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个混乱的时代,很多猛将文士都有过投降他主的经历,但其中有的人最终成就一代功名,有的人却落得世人唾骂,这是为何呢。

先说吕布,这个无需多言了,张飞的一句「三姓家奴」道出了他的本质,反复无常,唯利是图,丁原董卓都视其为义子,待之甚厚,但是吕布反手杀起他们来毫不手软。

吕布前后在数人手下,真当是毫无气节,最后下邳城破被俘,向曹操投降,还让刘备求情,可见其贪生怕死,汉人最是重名节,如此不忠之人,投降之后自然会落得骂名。

其次是于禁,于禁早先是鲍信的部将,鲍信战死后被王朗引荐给曹操,可以说是老资格了,而且于禁确实有才能,治军严格,体恤士族。曹操很器重他,于禁在五子良将中排行第一,而且还是唯一被授予假节钺的将领,地位极高,在襄樊之战中于禁是曹军的最高指挥官,连曹操同族的曹仁都要受他节制。

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被曹操寄予厚望的于禁居然在兵败被俘之后,临难猥琐,苟且乞降,关羽都非常看不起他,认为于禁就是个软骨头。更重要是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曹军先锋庞德在临战的时候表现完全不同,抬棺出战,表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此勇猛无畏之士,被俘之后更是大骂不止,关羽虽然怒而杀之,但是对于这等勇将可以说是非常敬佩的,敌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曹军自己这边了。

曹操都很失望的说:「于禁从孤三十余年,何期临危反不如庞德也。」庞德作为西凉降将尚且如此忠义,地位和资历都如此之高的于禁却做出如此举动,无论他是真的贪生怕死,还是为了保全被俘的士卒,他都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曹操的话更是成为当时舆论的导向,于禁因此晚节不保,留下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污点。

而张辽和张郃又有所不同了,张辽作为丁原的另一个义子,在吕布归到董卓麾下开始就一直跟随吕布,期间吕布数次处于危难之中,张辽亦是不离不弃,除了张辽,还有高顺,这两位可以说是吕布最倚重也是最忠诚的臂助,最后的徐州之战,张辽孤军驻守壶关,面对大优势的曹军死战不休,直到下邳城破,吕布命丧白门楼后,张辽才最终接受曹操的招揽,选择投降,这种时候的投降无损张辽的忠义形象了,更况且有吕布作为一个反面典型进行对比。

而张郃虽然和颜良,文丑以及高览并称为河北四庭柱,是袁绍手下有名的大将,但是袁绍作为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自然有世家子的共同毛病,那就是亲世族轻寒门,张郃是寒门出身,相比颜良文丑,张郃并不受袁绍的重视,很多脏活累活都是张郃负责,简而言之袁绍对张郃并不怎么样。

在官渡之战中,张郃高览奉命偷袭曹军大营却兵败,献计的郭图担心自己被袁绍追责因此进谗言诬陷张郃高览,两人得知担心袁绍算账,干脆心一横直接投降曹操,张郃这种是旧主待其不仁,正所谓:乱世之中,主欲择臣,臣亦择主。此处既不留人,便是降了亦不会遭来非议了。


吕布就不用再多说了,「三姓家奴」的帽子戴了一千多年了,他在动手杀董卓之前也犹豫过,毕竟他们还有父子关系。王允对他讲那算个啥,他姓董你姓吕,八竿子打不著的父子,吕布想想也是,估计他在杀丁原的时候也有过这想法,不管怎样利字摆中间,义字站一边,吕布的做人哲学注定遗臭万年。

假如于禁去解救樊城之围和他搭档的不是庞德,假如庞德也和于禁一起投降了关羽,那么于禁本人的犯罪感和后来承担的骂名还会少一些。庞德在之前是马超的部下,就是因为自己是降将,遭到曹操内部人的猜忌,为了表达自己不会见异思迁绝对忠于新主子,庞德公开在曹操面前是下了必胜的决心的,不是关羽杀他就是他杀关羽。

