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聊一下张廷玉这个人,他最突出的才能是秘书工作,宰相之才则不足(清朝体制所限),雍正皇帝刚登机,要保证行政权力的高效稳步运转,就必须要张廷玉这样谙熟中枢的人,全国十八行省几千个县的所有官员履历政绩优劣考核全在他的脑袋里,如果把大清国比作一部庞大的机器的话,张廷玉掌握著这部机器的操作和保养手册(张宏杰)。

皇帝但有诏旨,一般口述完,张廷玉已经落笔成文,而且能准确完整的诠释上意,雍正几乎每日办公都离不开他。

张廷玉做官奉行「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也就是说说一万句都对的话不如什么也不说,不该说的不说,他每天下朝,决不带只言片纸回家,静下心来放「一遍电影」,今天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工作,明天皇帝要问什么话办什么事,都事先「备课」。

康熙晚年官场纪律松弛,贪污成了官场的普遍现象,但是,张廷玉却能做到洁身自好,从不公开收受下属的「孝敬」,同僚之间馈赠他都会付钱,时间长了,张廷玉「清廉」之名也就传开了,这一点正是雍正欣赏他的地方,有一次殿试,张廷玉的儿子也参加了,雍正把他的儿子提为第三名(探花),张廷玉坚决不接受,说应该把机会多给寒门子弟。

有一次雍正与大臣聊天说:我臂膀疼,内侍问要不要请御医,雍正说并非是真的臂膀疼,原来张廷玉请假回安徽老家去了,雍正觉得缺少了张廷玉就像臂膀疼一样难受,可见这份君臣际遇十分相得。

张廷玉为臣之道讲究没有企图,或者说善于隐藏自己的企图,最终实现自己的企图,身处高位能做到一时低调的人很多,但是三十余年行事低调为官谨慎如张廷玉者,有清一代不多。

到了乾隆朝,张廷玉与鄂尔泰陷入了「满汉党争」,乾隆采取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针,首先打击鄂尔泰集团,乾隆十年鄂尔泰病死,乾隆提拔了三十岁的讷亲为首席军机大臣,排在七十多岁的张廷玉前面,并以其年老为由免张廷玉早朝,到乾隆十三年,张廷玉以年老请辞,乾隆批准了,张廷玉想起了先帝曾许诺配亨太庙之事,便入宫请乾隆写个「保证书」,保证他死后能顺利的入太庙(这很明显是对皇帝的不信任),乾隆十分不悦,但是,念及三朝老臣,乾隆还是写了,按道理他应该入宫谢恩,可是仅派其子代为谢恩,乾隆大怒:认为张廷玉对先帝的确尽职尽忠,但对他(乾隆)却是两面三刀,根本没有君臣之情,荣誉拿到手就走人,准备对张廷玉进行惩罚。

乾隆的诏书送到了军机处,当值军机章京汪由墩是张廷玉的门生,就把这事告诉了张府,张廷玉连夜进宫请罪,乾隆大骇:诏书还没公布你张廷玉就知道了,简直「手眼通天」,人走了还要安排个「眼线」在我身边,几个意思?乾隆把他重重的训斥了一顿,配享太庙者一般是佐命元勋,你张廷玉有什么资格有何功绩?张廷玉连连请罪,并举例明朝刘基的故事,乾隆认为这是借朱元璋对刘基刻薄寡恩来讽刺自己,张只得表示表示配享太庙不要了,乾隆心想: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借机将张廷玉一撸到底,罢官夺爵,配享太庙的事也告吹了。

张廷玉告老还乡,京城上下没有一个人来送行,回到桐城老家,乾隆借御史弹劾之机,派人去抄家,乾隆特别交代:凡先帝赏赐或书信文章一律收缴,必制张廷玉以死地。

可是抄家的结果令乾隆万万没有想到,三十年「宰相」家里余银不足千两,凡先帝御赐之物几乎原样保存,文章书籍没有一处违碍之语,为官精明谨慎至此,令乾隆不得不拜服。从此张廷玉终日枯坐家中,只到乾隆二十年病死。

面对满朝舆论,乾隆最后还是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资格。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心。

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乾隆帝即位后,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后来,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的功绩

一,整治吏治。

康熙末年,吏治松弛、政治不清,张廷玉时任吏部左郎,坚决摒除请托行贿之风,并严惩了奸胥滑吏并顶住各方压力严惩了吏部舞文弄法的蠧吏「张老虎」,被时人成为「伏虎侍郎」。

二,完善奏章制度和密折制度。

清朝入关之初,沿袭前明旧制,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盖印,奏本不盖印。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不利于下情上达和皇帝体谅下情;而且题本办文程序繁琐,还容易泄密。雍正年间,张廷玉把奏折制度化,重要的事务,地方官员都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之后才写题本作正式报告。但奏折中的朱批内容,不得写入题本。题本由此成为官样文章,奏折代替了原来题本的作用,成为主要官方文书。同时,密折的奏折制度也被确立下来。它不仅牵涉朝廷政令的推行,而且关乎君臣间权力的分配。

三,军机制度

军机处成为清朝的中枢机构并深深影响清代中后期的历史。张廷玉制定军机处廷寄办法,创廷寄之法,既保证了中央政令的严格贯彻,速度又较前加快,从而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除了参与顶层设计,张廷玉还颇富治世之才。

康、雍之交,流民问题已经显现。有大批流民前来浙、闽、赣、粤几省边界,部分人趁势作乱。张廷玉区分匪党,安抚流民,选贤任能,收服民心顺利地实现边疆诸省的安定。

雍正年间,山东官员申奏佃户抗阻不交,张廷玉讲出了恶意抗阻外,应当降低地主收租比例,甚 至对那些确实无租可交的宽限一年。

奏改滥禁。衙门办案时,不管申诉,不论首从,一律大肆关押用刑。张廷玉反对刑部衙门在抓人过程中滥用公权,株连无辜,要注意分清手从,要查清案情。

张廷玉的为臣之道就是典型的儒家之道。要忠心,有才具,惧满溢,懂得盛极而衰功成身退。

雍正皇帝是出名的刻薄、严厉。张廷玉却和雍正处得很愉快,这是张廷玉的忠心和才干赢得雍正的信赖。

张廷玉配享太庙是雍正皇帝的恩遇,雍正新政,阻力重重,事繁势艰,张廷玉很好的执行了旨意,更难得的是,张廷玉为官清正,恪守臣道,从不结党。雍正鉴于康熙晚年情况颁发了《朋党论》,雍正朝的年羹尧党和八爷党都是下场很凄惨。

乾隆太平乘世,是个享福皇帝,自己也很有才能,所以相当自负,驭人之术不在康熙之下。一方面乾隆提拔新人,比如刘统勋、尹继善等,培植自己的亲信。另一方面对先朝留下来的 老部下又打又拉,树立自己的权威。

张廷玉是三朝老臣,门生无数,自己一生谨慎,但保不定门生、亲戚们搞事情,把自己弄成一个权臣,那下场就凄惨了。张廷玉有一婿系吕留良案内之人,而且在四川学政任上有枉法行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几乎籍没张的全部财产,后从轻改为罚金,并责令尽缴任官50年来所得各项御赐物件。

鄂尔泰在时,还可以分谤,鄂尔泰死后,张廷玉就愈感天威难测。所以张廷玉就「趋小祸避大祸」,喋喋不休地像乾隆请求退休养老,给自己求名。减轻皇帝对自己的疑心。

张廷玉晚年虽然坎坷,但是得以善终,配享太庙。

历来,皇帝和臣子都惧怕留下「鸟尽弓藏」的名声。像年羹尧有功于社稷,但自己太嚣张雍正不得不杀,自己落下个骄横跋扈的名声,下场凄惨,民间也误会雍正鸟尽弓藏,刻薄寡恩。

总体来说,张廷玉为臣之道是没有失败的,善始善终,功成身退,成全了自己的名声,也成全了皇帝的名声。他作为满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就是例证。


谢谢邀请。

这个题目的确十分值得人们深思。张廷玉的成功源于其兢兢业业的为朝政效力以及朝中庞大的门生群体。最后之所以失败是源于新君(乾隆帝)的多疑所致。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其父虽为康熙朝的大学士,但他确是通过科举考试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自其康熙年间入值南书房以来,历经康雍干三朝,一直任职中枢之中,因其为人谨慎,鲜少犯错,以致升迁的也十分快。

