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773

從捷運龍山寺站走往大理街前去糖廍文化園區,
約莫一公里的路程,明明曾是服飾批發與販售鐘錶的集散地商圈,
卻因雨天讓街道兩側的店家更顯寧靜。

DSC05817

我們由糖廍文化史蹟公園進入,搞不清這是正門還後門,
有點擔心是否今天沒對外開放...

DSC05810

原來入口是面向大理街160巷20弄這邊,
如同在剛剛走來一路的靜謐氣息,要不是裡面有燈光也不太清楚是否還在開放時間...
十分低調的默默存在著的歷史建築物。

DSC05797

糖廍文化園區分為A、B、C三棟糖倉,
A倉定位為糖業文化展示館,展出「糖倉開門」糖業發展史常設展。


DSC05812

DSC05814

DSC05811

A倉之外的B、C倉庫由明華園進駐,似乎沒有開放參觀。

DSC05771

臺北製糖所,是一所曾經存在的蔗糖製造工廠,
位於臺北州臺北市綠町(臺北市萬華區大理街)。
現今糖廠、煙囪等皆已拆除,僅存3棟倉庫。

DSC05769

DSC05774

首先展示的是這百年來的歷史軌跡。

DSC05772

臺北製糖所的糖廠煙囪高135尺,是當時臺北市最高的建物。

DSC05775

DSC05779

DSC05777

"糖廍"又稱為蔗廍,是製糖的場所,也是臺灣早期的製糖工廠,
由壓榨甘蔗的棚屋和煮糖的熬糖屋所構成。
依據文獻的記載,臺北城發展的歷程,茶、糖、木材曾是艋舺地區最大的產業,
而大理街地區,自清朝中期,私人糖廍極為盛行,
當時這個行業是以牛隻獸力拖動石造磨礅,榨蔗成汁,並以蔗葉生火煮成焦糖。
*摘自大里國小網路中心介紹


DSC05780

DSC05782

到了1895年中日甲午戰敗日人據臺之後,推動「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基本政策,
逐漸收購「私人糖廍」,民國前一年(1911年)成立了「臺北製糖所」。
當時糖廠的規模同時具備了農務、公務及商務的功能,
因此廠區內包括了因職務而有所區之分的宿舍、蔗田、糖廠本身的發電廠、製糖廠以及自己的鐵道系統等,
規模很大,亦影響當時大臺北地區經濟活動,成為居民重要維生來源。
*摘自大里國小網路中心介紹

 

DSC05781

從臺北製糖廠成立後的百年歷史再回朔到早期糖廍由來,
接著是現代化的製糖過程介紹...

DSC05783

以上的內容還是對"糖"的認識覺得太遙遠?
接下來甜的記憶絕對能喚起你的記憶~


DSC05784

社區居民的粘土創作

DSC05785

沒想到甘蔗也有許多相關諺語

DSC05786

你喫過幾種糖?

DSC05787

健素糖一定有聽過,
不過在成長過程中我是沒有喫過這種健康食品就是了。
我只喫過下面這些XDD

DSC05788

霹靂跳跳糖在幼稚園國小時期很紅!
霹靂腳這個我倒是沒啥印象

DSC05789

福利社與柑仔店會販售像牙膏的擠式麥芽糖漿...
不得不說長的很像強力膠(汗


DSC05791

還有這種汽水風味糖,
距離童年好遙遠了不過這樣的包裝造型在現代來看還是很新潮~

DSC05790

小時候住家附近有義美,
這愛心喜糖盒也有在單賣,
放在哪個位置我仍記牢牢,大紅色的透明心型盒實在太醒目
對我而言它等於我的義美印象...

DSC05792

佐久間糖方罐在以前的小七一定都有賣~

DSC05794

除了照片、影片及珍貴的歷史古物外,
展區其實還蠻多可互動觸摸的展品,
像是出口處的拓印外還有其他小朋友也很適合的互動遊戲在裏頭~

DSC05799

DSC05800

DSC05808

DSC05801

為了讓糖廍文化園區更具糖廠的象徵,
園區特別自溪湖糖廠、臺南佳里糖廠、嘉義蒜頭糖廠購買五分車與車廂設施。
不過當時臺北製糖所是用七分車直接運載到基隆港。

DSC05809

DSC05802

園區外有甘蔗田,種植白甘蔗紅甘蔗。
一般我們喫的是水分較多的紅甘蔗,白甘蔗水分較少所以拿來製糖。

DSC05803

中國竹蔗:俗稱「紅甘蔗」,皮墨紅色,莖肉富纖維質多汁液,清甜嫩脆,食而不膩;
秀貴甘蔗:俗稱「白甘蔗」,外皮綠色,質地粗硬,不適合生喫,產量多,含糖量高。
*摘自維基百科介紹

DSC05805

早期藉由牛隻驅動石磨榨蔗示意雕像

DSC05806

也許是雨天的關係,
但安靜比喧嘩更讓人對展覽本身留下印象深刻不是嘛?

 

【糖廍文化園區】

地址: 臺北市萬華區大理街132之10號
電話: 02-2306-7975
開放時間:10:00–17:00(星期一休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