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好奇心孕育了对新物种标本的巨大需求。拥有新物种的标本,可能带来科学的发现、远扬的名声和增值的财富。

科学家为此如痴如醉,博物馆为此一掷千金,私人藏家为此倾囊豪赌,盗贼为此铤而走险。有一种贝壳,虽然发现它才短短的20多年,但在它的传奇经历中你可以发现上面所提到的一切……


传说·缘起

故事从一个华裔美国贝壳学家开始——Donald Dan,他的中文名叫陈宏复,是世界知名的贝壳学家和珍稀贝类标本商。「来自火星」的神秘贝壳,由于他的追寻而登上了世界贝壳收藏和研究的舞台。

Donald Dan 左

上世纪下半叶,贝壳圈里流传著一个来源不明的信息:「苏联的贝壳爱好者圈子里,有一种稀奇的贝壳在被交换来去。这种贝壳很少见,说不清是宝螺、海兔螺,还有是谷米螺。」陈宏复觉得那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发现:如果是常见的物种,那么多的收藏者不可能连一个螺的科都定不下来。

谷米螺

在前苏联,私人圈子里有新物种流转是完全有可能的。当时前苏联为了和美国竞争,拥有一支探险船队,在一些陌生的海域进行测绘,也采集了许多难得的生物标本。由于那时探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生物研究,所以许多很多标本并未得到「科考待遇」,而是任由船员们自由处理。有一艘前苏联探险船曾经采集到一篮子的富东尼宝螺,他们把这些宝螺很随便地送给了一个莫三比克的农场主。这一篮几百枚贝壳,每一枚的价格都在1000美元以上!

富东尼宝螺

当时,普通人要到苏联去很难,尤其是陈先生这样的美国人几乎不可能。1991年,苏东剧变之后,俄罗斯开始给西方人发放签证了,陈宏复先生成为最早一批到达俄国的西方人之一——为了追寻这种甚至连种类都不知道的贝壳,他带了大量的珍稀贝壳在身边以备交换。

在陈宏复访问一个叫Yuri Sluvis的收藏者时,他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贝壳。他的第一反应是这太难以置信了,传说居然是真的!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陈先生付出了一堆当时世界上很稀有的贝壳,才得到了第一个传奇贝壳。

在成行之前,陈先生就已经估计到可能找到的贝壳会有重大意义,因此他对这个贝壳做了详细记录。这个标本的发现被认为是近百年来贝壳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堪比鱼类中腔棘鱼的发现。

在莫斯科的那段时间,陈宏复还发现了第二枚这种贝壳。它原属于前苏联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副所长Mikhail Vinogradov。Vinogradov不同意转让贝壳,陈宏复只得到允许拍了两张照片带回美国。

不久后,Vinogradov陷入了经济困难中,他的家庭到了无法维生的地步,于是他决定把贝壳卖给陈宏复。陈先生这才得到了第二枚标本。Vinogradov是生物学家,他知道这个标本的意义,但是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他不得不作出无奈的选择。

后来,陈宏复打听到一个居住在克里米亚的老渔民手里还有一个标本。这个标本于1963年被渔民捕获后就一直在他手上,未曾流转,是至今为止所有已发现的标本中唯一有可信的采集数据的,也是这个品种的贝类的第三枚标本。

又过了些年,有人资陈宏复收购了第四个标本。这个标本的背部已经破损,这个破洞能让研究人员直接看到了壳的内部结构、测量壳的厚度。这个破损的标本为稍后发表新种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如果是完整的标本,估计没有任何人会舍得把它开一个洞吧。


获得名字「大灾星」

如今,发现无脊椎动物的新种并不算稀奇,但这个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孤独」——它不属于至今知道的任何一个属,没有近缘种。而且它体型较大,十分漂亮,在新发现的小个子贝壳物种中鹤立鸡群。

惊叹这贝壳来自火星的义大利贝壳学家布里亚诺·布鲁诺不知道这个贝壳该如何分类。他决定给这个新物种起名字,并正式发表它。他给予了它一个特别的名字:Chimaeria incomparabilis。