张廷玉一介文臣,并非武将,因此没有年羹尧等人东征西战的本领,也没有鄂尔泰戎马倥偬的战功,亦非李卫等人往来于南北的封疆大吏。勤恳耕耘的也只不过是终日堆积如山的文案尺牍罢了。也正因如此,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便是他并没有什么大功,为什么却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是遇上了知音。张廷玉最大的知音便是雍正帝了。张廷玉为政的黄金时期,处于康熙朝至雍正朝的交替时代。特别是至雍正朝之时,雍正帝十分重视大臣的务实,而张廷玉便是这样一类人。在他的《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经常提到其与雍正帝谈话至深夜,以及雍正帝口谕,张廷玉记录的情况。张廷玉因有事回家,雍正帝还不忘一直催促,希望他能赶快回京。

可以说雍正帝离不开张廷玉。虽然说君臣无一日分开有些夸张,但也可见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了。当然这种关系与乾隆和珅二者的关系不同。可以说二者俨然已经成为了为政方面的知己吧。所以在设立军机处之时,才会令张廷玉为军机大臣,并与鄂尔泰并列为满汉大学士。张廷玉的恩人是雍正,雍正的得力助手是张廷玉,所谓人以群分,二者的共同点便是勤奋,所以惺惺相惜,张廷玉仕途也便十分顺利了。

二是有才气。清廷之中文官半壁为桐城。这话虽说的有点夸张,但实际上也反映了桐城文人的才学的确十分高。作为桐城文人代表的张廷玉可以说是个中翘楚了。张廷玉在做官期间,曾负责编修《明史》《省方盛典》等大部头的书。虽然多带有清朝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但也可以算的上是朝中文人的代表了。不仅如此,张廷玉还担任会试同考官等职,并收揽了一大批门生,为他在朝中站稳脚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深谋远虑。张廷玉虽然身处皇帝身边,但却决策于千里之外。雍正朝对西北用兵之策,多方参与协商,并在处理叛军问题时,果断决策,颇为雍正帝所赏识。

可以说过硬的自身素质,谨慎的为官态度,加上贵人相助,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想不成功都难呀。

那么张廷玉又是如何失败的呢?这便应了那句成也萧何败萧何了。虽然用在张廷玉身上,此萧何非彼萧何罢了。

这个新上任的皇帝,也就是乾隆,与他的父亲雍正皇帝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为政理念。至乾隆朝之时,张廷玉在朝中的势力已是盘根错节了。因其具有威望,故每每使得乾隆皇帝办事掣肘。以致乾隆皇帝对其心生厌倦。

打击旧人应该是每个新君必经之路。但可气的是,张廷玉并没有什么把柄可抓,一般来说,亲政初年便可以搬到的旧臣惯例,因张廷玉的谨慎,一直拖到了十四年张廷玉告老还乡的时候。

当时张廷玉已经八十多岁了,乾隆皇帝不知道是何种心态,既不想令其参政,又不欲其退休,以致张廷玉请辞之时,乾隆皇帝允许后,因未能亲自谢恩,所以将其责罚。

当然其主要原因还是张廷玉的门人汪由敦提前知会了张廷玉,张廷玉前来请罪,乾隆皇帝更是痛恨二者结党。并对张廷玉展开打击。张廷玉可谓晚景惨淡。

张廷玉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朝中势力过大,阻碍了乾隆皇帝专政。尽管张廷玉一生谨小慎微,终究逃不过喜怒无常的乾隆皇帝之手。


我认为张廷玉为官之道相当成功,但他毕竟也是凡人。为官数十年,侍奉三代皇帝,而无大过失,这资历从古至今能有几人?他能不骄傲?再加上老年昏聩,难免会犯错误,而他恰恰就是犯了任何一个有为人君都痛恨的错误「朋党」,这是乾隆这位历史上最高傲的皇帝最痛恨的一点。但是朋党之罪,也并非他故意为之,第一,他为官数十年,门生故吏肯定很多,何况他的威望在汉人官吏中最高,谁不愿攀附他?汉人官吏有事谁敢不先请教他?第二额尔泰为首的满人本身就对汉人有偏见,满人官吏都借额尔泰之势打击汉人官吏,张廷玉如果只顾明哲保身,不问闲事,也终究会遭汉人唾弃,背负「满人的狗」的骂名。这就是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除非他见好就收,早早辞官,衣锦还乡。可是雍正给他的「配享太庙」荣誉,即是无上荣耀,也是最大的枷锁,有这荣誉,让你很难见好就收,早早隐退去享受晚年。如果你早早辞官,别人会指责你没有鞠躬尽瘁,继续干呢,就不能不管汉人官吏的麻烦。所以张廷玉也是左右为难啊,这也是张廷玉命中注定的,也可以说我们中国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虽然张廷玉最后还是配享太庙,也是他死后乾隆才同意的,说他终得善终,也是非常牵强。


一代史学大家;三朝军机元老。上有张廷玉,下有曾国藩。

论雍干枢要之臣张廷玉 徐 凯 清代安徽桐城 张氏家族 中 , 张 英 、 张 廷玉 、 张 若霭 , 祖孙三代 , 侍 值内廷 , 颇受康 雍干 三帝的青睐 , 可 谓 「 合家顶戴 」 , 满 门朱紫 。 尤其张 廷玉 , 「 登朝 垂五十年 , 长 词林 者二 十七 年 , 主撰席者 二十四年 , 凡 军国大事 , 奉 旨商度 」 ① 。 他 久履撰席 , 「 出云作雨 , 不见其 迹 」 。 张廷 玉朝 夕伴君 , 勤劳诩赞 , 对雍干政治 的参预 和影响程 度 , 决非满 汉臣僚可 比 。 对封建专 制主 义中央集权统治 的强化及 清初政权的巩 固 , 张廷 玉起 到 了一种 极为 特殊的作用 。 剖 析张 廷玉 其人一生 所为 , 是研究雍干政 治史 的重要 内容 , 也是 探讨雍 干治道 演变必 不可 缺的环节 之一 。 张 廷 玉 , 字衡臣 , 号 砚斋② , 大 学 士张英次 子 。 康 熙十一 年 ( 1 6 7 2年 ) 九 月初 1 九 日生于 京师 。

干 隆二十 年 ` 17 5 年 , 三月十二 日卒于 故里 , 享年84 岁 。他 为康熙 三十九 年 ( 17 0 0年) 进 士 , 改庶吉士 , 授检 讨 , 人 值南书房 。 尔后 , 授侍 讲学士 , 播 内阁学士 , 充 经 筵讲官 。 历任刑 部右侍 郎 、 吏部左侍 郎 、 礼部尚书 、 户部尚书 、 保和殿大 学士 兼吏部尚书 , 并多次兼 任救撰典 籍的总裁 宫 。 他历事康雍干 三朝 , 侍值 内廷 , 赞襄机 务 , 慎重周详 , 深 得玄烨 、 撤镇 、 弘历三帝的信 赖 。 康熙 中叶 , 也是 「 康熙 盛世 」 的初期 , 张廷玉 始入仕 途 。 康熙四十三年 ( 17 0 4年 ) 四月 , 玄烨 召他至畅春园 , 询问其父张英 致仕居 家近 况 。 命他赋 诗 , 廷 玉作七 言律诗二首 , 颇 得玄 烨称 许 。 当 日奉 旨侍值南书 房 , 特 旨带数 珠 , 著四品官服 色 。 「 辰 ( 早 七时 ) 人 戌 ( 晚九时 ) 出 , 岁无虚 日 。 塞外 启从 , 凡十一 次 , 夏则 避暑热 河 , 秋 则 随 猎 于边 塞 」 。 圣 祖车驾远 巡遍 历蒙古诸部落 , 「 穷 边绝漠 , 余 ( 廷 玉 ) 皆洱笔 以从 」 ③ 。 张廷 玉 身居 内廷 , 承 袭父业 , 「 久 持 讲握 , 简任机 密 」 ④ 。 六十 年 ( 1 7 2 1年) 二 月 , 身任刑 部右 侍 郎的张 廷玉奉 旨与都统 耗赖 等赴山东稳妥 地处 理了盐贩 王美公 等 「 聚 众劫掠屯庄 」 案 。 ⑤ 六 月 , 调 吏部左侍 郎 。 他 「 绝 苞且 , 杜请 花 , 锉玫 肃然 」 。 张廷玉 涉政不久 , 他的才干 便崭 露 头角 。 正 如李元 度 《 国朝 先 正事 略 》 卷 十三张 文和公 ( 廷玉 ) 事略所云 : 「 公 以 一 名相 子 , 迥翔卿 贰 , 文 学 经 济 , 已锡 然 负台辅 望矣 。 」 张廷 玉生活 的整个时代 正是 「 康乾盛 世」 时期 , 从政 治方面 考察 , 这 一阶 段的显著特点 有二 : ( l) 专制主 义 中央集权统治 进一步 强化 ; (2 ) 封建社会晚期的 诸种政 治 制 度 已 日臻 成 熟和完善 。 表 现在君主 精明强 千 , 勤 于政务 , 事必 躬亲 , 权 柄不假 于人 。 玄烨从年少亲政 起 , 智擒鳌 拜 , 平 定三藩 , 统一 台湾 , 抗 击沙 俄 , 及平定准 部等 。 撤镇 登墓 , 正 当春秋 鼎盛 之 年 , 密设储位 , 另置立储 制度 ; 实行 密奏之 法 , 设立军 机处 ; 变革八 旗制度 , 削弱诸 王势 力 ; 扫 击 边 区统 治 。 「 朋党 」 , 加强 皇权 ; 实施 「 摊 丁人 l过」 , 改革赋 役 制 度 ; 推行 「 改土 归流 」 , 巩 固 弘历 即位 , 亦近 而立 之年 。 他 「 以宽大 为政 」 , 「 罢开 垦 , 停捐纳 , 重农桑」 ⑥ ; 9 1 兴兵边唾 , 「 十全武功 」 ; 经营开 发边唾 , 莫定全国疆域 ; 颇布开 明政 策 , 巩 固和发展统一 多 民族国 家 。 康 雍干三帝 勤于政 务 , 朝纲 独揽 。 他 们认真总结 和借鉴 了明朝灭 亡的历史教训而 采 取果 断措施 。 乾隆七年 ( 1 7 4 2年) 十 一 月 , 弘历命大 学士鄂尔泰 、 张廷玉 编纂《国朝宫史》 时 , 曾烦 上谕 指明 : 「 论 者率谓 明亡 , 不亡 于流 贼 , 而 亡于宦官 」 , 「 肤不 谓 然 」 。

