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聊一下張廷玉這個人,他最突出的才能是祕書工作,宰相之纔則不足(清朝體制所限),雍正皇帝剛登機,要保證行政權力的高效穩步運轉,就必須要張廷玉這樣諳熟中樞的人,全國十八行省幾千個縣的所有官員履歷政績優劣考覈全在他的腦袋裡,如果把大清國比作一部龐大的機器的話,張廷玉掌握著這部機器的操作和保養手冊(張宏傑)。

皇帝但有詔旨,一般口述完,張廷玉已經落筆成文,而且能準確完整的詮釋上意,雍正幾乎每日辦公都離不開他。

張廷玉做官奉行「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也就是說說一萬句都對的話不如什麼也不說,不該說的不說,他每天下朝,決不帶只言片紙回家,靜下心來放「一遍電影」,今天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工作,明天皇帝要問什麼話辦什麼事,都事先「備課」。

康熙晚年官場紀律鬆弛,貪污成了官場的普遍現象,但是,張廷玉卻能做到潔身自好,從不公開收受下屬的「孝敬」,同僚之間饋贈他都會付錢,時間長了,張廷玉「清廉」之名也就傳開了,這一點正是雍正欣賞他的地方,有一次殿試,張廷玉的兒子也參加了,雍正把他的兒子提為第三名(探花),張廷玉堅決不接受,說應該把機會多給寒門子弟。

有一次雍正與大臣聊天說:我臂膀疼,內侍問要不要請御醫,雍正說並非是真的臂膀疼,原來張廷玉請假回安徽老家去了,雍正覺得缺少了張廷玉就像臂膀疼一樣難受,可見這份君臣際遇十分相得。

張廷玉為臣之道講究沒有企圖,或者說善於隱藏自己的企圖,最終實現自己的企圖,身處高位能做到一時低調的人很多,但是三十餘年行事低調為官謹慎如張廷玉者,有清一代不多。

到了乾隆朝,張廷玉與鄂爾泰陷入了「滿漢黨爭」,乾隆採取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方針,首先打擊鄂爾泰集團,乾隆十年鄂爾泰病死,乾隆提拔了三十歲的訥親為首席軍機大臣,排在七十多歲的張廷玉前面,並以其年老為由免張廷玉早朝,到乾隆十三年,張廷玉以年老請辭,乾隆批准了,張廷玉想起了先帝曾許諾配亨太廟之事,便入宮請乾隆寫個「保證書」,保證他死後能順利的入太廟(這很明顯是對皇帝的不信任),乾隆十分不悅,但是,念及三朝老臣,乾隆還是寫了,按道理他應該入宮謝恩,可是僅派其子代為謝恩,乾隆大怒:認為張廷玉對先帝的確盡職盡忠,但對他(乾隆)卻是兩面三刀,根本沒有君臣之情,榮譽拿到手就走人,準備對張廷玉進行懲罰。

乾隆的詔書送到了軍機處,當值軍機章京汪由墩是張廷玉的門生,就把這事告訴了張府,張廷玉連夜進宮請罪,乾隆大駭:詔書還沒公佈你張廷玉就知道了,簡直「手眼通天」,人走了還要安排個「眼線」在我身邊,幾個意思?乾隆把他重重的訓斥了一頓,配享太廟者一般是佐命元勛,你張廷玉有什麼資格有何功績?張廷玉連連請罪,並舉例明朝劉基的故事,乾隆認為這是借朱元璋對劉基刻薄寡恩來諷刺自己,張只得表示表示配享太廟不要了,乾隆心想:這可是你自己說的,藉機將張廷玉一擼到底,罷官奪爵,配享太廟的事也告吹了。

張廷玉告老還鄉,京城上下沒有一個人來送行,回到桐城老家,乾隆借御史彈劾之機,派人去抄家,乾隆特別交代:凡先帝賞賜或書信文章一律收繳,必制張廷玉以死地。

可是抄家的結果令乾隆萬萬沒有想到,三十年「宰相」家裡餘銀不足千兩,凡先帝御賜之物幾乎原樣保存,文章書籍沒有一處違礙之語,為官精明謹慎至此,令乾隆不得不拜服。從此張廷玉終日枯坐家中,只到乾隆二十年病死。

面對滿朝輿論,乾隆最後還是恢復了張廷玉配享太廟資格。


張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傑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入值南書房,進入權力中心。

雍正帝即位後,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

乾隆帝即位後,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後來,君臣漸生嫌疑,晚景悽涼,致仕歸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謚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的功績

一,整治吏治。

康熙末年,吏治鬆弛、政治不清,張廷玉時任吏部左郎,堅決摒除請託行賄之風,並嚴懲了奸胥滑吏並頂住各方壓力嚴懲了吏部舞文弄法的蠧吏「張老虎」,被時人成為「伏虎侍郎」。

二,完善奏章制度和密摺制度。

清朝入關之初,沿襲前明舊制,官員有事報告皇帝,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題本蓋印,奏本不蓋印。這兩種文書都是公開的,不利於下情上達和皇帝體諒下情;而且題本辦文程序繁瑣,還容易泄密。雍正年間,張廷玉把奏摺制度化,重要的事務,地方官員都先撰擬奏摺,經過皇帝硃批,認可之後才寫題本作正式報告。但奏摺中的硃批內容,不得寫入題本。題本由此成為官樣文章,奏摺代替了原來題本的作用,成為主要官方文書。同時,密摺的奏摺制度也被確立下來。它不僅牽涉朝廷政令的推行,而且關乎君臣間權力的分配。

三,軍機制度

軍機處成為清朝的中樞機構並深深影響清代中後期的歷史。張廷玉製定軍機處廷寄辦法,創廷寄之法,既保證了中央政令的嚴格貫徹,速度又較前加快,從而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除了參與頂層設計,張廷玉還頗富治世之才。

康、雍之交,流民問題已經顯現。有大批流民前來浙、閩、贛、粵幾省邊界,部分人趁勢作亂。張廷玉區分匪黨,安撫流民,選賢任能,收服民心順利地實現邊疆諸省的安定。

雍正年間,山東官員申奏佃戶抗阻不交,張廷玉講出了惡意抗阻外,應當降低地主收租比例,甚 至對那些確實無租可交的寬限一年。

奏改濫禁。衙門辦案時,不管申訴,不論首從,一律大肆關押用刑。張廷玉反對刑部衙門在抓人過程中濫用公權,株連無辜,要注意分清手從,要查清案情。

張廷玉的為臣之道就是典型的儒家之道。要忠心,有才具,懼滿溢,懂得盛極而衰功成身退。

雍正皇帝是出名的刻薄、嚴厲。張廷玉卻和雍正處得很愉快,這是張廷玉的忠心和才幹贏得雍正的信賴。

張廷玉配享太廟是雍正皇帝的恩遇,雍正新政,阻力重重,事繁勢艱,張廷玉很好的執行了旨意,更難得的是,張廷玉為官清正,恪守臣道,從不結黨。雍正鑒於康熙晚年情況頒發了《朋黨論》,雍正朝的年羹堯黨和八爺黨都是下場很悽慘。

乾隆太平乘世,是個享福皇帝,自己也很有才能,所以相當自負,馭人之術不在康熙之下。一方面乾隆提拔新人,比如劉統勛、尹繼善等,培植自己的親信。另一方面對先朝留下來的 老部下又打又拉,樹立自己的權威。

張廷玉是三朝老臣,門生無數,自己一生謹慎,但保不定門生、親戚們搞事情,把自己弄成一個權臣,那下場就悽慘了。張廷玉有一婿系呂留良案內之人,而且在四川學政任上有枉法行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幾乎籍沒張的全部財產,後從輕改為罰金,並責令盡繳任官50年來所得各項御賜物件。

鄂爾泰在時,還可以分謗,鄂爾泰死後,張廷玉就愈感天威難測。所以張廷玉就「趨小禍避大禍」,喋喋不休地像乾隆請求退休養老,給自己求名。減輕皇帝對自己的疑心。

張廷玉晚年雖然坎坷,但是得以善終,配享太廟。

歷來,皇帝和臣子都懼怕留下「鳥盡弓藏」的名聲。像年羹堯有功於社稷,但自己太囂張雍正不得不殺,自己落下個驕橫跋扈的名聲,下場悽慘,民間也誤會雍正鳥盡弓藏,刻薄寡恩。

總體來說,張廷玉為臣之道是沒有失敗的,善始善終,功成身退,成全了自己的名聲,也成全了皇帝的名聲。他作為滿清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就是例證。


謝謝邀請。

這個題目的確十分值得人們深思。張廷玉的成功源於其兢兢業業的為朝政效力以及朝中龐大的門生羣體。最後之所以失敗是源於新君(乾隆帝)的多疑所致。

張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其父雖為康熙朝的大學士,但他確是通過科舉考試一步一步走上來的。自其康熙年間入值南書房以來,歷經康雍乾三朝,一直任職中樞之中,因其為人謹慎,鮮少犯錯,以致升遷的也十分快。

