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无子,无亲兄弟,所以只能选择堂兄弟,而堂兄弟之中朱厚熜最年长,最有资格。并不是拥有皇族血统就有资格入嗣继承皇位的,除了血缘亲近之外,更加要合乎古代宗法制度的传统。世宗继位能够很好解释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规则。后来继位的嘉靖帝朱厚熜,是当时血缘与明武宗最亲近、同辈最年长的皇族近支,所以才能继承大统。

古代继承制度无非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两种,一般在皇室尤其是商朝以后,主要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是比较少见的。

明武宗朱厚照,虽然自己平时玩的挺开心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没儿子那就兄终弟及吧,可是明武宗是明孝宗的独苗,毕竟明孝宗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人,也就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这么看来,皇帝广纳后妃繁衍子嗣,也不是没有道理。

古代宗法制传统中,继承问题上是「有子立子,无子立嗣」,朱厚照没儿子,也没有兄弟,更加没有亲子侄。实在没辙了,只能上溯一代,从明孝宗同辈后代,也就是明孝宗的子侄、明宪宗的孙辈、明武宗的堂兄弟们之中挑选继承人,所以最后挑选到了朱厚熜。

既然是从明宪宗朱见深的孙辈中挑选继承人,那的确就多了去了,毕竟明宪宗子嗣众多,孙子就更多了。不过凡事都讲个规则,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宪宗皇后都没有生育,也就没有嫡出,既然从庶那就按长幼来,那除了朱佑樘,最年长的就是朱佑杬。

朱厚熜的父亲朱佑杬,与明武宗朱厚照的父亲孝宗朱佑樘是兄弟俩,都是明宪宗的儿子,朱佑樘是皇三子,朱佑杬是皇四子。宪宗前俩皇子死的早,所以当时朱佑杬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最年长最亲近的叔父。那其他皇族分支就可以去掉了,直接从朱佑杬的子嗣中选人继承皇位就行了。

朱佑杬跟他的兄弟朱佑樘都差不多,妻妾就俩人,好不容易生了两个儿子还早夭了一个,就剩下了朱厚熜。明武宗驾崩后,其母张太后与首辅大臣杨廷和按武总遗诏迎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入嗣大统继承皇位。

不过,当时也产生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后来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虽然表面上是按照武总遗诏执行(遗诏是由首辅杨廷和拟定),但是遗诏中只是让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并没有让朱厚熜继承明孝宗的宗祧。

后来杨廷和让世宗更改父母,入孝宗之嗣,与武总的关系从堂兄弟变成亲兄弟。朱厚熜不满,抓住遗诏中的「嗣皇帝位」不放——朱厚熜认为武总只是让自己继承皇位,并没有让他继承孝宗的宗祧,所以他不能入嗣只能入统,也就是说,皇族正式从朱佑樘一脉转移到朱佑杬一脉,不算是朱佑樘选定子侄立嗣。


明武宗是个爱玩的皇帝,他一辈子没有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就图一个乐子,喜欢出去游山玩水,而就是这么爱玩的一个人在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儿女。可国家不能一日无君,大臣们得立刻选出一个皇帝来。

按照皇位继承制度,一般是父终子继,可是明武宗没有子嗣,于是只能「兄终弟及」,可是明武宗是根独苗,他的父亲明孝宗就生下他这么一个儿子。所以大臣们只能从旁系中挑选接班人,杨廷和便选中了兴献王之子朱厚熜。选中他是因为两人血缘关系相对较近,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与明孝宗朱祐樘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明孝宗朱祐樘是第三子,兴献王朱祐杬是第四子,前两个儿子都未能长大成人。所以在血统上朱厚熜是最近的一支,并且传闻朱厚熜爱读书,是一个聪明人。而且对于杨廷和来说,朱厚熜还没有成年,政治谋略还没有到达一定程度,这有利于他控制,毕竟他混迹官场数十年,对付一个黄毛小子绰绰有余。可是朱厚熜之后弄的大礼仪之争给他来了一个措手不防,使其不得不甘拜下风,退出官场。