他 指出 明 中期后 , 皇帝 长期不临朝 , 听任 宦官 , 「 导 谈纵逸 , 愈溺愈深 」 , 「 遂使是非 由其爱僧 , 刑 威 悠 其潘 炙 , 兵 事任其操 纵 , 利 权归其掌握 。 倒持太 阿 , 授 之以柄 」 ⑦ 。 这是 清 初几代皇帝 励 精图治 、 中兴社攫 的原因 所在 。 康 熙六十 一年 ( 1 7 2 年 ) 十一 月十三 日 , 玄烨 驾崩于京郊 畅春 园 。 皇四 子溉 镇 入 承 大 统 。 经过二 、 三十年的艰苦激烈 的奋争 , 撤 镇深觉皇位来之 不易 , 摆在他面前有两大最迫切 的任务 : ( 1) 是如何捍卫 自己的御座 , 加强 君主集权 ; ( 2) 是怎 样继续 父皇创垂大 业 、 巩 固 发展 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 。 撤镇为 了实现 自己夙愿 , 绞 尽脑汁 , 扶植和培 养自己的势力 。 他 曾 说 : 「 为政 以得人为要 , 不得其人 , 虽食法 美意 , 徒美观听 , 于民无济 也 。 」 ⑧ 于是 , 慎选张 廷 玉作为辅佐 他筹划军 国大 政的主 要助手 。 张廷玉在 《 澄怀主 人 自订年谱 》 中记述 了撤镇对 他说 的 一 席话 : 「 联在 藩 邸时 , 不欲 与廷 臣 相 按 , 是 以 未 识汝 面 。 囊 者 奉 皇考 命 会同 大 学士 办理 公 事 , 汝 与学 士 趋 跄 其 间 。 联见 汝 气 度端 凝 , 应 一 寸明 晰 , 心 甚器 重 之 。 询 之 旁人 , 知 为 吾张 师 傅 之 子 。 联 心 喜 日 : ` 吾 师 付有 予矣 』 。 后 闻汝 官刑 部 吏部 皆 有令 名 , 更 为 喜慰 。 今 见汝 居 心 赤忠 , 办 事敬 诚 , 益 知 为天 主 所笃 生 , 皇 考 所 教 养成 兹 伟器 , 以 铺 诩联 躬 者 也 。 汝 其 勉之 。 , 这段 话不难看 出撤镇为何相中张廷 玉 , 并对 他赋予厚 望 。 一是 他学 问 优 长 , 「 气度端凝 、 应 对 明晰 」 , 有才干 。 二 是他 为 自己恩师张 英之 子 。 这对 撤镇来说 是 日后难 得 的 贴 己之人 。 圣 祖新逝 , )乱镇登极 , 即命张廷 玉兼学 士衔 , 协 同翰林院掌 院学士阿 克敦等办 理大事典礼 翰墨 , 供几筵祭告文字 。

康 雍之交 , 政 务殷繁 , 谕 旨每 日下数十 次 , 皆 由张廷玉承 命应办 。 若有紧 急 奏事 , 撤镇 令他入大 内 , 口授 大意 , 或 于御前伏地而书 , 或隔 帘授几 。 稿就即呈 御览 , 「 精 敏详瞻 , 悉当圣意 」 ⑨ 。 康熙六 十一年十二 月 , 特旨授礼 部尚书 , 并指出 : 「 肤 再四思 维 , 非 汝 不克胜任 」 L 。 从此 , 张廷玉 跻身于 枢臣之 列 。 溉镇执政 伊始 , 便继 续深人地 调整八旗 制度 , 削弱下五旗 诸王 的势力 。 接踵 而至是打 击 皇八子允撰 、 皇九子允 塘 、 皇十 四子允撇等昆仲皇 子党 , 该 幽禁的幽禁 , 该处死 的处死 , 该 削爵递降 的削爵递降 , 手段极其 残酷 , 这 均与 「 夺嫡 」 积下的仇怨相 关 。 康熙晚年政争不 断 , 诸 皇子 明争暗 斗 , 角逐储位 , 政局 动荡不稳 。 撤镇思 索著如何防止这种 局面的再 现 ? 他决 定 改 革千百年来 「 立嫡立长 」 的建储 制度 , 施 行密建储位法 。 雍 正元年 ( 17 2 8年 ) 八 月 , 溉 镇 在乾清宫召见 王公 、 文 武大臣 , 面谕 日 : 「 当 日 , 圣祖 因二 阿哥 ( 溉扔 ) 之 事 , 身心 尤悴 , 不 可弹 述 。 今联 诸子 尚幼 , 建 储 一 事 , 必 须 详填 , 此时 安 可举 行? 然 圣 祖既将 大 事 付托 干 肤 , 肤身 为 宗 社 之 主 , 不 得不 预为 之 计 。 今联将特 此 事亲 写 密封 , 藏于 匣 内 , 置 之干 清 宫正 中 世祖 章 皇帝 御 书 ` 正 大光 明 』 匾 额 之 后 , 乃 宫中 最 高之 处 , 以 备不虞 。 诸 王 大 臣咸 宜知 之 」 。 @ 于是 , 令诸臣退 下 , 仍留总理事 务王大 臣撤撰 、 撤 祥 、 马齐及 隆科 多 , 将密封锦 匣藏于干 清 宫 「 正大 光明 」 匾额 后 , 乃 出 。 为防不测 , 亦备他 日核查 , 另书密旨一道 , 收藏 内府 。 雍 正 八年 ( 17 3 0年) 九 月 , 撤镇将 密旨予张廷 玉阅视 。 十年正 月 , 又密示鄂 尔泰 。 十三 年 ( 17 3 5 年 ) 八 月二十三 日 , 撤 慎暴死圆 明园 。 张 廷玉与鄂 尔泰告 诸 王大臣说 : 「 大行皇帝 因传位大 事 , 亲书密旨 。 曾示 我二人外 , 此无有知 者 。 此 旨收 藏宫 中应 急 。 请 出以正大统 。 」 总管大 监说 : 大 行皇帝未曾谕及 我辈 , 不知密旨之 所 在 。 廷玉 答道 : 「 当 日密 封之件 , 谅 亦无多 。 外用黄纸 固封 , 背后写一封 字者 , 即是此 旨 。 」 L 少顷 , 总管捧 出 黄 封一 函 。 撤 镇将国家立 储的极重要 机密最 先透露张 廷玉 , 说 明张 廷玉是 已被岚镇视为股 脓心 瞥 。