于禁和这一位打算去和关羽拚命的伙计合作奔赴樊城前线,就像身边无时不刻树立著一个至高的道德标杆,战败后庞德慷慨赴死,两下对比于禁偷生就更显得卑微了。连曹操都说他和于禁相识30年,危难时反而不如新人庞德。曹操的话给于禁贴了标签,同样是投降,于禁属于临危惧死而降,属于武将中最不光彩的投降。

良禽择木而栖,三国时期文臣武将改换门庭也是常有的事,只要经过选择后死心塌地从一而终干出一番事业,没有人觉得不正常。 张辽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是吕布败亡后投靠曹操的,曹操有知人之明,大胆放心使用张辽,他在其后曹魏集团历次大战中都有出色表现,成为曹魏阵营里一流的大将。

张辽独当一面固守合肥威震逍遥津,杀得孙权丢盔卸甲,曹魏集团的武将中很少单独有如此传颂千古的战例。另外张辽和关羽是山西老乡,两人一见如故相当谈得来,后来关羽被围土山还是张辽出面劝降了关羽。人们爱屋及乌,关羽眼光多高啊,他看得上的人肯定差不了,既然被关老爷看得起,和关老爷要好,那张辽人品方面一定是不错的。

曹魏集团另一位名将张郃原本是袁绍部下,官渡之战曹操烧了袁绍囤粮的乌巢,袁绍和郭图计划重兵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而张郃力主先主力出击救援乌巢。事实与张郃估计的不错,按照袁绍等人的计划,两头用兵都没有取得战果。张郃又遭到郭图的诬陷,他担心小心眼的袁绍事后报复,就投降了曹操。

之后张郃随曹操四处征伐,打败袁绍残余势力,平马超破韩遂灭张鲁,所向披靡屡建奇功。张郃的形象与战绩和小说《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大不同,他是一位智勇兼备的战将。街亭之战陈仓解围,张郃被拜「征西车骑将军」(这个名头有点怪),仅仅次于大司马曹真和大将军司马懿。

张郃同司马懿在和蜀汉对抗的策略上是有分歧的,但是他毕竟受制于司马懿,最终不得不听其号令,并且付出了生命代价。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缺粮退兵,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认为诸葛亮势必会有埋伏,大军不宜追击穷寇。但由于司马懿的军令他必须得执行,在木门道张郃中埋伏被乱箭射死。

有一说是司马懿和张郃有过节,司马懿有意安排张郃出击,但这也只是猜测,司马懿城府太深,做个套让人钻,表面上看不出啥问题,这种事司马家的人都拿手,这反而让后来人普遍对张郃产生同情。

还有《三国演义》里写的是张郃主动要求去追击诸葛亮的,还不听司马懿的劝告,这和事实严重不符合。


同样都是投降,历史评价却不一,取决于投降者以什么动机投降。

先说说历史评价不好的。

单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来谈。三姓家奴吕布典型就是因为卖主求荣贪生怕死而投降。人中吕布 ,马中赤兔。吕布原为丁原部将,为依附董卓而杀死丁原,后来为了得到貂蝉又杀死董卓而依附司徒王允,而后被董卓部将李傕击败,从而依附袁绍,后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扬。可以说,反复无常真小人。下场就是被曹操击败,殒命白门楼。

同样都是投降,历史评价却不一,取决于投降者以什么动机投降。 先说说历史评价不好的。单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来谈。 三姓家奴吕布典型就是因为卖主求荣贪生怕死而投降。人中吕布 ,马中赤兔。吕布原为丁原部将,为依附董卓而杀死丁原,后来为了得到貂蝉又杀死董卓而依附司徒王允,而后被董卓部将李傕击败,从而依附袁绍,后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扬。可以说,反复无常真小人。下场就是被曹操击败,殒命白门楼。 对于于禁的了解,相信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印象最深刻肯定是动漫镇魂街里的于禁。台词振奋人心,「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当然这只是动漫,历史上的于禁可没有那么好名声。于禁原是济北相鲍信的部下,是讨伐董卓的十八镇诸侯之一,后来鲍信为救曹操而死,于禁就归了曹操。于禁随曹操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后来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主帅于禁,副将庞德都被关羽擒拿。就是此战,于禁晚节不保。庞德宁死不降,被关羽斩杀,而于禁 ,委曲求全而投降关羽。后来回到魏国,被曹丕百般羞辱,被封为「厉侯」。 张郃和张辽可都是正经八百的投降曹操的。但人家