張廷玉一介文臣,並非武將,因此沒有年羹堯等人東徵西戰的本領,也沒有鄂爾泰戎馬倥傯的戰功,亦非李衛等人往來於南北的封疆大吏。勤懇耕耘的也只不過是終日堆積如山的文案尺牘罷了。也正因如此,往往給人一種錯覺,便是他並沒有什麼大功,為什麼卻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條:

一是遇上了知音。張廷玉最大的知音便是雍正帝了。張廷玉為政的黃金時期,處於康熙朝至雍正朝的交替時代。特別是至雍正朝之時,雍正帝十分重視大臣的務實,而張廷玉便是這樣一類人。在他的《澄懷主人自訂年譜》中經常提到其與雍正帝談話至深夜,以及雍正帝口諭,張廷玉記錄的情況。張廷玉因有事回家,雍正帝還不忘一直催促,希望他能趕快回京。

可以說雍正帝離不開張廷玉。雖然說君臣無一日分開有些誇張,但也可見二者之間的親密關係了。當然這種關係與乾隆和珅二者的關係不同。可以說二者儼然已經成為了為政方面的知己吧。所以在設立軍機處之時,才會令張廷玉為軍機大臣,並與鄂爾泰並列為滿漢大學士。張廷玉的恩人是雍正,雍正的得力助手是張廷玉,所謂人以羣分,二者的共同點便是勤奮,所以惺惺相惜,張廷玉仕途也便十分順利了。

二是有才氣。清廷之中文官半壁為桐城。這話雖說的有點誇張,但實際上也反映了桐城文人的才學的確十分高。作為桐城文人代表的張廷玉可以說是個中翹楚了。張廷玉在做官期間,曾負責編修《明史》《省方盛典》等大部頭的書。雖然多帶有清朝統治者的意識形態,但也可以算的上是朝中文人的代表了。不僅如此,張廷玉還擔任會試同考官等職,並收攬了一大批門生,為他在朝中站穩腳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深謀遠慮。張廷玉雖然身處皇帝身邊,但卻決策於千里之外。雍正朝對西北用兵之策,多方參與協商,並在處理叛軍問題時,果斷決策,頗為雍正帝所賞識。

可以說過硬的自身素質,謹慎的為官態度,加上貴人相助,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想不成功都難呀。

那麼張廷玉又是如何失敗的呢?這便應了那句成也蕭何敗蕭何了。雖然用在張廷玉身上,此蕭何非彼蕭何罷了。

這個新上任的皇帝,也就是乾隆,與他的父親雍正皇帝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為政理念。至乾隆朝之時,張廷玉在朝中的勢力已是盤根錯節了。因其具有威望,故每每使得乾隆皇帝辦事掣肘。以致乾隆皇帝對其心生厭倦。

打擊舊人應該是每個新君必經之路。但可氣的是,張廷玉並沒有什麼把柄可抓,一般來說,親政初年便可以搬到的舊臣慣例,因張廷玉的謹慎,一直拖到了十四年張廷玉告老還鄉的時候。

當時張廷玉已經八十多歲了,乾隆皇帝不知道是何種心態,既不想令其參政,又不欲其退休,以致張廷玉請辭之時,乾隆皇帝允許後,因未能親自謝恩,所以將其責罰。

當然其主要原因還是張廷玉的門人汪由敦提前知會了張廷玉,張廷玉前來請罪,乾隆皇帝更是痛恨二者結黨。並對張廷玉展開打擊。張廷玉可謂晚景慘淡。

張廷玉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朝中勢力過大,阻礙了乾隆皇帝專政。儘管張廷玉一生謹小慎微,終究逃不過喜怒無常的乾隆皇帝之手。


我認為張廷玉為官之道相當成功,但他畢竟也是凡人。為官數十年,侍奉三代皇帝,而無大過失,這資歷從古至今能有幾人?他能不驕傲?再加上老年昏聵,難免會犯錯誤,而他恰恰就是犯了任何一個有為人君都痛恨的錯誤「朋黨」,這是乾隆這位歷史上最高傲的皇帝最痛恨的一點。但是朋黨之罪,也並非他故意為之,第一,他為官數十年,門生故吏肯定很多,何況他的威望在漢人官吏中最高,誰不願攀附他?漢人官吏有事誰敢不先請教他?第二額爾泰為首的滿人本身就對漢人有偏見,滿人官吏都借額爾泰之勢打擊漢人官吏,張廷玉如果只顧明哲保身,不問閑事,也終究會遭漢人唾棄,背負「滿人的狗」的罵名。這就是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除非他見好就收,早早辭官,衣錦還鄉。可是雍正給他的「配享太廟」榮譽,即是無上榮耀,也是最大的枷鎖,有這榮譽,讓你很難見好就收,早早隱退去享受晚年。如果你早早辭官,別人會指責你沒有鞠躬盡瘁,繼續幹呢,就不能不管漢人官吏的麻煩。所以張廷玉也是左右為難啊,這也是張廷玉命中註定的,也可以說我們中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雖然張廷玉最後還是配享太廟,也是他死後乾隆才同意的,說他終得善終,也是非常牽強。


一代史學大家;三朝軍機元老。上有張廷玉,下有曾國藩。

論雍乾樞要之臣張廷玉 徐 凱 清代安徽桐城 張氏家族 中 , 張 英 、 張 廷玉 、 張 若靄 , 祖孫三代 , 侍 值內廷 , 頗受康 雍乾 三帝的青睞 , 可 謂 「 閤家頂戴 」 , 滿 門朱紫 。 尤其張 廷玉 , 「 登朝 垂五十年 , 長 詞林 者二 十七 年 , 主撰席者 二十四年 , 凡 軍國大事 , 奉 旨商度 」 ① 。 他 久履撰席 , 「 出雲作雨 , 不見其 跡 」 。 張廷 玉朝 夕伴君 , 勤勞詡贊 , 對雍乾政治 的參預 和影響程 度 , 決非滿 漢臣僚可 比 。 對封建專 制主 義中央集權統治 的強化及 清初政權的鞏 固 , 張廷 玉起 到 了一種 極為 特殊的作用 。 剖 析張 廷玉 其人一生 所為 , 是研究雍乾政 治史 的重要 內容 , 也是 探討雍 乾治道 演變必 不可 缺的環節 之一 。 張 廷 玉 , 字衡臣 , 號 硯齋② , 大 學 士張英次 子 。 康 熙十一 年 ( 1 6 7 2年 ) 九 月初 1 九 日生於 京師 。

乾 隆二十 年 ` 17 5 年 , 三月十二 日卒於 故里 , 享年84 歲 。他 為康熙 三十九 年 ( 17 0 0年) 進 士 , 改庶吉士 , 授檢 討 , 人 值南書房 。 爾後 , 授侍 講學士 , 播 內閣學士 , 充 經 筵講官 。 歷任刑 部右侍 郎 、 吏部左侍 郎 、 禮部尚書 、 戶部尚書 、 保和殿大 學士 兼吏部尚書 , 並多次兼 任救撰典 籍的總裁 宮 。 他歷事康雍乾 三朝 , 侍值 內廷 , 贊襄機 務 , 慎重周詳 , 深 得玄燁 、 撤鎮 、 弘曆三帝的信 賴 。 康熙 中葉 , 也是 「 康熙 盛世 」 的初期 , 張廷玉 始入仕 途 。 康熙四十三年 ( 17 0 4年 ) 四月 , 玄燁 召他至暢春園 , 詢問其父張英 致仕居 家近 況 。 命他賦 詩 , 廷 玉作七 言律詩二首 , 頗 得玄 燁稱 許 。 當 日奉 旨侍值南書 房 , 特 旨帶數 珠 , 著四品官服 色 。 「 辰 ( 早 七時 ) 人 戌 ( 晚九時 ) 出 , 歲無虛 日 。 塞外 啟從 , 凡十一 次 , 夏則 避暑熱 河 , 秋 則 隨 獵 於邊 塞 」 。 聖 祖車駕遠 巡遍 歷蒙古諸部落 , 「 窮 邊絕漠 , 餘 ( 廷 玉 ) 皆洱筆 以從 」 ③ 。 張廷 玉 身居 內廷 , 承 襲父業 , 「 久 持 講握 , 簡任機 密 」 ④ 。 六十 年 ( 1 7 2 1年) 二 月 , 身任刑 部右 侍 郎的張 廷玉奉 旨與都統 耗賴 等赴山東穩妥 地處 理了鹽販 王美公 等 「 聚 眾劫掠屯莊 」 案 。 ⑤ 六 月 , 調 吏部左侍 郎 。 他 「 絕 苞且 , 杜請 花 , 銼玫 肅然 」 。 張廷玉 涉政不久 , 他的才幹 便嶄 露 頭角 。 正 如李元 度 《 國朝 先 正事 略 》 卷 十三張 文和公 ( 廷玉 ) 事略所云 : 「 公 以 一 名相 子 , 迥翔卿 貳 , 文 學 經 濟 , 已錫 然 負臺輔 望矣 。 」 張廷 玉生活 的整個時代 正是 「 康乾盛 世」 時期 , 從政 治方面 考察 , 這 一階 段的顯著特點 有二 : ( l) 專制主 義 中央集權統治 進一步 強化 ; (2 ) 封建社會晚期的 諸種政 治 制 度 已 日臻 成 熟和完善 。 表 現在君主 精明強 千 , 勤 於政務 , 事必 躬親 , 權 柄不假 於人 。 玄燁從年少親政 起 , 智擒鰲 拜 , 平 定三藩 , 統一 臺灣 , 抗 擊沙 俄 , 及平定準 部等 。 撤鎮 登墓 , 正 當春秋 鼎盛 之 年 , 密設儲位 , 另置立儲 制度 ; 實行 密奏之 法 , 設立軍 機處 ; 變革八 旗制度 , 削弱諸 王勢 力 ; 掃 擊 邊 區統 治 。 「 朋黨 」 , 加強 皇權 ; 實施 「 攤 丁人 l過」 , 改革賦 役 制 度 ; 推行 「 改土 歸流 」 , 鞏 固 弘曆 即位 , 亦近 而立 之年 。 他 「 以寬大 為政 」 , 「 罷開 墾 , 停捐納 , 重農桑」 ⑥ ; 9 1 興兵邊唾 , 「 十全武功 」 ; 經營開 發邊唾 , 莫定全國疆域 ; 頗布開 明政 策 , 鞏 固和發展統一 多 民族國 家 。 康 雍乾三帝 勤於政 務 , 朝綱 獨攬 。 他 們認真總結 和借鑒 了明朝滅 亡的歷史教訓而 採 取果 斷措施 。 乾隆七年 ( 1 7 4 2年) 十 一 月 , 弘曆命大 學士鄂爾泰 、 張廷玉 編纂《國朝宮史》 時 , 曾煩 上諭 指明 : 「 論 者率謂 明亡 , 不亡 於流 賊 , 而 亡於宦官 」 , 「 膚不 謂 然 」 。