特别 是雍正三年和 五年 , 脱镇 先后处 理 了助 他夺嫡 的内外得 力心腹年羹尧 与隆科 多后 , 张 廷玉一 跃成 为撤镇的 首席智囊 , 「 赞画军 国大政 不可 数计 」 。 雍正七年 ( 1 7 29 年) 六 月 , 随 著西北 对准 噶尔部用兵的深 人 , 撤镇筹算已久 , 将军需一 应事宜交怡亲王允祥 、 大学 士张廷 玉 、 蒋廷锡 密为办理 。 之后 , 脱镇 以 内阁在太 和门外 , 侍 值者多虞泄 漏 , 「 始 设军机处 于隆宗门内 , 为承 旨出政 之总汇 」 L 。 张 廷玉拟 定 了办理军机处 的规制 : 「 诸臣陈奏 , 常事用 疏 , 自通政 司上 , 下 内阁拟 旨 ; 要 事用折 , 自奏 事 处 上 , 下军 机处 拟 旨 , 亲御朱 笔批发」 O 。 诸如廷寄 , 赵翼 《 詹曝 杂记 》 中记 载较详 : 「 凡 机事虑 漏泄不 便 发抄者 , 则 军机 大 臣面 承 后 撰 拟 进呈 , 发 出 即封 入 纸 函 , 用 办 理 军机 处 银 印 铃 之 , 交 兵 部加 封 , 发择 驰 递 。 其迟 速 皆由军 机 司 员 判 明于 函外 。 日 马 上 飞 递 者 , 不 过 日行 三百 里 。 有 紧 贴 另判 日行里 数 , 或 四 五 百里 , 或六百 里 , 并有六 百 里加 快者 』 。 军机处 廷寄的颁行使朝廷重要 决策专达地 方 , 「 始 密且速 」 。 此 例从雍正年 间 开始 , 「 分格式 乃张文和 ( 廷玉 ) 所奏定 」 0 。 应 当说 , 撤镇设立 军机 处 , 其主要制 度都是 张廷玉 所筹划 的 。 正是从 这时起 , 大学士 「 必充 军机大臣 , 始 得 予 政 事 , 日必 召入承 旨 , 平章政事 , 参与 机 密 」 L 。 张廷玉 不仅典掌军机 , 又兼 理吏 部 、 户 部要职 。 总裁乾隆 《 吏部则 例 》 等 典章制度 , 对清代政治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基础 。 雍正 初年 , 清廷在西北对蒙古准 噶尔 部大举用 兵 。 由于两 路大将军用 兵失机 , 准部叛 兵 屡扰边境 。 撒镇 心情焦劳 , 频繁指授 方略 。 张廷玉 「 日侍内值 , 自朝 至暮 , 不敢退 , 间有 待 至一二鼓 。 」 0 西北 两路用兵 准部 , 业 已数年 , 将士 劳苦 。 西北战事如 何 进展 ? 朝 臣意见未 能划一 。

雍正十 二年 ( 1 7 3 4年) 七月 , 撤 镇特召两路领兵将军 返京 , 与王 公 、 满 汉文武大 臣 共同商议 , 博采众 论 , 详慎 筹划 。和硕康 亲王 巴尔图主 张两路 士兵 已驻扎边 唾 , 叛军 的地势 情形俱 已深悉 , 粮草 、 马驼 、 军装 、 器械 , 无 不预备整齐 。 乘此北 路 、 西 路 「 约会齐进 , 并 力歼 除 」 。 当时 力主 用兵者 居多 。 而张廷 玉 坚持遣使 宣谕 , 并起草奏疏一稿 , 随 其 签 名的大 臣有十余人 。 张廷玉 指出 : 「 今赎人 自翔尔德尼 昭 大 败 之 后 , 势穷力竭 。 本年春间 , 我 兵 从 北路 袭 击 , 直 越 顿尔 齐斯 , 贼夷 惊慌 , 不 敢 迎 战 。 但圈 识 圣 心 之 宽 大 , 自 以 负 罪深 重 , 不 可 复道 。 因此 , 迷 尔 不 悟 , 日益 冥 顽 。 若 蒙特 遣 大 臣 前 往 , 晓 以利 害 , 宽 其以往 之 愈 , 予 以 更新 之 路 。 噶 尔 丹 策凌审度 势 力 , 实 不 能 支 , 谅 必 诚 心 悔过 , 俯 首 求和 。 若仍 执迷 不 悟 , 则是 伊 自速 危 亡 。 再 议征 讨 , 更 觉 事易 功 倍矣 , 。 L 撤镇最终降 旨采纳 了张 廷玉遣使宣谕的建议 。 尽管对准部的作乱 最 终 还 是 用战争来解决向 题 , 但张 廷玉 的言论对 雍正帝 撤镇 的影响 是很大 的 。 乾隆帝弘 历即位后 , 奉大 行皇帝遗命 , 由庄 亲王允禄 、 果 亲王允礼 、 大 学士鄂 尔泰 、 张 廷玉辅 政 。 因他们恳辞 , 以总 理事务王大 臣称 职 。 弘历对 张廷玉 也格 外依 重 , 每当外出巡幸 之时 , 总 是将 他留京总理朝政 , 夜宿紫禁城 , 并典试科 举 , 选拔 人 才 , 考察荐举官吏 。

张廷 玉 虽政 务繁重 , 因学间 深通 , 还荣 膺雍干两 代皇子 师傅 ; 兼任编 纂 《 清圣祖 实录 》 、 《 明史》 、 《 大清 会典 》 、 《 皇清 文颖》 、 《 清世宗 实录 》 、 《 玉 碟 》 等重要 典籍的 总裁 官。 上列 事例 足见张廷 玉在雍 干时期位极 人臣 , 在清前期 政治生 活 中起 了举足轻重的 作用 。 2 撤镇在位十三 年 , 对张廷玉 眷注尤深 , 荣 冠臣僚 , 特御 书 「 赞酞 硕辅 」 四大 字 , 命 内廷 良工精制龙匾 赏责 。 雍正 十三年八 月 , 弘历宣谕 : ` 雍正 八 年六月 , 饮 奉皇 考 谕胃 : 张 廷 玉器 量 纯全 , 抒诚供职 。 其 纂 修 《 圣祖仁 皇 帝 实录》 , 宣 力 独 多 。 每 乍遵 旨 缮写 _ 】: 谕 , 悉 能 洋达 叹 意 , 训 示 臣 民 , 其功甚 巨 。 鄂尔 泰志秉 忠 贞 , 才 优经 济 , 安 民察吏 , 级靖边 驭 , 询 为不 世 出之 名 臣 。 }化二 凡 行 、 从 可保 j毛乌始 不 谕 。 将来二 臣 , 著配 享太 庙 , 以明 恩礼 。 」 L 溉 镇生前就对 他的左膀右臂 张 、 鄂二 人恩宠异常 , 并给予 身后 「 配享太庙」 的殊荣 。 弘历起 初 也非常 器重张廷玉 , 阳位当年 , J恩赐御书 「 台衰元 臣 」 四字匾额 。