郃对于于禁的了解,相信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印象最深刻肯定是动漫镇魂街里的于禁。台词振奋人心,「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当然这只是动漫,历史上的于禁可没有那么好名声。于禁原是济北相鲍信的部下,是讨伐董卓的十八镇诸侯之一,后来鲍信为救曹操而死,于禁就归了曹操。于禁随曹操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后来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主帅于禁,副将庞德都被关羽擒拿。就是此战,于禁晚节不保。庞德宁死不降,被关羽斩杀,而于禁 ,委曲求全而投降关羽。后来回到魏国,被曹丕百般羞辱,被封为「厉侯」。

张郃和张辽可都是正经八百的投降曹操的。但人家可是负有盛名。古语有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这二位都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张辽本是吕布部将,后降曹,为五子良将之一,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战功累累,后来以八百人打退孙权十万大军,威震逍遥津,为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

张郃原本是袁绍部将,降曹之后,颇有战功,后被诸葛亮在木门道射死,追封「壮侯」。可以说,张郃也是五子良将里面善于利用地型作战的专家,张郃不死,司马懿这冢虎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说啊,投降也是看对象的,假如于禁在投降蜀汉之后也立下赫赫战功,没有从魏投汉,再归魏,也不会如此下场。

姜维不就是投降蜀汉的名将吗。

我是海浮人,漂浮于世,寻找著什么。欢迎关注。


同样是投降,为啥吕布于禁身背骂名,张辽、张郃却被赞誉有加?

三国时代,群雄逐鹿,战乱不断,每个人都在寻觅安身立命、求生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识别、探寻更适合的发展环境,是需要历练、改进、完善、提高的。这样的事情很多,并不奇怪。比如,关羽也曾投降曹操,而且,在华容道不惜违犯军令,擅自放走曹操,然却被称颂为义气深重、不忘初心、立庙祭祀,世代敬仰。又比如赵云,最初投奔公孙瓒,文丑枪下勇救公孙瓒性命;袁绍、公孙瓒大摆擂台,赵云前杀后挡,左遮右拦,尽力保护公孙,尽管公孙瓒有眼无珠,总觉得这娃太嫩,不放心、不敢用。但赵云仍不离不弃,直到公孙瓒最后完蛋,赵云才不得不离开幽州,踏上千里寻刘之旅。有心人、天不负,一年后,终于在卧牛??山下,找到早就仰慕的主公--刘备,以及关羽、周仓、廖化等。

吕布背叛原主人,最为人所不齿的是,贪恋新主子贿赂,把原主人杀掉。如果说,后来杀董卓,多少还有点挽救国家、惩治邪恶、匡扶正义蕴含其中,那前面杀掉丁原,就纯粹丧失人性,丁原虽非吕布亲父,职位也没有董卓显赫,但对于吕布,视如己出,关爱有加,吕布可以背叛丁原,投入董卓,但完全可以放丁原一条生路,甚至以吕布后来的得宠,若丁原不介意,侍养终生也不算过分。

再说于禁,曹操感叹「于禁随吾三十多年,临期竟然不如庞德」?确实,曹操待于禁,曾经何等尊贵。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自己一升公爵,就封于禁为左将军,假节钺,五子良将中,其余四人谁也比不了于禁。要知道,张辽前一年即建安二十年(215)就建立了以七千之众,大败孙权十万大军,令东吴小儿闻张辽之名,不敢夜涕的重大功勋。而张辽不过是征东将军,假节;张郃是荡寇将军,假节;徐晃是平寇将军,假节;乐进高一些,是右将军,假节,但仍在于禁之下。

