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任何人读书都是从自身的认识水平,阅历经验出发看问题的。

具体到两部著作上来看,柏杨的《白话资治通鉴》偏译注,他会把原文那些晦涩难懂的地点、人物、历史事件等注释清楚,就好比自带工具书看通鉴。非常适合初学者。此外,在书中柏杨也会提出一些自身的观点,受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他字里行间全是对封建制度、礼数及那个时期人性的极度批判。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他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总结,提出了「顺势者昌」的哲学结论,这在他那个年代是非常进步的思想。

其实读书就像做菜,《资治通鉴》罗列的历史史实,就像一堆原始的食材,等著人去总结。而《读通鉴论》和《白话版资治通鉴》是把这些食材做成了一道道菜,至于菜好不好吃,那就看厨师的水平和食客的接受程度了。

我是小鱼,正在读通鉴,欢迎加入我们的队伍。


你说的这两个我都没接触过,我现在读的是带译文的资治通鉴,人物关系,官衔,地名等非常难读,进度很慢。不过一直坚持下来了,也稍有所得。下图1是现在读的带译文的,下图2是全原文的,以后准备要用的。因为读的慢,读完带译文的,基本零散时间读全原文的没障碍了。


同读《资治通鉴》,现读至《汉纪三》!我读柏杨白话本《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及中华书局文白对照本,及王夫之《读通鉴论》,相互印证!窃以为,无论司马迁《史记》,还是司马光《资治通鉴》,更或是后人的译注,都有作者的鲜明个人色彩!作为读者,既要读进去,更要读出来!历史就是盘菜,作者就是厨子,读者就是食客,读后感,就是食客的点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