乾隆二年 ( 17 3 7年 ) 三 月初二 日 , 世宗溉镇和孝敬 宪皇后 的梓宫安屠地 宫 , 弘厉让鄂尔泰 与张廷玉 恭点世宗宪皇帝 神主。 尔后 , 弘历对张廷 玉倚任有加 , 多次 议叙 , 赞许 他和 鄂 尔泰 说 : 「 二卿 真不愧 古之房 ( 玄龄 ) 杜 ( 如晦 ) ! 」 一卜一 年 ( 1 7 4 6年 ) , 弘历降 旨 : 「 廷玉 年已过 七十 , 不必 向早人 朝 , 炎 暑凤雪 无强 人 。 」 函 特命其 次子若澄入值 南书房 , 每 日扶 掖他人 内廷 。 弘厉对 张 廷玉可 谓体 贝占人微 。 在雍正帝 当政的十三年中 , 几乎找 不到张廷玉 有背于撤 镇旨意之 处 。 乾隆 帝弘历 即位后 , 张 廷玉 的作风似 有变化 , 是 当朝多年 , 居功 自恃? 还 是 年 近 古稀 , 心态有变? 他一改 以往 「 缄默 」 之 态 , 或直违帝意 , 或廷议 时 「 动色力争 」 。 干 隆三年 ( 1 7 3 8年) , 弘历将临辟雍视 学 , 狡举 「 三 老五更」 古礼 。 张 廷玉上 疏指出 , 』,} L待人 行 , 事因时 起 」 , 古礼 不可 行 。 ⑧ 八 年 ( 17 4 3年 ) 十 月 , 朝宫条奏 , 「 取士 之法 , 不 当专用制 科试士之 法 , 不 当专用制 艺者 」 。 他 「 力持以为不可更 张 , 当以仍旧为善 」 。 又有朝 官奏请 「 均田限 田」 。 他以 「 事 属难行 , 徒滋 扰累 」 为 由 , 也力主 不准 。 @ 尽管这些事没有影响弘历对他 的宠幸 , 譬如 , 清朝本无 文巨封 公侯 伯之 例 , 却封张 廷玉为 伯爵 , 「 系格 多加殊恩」 。 然而 , 年逾古稀 的张廷玉 的固执和好激 动 , 使他 一 与弘历之 间渐生缝 隙 。 乾隆十三年 ( 1 74 8年) 正 月 , 张廷玉 陈疏以 老病乞休 。 弘历专降 谕 旨 : 「 卿 受两朝厚恩 , 且 奉皇考遗命 , 将来配享太庙 。 岂有从 祀元乏 归田 终 老之 理? 」 @ 宣 谕慰留 。 次 年正 月 , 命他 如宋代文彦 博例 , 十 日 一至 都堂 议事 , 四五 日一 入内廷备顾 问 。 当年冬天 , 张 廷玉再 次乞求 离职养病 。 弘历批准 以原 官致仕 , 并御制诗三 章赏赐 。 张 廷玉入谢 , 而见 皇上时 , 奏 言 : 「 前 索世宗宪 皇帝逾 格隆 恩 , 遗命配享太 庙 , 上年有 ` 从祀元 咀不宜 归田终老 』 之 谕 , 恐 身后不得 蒙 荣 , 外 间亦有 此议论」 。 他 免冠叩首 , 请求皇 上 出一个 凭证 。 @ 弘历很不 高 兴 , 但还是烦 了 手诏 , 申明世宗 成命 , 并赐 诗以安 其心 。 诗云 : 「 造膝 陈情乞一辞 , 动予矜 恻 动予 悲 。 先 皇遗诏淮 钦此 , 去 国余恩或过 之 。 可 例青田原佑 庙 , 漫愁郑 国竞摧 碑 。 吾非 尧舜谁皋契 , 汗 简评 论且 听伊 。 」 L 次 日 , 张廷 玉具折谢恩 , 遣子 若澄入谢 。 弘历 因张 廷 玉不 亲自谢恩 , 颇 恼火 , 传 旨令他 明白 回奏 。 当时 , 由军 机大臣傅恒 、 汪 由敦 传写谕 旨 , 旨还未 下达 。 翌 日黎 明 , 张 廷玉 即来 内廷谢恩 。 弘历更为不快 , 认为 这是军机处 泄露消 息的原故 。 切责了汪由救 漏 言 。 廷 臣会议 , 请夺廷玉 宫爵 , 罢 去配享 。 弘历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

「 归 田终 老」 的风波使 弘历与张廷玉 之间的矛盾表面化 了 。 而 实质上是 弘历利 用这一问 题 作为突破 口 , 打 击多年来在 朝廷形成的分别以张 廷玉和鄂 尔泰为 首的两大 朋党 , 进一 步加 强 君权 。 张 廷玉与 鄂尔 泰两股势力的形成应该说 与雍正 帝撤镇对 他们的 推崇有 直接关系 。 雍 正十 一年 ( 17 3 3年 ) 十 二月 , 张 廷玉回故里 祭奠其父张 英 。 脱镇 在其谢 恩 奏 折上批 示 : 「 肤即位 十一年来 , 在廷近 内大臣 , 一 日不 曾相 离者 , 惟卿一 人 , 义固君臣 , 情 同契友 。 」 L 即使有 司参奏张廷玉 、 鄂尔泰 , 撤镇 也令予保 全 , 不必入 议 。 雍正十 年二 月 , 鄂尔泰 拜保和殿大 学 士 , 兼兵部尚书 , 办理军机 事务 。 此前九 年中 , 「 间有密旨则命 廷玉独 留」 。 他 与撤镇 过从甚 密 , 位崇独 尊 。 鄂 尔泰入朝后 , 因清廷 「 首崇满洲」 , 旧制 内阁系 满 洲大 学士领 班 , 鄂尔泰 位序在张廷 玉之前 。 乾隆十年 ( 17 巧乍) 四月 , 鄂尔泰病故 , 纳 亲取代 了他 。 虽然张 廷玉面 奏内阁班次 应纳亲居首 , 但其心中亦有难 言之隐 。 正如 弘历所云 : 「 若以任 用之先 后为次序 , 则 当日鄂尔泰即不 应在张 廷玉之 前 」 。 为 了平衡各种 因素 , 确定 「 嗣后内阁行走列 名 , 纳亲在 前 。 吏部行走列 名 , 张廷 玉在前 」 @ 。 清 廷的种种 作法 实际上 是加剧 了满汉 臣僚之 间的矛盾 , 使他们很难 协调 , 以致 明争暗斗 、 互不 尊服 。 张 廷玉 与鄂尔泰 共事十余年 , 「 往 往 竟 日不 交 一 语 」 。 鄂 尔泰有所过失 , 他必 微语讥讽 , 使鄂 尔泰无 地 自容 。 暑 假 的一夭 , 鄂尔 泰 曾脱帽 乘凉 , 堂 字漱隘 , 他环视 一下 , 自言 自语 地说 : 「 此帽置于何所?』, 张廷玉微微一笑 , 说 : 「 此 顶还是在 自家头上 为妙 」 O 。 鄂尔泰神 色不偷 , 有数 日之久 。 乾隆初年 , 鄂尔泰与张廷玉 相国秉政 , 门 下之士互 相 推 奉 , 「 渐 至 分 朋引类 , 阴为 角 斗 」 L 。 弘历已有觉察 , 习知 其弊 。 所以 屡降明谕 , 引用世宗 《 朋党论 》 告戒 。 但 并 未能 如 愿 以偿 。 宫僚植党 , 与科举制度密切相 关 。 乡试主考 官 、 会试 知贡举 与及第者 成 为终生师生 。 他 们相互 提携 , 彼 此偏袒 , 诛锄异己 , 把持朝政一 方 。 张廷玉 屡主 乡试 、 会试 , 参预 殿试 , 门 生 众多 。 他在致 仕前 , 荐 举门生 汪 由敦等任大学士 , 与傅恒一起 , 承办谕旨 。 又推举 自己姻 家四川 学政 朱荃及 吴级 、 金 姓等 , 而排挤 与 己不协 的大学士 史贻直 , 同时与鄂党 相抗 。 干 隆 十 四年底发 生的归 老风波 , 是承旨的汪 由敦事先告知 恩师 张 廷 玉 , 以求 「 终始矜全 」 。 而张 廷玉 奏折内不涉及 汪由敦一 字 。 弘历深 恶党援 , 严 厉地指出 : 「 股为天 下主 , 而令在廷 大 臣 因师生而成 门户 , 在朝则依 特眷注 , 事事 要被 恩典 。 及 去位 而又有得意门生 , 留星 替月 , 此 可姑 容乎? 」 O 鄂尔泰用人 亦不择 门生 贤否 , 不训 伊子 以谨伤 , 罗识党羽 。 「 以张党为寇 仇 , 语 多讥 刺 」 。 在朝廷便 形成 了这样一 种局面 : 「 满 洲则思依 附鄂 尔泰 , 汉人则思 依附张 廷玉」 。 , 在朝臣 中分门别 户 , 衣 钵相传 。 弘历对 鄂 、 张 负恩植党 非常重视 , 多次降旨给以抨击 。