杨廷和选中了朱厚熜,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从血统方面,二是从自身的私心考虑,但杨廷和没有想到他选的接班人是明朝史上算是数一数二的聪明人,他靠著自己的智慧制衡著阁臣,使他们相互间为他所用,以巩固他的皇权。


这又不是明武宗选择的,而是杨廷和等大臣的选择。其实选择也并不是很多,选朱厚熜理由是两点,最主要的是朱厚熜的血缘身份确实离皇位最近;另外杨廷和等可能认为朱厚熜年纪小并且孤苦伶仃好控制,当然他们错了。

(明武宗朱厚照)

首先说说血缘问题吧。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时年仅三十一岁,并且没有子嗣。中国自古皇位继承制度无外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种。没有儿子,父死子继是不行了,那就看兄终弟及。朱厚照是孝宗朱祐樘的长子,朱祐樘共两个儿子,但是次子朱厚炜一岁多就夭折了。所以朱厚照也没有亲弟弟,于是就只能从堂弟中找。

那就要看看有哪些堂弟可以选择了。孝宗朱佑樘是宪宗朱见深的第三子,朱见深的众多儿子中长子、次子都早夭,剩下的儿子中有的根本没有子嗣,有的自己还健在。如果自己还活著,首先叔叔继承侄子的皇位是有违传统并且没有法理依据的。如果让这些活著的王爷们选一个儿子出来继承皇位,那这个王爷本身的身份就很尴尬,他很可能成了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太上皇,这是不容许发生的。所以,选来选去,选中了朱厚熜,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

(嘉靖皇帝朱厚熜)

首先是兴献王作为宪宗第四子,与孝宗朱祐樘年龄地位最相近;其次,兴献王已死,不存在以「皇父」身份篡权的可能性;第三,兴献王子嗣单薄,只有两个儿子,并且长子已死。所以说,一旦朱厚熜入京继承皇位,兴王这一支也就断了,朱厚熜不存在与他关系最亲密的亲兄弟。在外没有依靠,他是以「孤家寡人」的身份进京继承皇位的。

所以,杨廷和等大臣可以放心,从血缘身份上,朱厚熜最合适。从实力上来说,当时他年仅十四岁,又没有父亲兄弟,孤身一人来到京城,还不得全都听首辅杨廷和这些大臣们的,所以,在他们看来,再没有比朱厚熜更合适的人选了。于是奏请张太后(孝宗皇后)立朱厚熜为新君。

(兴献王朱祐杬)

谁知道,朱厚熜不是省油的灯。还没有进宫,便开始强调为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争地位。大臣们要他称兴献王为叔,称孝宗为「皇考」,朱厚熜坚持不肯,从而引发「大礼议事件」,年轻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与大臣们斗智斗勇,后来其母蒋妃也被接进京城,更是掀起波澜,最后,朱祐杬由皇叔变为「本生皇考」,又变为「皇考」,其尊号更是从「兴献王」变成「兴献大王」最后成了「明睿宗献皇帝」。而在斗争过程中,杨廷和等纷纷被贬,更有无数大臣被施以廷杖,不少大臣被活活打死。从此嘉靖皇帝彻底掌权,并且用自己独特的权术手段掀开了新一朝的历史。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朱家皇室就是封藩制度,朱元璋的儿子除了太子,全部封为亲王,到各地当藩王,镇守一方。亲王的长子世袭亲王,其余儿子封为郡王,以此类推,8个等级,最低一等是辅国中尉。经过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的整顿,藩王的兵权逐渐弱化,但是生孩子的功能一直都保持的不错。

到明武宗朱厚照的时候,明朝的皇位继承人出现危机,因为明武宗既没有儿子,又没有亲兄弟。明武宗在世的时候,有大臣提议,可以从明武宗的六叔益王家找一个侄子辈的男孩养在宫中,作为武宗的继子,如果武宗生出儿子,再把这个继子送回去。为什么从六叔家找继承人?因为最大的五叔兴王家只有一个儿子,才14岁。但是,大家知道,武宗是明朝最贪玩的皇帝,一生贪杯好色,正事耽误不少,一直没有认真研究此事,直到武宗29岁驾崩。

