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史料的真实性上而言,我认为《史记》是真实的。

首先,这种真实是相对于杜撰而言的——《史记》绝少杜撰与演义。

象自轩辕黄帝开始的史前传说,司马迁是从汉以前的典籍中采来,并对之加以考证。比方大禹传说涉及的史实,他进行过实地考察,尽量还原历史的真相。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做到这样是难能可贵的。

至于近世历史中的「传说」部分,他也是直书其事。比如项羽的「重瞳子」,刘邦其母因神龙附体而孕,孔子之母野合而生孔子等等,也非司马迁杜撰,而是采自众人之口。这些朴素的材料后人可能认为是美化(或丑化)伟人,其实不然。现在我们起码知道了「重瞳子」应该是一种生理现象,「野合」是当时的一种文化习俗,刘邦的神龙附体是一种舆论传播现象。保留的这些朴素的材料,不也是一种真实吗?——一种「现象」的真实!

其次,司马迁写人,写出人物的各个侧面,保证了人物的性格的真实。

比如写刘邦,既采写了他知人善任,头脑灵活的一面,又采写了他市侩习气,冷酷无情的一面。没有美化。

——项羽要烹杀刘父,刘邦高呼,我们是结义兄弟,你烹我爹,就是烹你爹,烹好分我点肉汤!

——项羽追刘邦,刘邦急逃,几次把儿女推下车,滕公几次下车抱娃再上去。

如此等等!

第三,对有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记载,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比小说还传奇。

比如写李广三子李敢之死:

李敢认为是卫青害死了李广,要为父亲寻仇,于是刺伤了卫青。卫青隐忍,但他外甥霍去病不干了,在一次狩猎中袭杀了李敢。最后,朝廷隐瞒了这件事,定性为李敢「触鹿而死」……

总之,司马迁写《史记》,目的并非为帝王唱赞歌的,他的治史态度也算相对客观的。在史料的真实性上可以保证。


史记的内容基本真实。具体讲来,大体真实,细节有所灵活。

司马迁写史记的材料,来源于多种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走访,准备工作很充分。

司马迁的写作态度很端正,他把写作史记当作事业来做,以孔子春秋为榜样,而不是揣文字游戏。他是在受腐之后忍侮写作史记,他之所以腐后活著就是为了写史记,在他心里,写不好史记,他就是白活,不是为了写好史记,他还不如选择去赴死。历史著作,以真为贵,唯有真实,才有价值,唯有真实,才有意义。所以说司马迁写史记,在主观上,不隐不讳,力求真信,要创作一部真史,信史。

司马迁曾受教于当时的大儒,又有修史的家传和遗传,司马文章是当时的口碑。所以说他的才识文笔,足以使他最大程度上辫伪存真,去虚留信。

历史总有一些永远的谜,当时解不开,越久远越没有可能解开。这与当事人和记事人的环境及故意行为有很大关系。司马迁写史记的文献如此,司马迁的史记本身也存在这方面问题,历史事实和历史记载不相符的局限性永远存在。

史记当中,有些记载与其他文献有所不同,不见得都是史记正确,有些记载并存多种,说明司马迁本人也对那些记载难定真伪。

但总的来讲,史记位居廿六史之首,开纪传体修史之先河,为后来历代史家所取法,直到现代,鲁迅先生评价其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这些就说明了,史记做到了最大程程度的真实。有些真实,无法达到,有些真实,没必要达到。史记基本真实,有真知灼见,是史学的丰碑和高峰。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

记事上起轩辕黄帝,

中经唐、虞、夏、商、周、秦,

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一前101),

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完成了对古代编年体、国别体、资料汇编体等史书形式的整合,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后世国史都以纪传体为标准体例,

中国古代「正史」二十四史系统就是从《史记》开始的,

而《史记》是其中唯一一部通史。

有人说《史记》是上古秦汉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并不是夸大其辞。

《史记>》包罗万象,

从时间跨度上说,它包括了从远古到当代;

从地域上说,它包括了中原华夏和边疆外国;

从人物上说,包括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

从文化上说,它包括了儒墨道法百家以至于医巫卜祝诸流;

它记军政大事,也记谣谚琐闻;

它记真人真事,也记妖异物怪;

它记人间事件,也记星象天文;

它记王朝典章制度,也记草野风土人情。

可以说《史记》涉及了当时各个领域、各种学问。

这种囊括古今、融会贯通的气魄和学识继承自古代史家传统,

更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学思想的自觉实践,

所以其达到的高度是空前的,其后也少有其比。

内容来源:《史记--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文天 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谢谢邀请!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比如你的出生,这是一个绝对真实的历史事实。虽说他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这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不容置疑。同样的,就司马迁的时代里来说,在他之前所发生过的事件,不管是否被人们记录下来,都是绝对真实的。

司马迁画像

其次,历史不可再现。比如昨天晚上,你和一群人出去吃饭了。这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你们都不会否认。但是,你们绝对不可能重新回到过去,昨天晚上你们一起吃饭的这件事,绝对无法再现。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再次,纵然历史事件已经不可再现,但并不意味著历史事件是不可认识的。比如你们昨天晚上出去吃饭这件事情,虽然它已经过去了而且不可再现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认识它,比如你们几个当事人的记忆,酒店的消费记录、沿途的监控等等。