因此 , 他们在 弘历心 目中的地 位 急剧迭落 。 乾隆十五年初 , 皇长 子定亲王 永磺死 , 初祭 刚过 , 张廷玉 即奏请南归 。 弘历尤 为 不 满 , 指出 : 张廷 玉 「 在 皇考时 , 仅以缮 写谕 旨为职 」 ; 「 肤御极十 五 年来 , 伊则 不过屡进 屡退 , 毫无 建 白 , 毫无赞襄 。 股 之姑容 , 不过 因其历任 有 年 , 如 鼎 彝 古 器 , 陈 设 座右而 已」 。 @ 命令尽 缴历年颁赐诸物 。 当然 , 弘历此番 评论未尽公允 。 直 到五十年 ( 1 7 8 5年) , 弘 历亲题张廷 玉 《 三老五更 议》 , 又重新评 价他 : 「 以今观之 , 则廷玉之议 为 当 」 。 「 夫廷玉既 有 此卓识 , 何未见及? 联 之必 不动于浮 言 , 遵皇考遗 旨 , 令彼 配享太庙 。 」 「 肤又 以廷玉之戒 为戒 。 且为廷 玉借之 。 」 @ 终清 一朝 , 汉臣配享大宙者 , 只有张 廷玉 一人 。 尽 管 弘历对张廷 玉 的过 世深表 惋惜 , 但 他打击 朋党整 肃朝纲 的宗 旨达 到 了 。 这也 是立朝数十年的张 廷玉 由荣 至衰的症结 。 清朝处于 封建社会的末叶 , 其前期 旨在 强化 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各项政 治 3 市,度 日趋健全 。 为 了实现 「 钦承哀 断 」 , 玄烨 针对 议政王大 臣会议 等制度 的弊端 , 于 康熙十 二年春 , 便筹划 「 欲得 文学 侍从 之 臣 , 朝 夕置 左右 」 。 十 六 年 ( 1 6 7 7年) 十 月 , 玄烨于 干清门右阶 下建 立南书 房 , 拣 择才 品兼优 的词 臣高士 奇 、 张英等先后入 值 , 始有 内廷供奉之命 。 南书房本 皇帝读书 之所 , 而此时起却 成 了玄烨 政 出之地 。 「 康熙 中谕旨 , 皆 其 拟进 」 。 。 雍正初年 , 适 当西北 的战事 , 任命亲王 、 近 臣办理 军 机 。 撤 镇在这种办 事方式 的 基础上 , 设 立军机 处 , 为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 的重 要 中枢机 构 。 这 也是撤 镇实行 的以军机 处 为主 、 内阁为 辅的双 轨政治 体制 。 军机 处 的设立 , 无 疑是强 化君 权的重大 政治举措 。 与此 相应的是撤镇还加强对朝野百 官的监 察 , 一 方面 , 调 整充实监察机构 。

雍正 元年 ( 17 23 年 ) , g 5 把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 , 合称 科道 , 成为最高的监察 、 弹 劫及进 谏机 关 。 另一 方面 , 建立 密折制度 和实行 私下监视考 察官吏的 办法 。 撤镇 的这种 密奏制度要求 地方官文职布政 使 、 武 职总兵 以上 不分职责内外 , 将所见所 闻 , 如物候 气象 、 雪雨粮价 、 地方治乱 、 官吏清廉贪暴 等情况 , 尽可 密折 , 送 达御前 。 )散镇逐一披 览 , 朱批答示 。 这不仅 使撤镇深居大 内而 周知夭 下庶 务 , 同时一事 多方奏报 , 也 使官吏对 朝廷务必诚实 , 免遭弹 幼 , 造成 一种 彼此相互监察 、 廉 政吏治的局面 。 撤镇为 了捍 卫 自己的皇位 , 「 故 设提骑 , 逻察之人 四出侦韧 , 凡间阎细故 , 无 不上 达 」 , 「 故人 怀畏惧 , 周教肆意为也 」 L 。 包 括王公勋 戚 的不法行为在内 , 「 皆 密奏以 闻 」 。 康雍干时期 , 清廷对统 治政策进行了调整 , 用儒学笼络汉族 地主 阶级士人 , 开设 博学鸿 儒科 等科 , 广揽 人才 , 民族 矛盾始有缓解 。 但对思 想领域 的控制并没有放松 , 集中反映 在屡 兴文 字狱 上 。 如果 说康熙朝 的庄氏 《 明史 》 案 、 戴氏 《 南山集》 案等 文字狱是对 清初 「 华夷 之防 」 等反清意识及怀恋故 国的民族思 想的打击 , 那么 , 雍正 、 干 隆期的年羹尧案 、 汪 景祺 《 西 征随笔 》 案 、 谢济世 《 太学 》 案 、 胡中藻诗 案等文 字狱 则是打击朋党 , 惩戒 内外 官员和 士人 , 不可妄议朝政 。 当然 , 不 少的文 字狱纯属子虚乌有 , 滥杀无 辜 。 然而 , 清前期文字狱 数量 多 , 株连面广 , 处 罚野蛮残 忍 , 在官吏和士人 中无形地 树立起君主专制的淫威 。 虽然 弘 历亦采取措施 , 欲开 拓一种 「 平和宽厚 」 的政治 环境 , 但文 字狱严酷的现实 , 足令各级官吏 处事小 心惟谨 , 免 遭不测 。 在雍 干皇权高度集 中的这种特定历 史环境中 , 亲王 、 内阁大学 士 、 军机大 臣是不 易能擅 权揽政 的 。 那么 , 内廷大臣和外任疆吏表 现如何? 从 群体上 考察 , 绝大 多数 人唯上是 从 , 格 遵圣 谕皇 旨 , 不敢 越雷池一 步 , 只能勤勤 恳恳 , 侍奉王事 , 无有更 大作 为 。 乾隆时 , 傅恒承 志 行旨 , 人实勤 谨 。 一 日 , 傅恒 踉跄人御 门 。 某侍卫笑著说 : 「 相公 身肥 , 故 尔喘吁 。 」 弘历 随 即说 : 「 岂为身肥 , 心亦 肥也 。 」 说者无意 , 听 者有心 。 他立 即免冠 叩首 , 神气不宁数 日 。 L 傅恒为椒 房爵亲 、 满 洲贵 胃 , 尚且如 此 , 其他 臣属可想而知 。 就其个 体分析 , 因出身 、 学 识 、 地 位 、 人 品等方面的差 异 , 其政 绩也迥然不 同 。 一类 若内臣张 廷玉 、 鄂 尔泰 、 蒋廷锡 等 , 终 日侍君之 侧 , 才干 出众 , 办事机敏 , 颇 善体察圣意 , 深得列 君依重 。 一 类如疆 臣田文镜 、 李 卫 为撤镇 心腹 , 可谓 「 亨哈二 将 。 」 二人 能力强 , 办事果断 , 不顾嫌 怨 , 治 理地方政绩 显著 。 二 人共同特点 都善长对上 察颜 观色 , 捕捉皇上意 图 , 急功近利 , 甚至虚报实情 , 以邀上 宠 。 一 类象大 员孙 嘉淦等 , 机敏 聪睿 , 有 抱负 , 多次 疏言 , 提出谏正 。 此种直 言进 谏的官吏为数 无多 , 所起作 用 自然 有限 。 一类 同杨名时 、 朱 轼 、 史贻 直等皆理学醇儒 , 见识正 大 , 为雍干 利 用理学 安抚 民心 , 起 到 了积极 作用 。 还 有一类似 那苏图 、 马 尔泰 、 傅德满洲大 吏 , 虽无 显 赫一 时之声名 , 实皆干城祯干之 选 , 亦 以廉谨称 职 。 而多数高官显贵为 政绩平 庸之辈 。 张廷 玉 是雍干 时期重大 政治活动 的直 接参预者 , 地位高 , 权势大 。

