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進內閣的,沒有一個是白給的。馬齊在《雍正王朝》裏,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沉默、無感,但是關鍵時刻總會有立場。

相比較佟國維和張廷玉這樣的人精,馬齊顯得有點「蠢」!

馬齊在「公議太子人選」上表現很積極。主動聯絡百官,聯名保奏推舉胤禩。在」一團和氣」的內閣,他積極、忙碌,那勢頭一點不比佟國維怠慢。在舉薦八阿哥胤禩這件事情上,馬齊是真心的。即便後來佟國維獲罪開缺了。馬齊在同樣被罰的情況下,仍然再次聲明「皇子之中,只有胤禩宜乎立為太子,清皇上不要以臣等之過,而棄用賢哲之王。」

康熙的反應非常奇怪。他並沒有像佟國維追問為什麼不能立胤禩的時候,那樣暴怒。康熙只是以手撫前額,「哎」了一聲,說「剛才隆科多說佟國維糊塗,朕看你纔是真糊塗。」然後給的馬齊的評價是「見事昏聵,隨聲附和。」降了兩級,仍在南書房行走。

很顯然,馬齊絕對不是「見事昏聵,隨聲附和。」之人,不然就不會走哪壺不開提哪壺,明知道死路,還是繼續堅持發表言論的行為了。而康熙對馬齊的懲罰則也說明瞭這個結果。降兩級並不重要,重要的事仍然留在南書房行走。並沒有叫他像佟國維一樣回家。只不過馬齊降了兩級,是給張廷玉排到前面挪位置而已。

馬齊是鐵杆八王黨嗎?其實並非如此,馬齊只是精忠職守而已。

國有諍臣,不亡其國。在公議太子人選的時候,馬齊推舉胤禩是從社稷大局考慮問題而已,胤禩聲望最高,自然首選。畢竟胤禩有賢名,在知識分子的眼裡,是個賢王。

馬齊一開始的態度是選胤禩,後來在局面極端不利的情況下,佟國維都折了的情況下,他仍然選胤禩。這說明他不是為自己私利出發的人。或許他沒有考慮到選胤禩的後果,但是他並沒有打算聰選胤禩這件事情上,獲取任何好處。

其實他和王掞一樣,只是堅持心目中認為對的事情,並無私心。

但是他們堅持的東西對不對,並不是他們說了算的。而是康熙說了算的。所以康熙是非常清楚的,他不會因為他們堅持錯了,就去真正地懲罰他們。

而佟國維則不一樣,他是有私心的,而且是有非常大的私心的。康熙之所以責罰佟國維,並非因為他選了胤禩,而是佟國維通過公議太子人選這件事情,去實現自己個人目的。

所以馬齊事實上代表大多數認死理,幹具體實事的循吏。

大清其實是靠這樣的人撐起來的,纔能夠讓康熙、佟國維、張廷玉這樣的人精們有發揮的舞臺。康熙對此非常清楚,所以無論馬齊也好,王掞也罷,康熙雖然無論如何不高興,都都沒有去「傷害」他們。

所以回過頭來看,馬齊是真蠢、真糊塗嗎?顯然不是!這個結論還在另一場戲裡面得到證實,八王逼宮的時候,張廷玉仗義執言,馬齊說了一句話:「張中堂所言句句是實!」別看就這樣一句話,這也擺明瞭馬齊的立場和擔當。他堅持的是實事求是。

馬齊其實就是過於耿直、忠厚。在人精如雲的康熙朝,馬齊的品質堪稱可貴。所以相對無論比起佟國維還是張廷玉,他都顯得木訥,不善言辭。

因而後來的他學會了沉默,就像《西遊記》西里的沙僧,見證了很多重要的事情,但是大局不亂,不吭聲。

康熙巡幸江南,張廷玉隨駕。胤礽留守京城監國,然而胤礽不作為,馬齊火急火燎的去找胤礽,敦促其盡職,然而胤礽卻萬般羞辱打擊於他。馬齊雖然出離憤怒,本以為會有一場大戲上演,結果讓大家非常失望,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這事就拉倒了。他甚至連份奏摺也沒給康熙寫。

終於等到燒《百官行述》那場戲了,在坐各位阿哥都在,唯一的朝臣便是馬齊。沒辦法,她留守麼,不找他找誰?胤禛的用意非常明確,那就是你來對這個事情,做個見證,好通過你的口告訴康熙。但結果仍然讓人非常失望,他跟個木頭一樣,仍然一言不發。後來康熙抱怨此事竟然無一人向他稟報。這說明馬齊仍然沒有向康熙彙報此事。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吐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