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阳湖之战陈友谅败的不轻易,朱元璋赢得不轻松。

陈友谅敢正面直战元军,而当时的元军并不是像电视里演的的一样一击即败。可见陈友谅的战斗力虽不能力敌但也是一枭雄级别。

当时元廷最后的护国神兽脱脱帖木儿被内敌玩死以后元廷也就是完事了,此时的陈友谅论人力物力和军备资源可以说是最有可能接手新朝的人选。

怪只能怪这哥们太狂了,说白了还是没文化造的果,而历史就是历史,当时的陈友谅已经占据江南多半。如果老实几年让张士诚和朱元璋因为后院的事摩擦摩擦等待机会也许历史就会改写。

朱元璋有刘基,陈友谅没有。朱元璋有马皇后,陈友谅没有。朱元璋有天命,而陈友谅没有。这里所说的天命是皇帝命,如果陈友谅有皇帝命,那这个问题就会是朱元璋当年为何会兵败潘阳湖。

陈友谅算是将成王败寇这词用到了极致,谋叛徐寿辉就可以见得此人不仅不要脸,而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著超强的生存能力。

急著称王开朝算是陈友谅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前奏,自古开朝是需要在内外平定的情况下,而此时的元廷还有一丝丝的气。张士诚虽然天天喝花酒但地处良佳什么都不却,当然也不怕打仗。朱元璋这边早就想一计霹雳拳把陈秃子打回原型让他继续回家种地去。而陈友谅这个时候开朝登基说明陈友谅在当时的确有一国两朝半边天下的想法。他的想法是美好的,大家各抢一个山头当大王。

但朱元璋没给他这个机会,要么统一要么退出,这是朱皇帝入金陵之初就有的想法。这一点刘基在初期跟随朱元璋时就已经察觉,要不然他也不会一直追随朱元璋,单凭马皇后送的那几块烧饼想留住刘基怕是难。

最终就是狂了半天的陈友谅压根没打朱元璋放在眼里,潘阳湖之战最初朱元璋是节节败退,差点被打的连个捞尸船都不剩的份上。而朱元璋当时的船在陈的眼里完全就是玩具,陈友谅这哥们算是中国造船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果不造反去造船,世界级的首艘航母必定产自明朝。

要怪还得怪一下东北风,当时朱元璋已经没了战意,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都不知道拿什么跟陈去战。但这时刮起了东北风,熟悉的火烧陈友谅上演,陈大败,当时火烧赤壁换了一个场景在潘阳湖重新烧了一次。加上陈属于没文化胆子大动起粗来六亲不认,自己的小朝廷并不是众望所归,很多都是因为怕陈的杀戮,所以大败之后直接战斗力成零,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陈与朱元璋这一战原本想给自己留点后路,但不知道是脑子不灵光,自己神不知鬼不觉的把后路给断了。

朱元璋一生经历各种生死,但开挂的人是死不了的,因为他要当皇帝。


主要还是在于朱元璋个人经历,及志向有关,朱元璋少儿时代,处在元朝统治最黑暗腐朽的时代,家贫父母兄长皆饿死,无半尺地埋葬,如此不堪的境遇对于朱玉璋来说,都是最艰难时刻,最后投奔皇觉寺,后乞游,目睹了最底层人民的人活,也促使了朱元璋投奔红巾军的坚定信念,不推翻暴元,誓不罢休。加入郭子兴队伍之后,才华一一展现,及到自己独立起来,汇聚文武人才众多,刘基,徐达,常遇春等时代英雄,岂非陈友谅可比的,朱元璋军事能力又是一个陈友谅无法可比的条件,在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大军北伐的战略皆是按照朱元璋的战略进行,陈友谅岂能可比


乱世出枭雄,陈友谅无疑是一个很出色的枭雄。但是枭雄是无法一统天下的。

陈友谅实力是雄厚,兵精粮足,单从军事实力来看甩他的老对手朱元璋几条街。可是能否得天下不是光看军事实力的,不是拳头硬就能当老大哦。角逐天下最重要的东西是大义,是名分。换成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你要有为人民谋福利,让老百姓拥护你。后世的淮海战役不就也是这样类似的情况吗?

我们来看看陈友谅的发家史。公元1355年倪文俊破沔阳城,陈友谅投奔其麾下,后因作战勇猛,步步高升。这算是陈友谅的贵人吧,即使不是也算老领导了吧!看看他怎么对人家?倪文俊后来反对徐寿辉失败,逃到陈友谅这避难,他倒好拿著倪文俊的人头去表功了。你再看看朱元璋怎么对郭子兴的,就知道当时两个人在众人心里的形象了。一个忘恩负义,一个知恩图报,换作是你你会选择和谁混?更不提他后来又把自己老大徐寿辉干掉,自立门户。

不管哪朝哪代,谁都不会喜欢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在个人人格魅力,大义名分上他就输给了朱元璋。

古时讲究名正言顺,陈友谅这块不占优,在军事上也是昏招迭出,大的战局关都是错的,能胜出才怪。你看他的对手朱元璋的战略,「广积粮,缓称王」,低调发展,建立牢固的根据地。即使战局不利也不至于无力再战,而陈友谅就是想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与朱元璋决战,彻底打垮他。这和后世蒋介石是一个路子,两人失败的过程都很相似,仔细想想是不是相似。都是军事占优,认为可以一击必胜,但是战场上的胜负在战场下早已决定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胜利者都是在上战场前就被筛选出来,到战场上拿胜利的果实的。以弱胜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天命所归,民心所向。