乾隆 中期 , 他始渐 中落 , 由股 脓 之臣到疏离 君主 , 这是上述 雍干政治发 生变化所 致 。 张廷玉经康 雍干 三代 , 「 辅相两朝」 。 从他的学 问 、 才干 、 品格 、 家 世等方 面考察 , 不 难 发 现张廷玉具 备出任 中枢要 员的较高条件 和必不可 少的心 理素质 。 ( 1) 文思 精敏 , 主事干练 。 自康熙 四十三年入 值南书房 , 充 日讲起 居注 官起 , 直 到乾隆 初期简任军机 , 张廷玉遵 旨 「 缮写上谕 , 悉能详达 联意 」 O 。 凡在朝 政 事及 召对诸语 , 归家 后 , 「 灯 下蝇 头书于秘册 , 不遗一字 」 。 撤镇询问各部院大 臣和 司员青吏之 名 姓 , 「 公 屡陈 名 姓籍 贯及 其科 目先后 , 无所错误 」 。 L 而 「 朝廷大 制作多出公手 」 。 当军兴羽檄交驰 之际 , 张 廷 玉兼领皆为要职 。 「 诸 曹司及书吏 , 抱 案犊于 旁 , 日常 百数十人 , 环 立更立 。 坐 肩舆中 , 仍 披 览文书 , 吏人随 后进取 , 尚无 一事奎滞 」 。 L 撤镇称赞道 : 「 尔一 日所办 , 在 他人十 日未能 也 。 」 L (2 ) 清 廉谨慎 , 不贪不色 。 张 廷玉身居 中枢 , 「 清忠和 厚始终 不渝 」 , 与僚友共事者数十 辈 , 平心接待 , 多所容纳 。 「 凡魏礼 值百 金辄峻却之 。 」 ⑨ 雍正五 年十二 月 , 撤镇 赏赐他典铺 一所 , 本银三 万五 千两 。 面 谕说 : 你父张 英一 生廉 洁 , 无余蓄留给子孙 。 你今为 股办事 , 身 兼数 职 , 夙夜 在公 , 眠食俱废 , 无暇 过问 日用衣食事 。 现 以官物赐 你 , 望你用度从容 , 尽 心 公 务 。 9 撤镇赏赐其 白金数万两 , 他 将此银 两或 「 为 督学课 士之用」 , 或 寄里 门置 公 田 , 「 岁 收谷以资埃人之贫 乏者 」 L 。 张 廷玉平 生无声色玩好之嗜 。 「 公性简静 」 , 退食 泊 然 , 无所 营 事时 , 他 便手 持典籍 , 青灯黄卷 , 安坐 室 中 , 旁若无人 。 (3 ) 窥测圣意 , 取悦君主 。 伴君之臣大 体都循 此道 , 不 过程 度有别而已 。 张廷玉 久居 内 廷 , 亦 「 善于窥测圣意 , 每事先 意承志」 , 以惬圣 怀 。 雍正初年 , 张 廷 玉充 《 清圣 祖实录》 总裁官 。 雍正 四年 ( 1 7 2 6年 ) 七 月 , 撤镇检阅初成 的康熙 四十七 年实录 , 内载 玄烨谕旨说四 阿哥 ( 脱镇) 「 幼年微 觉喜怒 不定 」 之语 。 他 立即专谕张廷 玉 : 「 臣侍皇父 左 右 , 时 蒙训 诲 , 顷者复 降褒给 , 实切感 愧 。 至 子 喜怒不 定 之 语 , 昔 年曾蒙 皇父 训 伤 。 此十 余年来 , 皇 父 未 曾降旨伤臣有喜怒不 定之 处 , 是 臣 省政 微 诚 , 已 荷 皇 父 洞鉴 。 今臣 年逾 三 十 , 居 心 行事 , 大 概 已 定 , 喜怒不 定 四 字 , 关 系 臣 之 生 平 。 仰 恳 圣慈 , 将 谕 旨 中此 四 字恩 免 记 载 。 皇 父 传旨 日 , 十余 年来 , 实未 见 四 阿 哥有 喜 怒不 定 之 处 。 顷联 降 旨时 , 偶 然谕 及 , 无 非益 加 勉励 之 意 , 此 语 不必 记 载 。 「 一尔 等 可将 当 日 皇考 降 旨 及联 恳 蒙 恩 谕 允 , 前 后 情 节 , 据实 添 载实 录 中 。 . @ 撤镇深晓 父皇批 评他 「 喜怒不定 」 的份 量 , 也 知道将 此语载 人实录对 他 日后不利 , 特将 玄烨 原旨粉 饰布达 。 张 廷玉见此谕 , 心领神 会 。 查 《 清 圣祖实 录 》 康 熙四十 七年十一 月戊子 条所 载 , 与撤镇谕 旨相 同 。 值得 注意的是 , 《 清圣 祖实录 》 、 《 清世宗 实录 》 同 为 张 廷 玉监修 总 裁 ,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 年 , 《 清圣祖 实录 》 修 了三百 卷 , 凡 七峡 ; 雍正帝 在位十三 年 , 《 清世 宗实录 》 修 了一百五十九卷 , 凡四峡 。 两部实录一略一详 , 颇见 张 廷玉 之 「 匠心 」 。

因撤镇 有上述 谕 旨 , 张廷 玉修实录 时剪裁 有术, 因而在 《 清圣祖 实录》 中则 见不到 玄烨 对撤镇为皇 子时的品评及 其如何夺嫡 的蛛丝马 迹 。 雍正 九 年十 二月 , 《 清圣祖实录》 修成 , 撤镇十分欣 慰 , 加恩议 叙全体 纂修官 。 这个 典型 的事例说 明 , 张 廷玉颇能 揣摩皇上意图 , 以讨圣 上欢心 。 乾隆帝弘历格外厌恶张 廷玉对上 察颜观色 , 这是 君臣 有隙之开 端 。 (4 ) 勤勉持 重 , 缄默 不语 。 张廷玉 为官勤勉持重 , 这是他 能长期周旋于 君臣之 间的重要 原因之一 。 康熙末年 , 锉政不甚 肃清 。 张 廷玉授 吏部左侍 郎 , 「 屏除 请 托 , 杜绝 苞且 , 与堂 司各官动色相戒 」 。 「 肇下翁然称 服 」 。 L 雍正 时期 , 他无 日不蒙召对 , 每有当莞一 得之 见 , 或 口奏 , 或具折 , 皆请皇上特颁谕旨 , 宣播于 外 , 「 从 来未留片稿于 私室 」 L 。 他从 不交结 官 吏 , 「 在政府无一 字 与督抚外吏 接 」 , 张 廷玉对 自己要 求较严格 , 凡 是有 自家子侄参 加科举考 试 , 他 都 自觉地不 出任主考 官 , 采 取迥避 的作法 。 雍正十一 年 , 其长子若 霭廷试 卷子进 呈 。 撤镇传谕廷 玉 , 其子 取 中一 甲三名探 花 。 张 廷玉以天 下人 才众多 , 三年大 比 , 莫不望鼎 甲 , 以 子不 占寒士之先 , 再三恳 请将子 列为二 甲 。 撤镇从 其请将 若 霭 改为二 甲一名 , 「 以表大臣 谦让 之诚」 O 。 他严 守朝廷机 密 , 「 公 有所荐 举 , 即 摆用 , 终 不使 其人知诸 所陈奏 , 虽家 人子 弟 不得以 闻语」 L 。 这都展 示 了张 廷玉作为 一名封建国家高级官僚所应有的 品格 与风范 。 张 廷玉 出身仕 宦之家 、 书香 门第 , 从小就受到较严格 的封建教育 。 其父张英教子甚严 , 时时以 「 知命之学 」 训导子孙 。 张英久侍内廷 , 整 日伴君 , 养成谦谨慎容 , 勤恳 用 事 的 作 97 凤 · 他为 了砒砺这 种性格 , 自己立下处 世养身的 「 四纲 」 和 「 座右蔑 」 . , 即 《 文端 集》 卷四 十六所 录 : 「 立品 , 读书 , 养 身 , 择 友 」 。 「 戒 嬉戏 , 慎威仪 , 谨言语 , 温 经 书 , 精举业 , 学 楷书 , 谨起居 , 慎寒 暑 , 节用 度 , 谢酬应 , 省燕集 , 寡交游 」 。 这对张 廷玉影 响 极 大 。 他经 常颂 习先 父庭训 , 将 「 缄默 」 作 为立 身践 行的准则 。 他常说 : lt, 乙乃 吾 身之 至 宝 也 。 一 念善 是 即置 之 安处 矣 , 一念 恶 是 即 置之 危地 矣 。 奈何 以吾 身之 至 宝 , 使 之 舍 安就 危乎 ? 」 「 一 语 而干 天 地 之和 , 一 事而 折 生平 之 福 , 当 时 时 留心 体察 , 不 可于 细 微处 忽 之 。 」 「 《周 易》 日 : ` 吉人 之 辞寡 , 。 可 见 多言 之 人 即为 不 吉 , 不 吉贴 内 矣 。 趋吉避 凶 之 道 , 只在 矢 口 间 。 朱 予云 , 祸 从 口 出 。 此 言与 《周 易》 相 表 里 。

黄 山谷 日 : ` 万 言 万 当 , 不 如一 默 』 。 当 终身 诵 之 。 . L 这 些信条是张 廷玉立 身行 事的处世哲 学 , 使 他明哲保 身 , 近三十年荣极三朝 。 他的缄默 之风 , 使清初朝局 为之一变 。 但是 , 在封建 专制主 义的统治 下 , 在满 汉矛盾与斗争中 , 象张 廷玉这 样的断轮 老手也免不 了遭受打击的厄 运 。 从这一 角度讲 , 张廷玉 不过是残暴的君主专权制度 下的牺牲 品而已 。


张廷玉一生还是成功的,至于晚年的那档子事情,实际上也谈不上失败,虽然有波折,但最终勉强还算是得以善终了,获谥「文和」,配享太庙,成为了清朝二百余年里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单单这一点,即便是晚清时期号称「挽狂澜于既倒」的曾文正公也没能获得如此殊荣。

张廷玉,字衡臣,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次子。在清朝,像他父亲这种级别的官员,儿子是有资格获得「父荫」,入仕为官的。但是,张廷玉兄弟几人却没有走「父荫」这条路,而是实打实通过科举正道踏上了仕途。其长兄张廷赞是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三弟张廷璐更是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俗称「榜眼」)。

