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设确实可以让人们浮想联翩。

从历史记载来看内讧确实是南明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和农民军互相猜忌攻伐,永历政权和绍武政权甚至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在清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自相残杀,而且奸臣当道党争严重,朝政乌烟瘴气,这样南明政权岂有不亡之理。

上天不是没给南明机会,在农民军的协助下南明政权不断掀起抗清高潮,永历时期,盘踞西南兵强马壮的大西军确定了「联明抗清」的方针,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带领下,抗清形势曾一片大好。

我们先看一下永历政权全盛时期的形势

1652年大西军兵分两路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随后又攻入湖南、广东。使驻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被逼自焚,随后又在衡州杀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在大西军的带动下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受了永历封号,原大顺军旧部号称「小闯王」的李来亨和郝摇旗等人组成的「夔东十三家」也在湖北建立了抗清基地。

这时永历政权控制了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也大部在永历政权的控制下,东南沿海有张煌言和郑成功,湖北还有大顺军余部,当时的形式甚至让一些人看到了恢复大明江山的希望。

就在这种情况下,南明内部发生冲突自相残杀,「三王内讧」最终自毁长城,短暂的抗清高潮也急转直下。

1658年孙可望降清,贵州、广西相继为清军占领,永历皇帝朱由榔迫于无奈进入缅甸境内,最终死于吴三桂之手。

南明并不是孙可望李定国两人精诚合作就可以避免亡国的,单是他们农民军的出身就有很大隐患,在朝中少不了小人诟病,所以即便二人一心,南明不过是再多坚持几年而已,想要克复中原已无可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