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沒有飛機衛星不代表不能繪製地圖,正如以前並沒有手機這類通訊工具,還是發明出飛鴿傳書這樣的通訊方法一樣,說起來老祖宗的智慧是非常厲害的。

要說起地圖,我們分別從國內外看一下:

首先在國外,16世紀的時候,荷蘭出了一個地圖學家墨卡託,在1537年繪製了一幅地圖,後接受對佛蘭德斯進行實地測繪任務,採用哥倫布發現的磁子午線為標準經線,為實測地圖的開端。1568年製成著名航海地圖「世界平面圖」,該圖採用墨卡託設計的等角投影,被稱為「墨卡託投影」,可使航海者用直線導航,並且將世界完整地表現在地圖上。

其原理是什麼呢?就是假設地球被圍在一中空的圓柱裏,其基準緯線與圓柱相切(赤道)接觸,然後再假想地球中心有一盞燈,把球面上的圖形投影到圓柱體上,再把圓柱體展開,這就是一幅選定基準緯線上的「墨卡託投影」繪製出的地圖。

而在稍早一些的時候,也就是明朝時期,中國其實也有了世界地圖,這份地圖叫做《坤輿萬國全圖》,也是我們國家最早的一份世界地圖,由明朝太僕寺少卿李之藻製作。

因為古代沒有衛星,所以這份世界地圖是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的。萬曆三十六年的彩繪版本可以看到,其縱是168.7釐米,橫是380.2釐米,主圖是橢圓形的,附加一些天文圖和地理圖:右上角為九重天,右下角為天地儀,左上角是赤道北半球、日食和月食的圖,左下角是赤道南半球和中氣圖。各個大洋繪有帆船九艘。上面這張圖之所以沒有澳大利亞,是因為當時還沒有發現這個大陸。

那麼對於我國來說,地圖又是怎麼繪製的呢?其實世界地圖就像是國家地圖的擴大版本,從中就可以一探端倪。

其實古代時期的九鼎,就可以說是最早的地圖,而且被稱之為國之重器,足以見得地圖的重要性,其上華夏的地圖就是最珍貴的寶藏。

那麼又是怎麼繪製的呢,在繪製地圖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測量,最開始就是純粹的依靠人力邊走邊量的,等到了漢代,又發明瞭一種新的方法,藉助於特製的馬車,這馬車分上下兩層,每層都有一個假人。車行一里時,下面地假人就會擊鼓一次,車行十里地時候,上面的假人就會響鈴一次。這樣,負責丈量的人,就只需要記錄下響鈴或者擊鼓的次數,便能將行進的距離準確算出來。這種方法,就叫做「記裏鼓車」,計量的那輛車,被稱為「大章車」。

時間又到了西晉之後,一個名叫裴秀的人對於地圖很感興趣,在總結前人繪製地圖的經驗時,發現了不少有益的方法。於是進行了歸納提煉,提出了「製圖六體」法,並且按照這個方法,他親自完成了《禹貢地域圖》,這是我國早的地圖集。

這六條原則,分別是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分率就是指的比例尺,要反映出圖中線條和麪積的比例。準望就是方向,反映圖中各單位的相互關係。道里就是距離,高下指的是相對高度,方邪是坡度問題,迂直是指高低與距離的換算。這種提法一出,幾乎成為後世的模板。中國古代的地圖,大多都是以這個方法來繪製的。

雖然古代的地圖並不如現代地圖通過衛星這麼準確,但是便如此,也相似的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確實厲害。


古時候科技等各方面都比較落後,古人又沒有飛機和衛星,那麼他們是怎樣繪製地圖的呢?總共可以總結為以下3個階段:

一、經驗感受

最開始,古人的測繪方式非常簡樸,採用實地考察的方法,有時甚至憑著直覺去繪製。相傳大禹治水時,使用準、繩(測定物體平、直的工具)、規(矯正圓的工具)、矩(畫方形的曲尺)等工具來測量以及繪製土地的方丈。《山海經》中也提到了禹曾派他的手下大章和豎亥去步量世界的大小,「豎亥右手把筭算,左手青邱北」,雖然提到的工具不一定是大禹那個時代發明的,但至少證明瞭,上古時代的人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量測。

二、測量車

地圖,在古時候又被叫作輿圖,這裡的「輿」字指的是車輛,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測繪方式,即乘車(步行、坐船等)去探索,去丈量土地,將親眼看到的記錄下來,然後畫在圖上。當然,那時的地圖細節相對比較粗糙。

三、理論與工具的結合

《周髀算經》以及《九章算術》證明,最遲至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有多種方法測量山高、谷深以及距離,這是地圖測繪的理論基礎,尤其是覆矩、渾天儀、牽星板等測量工具的發明。宋朝時已經開始普遍使用水平、望尺、幹尺來測量高差。到了元代,科學家郭守敬致力於創製儀錶,簡儀、高表、仰儀、立運儀、景符等十幾種專用儀器,還為野外觀測設計了丸表、懸正儀、座正儀等儀器。

從古人最開始的經驗感受,到步測車輛,再到理論與工具的結合,古代地圖的繪製逐漸趨於完善,這與古人的不斷探索與創造發明是分不開的,讓我們能夠認清這個世界的樣貌。


用專門的計量車進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