大概是陈友谅没有读过《三国》的历史,不知道有个火烧赤壁的缘故吧。

说实话,陈友谅跟朱元璋之间,陈友谅的实力非常强大的,虽然朱元璋有刘伯温徐达等人,但是陈友谅也有何野云张定边等人,再加上合并了徐寿辉的势力,陈友谅其实比朱元璋更加强大的。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是用无敌舰队来打朱元璋的渔船的,再加上号称当时天下第一的水军,无论怎么看都是不可能败给朱元璋的,但是就像上面说的,陈友谅可能不知道有火烧赤壁这个典故,所以才会输的。

陈友谅将战舰用铁锁连起来,想要给朱元璋的小渔船造成重大压迫,但是陈友谅不知道的是,他没读过三国并不代表朱元璋没读过三国,看到陈友谅的这个阵势,朱元璋当场就笑场了,估计是在嘲笑陈友谅这个没读过历史的人不知道历史上有个曹操吧,所以当场就让敢死队划著载满火药的渔船去撞陈友谅的战舰了,历史是多么的相似,鄱阳湖瞬间火光一片,陈友谅的几十万水军就这样没了,而陈友谅本人也被不知道被哪里来的箭给射死了。

鄱阳湖一战,奠定了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趋势,剩下的张士诚或者是苟延残喘的元庭都不是朱元璋的对手,消化了陈友谅的胜利果实之后,整个天下基本上都是朱元璋的囊中之物了。


陈友谅和朱元璋最终发展与潘阳湖,以陈友谅兵败而终!古时一少甚多战役很多、下面明哥来给大家从两者性格和时事上来分析一下

陈友谅:小人 阴邪 贪财 自大 为人多疑爱猜忌,在他的军中几乎上下异心,优势军事力量三倍于朱元璋。怎么能让这60万人机动起来 不得不说是位有能力的军事家,他在之前的诸多失败战役之中吸取了教训对于鄱阳湖一役几乎是倾尽全力,甚至因为这次的战役使他成为了战舰的鼻祖,因为在鄱阳湖一役中正是在他的研发下以一艘巨大战舰对战朱元璋。

朱元璋:细察入微 果敢 冷静 知人善任!在潘阳湖大战前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下先不论战役而抓住胜利唯一条件「时间」;所以选一员能够拖时间的勇将是自己能胜的唯一砝码!结果也证明了他用蓝玉的莽将是对的

从历史进程也必须朱元璋胜利,元朝历尽几十年的命不聊生、民众也渴望一次大统一;分久必合


历史好像又重演了一场赤壁之战,陈友谅的无敌舰队对阵朱元璋的小战舰,陈友谅的炮攻大显威力,朱元璋明落下风。陈友谅错把巨船连成一体,企图以铁甲之势攻灭敌船,朱元璋采纳郭兴建议,利用东北风采取火攻,敢死队似当年赤壁之战中黄忠,扑向敌船,火烧鄱阳湖,令陈友谅受损甚巨。之后朱元璋利用水位降低,用小船各个击破,陈友谅在突围中中箭身亡。

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决定性战役,虽然以前陈友谅受到了朱元璋西剿的损失,但仍很强大,而赤壁之战的翻版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朱元璋:「我严于军纪,狠抓训练,并亲自检阅、督战!」

陈友谅:「我部下军纪涣散,邓克明兄弟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朱元璋:「我始终坚持反元,驱除鞑虏,复我中华!我得人心,既得天下!高举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陈友谅:「我杀主称帝,不再反抗暴元,集中力量消灭朱元璋!」

朱元璋:「我始终坚持`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基本策略!」

陈友谅:「我迫不及待的想要登上皇位,享受荣华富贵!」

朱元璋:「我海纳百川,手下人才济济,文有李善长、刘伯温,武有徐达、汤和、常遇春、冯胜」

陈友谅:「我气量狭小不能容人,手下酒囊饭袋全是小人!」

朱元璋:「我智用妙计,火烧连船,大胜而归」

陈友谅:「我铁甲连舟,如履平地!」

朱元璋:「我坚定不移,得道天助,终成大业」

陈友谅:「我背信弃义,众叛亲离,客死他乡」


陈友谅本人性格原因,妒才不知人,手下无厉害谋士、大将,朱元璋本人有雄才大略,能够调动人积极性,性格坚韧,手下人才多。愿意为他卖命,兵多需要有本领的将领带,否则是乌合之众,成不了气候。兵多少只是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朱元璋文有刘伯温,善长等人,武有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加上正确的战略,百姓的支持,朱元璋战胜陈友谅也就顺理成章了。


陈友谅并非没有忠臣贤将,但他过于自信、偏激固执,不听逆耳忠言,不信属下劝告,他自信朱元璋不是他的对手,又对陈友谅看不上眼,没打算联合他,他尤其希望与朱元璋在潘阳湖决战,一战定乾坤,但是最后输了,虽然势力还在,但是心气已经散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