他 指出 明 中期後 , 皇帝 長期不臨朝 , 聽任 宦官 , 「 導 談縱逸 , 愈溺愈深 」 , 「 遂使是非 由其愛僧 , 刑 威 悠 其潘 炙 , 兵 事任其操 縱 , 利 權歸其掌握 。 倒持太 阿 , 授 之以柄 」 ⑦ 。 這是 清 初幾代皇帝 勵 精圖治 、 中興社攫 的原因 所在 。 康 熙六十 一年 ( 1 7 2 年 ) 十一 月十三 日 , 玄燁 駕崩於京郊 暢春 園 。 皇四 子溉 鎮 入 承 大 統 。 經過二 、 三十年的艱苦激烈 的奮爭 , 撤 鎮深覺皇位來之 不易 , 擺在他面前有兩大最迫切 的任務 : ( 1) 是如何捍衛 自己的御座 , 加強 君主集權 ; ( 2) 是怎 樣繼續 父皇創垂大 業 、 鞏 固 發展 統一的 多民族國家 。 撤鎮為 了實現 自己夙願 , 絞 盡腦汁 , 扶植和培 養自己的勢力 。 他 曾 說 : 「 為政 以得人為要 , 不得其人 , 雖食法 美意 , 徒美觀聽 , 於民無濟 也 。 」 ⑧ 於是 , 慎選張 廷 玉作為輔佐 他籌劃軍 國大 政的主 要助手 。 張廷玉在 《 澄懷主 人 自訂年譜 》 中記述 了撤鎮對 他說 的 一 席話 : 「 聯在 藩 邸時 , 不欲 與廷 臣 相 按 , 是 以 未 識汝 面 。 囊 者 奉 皇考 命 會同 大 學士 辦理 公 事 , 汝 與學 士 趨 蹌 其 間 。 聯見 汝 氣 度端 凝 , 應 一 寸明 晰 , 心 甚器 重 之 。 詢 之 旁人 , 知 為 吾張 師 傅 之 子 。 聯 心 喜 日 : ` 吾 師 付有 予矣 』 。 後 聞汝 官刑 部 吏部 皆 有令 名 , 更 為 喜慰 。 今 見汝 居 心 赤忠 , 辦 事敬 誠 , 益 知 為天 主 所篤 生 , 皇 考 所 教 養成 茲 偉器 , 以 鋪 詡聯 躬 者 也 。 汝 其 勉之 。 , 這段 話不難看 出撤鎮為何相中張廷 玉 , 並對 他賦予厚 望 。 一是 他學 問 優 長 , 「 氣度端凝 、 應 對 明晰 」 , 有才幹 。 二 是他 為 自己恩師張 英之 子 。 這對 撤鎮來說 是 日後難 得 的 貼 己之人 。 聖 祖新逝 , )亂鎮登極 , 即命張廷 玉兼學 士銜 , 協 同翰林院掌 院學士阿 克敦等辦 理大事典禮 翰墨 , 供几筵祭告文字 。

康 雍之交 , 政 務殷繁 , 諭 旨每 日下數十 次 , 皆 由張廷玉承 命應辦 。 若有緊 急 奏事 , 撤鎮 令他入大 內 , 口授 大意 , 或 於御前伏地而書 , 或隔 簾授幾 。 稿就即呈 御覽 , 「 精 敏詳瞻 , 悉當聖意 」 ⑨ 。 康熙六 十一年十二 月 , 特旨授禮 部尚書 , 並指出 : 「 膚 再四思 維 , 非 汝 不克勝任 」 L 。 從此 , 張廷玉 躋身於 樞臣之 列 。 溉鎮執政 伊始 , 便繼 續深人地 調整八旗 制度 , 削弱下五旗 諸王 的勢力 。 接踵 而至是打 擊 皇八子允撰 、 皇九子允 塘 、 皇十 四子允撇等昆仲皇 子黨 , 該 幽禁的幽禁 , 該處死 的處死 , 該 削爵遞降 的削爵遞降 , 手段極其 殘酷 , 這 均與 「 奪嫡 」 積下的仇怨相 關 。 康熙晚年政爭不 斷 , 諸 皇子 明爭暗 鬥 , 角逐儲位 , 政局 動蕩不穩 。 撤鎮思 索著如何防止這種 局面的再 現 ? 他決 定 改 革千百年來 「 立嫡立長 」 的建儲 制度 , 施 行密建儲位法 。 雍 正元年 ( 17 2 8年 ) 八 月 , 溉 鎮 在乾清宮召見 王公 、 文 武大臣 , 面諭 日 : 「 當 日 , 聖祖 因二 阿哥 ( 溉扔 ) 之 事 , 身心 尤悴 , 不 可彈 述 。 今聯 諸子 尚幼 , 建 儲 一 事 , 必 須 詳填 , 此時 安 可舉 行? 然 聖 祖既將 大 事 付託 幹 膚 , 膚身 為 宗 社 之 主 , 不 得不 預為 之 計 。 今聯將特 此 事親 寫 密封 , 藏於 匣 內 , 置 之乾 清 宮正 中 世祖 章 皇帝 御 書 ` 正 大光 明 』 匾 額 之 後 , 乃 宮中 最 高之 處 , 以 備不虞 。 諸 王 大 臣鹹 宜知 之 」 。 @ 於是 , 令諸臣退 下 , 仍留總理事 務王大 臣撤撰 、 撤 祥 、 馬齊及 隆科 多 , 將密封錦 匣藏於乾 清 宮 「 正大 光明 」 匾額 後 , 乃 出 。 為防不測 , 亦備他 日覈查 , 另書密旨一道 , 收藏 內府 。 雍 正 八年 ( 17 3 0年) 九 月 , 撤鎮將 密旨予張廷 玉閱視 。 十年正 月 , 又密示鄂 爾泰 。 十三 年 ( 17 3 5 年 ) 八 月二十三 日 , 撤 慎暴死圓 明園 。 張 廷玉與鄂 爾泰告 諸 王大臣說 : 「 大行皇帝 因傳位大 事 , 親書密旨 。 曾示 我二人外 , 此無有知 者 。 此 旨收 藏宮 中應 急 。 請 出以正大統 。 」 總管大 監說 : 大 行皇帝未曾諭及 我輩 , 不知密旨之 所 在 。 廷玉 答道 : 「 當 日密 封之件 , 諒 亦無多 。 外用黃紙 固封 , 背後寫一封 字者 , 即是此 旨 。 」 L 少頃 , 總管捧 出 黃 封一 函 。 撤 鎮將國家立 儲的極重要 機密最 先透露張 廷玉 , 說 明張 廷玉是 已被嵐鎮視為股 膿心 瞥 。