Chimaeria incomparabilis

种名和属名都全是新的:属名Chimaeria来自词根chimera,是一种凶恶的喷火龙;种名incomparabilis是无与伦比的意思。在一些语言中、尤其是法语中,Chimaera是大坏蛋、大灾星的意思。因此,「大灾星」成了这个贝壳「昵称」。

按惯例,发表新种必须捐出一个模式标本给公众机构以供研究。布鲁诺捐了一个标本给在巴黎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作正模标本,其他标本他自己收藏著,密不示人,外人连照片都没机会看到。

陈宏复先生拍摄的 Chimaeria incomparabilis「 大灾星」。这是它现存的不多几张照片之一

问题是,这个新属Chimaeria应该放在哪个科呢?世界著名的贝壳学泰斗S·P·Dance邀请软体动物古生物学家Luc Dolin参与了进来。多林见到贝壳激动万分,因为对他来说,这种贝壳并不陌生——他见过很多化石!古生物界一直以为这个属的生物早已灭绝,没想到能见到这样鲜艳的标本。古生物学家的参与,使这个贝壳的分类很快定了下来。

现在,人们提到这个贝壳,全称一般为Sphaerocypraea incomparabilis (Briano,1993)。Sphaerocypraea属属于海兔科——那个有个大洞的贝壳,正好让分类学家查看内部结构,确定了这是一个海兔螺。至此,这个传奇贝壳有了自己的学名。

Sphaerocypraea incomparabilis

人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个贝壳来到了西方后,逐渐从稀有的生物标本,变成了一段传奇。


「大灾星」来源不明

1997年,当今最活跃的贝壳学家、比利时人G·T·Poppe从一个美国人那里买到一个「大灾星」。他公开展出了这个贝壳,在贝壳界引起了轰动。

G·T·Poppe

很多人为了看它一眼而不辞万里奔波之苦。不久,一个印度尼西亚的贝壳爱好者提出要购买这个贝壳,Poppe开出了天价,意图让他知难而退,没想到这次碰上的是「土豪」——印尼人毫不还价,当场买走了贝壳。

之后,Poppe取道美国,前往加勒比海潜水采集贝壳。当他结束采集行程,过境美国回欧洲时,一下飞机就被美国警方拘捕了。美国警方指控他盗窃——他在欧洲展出的那个「大灾星」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丢失的藏品。Poppe如果不能证明他的「大灾星」有合法来源,那他就麻烦大了。

G·T·Poppe出的书

原来,在Poppe在欧洲展出自己「大灾星」引起轰动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管理者们忽然想起,自己馆里也有这么一枚标本,是不是也展出一下?但当他们检索藏品时,才发现馆藏的标本不见了!他们当即报了警。但时隔已久,警方没有能找到窃贼。博物馆只好找了一家专接收藏界案子的私人侦探事务所,委托他们寻找丢失的「大灾星」。

私人侦探破案「不走寻常路」,他们从自己的信息渠道,对收藏界的动向和收藏界的藏品流通十分清楚,很快就锁定Poppe在欧洲展出的那个贝壳。于是才有了等著Poppe「自投罗网」的那一幕。

幸好,Poppe能证明他的贝壳来源。美国警方经过调查核实,确信Poppe 对贝壳的来源毫不知情,属于善意的第三方购买,可以免于起诉,但他必须协助警方追回贝壳。

那么这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贝壳是如何流出来的呢? 原来博物馆当时请了一个贝壳学家帮助整理库藏,那个贝壳学家看到了这个珍稀的标本,忍不住把它带出了博物馆。故事发生在1997年,虽然当时互联网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你如果搜寻关键词Chimaeria incomparabilis,可以看到大量欧美媒体报道珍贵标本失窃的新闻。

这个贝壳学家最后被判了五年监禁并罚款25万美元。


名字惹的祸?