更破例的是,就连曹操左膀右臂之一的曹仁,都无法比肩于禁,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才封为征南将军,假节。不仅时间晚,职位上也低了档次。于禁要命关头,也可以投降关羽,可于禁将军即使作秀,也先来点关羽难堪,再投降也不迟嘛,把七军数万人搭上,还利用职位压制庞德,就太不厚道了。被送回后,曹操虽不高兴,但也留足了面子,没给啥过分难看。只是后来曹丕了解详情后,才把于禁恶心了一番。

吕布、于禁投敌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摇尾乞怜,给人一种恶心感。曹操对于禁的事说明,封高官并不是万能的,拿于禁、张辽、张郃来说,于禁前面虽有不顾非议,诛杀抢掠民财,违反军纪的青州军,并击退张绣追兵,展现了一个将军风度和魅力,资历也比张辽、张郃早一些,但作为高级军官,如果松懈放任,躺在以前的功劳上,很快就会退入历史垃圾堆。

张辽、张郃同样侍奉几位主人,为啥被唱高?张辽投降时,那种慷慨激昂、义正辞严的表白,虽然是骂曹操,但岂不知曹操就最好这一口,后来建立的军功,特别是逍遥津大捷,确立了张辽五子良将的地位,更值得赞誉的是,这时候的张辽,对位于于禁这样将军之下,没有表示不满,说啥怨言,而是谨言慎行,认真履行职责;张郃投降时,虽没有张辽那种激烈表现,但也是袁绍内讧,被逼无奈,曹操完全理解。更重要的是,张郃也没有对杂号将军表示不悦,精心习武,钻研兵法,不断进步,在三国后期,展现了大将之材。这些就是人们鄙视吕布、于禁,高看二张的根本原因。(533)


从古到今成王败寇都是一个恒古不变道理,在对待投降的将领的态度上,投降失败者就是背主求荣,投降胜利者就是弃暗投明弃暗投明。这个规则本身就不具备公平性,所以吕布成为了三姓家奴,于禁晚节不保,而张辽和张郃投降之后都受到了礼遇。笔者认为吕布、于禁、张郃、张辽这四个人中吕布的道德水平是最低的,于禁投降是迫不得已,张郃背主求荣事实成立,张辽投降实属无奈。

吕布并没有真正投降过任何一方势力,他往往是依附在其他诸侯的身边,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突然发难取而代之。吕布最初的时候是丁原手下的大将,在董卓的利益诱惑下,吕布毫不犹豫的就杀死了丁原投奔了董卓。董卓开始的时候对吕布非常的好。对待他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然而吕布是狼子野心,没过多久就杀死了董卓。吕布杀死董卓当然不是为了天下大计,主要还是因为吕布想通过杀害董卓来获得高官俸禄,夺取董卓的势力。后来吕布先后投奔过袁绍、袁术、张扬、刘备,每一次吕布都因为种种原因和这些人翻脸。特别是在投奔刘备期间,吕布更是偷袭抢夺了刘备的徐州,将刘备赶到了曹操处。可以看出吕布这个人是没有任何道义可言的。因此他承担骂名是理所应当的。

于禁承担骂名是非常冤枉的,从曹操开始创业开始,于禁就跟著曹操四处征战,前后跟随曹操30多年,给曹魏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在襄樊战役期间,于禁的军队遭到了大水的冲击,士兵死伤惨重,最终被关羽俘虏。于禁被俘是遭到了天灾,投降本身就是无奈之举。假如说关羽一口气灭掉了曹魏,于禁也就不会再承受任何骂名了,然而关羽在不久后败亡,于禁的名声就开始臭了起来。后来于禁辗转回到曹魏,被曹丕羞辱致死。实际上于禁并非是一个真正的背主求荣之人,他的投降实属无奈,曹魏不念及他30多年的功劳,最终将他逼死,是一种无情的表现。

