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没有飞机卫星不代表不能绘制地图,正如以前并没有手机这类通讯工具,还是发明出飞鸽传书这样的通讯方法一样,说起来老祖宗的智慧是非常厉害的。

要说起地图,我们分别从国内外看一下:

首先在国外,16世纪的时候,荷兰出了一个地图学家墨卡托,在1537年绘制了一幅地图,后接受对佛兰德斯进行实地测绘任务,采用哥伦布发现的磁子午线为标准经线,为实测地图的开端。1568年制成著名航海地图「世界平面图」,该图采用墨卡托设计的等角投影,被称为「墨卡托投影」,可使航海者用直线导航,并且将世界完整地表现在地图上。

其原理是什么呢?就是假设地球被围在一中空的圆柱里,其基准纬线与圆柱相切(赤道)接触,然后再假想地球中心有一盏灯,把球面上的图形投影到圆柱体上,再把圆柱体展开,这就是一幅选定基准纬线上的「墨卡托投影」绘制出的地图。

而在稍早一些的时候,也就是明朝时期,中国其实也有了世界地图,这份地图叫做《坤舆万国全图》,也是我们国家最早的一份世界地图,由明朝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制作。

因为古代没有卫星,所以这份世界地图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万历三十六年的彩绘版本可以看到,其纵是168.7厘米,横是380.2厘米,主图是椭圆形的,附加一些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为九重天,右下角为天地仪,左上角是赤道北半球、日食和月食的图,左下角是赤道南半球和中气图。各个大洋绘有帆船九艘。上面这张图之所以没有澳大利亚,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发现这个大陆。

那么对于我国来说,地图又是怎么绘制的呢?其实世界地图就像是国家地图的扩大版本,从中就可以一探端倪。

其实古代时期的九鼎,就可以说是最早的地图,而且被称之为国之重器,足以见得地图的重要性,其上华夏的地图就是最珍贵的宝藏。

那么又是怎么绘制的呢,在绘制地图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测量,最开始就是纯粹的依靠人力边走边量的,等到了汉代,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借助于特制的马车,这马车分上下两层,每层都有一个假人。车行一里时,下面地假人就会击鼓一次,车行十里地时候,上面的假人就会响铃一次。这样,负责丈量的人,就只需要记录下响铃或者击鼓的次数,便能将行进的距离准确算出来。这种方法,就叫做「记里鼓车」,计量的那辆车,被称为「大章车」。

时间又到了西晋之后,一个名叫裴秀的人对于地图很感兴趣,在总结前人绘制地图的经验时,发现了不少有益的方法。于是进行了归纳提炼,提出了「制图六体」法,并且按照这个方法,他亲自完成了《禹贡地域图》,这是我国早的地图集。

这六条原则,分别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分率就是指的比例尺,要反映出图中线条和面积的比例。准望就是方向,反映图中各单位的相互关系。道里就是距离,高下指的是相对高度,方邪是坡度问题,迂直是指高低与距离的换算。这种提法一出,几乎成为后世的模板。中国古代的地图,大多都是以这个方法来绘制的。

虽然古代的地图并不如现代地图通过卫星这么准确,但是便如此,也相似的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确实厉害。


古时候科技等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古人又没有飞机和卫星,那么他们是怎样绘制地图的呢?总共可以总结为以下3个阶段:

一、经验感受

最开始,古人的测绘方式非常简朴,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有时甚至凭著直觉去绘制。相传大禹治水时,使用准、绳(测定物体平、直的工具)、规(矫正圆的工具)、矩(画方形的曲尺)等工具来测量以及绘制土地的方丈。《山海经》中也提到了禹曾派他的手下大章和竖亥去步量世界的大小,「竖亥右手把筭算,左手青邱北」,虽然提到的工具不一定是大禹那个时代发明的,但至少证明了,上古时代的人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量测。

二、测量车

地图,在古时候又被叫作舆图,这里的「舆」字指的是车辆,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测绘方式,即乘车(步行、坐船等)去探索,去丈量土地,将亲眼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画在图上。当然,那时的地图细节相对比较粗糙。

三、理论与工具的结合

《周髀算经》以及《九章算术》证明,最迟至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有多种方法测量山高、谷深以及距离,这是地图测绘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覆矩、浑天仪、牵星板等测量工具的发明。宋朝时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水平、望尺、干尺来测量高差。到了元代,科学家郭守敬致力于创制仪表,简仪、高表、仰仪、立运仪、景符等十几种专用仪器,还为野外观测设计了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仪器。

从古人最开始的经验感受,到步测车辆,再到理论与工具的结合,古代地图的绘制逐渐趋于完善,这与古人的不断探索与创造发明是分不开的,让我们能够认清这个世界的样貌。


用专门的计量车进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