国不可一日无君,武宗去世后,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经过商量,按照祖训,父死子继,众兄弟及,就派人把武宗最大的叔叔,即五叔兴王朱祐杬的独子朱厚熜接到北京继承皇位,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兴王独子,后来引发长大3年多的「大礼仪之争」。

张太后、明武宗、杨廷和的政治智慧都不够,如果当初接受大臣的建议,从武宗朱厚照的六叔益王朱祐槟的孙辈中找一个「载」字辈作为武宗的继子,武宗去世后继承皇位,顺理成章,继嗣继统,张太后后来也不会嘉靖皇帝欺负成那个样子。

益王朱祐槟这一支在江西南城的发展的很快。从1495年就藩到1645年结束,益藩共存在了150年,繁衍男性后裔上千人,可谓人丁兴旺。


如果单纯看皇室子弟,可选择的人多了去了,估计到明武宗时期,宗室子弟没有千人,也差不了多少。但古代皇位继承权,并不是所有宗室子弟都有资格,有严格的继承法,嘉靖皇帝继位就是按照古代「宗法制」的规定,登基称帝的。事实上,明武宗临终前,并没有交代继承人,他只是交代,「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就是说,他把继承人的问题,丢给了皇太后与内阁大臣商议而定。

一、「宗法制」规定的继承优先顺序

宗法制第一条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只有嫡系才有资格继承皇位,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其中嫡长子为第一继承人,假如嫡长子去世,才会以此考虑嫡次子、嫡三子......

假如没有嫡子,或嫡子都去世了怎么办?过继,即把庶长子过继给皇后为子,作为嫡长子继承皇位。

假如连庶子都没有了怎么办?选择近支中血缘最近的侄子,过继给皇后为子,同样以嫡长子身份继位,但必须跟原来的父母割断亲情,这叫奉「大宗」。

假如子侄辈太小,或者还没有出生怎么办?这就有点悲催了,只能向前一任皇帝的亲属推,即在同一辈份中出现两个皇帝。这种情况一般而言要尽量避免,继承法里有一个说法,叫「兄弟不相入庙」,意思说,兄弟两个都是皇帝,只能有一个入太庙。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子侄辈,哪怕年龄小也要过继过来继承皇位,而避免同一辈分两位皇帝的情况。

从以上规则,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宗法制是在竭力维护「大宗」(嫡长子一系)的长期优势性。哪怕绝后了,也要以过继的方式,续上香火。其意义在于维护法统的至高无上,防止「小宗」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二、明武宗的继承人问题

按照宗法制,如果明武宗有子嗣,当然先考虑嫡长子,然后其他嫡子,最后考虑庶子。但明武宗无后,绝嗣了。这种情况下,第一方案就是从他的侄子中挑选一位年龄最长的嫡子,过继给他为子,然后继承皇位。可问题是,明武宗只有一位哥哥,还早年夭折了,也就是说,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这一支,都没有子孙后代了。

那就只能再退而求其次,从明孝宗的兄弟后裔中,选择一个可以过继给明武宗为子的。

明孝宗兄弟十四人,孝宗老三,他的两个哥哥早夭无子。他的四弟兴献王朱佑杬有两子,长子朱厚熙早夭,次子朱厚熜成了兴献王的嫡长子。

但朱厚熜与朱厚照同辈,按宗法制,必须以朱厚熜的儿子,过继给明武宗朱厚照为子。但问题又来了,朱厚熜当时只有十五岁,还没有儿子。朱厚熜无子,自然他这一辈的堂弟弟们也都未成年,都没有儿子。也就是说,明武宗想从下一辈过继儿子不可能了!

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在明武宗的堂弟弟们中,选一人过继给明孝宗为子,继承皇位。朱厚熜就是所有弟弟们中,年龄最长,由此他被选中,即嘉靖皇帝。

三、结论

从嘉靖皇帝被选中的过程来看,宗法制是相当的严格,与其说是「选皇帝」,还不如说是按法律规定「套皇帝」,他就是合法的唯一人选!