第四点,我要告诉你的是,我们要认识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件,需要有史料作为依据。比如你的出生,需要通过当年的具体记录,或者是你父母等人的记忆。这些都是史料。史料并不等于历史。因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历史的本身之间,会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具体到司马迁所记载的事件来说,比如鸿门宴,绝对不可复制了。司马迁根据他所掌握的史料,在《史记》之中为我们记录下来了鸿门宴的场景。而我们今天要认识鸿门宴,只能通过司马迁的记录来认识鸿门宴。注意,这里面已经存在著多重的主客观关系,鸿门宴的史实和与鸿门宴有关的史料,与鸿门宴有关的史料和司马迁的记录,司马迁的记录和我们的解读。在经历了这么多重的主客观关系之后,人们对鸿门宴的认识,肯定和当初的历史真实之间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而我们从事历史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找到出现偏差的原因,试图通过其他的渠道和途径来纠正这些偏差。

总之,历史学是一门很抽象的理论化学科,要想学好历史,并不是仅仅在网路上看一些帖子就可以了,需要经过系统性的学习。


【《史记》是秦朝之后,可信度最高的史书。《左传》是中国历史上,可信度最高的史书。就历史真实性而言,《左传》第一。《史记》第二。《左传》是由孔子做经,做左丘明、吴起做传的儒家经典。同时也是部史学著作】

回答《史记》的真实性之前,需先搞清其是如何成书的。

《史记》是由司马谈收集史料,由司马迁整理、补充、考证,并创作而成的史学著作。

《史记》最大的不足,是经历了焚书坑儒。大量先秦及六国史料被焚毁。

《史记》史料的来源有哪些途径?司马谈、司马迁是如何收集整理史料的呢?

一、六国史料。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毁诗书及百家言,史书非秦记者尽毁。致使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中,六国史料匮乏。导致六国世家年代错乱严重。

六国史书虽然被焚毁。但六国历史大概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了下来。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够详尽。二是年代比较模糊。

【最后,再详细论述《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的赵氏孤儿案】

二、秦国及秦朝史料。

《史记》中,六国史书内容极其简略,且年代错乱严重。但《秦本纪》不但内容详尽,还没有一处错乱。为何?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可以找到答案: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金帛财物,萧何独先入收秦律、令、图、书藏之。项王与诸侯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以萧何具得秦图书也。

可见,《史记》中的《秦本纪》,就是司马迁抄录自秦史,而秦史就是萧何所收,汉室所藏。正因如此,《秦本纪》才会准确而详尽。

三、上古时代及夏商周历史。

上古时代,通过口耳相传历史。使其历史更加简略。

周王朝建立后,开始有专职的史官,详尽的记录历史。但大多历史事件,没有确切的年代。周厉王被放逐之后。周王朝纪录的历史,开始有确切的年代。

尧舜禹汤及夏商周的历史。记录在《尚书》中。孔子修订的儒家教科书《尚书》原有120余篇,被毁于焚书坑儒。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28篇。其中有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的法治思想。

《史记》中尧舜禹汤、夏商周的历史,司马迁摘自28 篇残存的《尚书》。

《史记》中的《夏本纪》,内容极其简略,笔墨较多者,是大禹治水。与《尚书》中几乎一字不差。

四、其他。

《史记》中有八书。其中,《礼书》、《乐书》、《天官书》。这些篇章司马迁摘自《荀子》、《吕氏春秋》等典籍。

通过《史记》的史料来源可知。《史记》中,关于汉朝的历史,完全真实。秦国及秦朝的历史,完全真实。关于上古时期的历史,大体真实。六国的历史,年代错乱严重。除了年代外。对于六国的历史事件。不符合历史的,是赵氏孤儿案。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族的罪魁祸首是屠岸贾。赵庄姬完全是个正面人物。

在《左传》中却记载:赵庄姬与小叔子通奸。小叔子被赵氏放逐。赵庄姬怀恨在心。便在哥哥晋景公年前诋毁赵氏。赵庄姬联合晋国国君、郤氏、栾氏一起,把赵氏灭族。

历史的真想是,《史记》中赵氏孤儿案的元凶屠岸贾,仅仅是个马前卒而已。

《史记》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司马迁为何『篡改』历史呢?

并非司马迁篡改历史。司马谈应当拜访了很多人物。他们或者他们的父辈,都读过赵国史书。赵国在编写历史时,为了给自己的祖奶奶涂脂抹粉。才篡改历史,把赵氏被灭族的元凶赵庄姬,描绘成一个慈祥可怜的受害者。把一切罪则,推卸给马前卒屠岸贾。

司马迁写《史记-赵世家》时,应该依儒家经典《左传》?还是依赵国史书为准呢?