特別 是雍正三年和 五年 , 脫鎮 先後處 理 了助 他奪嫡 的內外得 力心腹年羹堯 與隆科 多後 , 張 廷玉一 躍成 為撤鎮的 首席智囊 , 「 贊畫軍 國大政 不可 數計 」 。 雍正七年 ( 1 7 29 年) 六 月 , 隨 著西北 對準 噶爾部用兵的深 人 , 撤鎮籌算已久 , 將軍需一 應事宜交怡親王允祥 、 大學 士張廷 玉 、 蔣廷錫 密為辦理 。 之後 , 脫鎮 以 內閣在太 和門外 , 侍 值者多虞泄 漏 , 「 始 設軍機處 於隆宗門內 , 為承 旨出政 之總匯 」 L 。 張 廷玉擬 定 了辦理軍機處 的規制 : 「 諸臣陳奏 , 常事用 疏 , 自通政 司上 , 下 內閣擬 旨 ; 要 事用折 , 自奏 事 處 上 , 下軍 機處 擬 旨 , 親御朱 筆批發」 O 。 諸如廷寄 , 趙翼 《 詹曝 雜記 》 中記 載較詳 : 「 凡 機事慮 漏泄不 便 發抄者 , 則 軍機 大 臣面 承 後 撰 擬 進呈 , 發 出 即封 入 紙 函 , 用 辦 理 軍機 處 銀 印 鈴 之 , 交 兵 部加 封 , 發擇 馳 遞 。 其遲 速 皆由軍 機 司 員 判 明於 函外 。 日 馬 上 飛 遞 者 , 不 過 日行 三百 裏 。 有 緊 貼 另判 日行裏 數 , 或 四 五 百里 , 或六百 裏 , 並有六 百 里加 快者 』 。 軍機處 廷寄的頒行使朝廷重要 決策專達地 方 , 「 始 密且速 」 。 此 例從雍正年 間 開始 , 「 分格式 乃張文和 ( 廷玉 ) 所奏定 」 0 。 應 當說 , 撤鎮設立 軍機 處 , 其主要制 度都是 張廷玉 所籌劃 的 。 正是從 這時起 , 大學士 「 必充 軍機大臣 , 始 得 予 政 事 , 日必 召入承 旨 , 平章政事 , 參與 機 密 」 L 。 張廷玉 不僅典掌軍機 , 又兼 理吏 部 、 戶 部要職 。 總裁乾隆 《 吏部則 例 》 等 典章制度 , 對清代政治制度的確立 奠定了基礎 。 雍正 初年 , 清廷在西北對蒙古準 噶爾 部大舉用 兵 。 由於兩 路大將軍用 兵失機 , 準部叛 兵 屢擾邊境 。 撒鎮 心情焦勞 , 頻繁指授 方略 。 張廷玉 「 日侍內值 , 自朝 至暮 , 不敢退 , 間有 待 至一二鼓 。 」 0 西北 兩路用兵 準部 , 業 已數年 , 將士 勞苦 。 西北戰事如 何 進展 ? 朝 臣意見未 能劃一 。

雍正十 二年 ( 1 7 3 4年) 七月 , 撤 鎮特召兩路領兵將軍 返京 , 與王 公 、 滿 漢文武大 臣 共同商議 , 博採眾 論 , 詳慎 籌劃 。和碩康 親王 巴爾圖主 張兩路 士兵 已駐紮邊 唾 , 叛軍 的地勢 情形俱 已深悉 , 糧草 、 馬駝 、 軍裝 、 器械 , 無 不預備整齊 。 乘此北 路 、 西 路 「 約會齊進 , 並 力殲 除 」 。 當時 力主 用兵者 居多 。 而張廷 玉 堅持遣使 宣諭 , 並起草奏疏一稿 , 隨 其 簽 名的大 臣有十餘人 。 張廷玉 指出 : 「 今贖人 自翔爾德尼 昭 大 敗 之 後 , 勢窮力竭 。 本年春間 , 我 兵 從 北路 襲 擊 , 直 越 頓爾 齊斯 , 賊夷 驚慌 , 不 敢 迎 戰 。 但圈 識 聖 心 之 寬 大 , 自 以 負 罪深 重 , 不 可 復道 。 因此 , 迷 爾 不 悟 , 日益 冥 頑 。 若 蒙特 遣 大 臣 前 往 , 曉 以利 害 , 寬 其以往 之 愈 , 予 以 更新 之 路 。 噶 爾 丹 策凌審度 勢 力 , 實 不 能 支 , 諒 必 誠 心 悔過 , 俯 首 求和 。 若仍 執迷 不 悟 , 則是 伊 自速 危 亡 。 再 議徵 討 , 更 覺 事易 功 倍矣 , 。 L 撤鎮最終降 旨採納 了張 廷玉遣使宣諭的建議 。 儘管對準部的作亂 最 終 還 是 用戰爭來解決向 題 , 但張 廷玉 的言論對 雍正帝 撤鎮 的影響 是很大 的 。 乾隆帝弘 歷即位後 , 奉大 行皇帝遺命 , 由莊 親王允祿 、 果 親王允禮 、 大 學士鄂 爾泰 、 張 廷玉輔 政 。 因他們懇辭 , 以總 理事務王大 臣稱 職 。 弘曆對 張廷玉 也格 外依 重 , 每當外出巡幸 之時 , 總 是將 他留京總理朝政 , 夜宿紫禁城 , 並典試科 舉 , 選拔 人 才 , 考察薦舉官吏 。

張廷 玉 雖政 務繁重 , 因學間 深通 , 還榮 膺雍乾兩 代皇子 師傅 ; 兼任編 纂 《 清聖祖 實錄 》 、 《 明史》 、 《 大清 會典 》 、 《 皇清 文穎》 、 《 清世宗 實錄 》 、 《 玉 碟 》 等重要 典籍的 總裁 官。 上列 事例 足見張廷 玉在雍 乾時期位極 人臣 , 在清前期 政治生 活 中起 了舉足輕重的 作用 。 2 撤鎮在位十三 年 , 對張廷玉 眷注尤深 , 榮 冠臣僚 , 特御 書 「 贊酞 碩輔 」 四大 字 , 命 內廷 良工精製龍匾 賞責 。 雍正 十三年八 月 , 弘曆宣諭 : ` 雍正 八 年六月 , 飲 奉皇 考 諭胃 : 張 廷 玉器 量 純全 , 抒誠供職 。 其 纂 修 《 聖祖仁 皇 帝 實錄》 , 宣 力 獨 多 。 每 乍遵 旨 繕寫 _ 】: 諭 , 悉 能 洋達 嘆 意 , 訓 示 臣 民 , 其功甚 巨 。 鄂爾 泰志秉 忠 貞 , 才 優經 濟 , 安 民察吏 , 級靖邊 馭 , 詢 為不 世 出之 名 臣 。 }化二 凡 行 、 從 可保 j毛烏始 不 諭 。 將來二 臣 , 著配 享太 廟 , 以明 恩禮 。 」 L 溉 鎮生前就對 他的左膀右臂 張 、 鄂二 人恩寵異常 , 並給予 身後 「 配享太廟」 的殊榮 。 弘曆起 初 也非常 器重張廷玉 , 陽位當年 , J恩賜御書 「 臺衰元 臣 」 四字匾額 。