所以,明武宗驾崩前,不需要指定接班人,按法律程序走就行了。大臣们也不需要商议,同样依法行事,没有特殊情况,继承人就是唯一的。

这种制度,最大的弊病就是合法的继位人,可能是个混蛋,但也只能照办。好处就是免得宗室子弟们,为了皇位同室操戈。


明武宗驾崩前并未留下遗诏立何人。历来皇帝无后就要从宗室中选择,通常是选择跟皇帝血缘最近的。武宗没有儿子,再往上一代皇帝孝宗儿子中选。但问题是孝宗只是武宗一个儿子。那再往上就是明宪宗,明宪宗当时在世的儿子衡恭王朱祐楎、寿定王朱祐榰、汝安王朱祐梈、泾简王朱祐橓。但不能选择他们继位,因为这样孝宗一脉就绝嗣。所以要从小宗选过继给孝宗为子。

当时武宗驾崩后,大臣议论立谁为帝。杨延迟和举著《皇明祖训》讲立嘉靖。明史:廷和举《皇明祖训》示之曰:「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明武宗)之从弟,序当立。这里所说的四个人都是指嘉靖。嘉靖是兴献王的长?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古代从子就是指侄子)武宗的从弟(从弟就是堂弟)。所以大臣们都没有话说了。有人可能讲孝宗的兄弟也有儿子呀,那是因为兴献王是孝宗弟弟中最大的。再者朝臣也顾忌他们的生父在世。(以前的朝代过继一般都选择生父不在世)

嘉靖是以孝宗儿子武宗亲弟的身份继位的。所以要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就是要叫孝宗为爸爸,叫原来的父亲为叔叔。嘉靖当然不愿意了说我是以嗣皇帝身份继统不是以皇子继嗣。嘉靖要称呼生父为皇考,称呼孝宗为皇伯考。这样大臣不愿意了。于是明朝暴发数年的大礼仪之争。引发了党争,一派支持另一派反对。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亦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然后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嘉靖改变旨意。嘉靖把一百多人下狱,八十多人停职,十多人杖毙。从此之后再无人敢公开反对了。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来跟大家探讨一下那个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为何阴差阳错地成了皇帝。

首先,让嘉靖当皇帝不是正德选的,而是杨廷和等大臣选的,因为当时皇帝正德已经死了,没法选人了!

话说1521年,年仅31岁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病逝。朱厚照这一生可真是能折腾,多次微服出宫,在皇宫里修剪大型游乐基地,跑到漠北与蒙古打仗,还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但就是不理朝政,玩了一辈子,实力坑大臣。

关键是朱厚照没儿子,这个继承人就需要从近亲中选择。但他只有一个弟弟,而且一岁就夭折了。于是这个继承人只能从他叔叔的孩子中选择。 朱厚照的活著的叔叔们年龄最大的就是兴献王朱祐杬,所以选择这一支是按顺序的,符合礼法。 但是不可能让兴献王当啊皇帝,那不乱了辈分吗!按照宗法制度应该由兴献王的长子继承。 这个幸运儿就是嘉靖帝朱厚熜。

第二个原因是朱厚熜比较踏实,勤勤恳恳工作,没有不良爱好,也不贪玩,这一点也是杨廷和很看重的。好不容易朱厚照死了,再来一个朱厚照那不就坏事了吗!

第三个原因是嘉靖朱厚熜年龄小,当时只有十几岁,他爹兴献王还死了,所以他的个人势力很弱比较好控制。杨廷和以为选了嘉靖之后自己的首辅生涯会无限延长……

但是杨廷和没有想到年轻的朱厚熜是一个心狠手黑的权谋高手,刚刚继位就搞了一场「大礼议之争」,杨廷和丢官去职,他苦心经营的朝廷布局被掀了个底朝天,嘉靖用一招辣手迅速制敌。让人不禁感叹杨廷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哇。


朱厚熜成为皇帝,经历了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古时,尤其是明代,继位规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在这四项里面,明武宗朱厚照可以说是没有可以沾边的继承人,他没有儿子,没有兄弟。