如果依据《左传》为准,确实真实的记录了历史。但赵国史书之说,就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如果以赵国史书为准。两说皆存。司马迁相信后人能够明辨真伪。


《史记》记载内容是否真实?这是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甚至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咱们客观地一分为二分析一下:

(一)《史记》可信度很高

我们相信司马迁的学识见地以及严谨的考据和秉持的学术风范,一直以来《史记》也是学者研究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时期最可靠的历史依据。

孔子晚年回鲁国编写《春秋》,获麒麟而止笔,四百来,王朝兴衰罔替。作为太史公的父亲司马谈临终时曾郑重地嘱托他儿子迁希望他要编写一本史书传之后世。

司马迁为编写《史记》,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十岁就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增加见闻,足迹踏遍江淮南北,过淮阴、会稽、长沙、齐鲁、巴蜀,几乎游历了半个中国。

公元前104年,即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42岁,他开始撰写《史记》,七年之后,他遭遇李凌之祸,55岁完成了《史记》的著述,历时13年,共撰写130篇,52万6千5百多字。

司马迁的博文广记成就了《史记》的深度和高度,他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非同一般的人文情怀以及洞察人世的价值观。

(二)不可避免的不真实其一,可供参考的史料有限

《史记》是一本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时间跨度达两三千年,许多历史史实,只能根据汉都长安中央朝廷所藏史料进行人为取舍,以及实地探访考察和民间传说进行甄别选举。这些不可避免的掺杂不确定和主观的因素。

比如墨家学派,曾是先秦与儒家并肩的显学,但在《史记》里记载很少,甚至连墨家创始人墨子的生平都很模糊。

其二,个人主观的取舍、评判

司马迁在《报仁安书》中提及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这里的「一家之言」,通俗的地说,就是掺杂了司马迁撰写《史记》个人的爱恨情仇。

《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般部文学剧著,他对于笔下人物刻画和撰写,灌注了司马迁的个人情怀。

司马迁对悲剧英雄总是报以极大的同情,比如屈原、项羽、李广、荆轲等,这些人物,在当下都并不得志,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但是经过司马迁的大笔,精雕细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仰慕的民族精魂。

这种历史人物的生平因为掺杂过于浓烈的感情色彩,变得有些夸大了。比如李广在汉匈战争中,他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但是在大的战略战术方面他的格局就有点小了,创下的功绩不足以封侯。但是,司马迁却不吝笔墨予以赞颂。

而有些人的功绩也因为司马迁的贬斥被压低,比如商鞅、张汤等法家代表人,都被列入酷吏行列,受到诟病。还有对卫青、霍去病,因为他们是靠裙带关系富贵,被司马迁予以嘲讽。尤其对秦皇汉武,司马迁都极力刻画暴君形象。

其三,特定历史背景下认识局限。

《史记》中有很多星象、鬼神言论,灌注因果轮回报应的理念,往往模糊了历史真实的刀光剑影。比如记载晋景公生病,找了一个巫师算卦,巫师说国王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啦,晋景公很生气,等粮食一收成,赶紧做一碗吃上,可当天上厕所,竟淹死在厕所里。这事如果不是阴谋,就太让人匪夷所思。作为一国国君,上厕所还用大池子吗?身边就没人伺候吗?

但《史记》就是这么记载的。


被考古发现所证实的《史记》记载:

  • 殷墟发掘出的甲骨上的卜辞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殷商君主世系是完全正确的。(详见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文)

  •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掘出的《孙膑兵法》竹简证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的孙膑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孙膑写有兵法一说也是真的。

  • 云南晋宁石寨山发掘出的滇王之印证明《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武帝「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是真的。

被考古发现所证伪的《史记》记载:

  •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证明《史记·苏秦列传》记载的苏秦PK张仪的事迹是不可信的。


史记的历史实真性,是通过二干多年无数热心历史者求证,思想研究推敲检证,有些都挖掘古墓的实物验证,都是绝大部大能得确认其真实。

。是中国历史从黄帝到汉武帝对历史记录传承最为丰富历史记载。真实不容怀疑,历史性得以确立。思想性有待发掘。立场性无法确立,文学性珠珠为翠,故事性一气和成,手法编辑都是大师楷模。

。内容在当时地位和视觉观点相适合,是大手笔做出巨大无比特大工程。其毅力难度是后世皇家专职历史学家也无能比它更好的杰作。

具有大气丰富,思想刻苦,艺术严谨,说言明确为高峰难越的万古不朽的大作,实属于万世之表。


谢谢邀请

"史纪」单指西汉司马迁著之"史纪「,他记录了前朝夏、商、周的历史。而这些宝贵的资料是现在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司马氏的史料根据基本上都是前朝史官及其它资料而整理的,他本人并未见到,所以"史纪"所记录的根据是有讹误的。历代史官良莠不齐,受迫于统治者的淫威,刚正不阿的有,贪生怕死的也有。到了唐代后更是维皇上旨意修史,故有「隔代修史"之说。

所以司马氏的「史纪"肯定有讹谬之处。但是历史久远无从考证,现代学者还是依靠」史纪「修史,去除神话、迷信,对于无法验证的历史只有等待相关证据出现时〈主要指出土等〉方能修正。


司马迁先生的历史著作《史记》,是一部真实的历史巨著。

其内容的真实性不可否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