乾隆二年 ( 17 3 7年 ) 三 月初二 日 , 世宗溉鎮和孝敬 憲皇后 的梓宮安屠地 宮 , 弘厲讓鄂爾泰 與張廷玉 恭點世宗憲皇帝 神主。 爾後 , 弘曆對張廷 玉倚任有加 , 多次 議敘 , 讚許 他和 鄂 爾泰 說 : 「 二卿 真不愧 古之房 ( 玄齡 ) 杜 ( 如晦 ) ! 」 一卜一 年 ( 1 7 4 6年 ) , 弘曆降 旨 : 「 廷玉 年已過 七十 , 不必 向早人 朝 , 炎 暑鳳雪 無強 人 。 」 函 特命其 次子若澄入值 南書房 , 每 日扶 掖他人 內廷 。 弘厲對 張 廷玉可 謂體 貝占人微 。 在雍正帝 當政的十三年中 , 幾乎找 不到張廷玉 有背於撤 鎮旨意之 處 。 乾隆 帝弘曆 即位後 , 張 廷玉 的作風似 有變化 , 是 當朝多年 , 居功 自恃? 還 是 年 近 古稀 , 心態有變? 他一改 以往 「 緘默 」 之 態 , 或直違帝意 , 或廷議 時 「 動色力爭 」 。 乾 隆三年 ( 1 7 3 8年) , 弘曆將臨辟雍視 學 , 狡舉 「 三 老五更」 古禮 。 張 廷玉上 疏指出 , 』,} L待人 行 , 事因時 起 」 , 古禮 不可 行 。 ⑧ 八 年 ( 17 4 3年 ) 十 月 , 朝宮條奏 , 「 取士 之法 , 不 當專用制 科試士之 法 , 不 當專用制 藝者 」 。 他 「 力持以為不可更 張 , 當以仍舊為善 」 。 又有朝 官奏請 「 均田限 田」 。 他以 「 事 屬難行 , 徒滋 擾累 」 為 由 , 也力主 不準 。 @ 儘管這些事沒有影響弘曆對他 的寵幸 , 譬如 , 清朝本無 文巨封 公侯 伯之 例 , 卻封張 廷玉為 伯爵 , 「 系格 多加殊恩」 。 然而 , 年逾古稀 的張廷玉 的固執和好激 動 , 使他 一 與弘曆之 間漸生縫 隙 。 乾隆十三年 ( 1 74 8年) 正 月 , 張廷玉 陳疏以 老病乞休 。 弘曆專降 諭 旨 : 「 卿 受兩朝厚恩 , 且 奉皇考遺命 , 將來配享太廟 。 豈有從 祀元乏 歸田 終 老之 理? 」 @ 宣 諭慰留 。 次 年正 月 , 命他 如宋代文彥 博例 , 十 日 一至 都堂 議事 , 四五 日一 入內廷備顧 問 。 當年冬天 , 張 廷玉再 次乞求 離職養病 。 弘曆批准 以原 官致仕 , 並御製詩三 章賞賜 。 張 廷玉入謝 , 而見 皇上時 , 奏 言 : 「 前 索世宗憲 皇帝逾 格隆 恩 , 遺命配享太 廟 , 上年有 ` 從祀元 咀不宜 歸田終老 』 之 諭 , 恐 身後不得 蒙 榮 , 外 間亦有 此議論」 。 他 免冠叩首 , 請求皇 上 出一個 憑證 。 @ 弘曆很不 高 興 , 但還是煩 了 手詔 , 申明世宗 成命 , 並賜 詩以安 其心 。 詩云 : 「 造膝 陳情乞一辭 , 動予矜 惻 動予 悲 。 先 皇遺詔淮 欽此 , 去 國餘恩或過 之 。 可 例青田原佑 廟 , 漫愁鄭 國競摧 碑 。 吾非 堯舜誰皋契 , 汗 簡評 論且 聽伊 。 」 L 次 日 , 張廷 玉具折謝恩 , 遣子 若澄入謝 。 弘曆 因張 廷 玉不 親自謝恩 , 頗 惱火 , 傳 旨令他 明白 回奏 。 當時 , 由軍 機大臣傅恆 、 汪 由敦 傳寫諭 旨 , 旨還未 下達 。 翌 日黎 明 , 張 廷玉 即來 內廷謝恩 。 弘曆更為不快 , 認為 這是軍機處 泄露消 息的原故 。 切責了汪由救 漏 言 。 廷 臣會議 , 請奪廷玉 宮爵 , 罷 去配享 。 弘曆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

「 歸 田終 老」 的風波使 弘曆與張廷玉 之間的矛盾表面化 了 。 而 實質上是 弘曆利 用這一問 題 作為突破 口 , 打 擊多年來在 朝廷形成的分別以張 廷玉和鄂 爾泰為 首的兩大 朋黨 , 進一 步加 強 君權 。 張 廷玉與 鄂爾 泰兩股勢力的形成應該說 與雍正 帝撤鎮對 他們的 推崇有 直接關係 。 雍 正十 一年 ( 17 3 3年 ) 十 二月 , 張 廷玉回故里 祭奠其父張 英 。 脫鎮 在其謝 恩 奏 折上批 示 : 「 膚即位 十一年來 , 在廷近 內大臣 , 一 日不 曾相 離者 , 惟卿一 人 , 義固君臣 , 情 同契友 。 」 L 即使有 司參奏張廷玉 、 鄂爾泰 , 撤鎮 也令予保 全 , 不必入 議 。 雍正十 年二 月 , 鄂爾泰 拜保和殿大 學 士 , 兼兵部尚書 , 辦理軍機 事務 。 此前九 年中 , 「 間有密旨則命 廷玉獨 留」 。 他 與撤鎮 過從甚 密 , 位崇獨 尊 。 鄂 爾泰入朝後 , 因清廷 「 首崇滿洲」 , 舊制 內閣系 滿 洲大 學士領 班 , 鄂爾泰 位序在張廷 玉之前 。 乾隆十年 ( 17 巧乍) 四月 , 鄂爾泰病故 , 納 親取代 了他 。 雖然張 廷玉面 奏內閣班次 應納親居首 , 但其心中亦有難 言之隱 。 正如 弘曆所云 : 「 若以任 用之先 後為次序 , 則 當日鄂爾泰即不 應在張 廷玉之 前 」 。 為 了平衡各種 因素 , 確定 「 嗣後內閣行走列 名 , 納親在 前 。 吏部行走列 名 , 張廷 玉在前 」 @ 。 清 廷的種種 作法 實際上 是加劇 了滿漢 臣僚之 間的矛盾 , 使他們很難 協調 , 以致 明爭暗鬥 、 互不 尊服 。 張 廷玉 與鄂爾泰 共事十餘年 , 「 往 往 竟 日不 交 一 語 」 。 鄂 爾泰有所過失 , 他必 微語譏諷 , 使鄂 爾泰無 地 自容 。 暑 假 的一夭 , 鄂爾 泰 曾脫帽 乘涼 , 堂 字漱隘 , 他環視 一下 , 自言 自語 地說 : 「 此帽置於何所?』, 張廷玉微微一笑 , 說 : 「 此 頂還是在 自家頭上 為妙 」 O 。 鄂爾泰神 色不偷 , 有數 日之久 。 乾隆初年 , 鄂爾泰與張廷玉 相國秉政 , 門 下之士互 相 推 奉 , 「 漸 至 分 朋引類 , 陰為 角 鬥 」 L 。 弘曆已有覺察 , 習知 其弊 。 所以 屢降明諭 , 引用世宗 《 朋黨論 》 告戒 。 但 並 未能 如 願 以償 。 宮僚植黨 , 與科舉制度密切相 關 。 鄉試主考 官 、 會試 知貢舉 與及第者 成 為終生師生 。 他 們相互 提攜 , 彼 此偏袒 , 誅鋤異己 , 把持朝政一 方 。 張廷玉 屢主 鄉試 、 會試 , 參預 殿試 , 門 生 眾多 。 他在致 仕前 , 薦 舉門生 汪 由敦等任大學士 , 與傅恆一起 , 承辦諭旨 。 又推舉 自己姻 家四川 學政 朱荃及 吳級 、 金 姓等 , 而排擠 與 己不協 的大學士 史貽直 , 同時與鄂黨 相抗 。 乾 隆 十 四年底發 生的歸 老風波 , 是承旨的汪 由敦事先告知 恩師 張 廷 玉 , 以求 「 終始矜全 」 。 而張 廷玉 奏摺內不涉及 汪由敦一 字 。 弘曆深 惡黨援 , 嚴 厲地指出 : 「 股為天 下主 , 而令在廷 大 臣 因師生而成 門戶 , 在朝則依 特眷注 , 事事 要被 恩典 。 及 去位 而又有得意門生 , 留星 替月 , 此 可姑 容乎? 」 O 鄂爾泰用人 亦不擇 門生 賢否 , 不訓 伊子 以謹傷 , 羅識黨羽 。 「 以張黨為寇 仇 , 語 多譏 刺 」 。 在朝廷便 形成 了這樣一 種局面 : 「 滿 洲則思依 附鄂 爾泰 , 漢人則思 依附張 廷玉」 。 , 在朝臣 中分門別 戶 , 衣 缽相傳 。 弘曆對 鄂 、 張 負恩植黨 非常重視 , 多次降旨給以抨擊 。