国不可一日无君,朱厚照没有血亲没关系,皇族还是有不少人的,那就往更远的皇室宗族里挑人。

再远一点是谁呢?那就是朱厚照父亲的兄弟子侄,也就是明孝宗的兄弟分支。

当然,立明孝宗的兄弟不太可能,他们都是朱厚照的长辈,这个辈分不能乱,那么就立明孝宗兄弟的儿子,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兄弟。

朱厚照死时,还活著堂兄弟可有不少,比如朱厚熜、朱厚烨、朱厚炫、朱厚煌、朱厚熠、朱厚燆、 朱厚烃、朱厚煐、朱厚熑等等。

从这些人里面挑,那么就必须得有一些衡量,古时权臣喜欢立小皇帝,便于控制,然而明代各方势力都比较平衡,难以出现某位权臣独大的情况,年纪小的就被排除在外了,比如朱厚煐、朱厚烃等。

这时候,所剩的候选人已经不多,第二个筛选条件出现了,那便是候选人父亲的状况。

新帝入嗣大统后,无法排除其父干政之可能,毕竟血缘关系在那里,从感情上说,新帝可能会依赖自己的亲生父亲。

在这个顾虑层面,朱厚熜瞬间脱颖而出,他的父亲,也就是兴王朱祐杬,正好赶在明武宗驾崩前两年去世。

他年纪合适,又没有生父出来指手画脚。

最后,以长幼有序论,兴王朱祐杬在兄弟中也仅次于明孝宗朱祐樘。

他的儿子自然也比其他宗支更具优势。

就这样,第二代兴王朱厚熜被选中,成为了皇位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是突然暴卒的,他无儿子,且没有遗诏指定接班人。选明武宗的堂弟、十五岁的朱厚熜登基(朱熜厚是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祐杬的儿子),这是当时执政大臣杨廷和等人的主意。如果杨廷和等人可以预见到嘉靖皇帝宠信奸臣严嵩,陷害忠良,使朝政靡烂这一后果,是绝不会这么做的。之所以选一个少年继承皇位,杨廷和等执政大臣是有私心的,是觉得好掌控。可事实表明,嘉靖帝朱厚熄虽然年少,却十分聪明,从他继位不久发生的为他父亲争待遇的"大礼议」事件,就可看出来。


我是小小,点击关注将有更多精彩内容哦!

首先,这不是明武宗的决定,这是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和内阁其它大臣商量决定的,那么为什么选嘉靖皇帝当皇帝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朱厚照没有子嗣,而且死得太仓促了,也没有留下遗遗诏。

正德皇帝朱厚照是明孝宗朱佑樘唯一的儿子,14岁登基,朱厚照在位17年,后因在清江浦钓鱼落水后得了重病,几个月后就去世了,驾崩时年仅三十一岁。由于朱厚照太喜欢玩了,以至于没有留下子嗣,临死前又没有留下遗诏,也没有指定谁来接位,所以内阁大臣只能从明皇族中找大明帝国的下一任继承人。

第二,按照古代的宗法继承制度,没有子嗣只能挑血缘关系最接近的来继承皇位。

当时内阁大臣挑来挑去,终于将目标锁定在朱厚熜身上。朱厚熜何许人也?朱厚熜明宪宗之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换句话说朱厚熜的父亲是明孝宗的弟弟,朱厚照是自己的堂哥,从血缘关系上来看,只有朱厚熜是最为接近的。本来按照「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度,应该是正德皇帝的儿子当皇帝的,奈何朱厚照没有儿子,所以内阁大臣按照传统宗法制度的第二条「兄死弟继」的继承制度立朱厚熜为皇帝。

第三,朱厚熜年龄小,内阁大臣们认为比较容易掌控。

当时面对众多明王室的众多王子王孙时,杨廷和和内阁大臣们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掌握最高权力,所以挑选继承人时遵循两个条件:第一,年龄不能太大,太大不利于控制;第二,不能太过于聪明,是个越平庸的人越好。杨廷和需要的是一个唯唯诺诺,不会对抗内阁的皇帝,所以他们认为朱厚熜就是最适合的唯一人选。可是等朱厚媲当上皇帝后,他们就知道当初选择是错的,而且错的很离谱。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