张辽投降曹操是典型的弃暗投明,因为张辽是在吕布被俘虏之后投降了,当时摆在张辽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投降曹操继续征战天下,要么被杀草草结束一生。此时的吕布已经死了,张辽一身好本领,给吕布陪葬显然是不值得的。在张辽投降曹操后,帮助曹操抵御东南的孙权,一直做到了曹魏集团的征东将军,发挥了自身的价值。

张颌投降曹操的行为并不光彩,在《三国演义》中张颌投降曹操是因为受奸臣的陷害,而在正史上张颌投降曹操,仅仅是因为攻打曹操的军营失利,担心回去后会受到袁绍的处罚,就带著袁绍的军队投降了。张郃的这个行为,属于典型的背主求荣,只是后来袁绍被曹操击败,张郃成为了曹操的大将,名气越来越大,背叛袁绍的行为也就成了弃暗投明。


情况不一样,下面我简单的讲一下,就明白了。

吕布原为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丁原视其如子,后丁原多次反董卓,为董卓恨。董卓都知道,是乱臣贼子,并且残暴弑杀,典型的反派,而丁原无论实力如何,在当时属于正义的一方,吕布受恩于丁原,可以讲没有丁原就没有吕布,但吕布为了金银宝马,杀丁投董,属于忘恩负义,弃明投暗,并且还落个不忠不孝不义之名。

于禁原是鲍信部下,后鲍信为救曹操战死,鲍信部将自动转编到曹操,于禁从一个小将,一路被曹操恩宠提拔,官至左将军假节钺,仅次于前将军夏侯惇,备受曹操器重,樊城之战曹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曹操无帅可用(夏侯惇残疾,夏侯渊阵亡,乐进病逝,曹仁被围,张辽等人非嫡系)只有于禁可用,被曹操寄予厚望,但是于禁违逆兵家驻镇,七军灰飞烟灭,犹如后来的马谡失街亭,于禁是受重恩于曹操,虽然天灾而至兵败,但挣扎都没挣扎就投降了,属于有负曹操,辜负的曹魏。

张辽原属吕布,吕布乃无仁无信之人,并且张辽在吕布麾下的时候,忠心不二,英勇拼杀,没有对不起过吕布,反而是吕布一直坑下属,下邳之战,张辽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被俘后还骂曹操,虽然最终投降,但属于弃暗投明,张辽的发展和培养主要还是靠的曹魏。

张郃原属袁绍,官渡之战不少出力献策,但由于袁绍集团内耗,张郃成了被迫害的对象,,无奈的情况下投降曹操,袁绍有负于张郃,而非张郃有负于袁绍,属于择木而栖,同张辽一样,张郃的发展和培养也是靠的曹魏。

忠孝在古代是最高的品格,张辽张郃虽后期归顺曹魏,但并没有对不起原主,在新主处也尽心尽力,反而值得称颂;吕布和于禁其实不应该并列,吕布是无信无义之人,背主求荣,被骂不亏;而于禁是有负曹操,不得已被主但没求荣,值得同情,不至于被骂。


谢谢邀请。

演义的描写很清楚。

一般战败的武将被绑缚到胜利者面前有两个态度。

第一种是骂骂咧咧,不服气,引颈就戳,胜利者先是恳求投降,失败者死活不依,为了使其归附,胜利者主帅还下跪败将表达仰慕情义,最终失败者被感动而归附;

第二种就不一样了,同样被绑缚推到胜利者面前,未待胜利者开口,失败者就立马恳请饶命,表达愿意归附。

单单这两种,被骂的一定是第二种,很不幸,吕布和于禁就是第二种情况。

张辽与张郃不一样,属于第一种,视死如归,他俩的投降尽管有些煽情,但因为抱著大不了一死的心态去见胜利者,情形已和死过一回相差无几,投降只不过是开展第二次人生罢了。

于禁的骨头软是在水淹七军才被揭露的,重点是吕布,人品恶劣是天下诸侯皆知,他投降你,您敢收?

