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威,我来回答,只针对问题本身,不做过度解读。

历史上,李定国是一个难得的将才,1652年,他从出兵湖南,连续斩杀了清朝两个王,定南王孔有德和亲王尼堪,一时间清廷震动,打出了明军的士气,一时间,南方收复有望。然而由于内讧,使得李定国功亏一篑。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收复台湾是他最大的历史功绩。历史上,郑成功也曾经差点攻下南京,收复半壁江山。

可以说,南明的局势,他们两个人最有希望能够挽回。历史上他们也曾经有过合作的机会,但是由于机缘问题,两个人没有同时进攻,使得这次合作没能成功。

如果他们要联手的话,很明显李定国负责陆战,郑成功负责水战,李定国负责攻城略地,郑成功负责骚扰,沿海一路骚扰上去,一直骚扰到北京,这样李定国在南方就容易得手了。当然这只是我的想像吧。

他们联手的话,虽然不一定能够抗住南明,但至少,南明能多抗住几十年,或许也有南北划江而治的可能,这样汉民族在当时就还能留下一些生存空间了。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我的结论就是他们联手,南明半壁江山,至少有七成把握能保住。


历史上郑成功与李定国曾有两次合作的机会,但最终都失之交臂。一次是1654年李定国主动出击的广东新会之战,计划是李定国由桂入粤,自西向东打,东南沿海的郑成功由东向西打,两师会师与广州之南的新会。奈何此时郑成功在与清廷议和,议和失败率部相助时李定国早已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另外一次是之后数月后的钱谦益、姚志卓等人密谋策划会师长江,就是联合东南沿海水师同西南明军主力发动长江会师,收复江南,取得这块财赋充盈、人才荟萃之地作为扭转明清战局的关键。但由于此时永历朝廷内部的实权人物孙可望与李定国矛盾逐渐激化,李定国从广东失败后,急速迎永历帝入滇,孙可望与李定国关系破裂,之后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在云南稳定局势。

南明之所以不振,关键在于从来没有一个能够调动全部抗清力量的权威核心。清廷内部虽然也常有勾心斗角,但大体上能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清胜明败,根本原因不是强弱异形,而是内部凝聚力的差异。1654年南明发动的两场战役都是有可能取胜的。在南线的广东战场上是西打,东不动;北线的长江战役是东打,西不动。仗打成这个样子,还谈什么胜券。只要郑成功以主力配合李定国,广东必下无疑,尚可喜、耿继茂难逃孔有德的下场。李、郑联军如能收复广东全省,明清局势就将大不一样。长江战役中,明军在水师上占了绝对优势,又有清统治区内大批复明志士的准备接应,西面可以投入的兵力也相当多。除了孙可望指定由刘文秀统军攻常德或岳州顺江东下以外,夔东十三家军队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有利,战斗力也非常强。

所以如果郑成功的东南沿海抗清力量与李定国为主的西南永历朝廷齐心协力合作,必是中兴名将,不说光复大明全境,恢复半壁江山还是没问题的。但是郑成功也摆脱不了南明军阀的习气,只著眼于自己郑氏力量的利益,看不起以李定国为主的西南大西军流寇明军,没有全力配合李定国会攻广东。而李定国在孙可望之前,处处受到南明朝廷官绅 的制肋,还受到孙可望的嫉妒;在孙可望降清之后,西南南明局势急转直下,李定国疲于应付,最终客死他国。


李定国和郑成功对南明的忠诚毋庸置疑,可是这俩人在骁勇善,战场部的胜利仍旧改变不了南明复灭的结果。

两人的联手作战也只不过延缓抵抗时间,南明的覆灭不光是外有强敌满清和其爪牙吴三桂洪承畴等拚命杀害自己同胞,内部更有文官集团党争孙可望郑芝龙山西晋商等投降派。

南明的失败并非将士不勇武,并非文官个个怕死,大明朝不缺乏一心为国的忠臣猛将,也并非没有明君,从崇祯殉国弘光继立,无奈大明的根基已经腐烂不是几次胜利就可以改变的。


郑成功与李定国曾有两次机会合作,却失之交臂,郑成功北伐时曾邀李定国率部合攻,李定国因为自身战事并没有及时配合,后李定国欲取广州再复全广,进而光复全国,邀郑成功相助,奈何郑成功在与清廷议和,议和失败率部相助时李定国早已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一次一次的机会就这样消失了,南明最终彻底灭亡…如果郑成功与李定国齐心协力合作,必是中兴名将,不说光复大明全境,恢复半壁江山还是没问题的,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啊,那段让人惋惜的历史只能留给后世之人太多的感慨…


看到这个题目,不仅苦笑。历史没有如果,当然,要是yy一下也无妨。既成事实,实在是没什么可后悔的了。虽然不屈的晋王李定国,忠烈堪比崖山,威武不输武穆。

假如双方诚心合作,可是双方拥护的皇帝怎么处,隆武,永历都已经称帝。古代人俗称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是说著玩的。不像三国时期,蜀汉,孙吴政权都是自立,没有正统。这俩个都自认正统。再者说,一个政权的建立,仅有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要有文臣军师,我查了好多资料,郑成功那里还有几个文人,虽然不很优秀。李定国将军手下就没有像样的军师,文臣,单纯靠武力实在是难以成事。文武相辅,才是王道。兵残将寡,没人治理,又面对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再加上大量的皇协军,难啊。

还有,历史上两人几次准备联合,都阴差阳错的分开了。


谢邀,我认为还是守不住大明江山,明末其实不乏名将,孙承宗,熊弼州,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等等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可实际上当时的朝政已经到了崩溃边缘,有人说明亡于党争,这话是有道理的,再好的将领也架不住党争的洪流,孙承宗上上下下好几次最终还是告老还乡,熊弼州也被整死。

而且还有更关键的因素就是没钱,明末的钱财全部聚集在了皇族贵胄和权贵阶级等人手里,朝廷的收支已经严重失衡,根本无力负担一个国家的运作,加上内乱不止,外敌一直在侵入,军费激增,连年的天灾小冰河气候,农田没有产量,根本无法挽回,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直接就说:「嗟尔明朝,气数已尽,」不得不信真是有气数这个东西的。欢迎大家多多关注,互相交流


不可能的,首先二人分属不同体系,一个隆武,一个永历,根本不可能齐心协力,南明快速灭亡,窝里斗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次当时满清可以说处在武力巅峰,八旗铁骑在当时绝对是一流战力,吊打朱明不成问题,还有大批明朝降兵降将,吴三桂之流战力也是不错的,再者当时满清已经基本平定北方,有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家底已经比较丰厚,说句远的,即使二人联手,中国历来北伐,成功的屈指可数,此时南明也在所难免。


明朝亡于自身腐败,谁都救不了


就当是的环境来说,就算把日本和俄国练手加再加上荷兰都不一定挡得住满清八旗!因为当时航海技术不发达!欧洲还没有工业革命!更重要的朱家的人也没什么国际形象!教皇也不能救永历帝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