?漢武帝有讓衛青帶1萬4千人去幹左賢王四萬嗎?沒有這種局面。外戚,動不動就是10萬,以多打少。即使以多打少,外戚戰損七八萬,十餘萬,漢武帝都選擇性失明,比如衛青定襄二戰斬首1.9萬,可是戰損十餘萬(平準書)。比如李廣利10萬戰損8萬,漢武帝說沒有功勞有苦勞,封。再比如霍去病戰損過十分之七,依然封侯,這些不罰與封賞全部凌駕漢律之上。而非外戚這些人死個幾千就是死罪,也不光是李廣這樣,蘇建也這樣。李廣每次都問,為什麼不如他的都封侯了,自己沒有?李廣不懂,可是別人懂啊。這是政治利益團體,你不是我們這一派的,當然你要幹最爛的活,就像公孫賀非常懂,只要抱衛青大腿,他就能封侯。誰都知道,誰乾死單於就是千年奇功,為什麼漠北大戰人家衛青帶公孫敖公孫賀曹襄,全是自己嫡系外加精銳直接迎戰單於,而讓趙食其和李廣這一派走右路,這個都看不懂嗎?這是政治利益安排。

有人覺得司馬遷偏心,或者司馬遷受了宮刑心裡扭曲,我覺得恰恰相反,司馬遷最真實,但是他也是很痛苦的,因為外戚這些事上升到了國家榮譽層面,與匈奴的戰爭,民眾情緒動蕩,官方不允許他記錄不好的事情,自己的榮譽感也不允許。所以他很痛苦。有些事只能草草記載,比如漠北大戰只記錄數萬。請問,數萬是多少?司馬遷沒有講,只能側面描寫出征14萬匹馬,回來3萬。

衛青的好朋友寧乘,會對衛青說:「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

《資治通鑒》卷二十一,對於漢武帝使李廣利對匈奴用兵一事,提出批判:「武帝欲侯寵姬李氏,而使廣利將兵伐宛,其意以為非有功不侯,不欲負高帝之約也。夫軍旅大事,國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為不擇賢愚而授之,欲徼倖咫尺之功,藉以為名而私其所愛,不若無功而侯之為愈也。然則武帝有見於封國,無見於置將;謂之能守先帝之約,臣曰過矣。」

漢武帝這種做法是經常性的,寵幸誰家就給誰家恩寵,怎麼給如何給,司馬遷懂,歷代文人也都當過大官也非常懂體系,所以他們看不起外戚,李廣三代的悲劇也於此。

只有我們只看表面,看的單純,不曾深追內幕與社會深層意義。看歷史就是避免古人的悲劇,所以,不要覺得資格老就是自視甚高,得罪領導,更不要得罪領導親戚,學學衛青,不顯山不露水,這種領導更喜歡。

現在很多人嘲笑李廣,孰不知,自己就是那個體系制度下失敗的李廣。


要我簡單的說,就是漢武帝寵幸外戚與錯誤判斷匈奴實力所導致的結果,你們會發現李家三代悲劇全與外戚有關,李家三代人都一樣,勇力過人,可是政治頭腦簡單,想與外戚爭乳酪,好吧,你想動,你就去幹最難的活。可以看看李家三代人的帶兵條件與外戚帶兵條件,非外戚帶兵幾千,一萬。外戚帶兵10萬。漢朝講軍功制,什麼是軍功制,簡單講軍功=(斬首數—自身戰損)>2000,這2000人頭就是你的軍功,並且還有附加條件自身戰損不能超過十分之三,超過十分之三不予封侯。如果超過十分之七戰敗就是死罪,打贏就是不賞不罰。部隊少的將領就比較悲催,因為戰損必須少,還要能把人頭帶回來,面對數十倍的敵人,你戰損能小嗎?人頭你帶的回來嗎。其實並不是李廣這種下場,很多非外戚都是這種下場。軍功制的缺陷就是兵力的多少。

而初期漢武帝錯誤的估計了匈奴的實力,以為對打就行,喜歡瞭解歷史的可以去研究一下,漢武帝總是一萬一萬這麼出擊,後來發現,效果不明顯,然後就採用了疑兵炮灰戰術,而主力就是衛青。後來我們經常看到衛青又大勝了,而忽略了誰在那裡當炮灰,這種戰術很實用,只是倒黴了那些當炮灰的人,而李廣就是這些戰術的試驗品,這也是導致他悲劇的一個原因,李陵又是這個下場。

漢武帝寵幸外戚是不爭的事實,這點,資治通鑒也批判過,下文講。

很多人說李廣戰績,但是沒人說李廣從來都是以少打多,霍去病同學在河西殺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匈奴真正的主力左賢王4萬在哪裡?李廣用4000人在那扛著呢,面對自己十倍的敵人。你看衛青何時有這種局面?漢武帝有讓衛青帶1萬4千人去幹左賢王四萬嗎?沒有這種局面。外戚,動不動就是10萬,以多打少。即使以多打少,外戚戰損七八萬,十餘萬,漢武帝都選擇性失明,比如衛青定襄二戰斬首1.9萬,可是戰損十餘萬(平準書)。比如李廣利10萬戰損8萬,漢武帝說沒有功勞有苦勞,封。再比如霍去病戰損過十分之七,依然封侯,這些不罰與封賞全部凌駕漢律之上。而非外戚這些人死個幾千就是死罪,也不光是李廣這樣,蘇建也這樣。李廣每次都問,為什麼不如他的都封侯了,自己沒有?李廣不懂,可是別人懂啊。這是政治利益團體,你不是我們這一派的,當然你要幹最爛的活,就像公孫賀非常懂,只要抱衛青大腿,他就能封侯。誰都知道,誰乾死單於就是千年奇功,為什麼漠北大戰人家衛青帶公孫敖公孫賀曹襄,全是自己嫡系外加精銳直接迎戰單於,而讓趙食其和李廣這一派走右路,這個都看不懂嗎?這是政治利益安排。

有人覺得司馬遷偏心,或者司馬遷受了宮刑心裡扭曲,我覺得恰恰相反,司馬遷最真實,但是他也是很痛苦的,因為外戚這些事上升到了國家榮譽層面,與匈奴的戰爭,民眾情緒動蕩,官方不允許他記錄不好的事情,自己的榮譽感也不允許。所以他很痛苦。有些事只能草草記載,比如漠北大戰只記錄數萬。請問,數萬是多少?司馬遷沒有講,只能側面描寫出征14萬匹馬,回來3萬。

衛青的好朋友寧乘,會對衛青說:「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

《資治通鑒》卷二十一,對於漢武帝使李廣利對匈奴用兵一事,提出批判:「武帝欲侯寵姬李氏,而使廣利將兵伐宛,其意以為非有功不侯,不欲負高帝之約也。夫軍旅大事,國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為不擇賢愚而授之,欲徼倖咫尺之功,藉以為名而私其所愛,不若無功而侯之為愈也。然則武帝有見於封國,無見於置將;謂之能守先帝之約,臣曰過矣。」

漢武帝這種做法是經常性的,寵幸誰家就給誰家恩寵,怎麼給如何給,司馬遷懂,歷代文人也都當過大官也非常懂體系,所以他們看不起外戚,李廣三代的悲劇也於此。

只有我們只看表面,看的單純,不曾深追內幕與社會深層意義。看歷史就是避免古人的悲劇,所以,不要覺得資格老就是自視甚高,得罪領導,更不要得罪領導親戚,學學衛青,不顯山不露水,這種領導更喜歡。

現在很多人嘲笑李廣,孰不知,自己就是那個體系制度下失敗的李廣。


主要是功高震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