丁原、董卓包括刘备,哪一个不是被吕布干掉或者篡夺了权势、地盘。

团队里的软骨头和忠诚度低下的肯定要被指责,挨骂的,于是乎,于禁和吕布也不例外。


我是生活问道。喜欢我,关注我!

投降对于无论是对一个国家或是一支军队抑或是个人来说,都是具有贬义的。而且,越是乱世越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

《三国演义》中这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即便是忠义无双的关羽也有过降曹的经历,无论他日后如何的过五关斩六将,投降这个污点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掉的,不过能把投降演义的这般铁血范,也只有关羽关二爷了。

同样的,今天的四个主人公也在投降这件事上遭遇了不同的解读,那为什么同样是投降还有这么大区别呢?我和朋友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吕布

吕布出场就是戴著光环的「人中吕布」加上董卓赠送的赤兔马,后人就送了他「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无上高光美誉。

其实这个称谓的「马中赤兔」是带有嘲讽的。吕布原本姓吕,这是他的本家姓氏,吕布为了谋取好的前程投靠了荆州刺史丁原,这也符合时代特征,毕竟「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毕竟军功是实现人生抱负的一个途径。但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吕布在投靠了丁原后,立刻拜了丁原为义父,因此,吕布又叫「丁布」(倒过来就是布丁了)。

李肃做为吕布(丁布)的同乡,深谙其人其德,「……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李肃向董卓索要了赤兔马做为给吕布的见面礼。

果然,吕布见到赤兔马,就已经忘记了所谓的大义了。李肃和他开玩笑说经常和你父亲来往,吕布知道他说的是谁,很不好意思的说:「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

很多人都会误解吕布,说这不是吕布还是很有羞耻心,是非观的吗?他也知道认作别人做义父不是很光彩的事。

恰恰相反,吕布并不是因为认义父而感到惭愧,而是因为认的这个义父官职低微(其实荆州刺史已经是封疆大吏),昔日同乡李肃都能高高在上而惭愧。因此,当李肃提出去为董卓做事的时候,吕布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并且杀了义父丁原做为投靠董卓的见面礼。

在那个时代,其实认义父也属于大家可以理解的范畴,例如刘备就认了刘封为义子,关羽认关平为义子。但是义子反噬义父的大逆不道之举,这就属于十恶不赦,为人所不齿的行径了。

吕布为了最快的达到想要的地位和财富,投靠董卓之后立刻改投董卓名下认作义父。「三姓家奴」由此成为了大家对他的共识,更是由张飞之口喊的尽人皆知。

吕布因为一匹赤兔马投降了董卓,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匹任人骑乘的赤兔马呢?因此,吕布的改弦易主背负骂名一点也不奇怪了。

我们再来看看于禁

鉴于刘备的五虎上将(历史上没有,小说中杜撰的)威名,曹操为自己的部下也做了个荣誉的封号,称为「五子良将」,而于禁则是五子良将中的佼佼者。

于禁跟随曹操的时间在武将中仅在乐进之后(夏侯惇、夏侯渊属曹操本家,不计在内),属于曹操资本的原始股。

于禁第一次展现谋略是在回援濮阳与吕布直接交锋的时候。曹操和吕布的第一次交锋以失败告终,于禁在军队失败,士气低落的时候建议利用吕布娇胜必傲的心理提出突袭,果然大获全胜。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帝许都,第一次对部下进行了正式的封赏,于禁与乐进、徐晃等都被封为校尉。这个时候于禁的官职并不是很出众。

真正让于禁展现出过人之处是在曹操宛城战张秀之时。由于曹操的失误,导致了张秀的反叛,作战中大将典韦、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难。曹操遭遇自起事以来最大危机,甚至连自己的原始资本青州兵都出现了骚乱。

