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进内阁的,没有一个是白给的。马齐在《雍正王朝》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沉默、无感,但是关键时刻总会有立场。

相比较佟国维和张廷玉这样的人精,马齐显得有点「蠢」!

马齐在「公议太子人选」上表现很积极。主动联络百官,联名保奏推举胤禩。在」一团和气」的内阁,他积极、忙碌,那势头一点不比佟国维怠慢。在举荐八阿哥胤禩这件事情上,马齐是真心的。即便后来佟国维获罪开缺了。马齐在同样被罚的情况下,仍然再次声明「皇子之中,只有胤禩宜乎立为太子,清皇上不要以臣等之过,而弃用贤哲之王。」

康熙的反应非常奇怪。他并没有像佟国维追问为什么不能立胤禩的时候,那样暴怒。康熙只是以手抚前额,「哎」了一声,说「刚才隆科多说佟国维糊涂,朕看你才是真糊涂。」然后给的马齐的评价是「见事昏聩,随声附和。」降了两级,仍在南书房行走。

很显然,马齐绝对不是「见事昏聩,随声附和。」之人,不然就不会走哪壶不开提哪壶,明知道死路,还是继续坚持发表言论的行为了。而康熙对马齐的惩罚则也说明了这个结果。降两级并不重要,重要的事仍然留在南书房行走。并没有叫他像佟国维一样回家。只不过马齐降了两级,是给张廷玉排到前面挪位置而已。

马齐是铁杆八王党吗?其实并非如此,马齐只是精忠职守而已。

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在公议太子人选的时候,马齐推举胤禩是从社稷大局考虑问题而已,胤禩声望最高,自然首选。毕竟胤禩有贤名,在知识分子的眼里,是个贤王。

马齐一开始的态度是选胤禩,后来在局面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佟国维都折了的情况下,他仍然选胤禩。这说明他不是为自己私利出发的人。或许他没有考虑到选胤禩的后果,但是他并没有打算聪选胤禩这件事情上,获取任何好处。

其实他和王掞一样,只是坚持心目中认为对的事情,并无私心。

但是他们坚持的东西对不对,并不是他们说了算的。而是康熙说了算的。所以康熙是非常清楚的,他不会因为他们坚持错了,就去真正地惩罚他们。

而佟国维则不一样,他是有私心的,而且是有非常大的私心的。康熙之所以责罚佟国维,并非因为他选了胤禩,而是佟国维通过公议太子人选这件事情,去实现自己个人目的。

所以马齐事实上代表大多数认死理,干具体实事的循吏。

大清其实是靠这样的人撑起来的,才能够让康熙、佟国维、张廷玉这样的人精们有发挥的舞台。康熙对此非常清楚,所以无论马齐也好,王掞也罢,康熙虽然无论如何不高兴,都都没有去「伤害」他们。

所以回过头来看,马齐是真蠢、真糊涂吗?显然不是!这个结论还在另一场戏里面得到证实,八王逼宫的时候,张廷玉仗义执言,马齐说了一句话:「张中堂所言句句是实!」别看就这样一句话,这也摆明了马齐的立场和担当。他坚持的是实事求是。

马齐其实就是过于耿直、忠厚。在人精如云的康熙朝,马齐的品质堪称可贵。所以相对无论比起佟国维还是张廷玉,他都显得木讷,不善言辞。

因而后来的他学会了沉默,就像《西游记》西里的沙僧,见证了很多重要的事情,但是大局不乱,不吭声。

康熙巡幸江南,张廷玉随驾。胤礽留守京城监国,然而胤礽不作为,马齐火急火燎的去找胤礽,敦促其尽职,然而胤礽却万般羞辱打击于他。马齐虽然出离愤怒,本以为会有一场大戏上演,结果让大家非常失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这事就拉倒了。他甚至连份奏折也没给康熙写。

终于等到烧《百官行述》那场戏了,在坐各位阿哥都在,唯一的朝臣便是马齐。没办法,她留守么,不找他找谁?胤禛的用意非常明确,那就是你来对这个事情,做个见证,好通过你的口告诉康熙。但结果仍然让人非常失望,他跟个木头一样,仍然一言不发。后来康熙抱怨此事竟然无一人向他禀报。这说明马齐仍然没有向康熙汇报此事。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吐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