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設確實可以讓人們浮想聯翩。

從歷史記載來看內訌確實是南明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僅和農民軍互相猜忌攻伐,永曆政權和紹武政權甚至為了爭奪正統地位,在清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自相殘殺,而且奸臣當道黨爭嚴重,朝政烏煙瘴氣,這樣南明政權豈有不亡之理。

上天不是沒給南明機會,在農民軍的協助下南明政權不斷掀起抗清高潮,永曆時期,盤踞西南兵強馬壯的大西軍確定了「聯明抗清」的方針,在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的帶領下,抗清形勢曾一片大好。

我們先看一下永曆政權全盛時期的形勢

1652年大西軍兵分兩路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隨後又攻入湖南、廣東。使駐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被逼自焚,隨後又在衡州殺清軍統帥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複川南,在大西軍的帶動下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並接受了永曆封號,原大順軍舊部號稱「小闖王」的李來亨和郝搖旗等人組成的「夔東十三家」也在湖北建立了抗清基地。

這時永曆政權控制了廣西、貴州、雲南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也大部在永曆政權的控制下,東南沿海有張煌言和鄭成功,湖北還有大順軍餘部,當時的形式甚至讓一些人看到了恢復大明江山的希望。

就在這種情況下,南明內部發生衝突自相殘殺,「三王內訌」最終自毀長城,短暫的抗清高潮也急轉直下。

1658年孫可望降清,貴州、廣西相繼為清軍佔領,永曆皇帝朱由榔迫於無奈進入緬甸境內,最終死於吳三桂之手。

南明並不是孫可望李定國兩人精誠合作就可以避免亡國的,單是他們農民軍的出身就有很大隱患,在朝中少不了小人詬病,所以即便二人一心,南明不過是再多堅持幾年而已,想要克複中原已無可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