危难之际,于禁临危不乱,率众安营据守,协诸军主动出击张秀。在于禁的舍命搏杀之下,张秀大败,逃到了荆州刘表处。

曹操评价于禁:「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并加封于禁为「益寿亭侯」。

于禁虽忝列五子良将序,但并不是以武艺出众而闻名。曹操更看重的是于禁的临机应变能力,于禁每每被委以重任,可以看出于禁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真正改变了于禁人生的是于关羽的对决。

关羽策应刘备在汉中攻势,率兵攻打樊城的时候,曹操没有征求部下的意见,直接点将于禁。于禁欣然应允,并要求曹操为他指派一员前锋。这说明,于禁知道自己的优劣势,同时对与关羽作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庞德的主动请缨为这次出征埋下了隐患。庞德原为马超手下,马超后来降了刘备,庞德没有跟随马超,而是归降了曹操。

虽然于禁怀疑庞德的忠心,但由于曹操的信任,于禁只有接受现实,带领庞德出征。将帅不和从一开始就为这次作战埋下了隐患。

果然,庞德依仗曹操信任,并不服从于禁调度,一心只想杀了关羽证明自己的忠诚。而于禁的目的不是主动出击打败关羽,而是立足于防守,让关羽无功而返,静待东吴的合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曹操对于庞德的信任,让于禁感觉到了信任危机,因此,对于不服从调度的庞德同样处处制肘。

于禁错误的把兵屯于罾口川,让关羽借大雨水淹七军。

兵败让于禁他瞬间心灰意冷,因为这次兵败不同以往,很有可能将陷曹操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而这次兵败主要原因是因为于禁刚愎自用造成的,这也让于禁失去了拚死一战的勇气。再有,于禁属于曹操手下元老,对于关羽心中始终心存敬畏。几个原因叠加。也就不难理解于禁为什么要降了。

于禁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人尽皆知,谁也不会想到陪伴曹操九死一生的于禁会投降。曹操甚至因此都想要迁都避祸,可见于禁投降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曹操也感叹道:「于禁从孤三十年,何期临危反不如庞德也?……」

因此,于禁背负骂名也不足为奇了。虽然之后于禁又回到大魏,但是始终无法摆脱投降的丑闻,终于郁郁而终。

张辽与张郃

说完两个背负骂名的,再来看看两个因为投降而名垂青史的。碰巧的,这两位都姓张,一个张辽,另一个张郃。

张辽一生征战无数,从军之路也比较坎坷,先是从丁原处,又随吕布投到董卓手下,董卓被铲除后依旧跟随吕布,是吕布手下八猛将之首。

虽然吕布骂名满天,但是张辽拚死相随。后来吕布被擒,在曹操感召之下归顺曹操。

归顺曹操的张辽每战必前,战袁绍、攻乌桓、驱辽东、平叛乱,功勋卓著,尤其是合淝一战,险些生擒孙权,「张辽止啼」讲的就是这件事。

张辽以降将身份死后获谥号:「刚候」,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忝列古今六十四名将。

张郃归顺曹操前默默无闻,原是冀州刺史韩馥手下,袁绍攻取冀州后,率部投降袁绍,虽然名为河北四庭柱,但是依旧没有显著功绩可炫耀,也并没有受到袁绍足够重用。

归顺曹操后,张郃展现出了出众的军事能力,跟随曹操屡立战功,但是丢失汉中也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夏侯渊战死后,接任主帅位置主管陈仓,封为「荡寇将军」。

真正让张郃大放异彩是在三国后期对蜀国的作战,张郃以高龄之身身先士卒,屡次击破蜀国的攻势,尤其是街亭一战从根本上粉碎了蜀国对大魏的攻势。自街亭被张郃占领后,虽然蜀国又发动数次对魏国的进攻,但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公元231年,张郃在一次追击蜀军的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膝盖而死。谥号:「壮候」。

