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773

从捷运龙山寺站走往大理街前去糖廍文化园区,
约莫一公里的路程,明明曾是服饰批发与贩售钟表的集散地商圈,
却因雨天让街道两侧的店家更显宁静。

DSC05817

我们由糖廍文化史迹公园进入,搞不清这是正门还后门,
有点担心是否今天没对外开放...

DSC05810

原来入口是面向大理街160巷20弄这边,
如同在刚刚走来一路的静谧气息,要不是里面有灯光也不太清楚是否还在开放时间...
十分低调的默默存在著的历史建筑物。

DSC05797

糖廍文化园区分为A、B、C三栋糖仓,
A仓定位为糖业文化展示馆,展出「糖仓开门」糖业发展史常设展。


DSC05812

DSC05814

DSC05811

A仓之外的B、C仓库由明华园进驻,似乎没有开放参观。

DSC05771

台北制糖所,是一所曾经存在的蔗糖制造工厂,
位于台北州台北市绿町(台北市万华区大理街)。
现今糖厂、烟囱等皆已拆除,仅存3栋仓库。

DSC05769

DSC05774

首先展示的是这百年来的历史轨迹。

DSC05772

台北制糖所的糖厂烟囱高135尺,是当时台北市最高的建物。

DSC05775

DSC05779

DSC05777

"糖廍"又称为蔗廍,是制糖的场所,也是台湾早期的制糖工厂,
由压榨甘蔗的棚屋和煮糖的熬糖屋所构成。
依据文献的记载,台北城发展的历程,茶、糖、木材曾是艋舺地区最大的产业,
而大理街地区,自清朝中期,私人糖廍极为盛行,
当时这个行业是以牛只兽力拖动石造磨礅,榨蔗成汁,并以蔗叶生火煮成焦糖。
*摘自大里国小网路中心介绍


DSC05780

DSC05782

到了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日人据台之后,推动「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基本政策,
逐渐收购「私人糖廍」,民国前一年(1911年)成立了「台北制糖所」。
当时糖厂的规模同时具备了农务、公务及商务的功能,
因此厂区内包括了因职务而有所区之分的宿舍、蔗田、糖厂本身的发电厂、制糖厂以及自己的铁道系统等,
规模很大,亦影响当时大台北地区经济活动,成为居民重要维生来源。
*摘自大里国小网路中心介绍

 

DSC05781

从台北制糖厂成立后的百年历史再回朔到早期糖廍由来,
接著是现代化的制糖过程介绍...

DSC05783

以上的内容还是对"糖"的认识觉得太遥远?
接下来甜的记忆绝对能唤起你的记忆~


DSC05784

社区居民的粘土创作

DSC05785

没想到甘蔗也有许多相关谚语

DSC05786

你吃过几种糖?

DSC05787

健素糖一定有听过,
不过在成长过程中我是没有吃过这种健康食品就是了。
我只吃过下面这些XDD

DSC05788

霹雳跳跳糖在幼稚园国小时期很红!
霹雳脚这个我倒是没啥印象

DSC05789

福利社与柑仔店会贩售像牙膏的挤式麦芽糖浆...
不得不说长的很像强力胶(汗


DSC05791

还有这种汽水风味糖,
距离童年好遥远了不过这样的包装造型在现代来看还是很新潮~

DSC05790

小时候住家附近有义美,
这爱心喜糖盒也有在单卖,
放在哪个位置我仍记牢牢,大红色的透明心型盒实在太醒目
对我而言它等于我的义美印象...

DSC05792

佐久间糖方罐在以前的小七一定都有卖~

DSC05794

除了照片、影片及珍贵的历史古物外,
展区其实还蛮多可互动触摸的展品,
像是出口处的拓印外还有其他小朋友也很适合的互动游戏在里头~

DSC05799

DSC05800

DSC05808

DSC05801

为了让糖廍文化园区更具糖厂的象征,
园区特别自溪湖糖厂、台南佳里糖厂、嘉义蒜头糖厂购买五分车与车厢设施。
不过当时台北制糖所是用七分车直接运载到基隆港。

DSC05809

DSC05802

园区外有甘蔗田,种植白甘蔗红甘蔗。
一般我们吃的是水分较多的红甘蔗,白甘蔗水分较少所以拿来制糖。

DSC05803

中国竹蔗:俗称「红甘蔗」,皮墨红色,茎肉富纤维质多汁液,清甜嫩脆,食而不腻;
秀贵甘蔗:俗称「白甘蔗」,外皮绿色,质地粗硬,不适合生吃,产量多,含糖量高。
*摘自维基百科介绍

DSC05805

早期借由牛只驱动石磨榨蔗示意雕像

DSC05806

也许是雨天的关系,
但安静比喧哗更让人对展览本身留下印象深刻不是嘛?

 

【糖廍文化园区】

地址: 台北市万华区大理街132之10号
电话: 02-2306-7975
开放时间:10:00–17:00(星期一休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