因此 , 他們在 弘曆心 目中的地 位 急劇迭落 。 乾隆十五年初 , 皇長 子定親王 永磺死 , 初祭 剛過 , 張廷玉 即奏請南歸 。 弘曆尤 為 不 滿 , 指出 : 張廷 玉 「 在 皇考時 , 僅以繕 寫諭 旨為職 」 ; 「 膚御極十 五 年來 , 伊則 不過屢進 屢退 , 毫無 建 白 , 毫無贊襄 。 股 之姑容 , 不過 因其歷任 有 年 , 如 鼎 彝 古 器 , 陳 設 座右而 已」 。 @ 命令盡 繳歷年頒賜諸物 。 當然 , 弘曆此番 評論未盡公允 。 直 到五十年 ( 1 7 8 5年) , 弘 歷親題張廷 玉 《 三老五更 議》 , 又重新評 價他 : 「 以今觀之 , 則廷玉之議 為 當 」 。 「 夫廷玉既 有 此卓識 , 何未見及? 聯 之必 不動於浮 言 , 遵皇考遺 旨 , 令彼 配享太廟 。 」 「 膚又 以廷玉之戒 為戒 。 且為廷 玉借之 。 」 @ 終清 一朝 , 漢臣配享大宙者 , 只有張 廷玉 一人 。 盡 管 弘曆對張廷 玉 的過 世深表 惋惜 , 但 他打擊 朋黨整 肅朝綱 的宗 旨達 到 了 。 這也 是立朝數十年的張 廷玉 由榮 至衰的癥結 。 清朝處於 封建社會的末葉 , 其前期 旨在 強化 專制主 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各項政 治 3 市,度 日趨健全 。 為 了實現 「 欽承哀 斷 」 , 玄燁 針對 議政王大 臣會議 等制度 的弊端 , 於 康熙十 二年春 , 便籌劃 「 欲得 文學 侍從 之 臣 , 朝 夕置 左右 」 。 十 六 年 ( 1 6 7 7年) 十 月 , 玄燁於 乾清門右階 下建 立南書 房 , 揀 擇才 品兼優 的詞 臣高士 奇 、 張英等先後入 值 , 始有 內廷供奉之命 。 南書房本 皇帝讀書 之所 , 而此時起卻 成 了玄燁 政 出之地 。 「 康熙 中諭旨 , 皆 其 擬進 」 。 。 雍正初年 , 適 當西北 的戰事 , 任命親王 、 近 臣辦理 軍 機 。 撤 鎮在這種辦 事方式 的 基礎上 , 設 立軍機 處 , 為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政 的重 要 中樞機 構 。 這 也是撤 鎮實行 的以軍機 處 為主 、 內閣為 輔的雙 軌政治 體制 。 軍機 處 的設立 , 無 疑是強 化君 權的重大 政治舉措 。 與此 相應的是撤鎮還加強對朝野百 官的監 察 , 一 方面 , 調 整充實監察機構 。

雍正 元年 ( 17 23 年 ) , g 5 把六科給事中併入都察院 , 合稱 科道 , 成為最高的監察 、 彈 劫及進 諫機 關 。 另一 方面 , 建立 密摺制度 和實行 私下監視考 察官吏的 辦法 。 撤鎮 的這種 密奏制度要求 地方官文職佈政 使 、 武 職總兵 以上 不分職責內外 , 將所見所 聞 , 如物候 氣象 、 雪雨糧價 、 地方治亂 、 官吏清廉貪暴 等情況 , 盡可 密摺 , 送 達御前 。 )散鎮逐一披 覽 , 硃批答示 。 這不僅 使撤鎮深居大 內而 周知夭 下庶 務 , 同時一事 多方奏報 , 也 使官吏對 朝廷務必誠實 , 免遭彈 幼 , 造成 一種 彼此相互監察 、 廉 政吏治的局面 。 撤鎮為 了捍 衛 自己的皇位 , 「 故 設提騎 , 邏察之人 四齣偵韌 , 凡間閻細故 , 無 不上 達 」 , 「 故人 懷畏懼 , 周教肆意為也 」 L 。 包 括王公勛 戚 的不法行為在內 , 「 皆 密奏以 聞 」 。 康雍乾時期 , 清廷對統 治政策進行了調整 , 用儒學籠絡漢族 地主 階級士人 , 開設 博學鴻 儒科 等科 , 廣攬 人才 , 民族 矛盾始有緩解 。 但對思 想領域 的控制並沒有放鬆 , 集中反映 在屢 興文 字獄 上 。 如果 說康熙朝 的莊氏 《 明史 》 案 、 戴氏 《 南山集》 案等 文字獄是對 清初 「 華夷 之防 」 等反清意識及懷戀故 國的民族思 想的打擊 , 那麼 , 雍正 、 乾 隆期的年羹堯案 、 汪 景祺 《 西 徵隨筆 》 案 、 謝濟世 《 太學 》 案 、 胡中藻詩 案等文 字獄 則是打擊朋黨 , 懲戒 內外 官員和 士人 , 不可妄議朝政 。 當然 , 不 少的文 字獄純屬子虛烏有 , 濫殺無 辜 。 然而 , 清前期文字獄 數量 多 , 株連面廣 , 處 罰野蠻殘 忍 , 在官吏和士人 中無形地 樹立起君主專制的淫威 。 雖然 弘 歷亦採取措施 , 欲開 拓一種 「 平和寬厚 」 的政治 環境 , 但文 字獄嚴酷的現實 , 足令各級官吏 處事小 心惟謹 , 免 遭不測 。 在雍 乾皇權高度集 中的這種特定歷 史環境中 , 親王 、 內閣大學 士 、 軍機大 臣是不 易能擅 權攬政 的 。 那麼 , 內廷大臣和外任疆吏表 現如何? 從 羣體上 考察 , 絕大 多數 人唯上是 從 , 格 遵聖 諭皇 旨 , 不敢 越雷池一 步 , 只能勤勤 懇懇 , 侍奉王事 , 無有更 大作 為 。 乾隆時 , 傅恆承 志 行旨 , 人實勤 謹 。 一 日 , 傅恆 踉蹌人御 門 。 某侍衛笑著說 : 「 相公 身肥 , 故 爾喘籲 。 」 弘曆 隨 即說 : 「 豈為身肥 , 心亦 肥也 。 」 說者無意 , 聽 者有心 。 他立 即免冠 叩首 , 神氣不寧數 日 。 L 傅恆為椒 房爵親 、 滿 洲貴 胃 , 尚且如 此 , 其他 臣屬可想而知 。 就其個 體分析 , 因出身 、 學 識 、 地 位 、 人 品等方面的差 異 , 其政 績也迥然不 同 。 一類 若內臣張 廷玉 、 鄂 爾泰 、 蔣廷錫 等 , 終 日侍君之 側 , 才幹 出眾 , 辦事機敏 , 頗 善體察聖意 , 深得列 君依重 。 一 類如疆 臣田文鏡 、 李 衛 為撤鎮 心腹 , 可謂 「 亨哈二 將 。 」 二人 能力強 , 辦事果斷 , 不顧嫌 怨 , 治 理地方政績 顯著 。 二 人共同特點 都善長對上 察顏 觀色 , 捕捉皇上意 圖 , 急功近利 , 甚至虛報實情 , 以邀上 寵 。 一 類象大 員孫 嘉淦等 , 機敏 聰睿 , 有 抱負 , 多次 疏言 , 提出諫正 。 此種直 言進 諫的官吏為數 無多 , 所起作 用 自然 有限 。 一類 同楊名時 、 朱 軾 、 史貽 直等皆理學醇儒 , 見識正 大 , 為雍乾 利 用理學 安撫 民心 , 起 到 了積極 作用 。 還 有一類似 那蘇圖 、 馬 爾泰 、 傅德滿洲大 吏 , 雖無 顯 赫一 時之聲名 , 實皆干城禎幹之 選 , 亦 以廉謹稱 職 。 而多數高官顯貴為 政績平 庸之輩 。 張廷 玉 是雍乾 時期重大 政治活動 的直 接參預者 , 地位高 , 權勢大 。