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高中进士。经过翰林院「镀金」之后,便留在了中央机关,从事「大秘」工作。由于文案功夫了得,张廷玉一步步从翰林院庶吉士干到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不可否认,这里面有他父亲的因素。但是,应当说他父亲的因素并不是主要的,毕竟张廷刚踏上仕途,他父亲便致仕(退休)了。在成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之后,终康熙一朝,张廷玉基本上就是在几个部门的副职上倒来倒去,历任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把张廷玉进入中枢权力核心提早了不少年,让很多人觉得,张廷玉是清圣祖(康熙帝)手下的重臣,是清圣祖留给清世宗(雍正帝)的辅臣。其实不然,直到清圣祖去世,张廷玉仅仅只是一个副部级官员而已,离权力核心还很遥远。张廷玉的真正发迹还是在清世宗即位之后。

由于张廷玉文案功夫了得、行政能力也非常出众,且为人本分、不犯嫌,最重要是没有涉足康熙末年的所谓「九子夺嫡」,加之其父张英与清世宗有师生之宜。雍正元年之后,张廷玉逐渐得到了清世宗的青睐与倚重。张廷玉也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日侍内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间有待至一二鼓」。雍正六年,张廷玉晋升保和殿大学士。次年,张廷玉又进入新成立的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自此,张廷玉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之一。张廷玉之所以能在被称为「刻薄寡恩」的清世宗手下干得风生水起、平步青云,与他强悍的的文案功夫和行政能力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张廷玉这个人不犯嫌、不来事儿,既能够坚决地贯彻落实清世宗交代的任务,又能经常提出合乎清世宗心意且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因此,清世宗用起来十分得心应手,倚为股肱。即便是张廷玉后来与鄂尔泰之间的「党争」,双方也一直保持克制,使之始终处于清世宗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说到底,这才是张廷玉能够荣宠不衰的原因。既有出众的能力,又不揽权、弄权,而且行为、处事都尽力配合清世宗,不与之发生冲突。身为「宰相」,却甘为「大秘」,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同时,张廷玉出于有意或无意,和鄂尔泰之间事实上形成了「党争」之势,此举反倒是避免自身一家独大而遭到清世宗的忌惮。此外,张廷玉清廉自守也是一个方面。当然,这并不是主要方面。实际上张廷玉所做的事情看似没有太大技术含量、勤勉做事而已,实际上却非常需要技术和心机的。这是在大用和大忌之间寻找平衡点,而张廷玉之所以能够荣宠不衰,就是因为他找到了这个平衡点,而隆科多、年羹尧、戴铎等人恰恰是反面教材。

到了乾隆年间,张廷玉之所以遭到清高宗(乾隆帝)的猜忌,多多少少也是因为这个天平的倾斜。首先是张廷玉身份的改变,从一手提拔的小弟变成了老爹留下的「爷叔」辈长老,清高宗这个新坐馆用起来始终没有他爹那么顺手了。其次,随著鄂尔泰的去世,鄂党势衰,张廷玉显得有些一家独大了。虽然清高宗启用了遏必隆的孙子讷亲,但是,张廷玉毕竟位居中枢日久,关系盘根错节,清高宗不搬掉张廷玉,想做到完全说一不二,有点难度。实际上张廷玉也的确没以前那么听话了,动不动搬出祖训及先帝如何如何。这两个张廷玉赖以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都没了,他自然也就成为了清高宗清洗的对象。

好在张廷玉清廉自守一辈子,没有什么小辫子让清高宗抓住。最后,清高宗只能借著一些小事发难,上纲上线整老张头了。什么先帝股肱之臣不思回报,却想请辞。什么获得批准致仕后仅仅让儿子来谢恩,竟然不亲自谢恩云云。说到底,无非是些欲加之罪罢了。可清高宗却硬是上纲上线,罢伯爵、取消配享太庙。最后,借著其他案子牵连把清世宗给张廷玉历年的赏赐也一并给收回,搞得老张头辛苦一辈子,最后孑然一身、告老还乡,以白身终老。

不过话又说回来,难道这不会是张廷玉刻意为之吗?在天平倾斜的情况下,张廷玉如果不自己找点儿小错误让清高宗撸了自己,谁能保证他不会成为第二个隆科多、年羹尧呢?个人觉得,以张廷玉数十载的行事作风来看,似乎不太可能那么不识大体。很可能张廷玉就是刻意为之,为的就是小杖受、大杖走,以自己给新老板递上把柄,换取小惩罚以保全自身及整个家族。

实际上,这一点从张廷玉去世之后清高宗的表现也能看出一二。张廷玉去世后,清高宗不仅给予了「文和」的谥号,而且还恢复了父亲清世宗生前赐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殊荣。说实话,这些对于一个获罪返乡的罪臣而言,完全是可以不给。但是,清高宗还是给了。起码说明,二人之间多少还是有那么点儿默契的,不是吗?


张廷玉一生没有失败,只是新君乾隆猜疑多疑心的性格。在雍正朝,张廷玉任职年久,长期处机要之地,他始终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质。雍正是疑心的君王,性格猜忌的君王,但雍正独独相信张廷玉,从这点可以政明帝王对张廷玉人品信任之深。张廷玉虽然(最承宠眷),但他持身严谨,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严词拒绝。康,雍,干三帝曾先后赐给张廷玉白银近万两,他却大多数将这些银两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将其寄回家乡购置公田以资助乡里的穷困者和灾民。康熙三十七年,桐城发生水灾,张廷玉在其父张英的支持下在家乡设立粥场赈济灾民。还有:雍正十三年正月至乾隆二年六月间,张廷玉用雍正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大大方便了过往的商旅行人,从而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亦被人称为(良弼桥)。张廷玉处处关心民众生活,救济贫民。而张廷玉自己的平日生活十分俭扑,无声色之嗜。每日处理完公事归家后便手持书典,青灯古卷,独处一室细心阅读。伴君如同伴虎,张廷玉长期在皇帝身边服务,担负的又是机要(即:机密)文字工作,他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而处处小心谨慎,从来不多说一句话。他牢牢记住(黄山谷)说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极其倾倒,表示(终身诵之。)小说多做,既是他的为官之道,亦是他的立身之术。最值得赞他的:有权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忠厚传家久,谦慎继世长,是中国传家教子的经典名言,张廷玉不但自己身体力行,深明谦虚抑让之道,也要求子女们以他为榜样,筒扑重德,知足为诫。到了乾隆朝。古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的政治地位大不如以前了。显然,乾隆对前朝重臣也是有点戒心的。鄂尔泰与张廷玉同是雍正重臣,二人于雍正末年受顾命辅臣助弘历(乾隆)登基。由于二人居高位日久,权力相若,一满一汉,逐渐形成两股势力,互相争夺权利。朝中文武诸大臣多(结党)埋堆,互相攻讦,是以汉臣多依附张廷玉,满臣则多依附鄂尔泰。皇上也担心帝壬大权旁落,影响其(乾纲独断)的威严。每到这种时候就会惹来最高统治者的大扫荡,杀其威风,灭其党羽!以免日后为患了。因此,聪明的张廷玉已不断地示意家人亲属,各以事由先后辞官回家,他自己也屡次上奏,要求退休回家。


张廷玉作为清代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这一成就恰好反映了他一生的荣辱。

成功:

1.办事勤勉谨慎,为皇帝服务不遗余力。

2.身为股肱大臣,却情愿做一辈子琐琐碎碎的文字工作;没有建立大事业和大功业。

3.做人低调,缄默做官,廉洁自律,从来没有受到贪渎方面的指控。

失败:

十分热衷于功名,最终贪名受辱。雍正承诺他以后退休死后进太庙,但是为了这事,张廷玉不顾皇帝感受,不断请愿退休惹怒皇帝,差点取消这个名额。后来到乾隆时,死缠烂打,不顾脸皮,终于得偿所愿。真是为了这个所谓的名声连累了一生。


还用说么,第一个进太庙的汉臣


桐城派文人,无不怀揣「上不愧祖宗,下不祚子孙」的高尚信念。此亦满清近三百年,奉为显学之考据派的保命诀和护身符。桐城人氏张廷玉,集谄媚、驯从、迂腐、乖顺于一身,适是康雍干「文字狱」治下的忠君良臣。中国知识分子的懦弱悲哀在于此,中国文化的萎靡不振也在于此。张廷玉的为臣之道,分明还是为奴之道。成功在尚能善终,失败则在庸碌无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