Poppe回到欧洲时,整个贝壳界都已经知道他拥有一个被盗的珍贵标本,而且他还把这标本卖了赚了一笔钱。Poppe回欧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恢复自己的名声,发誓无论花多大代价,都要收回贝壳。糟糕的是,买走标本的印尼人就是不肯把标本再卖给他。由于印尼人也是善意第三方,没人能强制他交出「大灾星」。

大灾星

印尼人不计代价地得到贝壳后自然很得意,但他家人却劝他把贝壳卖掉,因为他们不喜欢贝壳不吉利名字。特别是当Poppe提出高价回购要求后,他的家人更是劝他出手。但收藏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宝贝,怎么肯放弃!

但不到一年——也就是1998,这个印尼人原本兴旺的通讯电缆厂在当地的骚乱中被摧毁,损失惨重。他被家人感染了不安,于是主动把贝壳还给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现在回头来说布鲁诺。当他给这些贝壳取名叫「大灾星」后,他的儿子也迷信地认为,这样不吉利的藏品在家里会导致灾难。布鲁诺还真的走了一阵「霉运」:当他带著一些珍贵贝壳参加义大利贝壳展时,装贝壳的箱子在房间里被盗;当他从丢失展品的展览会空手回家后,居住地恰逢山洪爆发,房子被摧毁,无数的藏品被埋在淤泥中。

他从废墟中挖出了这两枚价值连城的贝壳,不久,他便把它们全部转卖给了一位日本藏家。而在日本神户大地震后,买走「大灾星」贝壳的收藏家全家罹难,那两枚贝壳也不知所终。

由于博物馆坚持珍贵藏品不让拍照的规定,这种贝壳的照片一直很难见到。S·P·Dance听说比利时著名博物学家Yves Teryn手头有一张「大灾星」的照片,就很想研究一下。不过,这张照片是Yves参观标本时偷拍的,说起来不大光彩。

Yves在Dance的再三要求下,把这张偷拍照传给了Dance。Yves从未得到过灾星贝壳,甚至都没有摸到过,然而在他把贝壳图片传给Dance的第二天,电脑崩溃了,多年积累的研究数据全部不可逆地被损坏了。


芳踪杳然已成谜

自从这种贝壳被发现后,有很多人到索马利亚海域去打捞,却都两手空空而归。2000年前后,有一个欧洲人租了一只拖网船在索马利亚海域寻找,居然真的拉上来一只。但船东和这个欧洲人就贝壳的归属发生了激烈冲突,为了避免枪战,双方妥协,把这个贝壳重新扔回了大海。后来,就再也没有过新的发现。

至今这种贝壳一共发现7枚,1枚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1枚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枚回归了大海,其他的不知所终。「大灾星」对科学界来说,能见到的就是那几个壳,没人见过活体,没有任何其他记录,连出水时间都不清楚。

1969年,S·P·Dance出版了《珍稀贝壳》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世界上最稀有的50种贝壳。所谓最稀有的贝壳,除了难以采集到外,还必须有一段「丢失的经历」——起码要有二三十年没有发现新标本。

2012年,美国贝壳学家学会年会,贝壳学家Harry Lee 提议重新评选最稀有贝壳,因为距离Dance拟定的稀有贝壳名单已经过去了40多年。与会人员投票后,「大灾星」毫无悬念地排名第一。

好吧,不得不说,贝壳界的霉运还没走完——会议结束后,Harry回家的途中,台风袭击了他的家,他的图书收藏在水里泡了7个小时。Harry的贝类图书资料是世界知名的,很多人都受惠于他的资料,笔者本人也找他要过淡水贝类的资料。

他的图书室进水,引起了整个贝壳界的担忧,好几个专家去帮他抢救资料,并联系了一家工厂,把浸水的图书送去进行冷冻减压蒸发干燥,尽一切可能抢救这些宝贵的资料。由于资料量太大,所有资料必须先冷冻起来,以防止纸张糊化,而全部干燥过程要持续一年多。于是,贝壳界的许多人又开始传说这是「大灾星「的诅咒……

撰文/何径

新发现公众号id:sciencevie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