乾隆 中期 , 他始漸 中落 , 由股 膿 之臣到疏離 君主 , 這是上述 雍乾政治發 生變化所 致 。 張廷玉經康 雍乾 三代 , 「 輔相兩朝」 。 從他的學 問 、 才幹 、 品格 、 家 世等方 面考察 , 不 難 發 現張廷玉具 備出任 中樞要 員的較高條件 和必不可 少的心 理素質 。 ( 1) 文思 精敏 , 主事幹練 。 自康熙 四十三年入 值南書房 , 充 日講起 居注 官起 , 直 到乾隆 初期簡任軍機 , 張廷玉遵 旨 「 繕寫上諭 , 悉能詳達 聯意 」 O 。 凡在朝 政 事及 召對諸語 , 歸家 後 , 「 燈 下蠅 頭書於祕冊 , 不遺一字 」 。 撤鎮詢問各部院大 臣和 司員青吏之 名 姓 , 「 公 屢陳 名 姓籍 貫及 其科 目先後 , 無所錯誤 」 。 L 而 「 朝廷大 製作多出公手 」 。 當軍興羽檄交馳 之際 , 張 廷 玉兼領皆為要職 。 「 諸 曹司及書吏 , 抱 案犢於 旁 , 日常 百數十人 , 環 立更立 。 坐 肩輿中 , 仍 披 覽文書 , 吏人隨 後進取 , 尚無 一事奎滯 」 。 L 撤鎮稱讚道 : 「 爾一 日所辦 , 在 他人十 日未能 也 。 」 L (2 ) 清 廉謹慎 , 不貪不色 。 張 廷玉身居 中樞 , 「 清忠和 厚始終 不渝 」 , 與僚友共事者數十 輩 , 平心接待 , 多所容納 。 「 凡魏禮 值百 金輒峻卻之 。 」 ⑨ 雍正五 年十二 月 , 撤鎮 賞賜他典鋪 一所 , 本銀三 萬五 千兩 。 面 諭說 : 你父張 英一 生廉 潔 , 無餘蓄留給子孫 。 你今為 股辦事 , 身 兼數 職 , 夙夜 在公 , 眠食俱廢 , 無暇 過問 日用衣食事 。 現 以官物賜 你 , 望你用度從容 , 盡 心 公 務 。 9 撤鎮賞賜其 白金數萬兩 , 他 將此銀 兩或 「 為 督學課 士之用」 , 或 寄裏 門置 公 田 , 「 歲 收谷以資埃人之貧 乏者 」 L 。 張 廷玉平 生無聲色玩好之嗜 。 「 公性簡靜 」 , 退食 泊 然 , 無所 營 事時 , 他 便手 持典籍 , 青燈黃卷 , 安坐 室 中 , 旁若無人 。 (3 ) 窺測聖意 , 取悅君主 。 伴君之臣大 體都循 此道 , 不 過程 度有別而已 。 張廷玉 久居 內 廷 , 亦 「 善於窺測聖意 , 每事先 意承志」 , 以愜聖 懷 。 雍正初年 , 張 廷 玉充 《 清聖 祖實錄》 總裁官 。 雍正 四年 ( 1 7 2 6年 ) 七 月 , 撤鎮檢閱初成 的康熙 四十七 年實錄 , 內載 玄燁諭旨說四 阿哥 ( 脫鎮) 「 幼年微 覺喜怒 不定 」 之語 。 他 立即專諭張廷 玉 : 「 臣侍皇父 左 右 , 時 蒙訓 誨 , 頃者復 降褒給 , 實切感 愧 。 至 子 喜怒不 定 之 語 , 昔 年曾蒙 皇父 訓 傷 。 此十 餘年來 , 皇 父 未 曾降旨傷臣有喜怒不 定之 處 , 是 臣 省政 微 誠 , 已 荷 皇 父 洞鑒 。 今臣 年逾 三 十 , 居 心 行事 , 大 概 已 定 , 喜怒不 定 四 字 , 關 系 臣 之 生 平 。 仰 懇 聖慈 , 將 諭 旨 中此 四 字恩 免 記 載 。 皇 父 傳旨 日 , 十餘 年來 , 實未 見 四 阿 哥有 喜 怒不 定 之 處 。 頃聯 降 旨時 , 偶 然諭 及 , 無 非益 加 勉勵 之 意 , 此 語 不必 記 載 。 「 一爾 等 可將 當 日 皇考 降 旨 及聯 懇 蒙 恩 諭 允 , 前 後 情 節 , 據實 添 載實 錄 中 。 . @ 撤鎮深曉 父皇批 評他 「 喜怒不定 」 的份 量 , 也 知道將 此語載 人實錄對 他 日後不利 , 特將 玄燁 原旨粉 飾布達 。 張 廷玉見此諭 , 心領神 會 。 查 《 清 聖祖實 錄 》 康 熙四十 七年十一 月戊子 條所 載 , 與撤鎮諭 旨相 同 。 值得 注意的是 , 《 清聖 祖實錄 》 、 《 清世宗 實錄 》 同 為 張 廷 玉監修 總 裁 ,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 年 , 《 清聖祖 實錄 》 修 了三百 卷 , 凡 七峽 ; 雍正帝 在位十三 年 , 《 清世 宗實錄 》 修 了一百五十九卷 , 凡四峽 。 兩部實錄一略一詳 , 頗見 張 廷玉 之 「 匠心 」 。

因撤鎮 有上述 諭 旨 , 張廷 玉修實錄 時剪裁 有術, 因而在 《 清聖祖 實錄》 中則 見不到 玄燁 對撤鎮為皇 子時的品評及 其如何奪嫡 的蛛絲馬 跡 。 雍正 九 年十 二月 , 《 清聖祖實錄》 修成 , 撤鎮十分欣 慰 , 加恩議 敘全體 纂修官 。 這個 典型 的事例說 明 , 張 廷玉頗能 揣摩皇上意圖 , 以討聖 上歡心 。 乾隆帝弘曆格外厭惡張 廷玉對上 察顏觀色 , 這是 君臣 有隙之開 端 。 (4 ) 勤勉持 重 , 緘默 不語 。 張廷玉 為官勤勉持重 , 這是他 能長期周旋於 君臣之 間的重要 原因之一 。 康熙末年 , 銼政不甚 肅清 。 張 廷玉授 吏部左侍 郎 , 「 屏除 請 託 , 杜絕 苞且 , 與堂 司各官動色相戒 」 。 「 肇下翁然稱 服 」 。 L 雍正 時期 , 他無 日不蒙召對 , 每有當莞一 得之 見 , 或 口奏 , 或具折 , 皆請皇上特頒諭旨 , 宣播於 外 , 「 從 來未留片稿於 私室 」 L 。 他從 不交結 官 吏 , 「 在政府無一 字 與督撫外吏 接 」 , 張 廷玉對 自己要 求較嚴格 , 凡 是有 自家子侄參 加科舉考 試 , 他 都 自覺地不 出任主考 官 , 採 取迥避 的作法 。 雍正十一 年 , 其長子若 靄廷試 卷子進 呈 。 撤鎮傳諭廷 玉 , 其子 取 中一 甲三名探 花 。 張 廷玉以天 下人 才眾多 , 三年大 比 , 莫不望鼎 甲 , 以 子不 佔寒士之先 , 再三懇 請將子 列為二 甲 。 撤鎮從 其請將 若 靄 改為二 甲一名 , 「 以表大臣 謙讓 之誠」 O 。 他嚴 守朝廷機 密 , 「 公 有所薦 舉 , 即 擺用 , 終 不使 其人知諸 所陳奏 , 雖家 人子 弟 不得以 聞語」 L 。 這都展 示 了張 廷玉作為 一名封建國家高級官僚所應有的 品格 與風範 。 張 廷玉 出身仕 宦之家 、 書香 門第 , 從小就受到較嚴格 的封建教育 。 其父張英教子甚嚴 , 時時以 「 知命之學 」 訓導子孫 。 張英久侍內廷 , 整 日伴君 , 養成謙謹慎容 , 勤懇 用 事 的 作 97 鳳 · 他為 了砒礪這 種性格 , 自己立下處 世養身的 「 四綱 」 和 「 座右蔑 」 . , 即 《 文端 集》 卷四 十六所 錄 : 「 立品 , 讀書 , 養 身 , 擇 友 」 。 「 戒 嬉戲 , 慎威儀 , 謹言語 , 溫 經 書 , 精舉業 , 學 楷書 , 謹起居 , 慎寒 暑 , 節用 度 , 謝酬應 , 省燕集 , 寡交遊 」 。 這對張 廷玉影 響 極 大 。 他經 常頌 習先 父庭訓 , 將 「 緘默 」 作 為立 身踐 行的準則 。 他常說 : lt, 乙乃 吾 身之 至 寶 也 。 一 念善 是 即置 之 安處 矣 , 一念 惡 是 即 置之 危地 矣 。 奈何 以吾 身之 至 寶 , 使 之 舍 安就 危乎 ? 」 「 一 語 而幹 天 地 之和 , 一 事而 折 生平 之 福 , 當 時 時 留心 體察 , 不 可於 細 微處 忽 之 。 」 「 《周 易》 日 : ` 吉人 之 辭寡 , 。 可 見 多言 之 人 即為 不 吉 , 不 吉貼 內 矣 。 趨吉避 兇 之 道 , 只在 矢 口 間 。 朱 予雲 , 禍 從 口 出 。 此 言與 《周 易》 相 表 裏 。

黃 山谷 日 : ` 萬 言 萬 當 , 不 如一 默 』 。 當 終身 誦 之 。 . L 這 些信條是張 廷玉立 身行 事的處世哲 學 , 使 他明哲保 身 , 近三十年榮極三朝 。 他的緘默 之風 , 使清初朝局 為之一變 。 但是 , 在封建 專制主 義的統治 下 , 在滿 漢矛盾與鬥爭中 , 象張 廷玉這 樣的斷輪 老手也免不 了遭受打擊的厄 運 。 從這一 角度講 , 張廷玉 不過是殘暴的君主專權制度 下的犧牲 品而已 。


張廷玉一生還是成功的,至於晚年的那檔子事情,實際上也談不上失敗,雖然有波折,但最終勉強還算是得以善終了,獲謚「文和」,配享太廟,成為了清朝二百餘年裡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單單這一點,即便是晚清時期號稱「挽狂瀾於既倒」的曾文正公也沒能獲得如此殊榮。

張廷玉,字衡臣,康熙年間的大學士張英次子。在清朝,像他父親這種級別的官員,兒子是有資格獲得「父蔭」,入仕為官的。但是,張廷玉兄弟幾人卻沒有走「父蔭」這條路,而是實打實通過科舉正道踏上了仕途。其長兄張廷贊是二甲第二名、賜進士出身,三弟張廷璐更是一甲第二名,賜進士及第(俗稱「榜眼」)。