观张辽、张郃的一生,虽然也是投降另主,但是根本的不同在于无德从有德,天下大势,顺流而为。

或许,这就是张辽和张郃能受人尊重的原因!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投降之后的表现很重要,刘备也跳过很多槽,但是刘备从没有像吕布一样每次跳槽还把原公司老板给告(杀)了,于禁就更倒霉了,先投降关羽,结果关羽被孙权给杀了,于禁又被迫归了东吴。

孙权被刘备集火,先是将博士仁、糜芳以及杀害张飞的那俩小兵都送回蜀汉,然后又害怕曹丕也来火上浇油,将于禁也送回曹魏。于禁就也是「三姓家奴」了,曹操虽然失望但对于禁应该不会太过为难。

可惜曹操这时候已经病故了,于禁拜谒曹操陵墓的时候,曹丕将庞德宁死不降,抬棺而战的画面和于禁跪地投降的画面放在一起羞辱于禁,于禁因此羞愧而死。

吕布的确是纵览三国都是反叛无忠之人,即使丁原和董卓并非明主,但是吕布自己换的主公,又自己杀掉,无论如何洗白都抹不去的污点。

张辽的投降是在主公吕布都死了,已经没有效忠对象的情况下才投降的。张颌和高览则是在曹操攻打乌巢的时候,向袁绍进言要去救乌巢,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郭图进言,可以乘机攻打曹操大营。

袁绍自然是又听了坏注意,袁绍就是那种五十道判断题都能完美错过正确答案的「优秀」学生。

结果张颌高览自然攻不破早有防备的曹操大营,结果郭图害怕被惩罚又恶人先告状,表示张颌和高览因为袁绍没有听从建议,而没有尽力攻打曹操大营。

这时候张颌和高览知道这种情况,回去会和田丰一样,若是袁绍胜利还不会被惩罚,失利就必死无疑。这时候投降的张颌自然无可厚非,更何况投降曹操以后张颌为国操劳了一辈子,战功赫赫,最终被诸葛亮埋伏射死,也是为国捐躯。

张辽更是威震逍遥津,以八百打的孙权十万大军丢盔弃甲,自此东吴用张辽之名可以止啼小儿,曹丕征吴,孙权还告诫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

因此,张颌,张辽因为投降的时机和原因以及投降后的表现而被后世所赞誉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就是因为投降的动机不同。

吕布先投靠丁原,而后杀丁原而降董卓,杀董卓后流亡了一阵子又投靠刘备,没过几天又把刘备的徐州给夺了,后来因为人品太差,被部下捉住献于曹操,此时不仅不羞愧,反而幻想著曹操能放过自己一马,贪生怕死的本性暴露无遗。

于禁呢,虽说跟随曹操多年,被人称之为「五子良将」,并且当年在跟随曹操平乱张绣时,杀了军纪涣散的青州兵,一时之间曹操以古之良将比之,不过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因贪生怕死而降于关羽,反倒是跟随曹操不旧的庞德力战而死,曹操恨恨的说「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而张辽、张郃就不一样了,张辽本为吕布的部下,试想,吕布那样一个三姓家奴,对待张辽这种虎将,自然是不能尽其用,张辽归顺曹操只是想让自己的才能尽情的释放出来,况且在张辽降曹之前,吕布已经降曹,良臣择主而事,那自然就归顺了曹操。从张辽归顺曹操以后的表现看来,张辽的人品还是值得称赞的。

官渡之战,袁绍放弃了张郃的建议反而听信了郭图,派张郃去攻打曹营,曹营没打下,乌巢也被烧了,郭图反过来又陷害张郃。我献的计策不听,现在又反过来要杀我,你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于是张郃也就投降了曹操,这属于被迫投降,因为完全没有必要为一个昏庸的主公殉葬。

所以张辽、张郃的降曹并没有成为他们人生中的污点,反倒是因为降曹,才让他们成为了一代名将,为后世所乐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