康熙三十九年,張廷玉高中進士。經過翰林院「鍍金」之後,便留在了中央機關,從事「大祕」工作。由於文案功夫了得,張廷玉一步步從翰林院庶吉士幹到了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不可否認,這裡面有他父親的因素。但是,應當說他父親的因素並不是主要的,畢竟張廷剛踏上仕途,他父親便致仕(退休)了。在成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之後,終康熙一朝,張廷玉基本上就是在幾個部門的副職上倒來倒去,歷任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職。電視劇《雍正王朝》裏把張廷玉進入中樞權力核心提早了不少年,讓很多人覺得,張廷玉是清聖祖(康熙帝)手下的重臣,是清聖祖留給清世宗(雍正帝)的輔臣。其實不然,直到清聖祖去世,張廷玉僅僅只是一個副部級官員而已,離權力核心還很遙遠。張廷玉的真正發跡還是在清世宗即位之後。

由於張廷玉文案功夫了得、行政能力也非常出眾,且為人本分、不犯嫌,最重要是沒有涉足康熙末年的所謂「九子奪嫡」,加之其父張英與清世宗有師生之宜。雍正元年之後,張廷玉逐漸得到了清世宗的青睞與倚重。張廷玉也是任勞任怨、埋頭苦幹,「日侍內值,自朝至暮,不敢退,間有待至一二鼓」。雍正六年,張廷玉晉陞保和殿大學士。次年,張廷玉又進入新成立的軍機處,成為軍機大臣。自此,張廷玉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之一。張廷玉之所以能在被稱為「刻薄寡恩」的清世宗手下幹得風生水起、平步青雲,與他強悍的的文案功夫和行政能力有很大關係。更重要的是,張廷玉這個人不犯嫌、不來事兒,既能夠堅決地貫徹落實清世宗交代的任務,又能經常提出合乎清世宗心意且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因此,清世宗用起來十分得心應手,倚為股肱。即便是張廷玉後來與鄂爾泰之間的「黨爭」,雙方也一直保持克制,使之始終處於清世宗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

說到底,這纔是張廷玉能夠榮寵不衰的原因。既有出眾的能力,又不攬權、弄權,而且行為、處事都儘力配合清世宗,不與之發生衝突。身為「宰相」,卻甘為「大祕」,這並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同時,張廷玉出於有意或無意,和鄂爾泰之間事實上形成了「黨爭」之勢,此舉反倒是避免自身一家獨大而遭到清世宗的忌憚。此外,張廷玉清廉自守也是一個方面。當然,這並不是主要方面。實際上張廷玉所做的事情看似沒有太大技術含量、勤勉做事而已,實際上卻非常需要技術和心機的。這是在大用和大忌之間尋找平衡點,而張廷玉之所以能夠榮寵不衰,就是因為他找到了這個平衡點,而隆科多、年羹堯、戴鐸等人恰恰是反面教材。

到了乾隆年間,張廷玉之所以遭到清高宗(乾隆帝)的猜忌,多多少少也是因為這個天平的傾斜。首先是張廷玉身份的改變,從一手提拔的小弟變成了老爹留下的「爺叔」輩長老,清高宗這個新坐館用起來始終沒有他爹那麼順手了。其次,隨著鄂爾泰的去世,鄂黨勢衰,張廷玉顯得有些一家獨大了。雖然清高宗啟用了遏必隆的孫子訥親,但是,張廷玉畢竟位居中樞日久,關係盤根錯節,清高宗不搬掉張廷玉,想做到完全說一不二,有點難度。實際上張廷玉也的確沒以前那麼聽話了,動不動搬出祖訓及先帝如何如何。這兩個張廷玉賴以生存、發展的先決條件都沒了,他自然也就成為了清高宗清洗的對象。

好在張廷玉清廉自守一輩子,沒有什麼小辮子讓清高宗抓住。最後,清高宗只能借著一些小事發難,上綱上線整老張頭了。什麼先帝股肱之臣不思回報,卻想請辭。什麼獲得批准致仕後僅僅讓兒子來謝恩,竟然不親自謝恩云云。說到底,無非是些欲加之罪罷了。可清高宗卻硬是上綱上線,罷伯爵、取消配享太廟。最後,借著其他案子牽連把清世宗給張廷玉曆年的賞賜也一併給收回,搞得老張頭辛苦一輩子,最後孑然一身、告老還鄉,以白身終老。

不過話又說回來,難道這不會是張廷玉刻意為之嗎?在天平傾斜的情況下,張廷玉如果不自己找點兒小錯誤讓清高宗擼了自己,誰能保證他不會成為第二個隆科多、年羹堯呢?個人覺得,以張廷玉數十載的行事作風來看,似乎不太可能那麼不識大體。很可能張廷玉就是刻意為之,為的就是小杖受、大杖走,以自己給新老闆遞上把柄,換取小懲罰以保全自身及整個家族。

實際上,這一點從張廷玉去世之後清高宗的表現也能看出一二。張廷玉去世後,清高宗不僅給予了「文和」的謚號,而且還恢復了父親清世宗生前賜予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殊榮。說實話,這些對於一個獲罪返鄉的罪臣而言,完全是可以不給。但是,清高宗還是給了。起碼說明,二人之間多少還是有那麼點兒默契的,不是嗎?


張廷玉一生沒有失敗,只是新君乾隆猜疑多疑心的性格。在雍正朝,張廷玉任職年久,長期處機要之地,他始終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質。雍正是疑心的君王,性格猜忌的君王,但雍正獨獨相信張廷玉,從這點可以政明帝王對張廷玉人品信任之深。張廷玉雖然(最承寵眷),但他持身嚴謹,凡是別人饋送之禮,價值超過百金則嚴詞拒絕。康,雍,乾三帝曾先後賜給張廷玉白銀近萬兩,他卻大多數將這些銀兩或用於激勵士子發奮學習,或將其寄回家鄉購置公田以資助鄉裏的窮困者和災民。康熙三十七年,桐城發生水災,張廷玉在其父張英的支持下在家鄉設立粥場賑濟災民。還有:雍正十三年正月至乾隆二年六月間,張廷玉用雍正所賜白銀近五千兩在桐城東門外建石橋一座,大大方便了過往的商旅行人,從而得到鄉人的稱讚,此橋亦被人稱為(良弼橋)。張廷玉處處關心民眾生活,救濟貧民。而張廷玉自己的平日生活十分儉撲,無聲色之嗜。每日處理完公事歸家後便手持書典,青燈古卷,獨處一室細心閱讀。伴君如同伴虎,張廷玉長期在皇帝身邊服務,擔負的又是機要(即:機密)文字工作,他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而處處小心謹慎,從來不多說一句話。他牢牢記住(黃山谷)說的(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極其傾倒,表示(終身誦之。)小說多做,既是他的為官之道,亦是他的立身之術。最值得贊他的:有權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忠厚傳家久,謙慎繼世長,是中國傳家教子的經典名言,張廷玉不但自己身體力行,深明謙虛抑讓之道,也要求子女們以他為榜樣,筒撲重德,知足為誡。到了乾隆朝。古語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廷玉的政治地位大不如以前了。顯然,乾隆對前朝重臣也是有點戒心的。鄂爾泰與張廷玉同是雍正重臣,二人於雍正末年受顧命輔臣助弘曆(乾隆)登基。由於二人居高位日久,權力相若,一滿一漢,逐漸形成兩股勢力,互相爭奪權利。朝中文武諸大臣多(結黨)埋堆,互相攻訐,是以漢臣多依附張廷玉,滿臣則多依附鄂爾泰。皇上也擔心帝壬大權旁落,影響其(乾綱獨斷)的威嚴。每到這種時候就會惹來最高統治者的大掃蕩,殺其威風,滅其黨羽!以免日後為患了。因此,聰明的張廷玉已不斷地示意家人親屬,各以事由先後辭官回家,他自己也屢次上奏,要求退休回家。


張廷玉作為清代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這一成就恰好反映了他一生的榮辱。

成功:

1.辦事勤勉謹慎,為皇帝服務不遺餘力。

2.身為股肱大臣,卻情願做一輩子瑣瑣碎碎的文字工作;沒有建立大事業和大功業。

3.做人低調,緘默做官,廉潔自律,從來沒有受到貪瀆方面的指控。

失敗:

十分熱衷於功名,最終貪名受辱。雍正承諾他以後退休死後進太廟,但是為了這事,張廷玉不顧皇帝感受,不斷請願退休惹怒皇帝,差點取消這個名額。後來到乾隆時,死纏爛打,不顧臉皮,終於得償所願。真是為了這個所謂的名聲連累了一生。


還用說麼,第一個進太廟的漢臣


桐城派文人,無不懷揣「上不愧祖宗,下不祚子孫」的高尚信念。此亦滿清近三百年,奉為顯學之考據派的保命訣和護身符。桐城人氏張廷玉,集諂媚、馴從、迂腐、乖順於一身,適是康雍乾「文字獄」治下的忠君良臣。中國知識分子的懦弱悲哀在於此,中國文化的萎靡不振也在於此。張廷玉的為臣之道,分明還是為奴之道。成功在尚能善終,失敗則在庸碌無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