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统治中国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信汉人。这是少数民族政府独有的特点,元朝的时候比清朝还过分。

清政府虽大剌剌说什么满汉一家亲,但真到了关键位置上,那些皇帝们是万万不会让汉人当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东三省那么富,也只是满族的地方,汉人禁止出入。吏礼兵刑户工六部,满人当正部长,汉人当副部长。满人为主的八旗军和汉人为主的绿营军虽都是国家的正规部队,但八旗军的工资永远要比绿营军高。后来绿营逐渐取代八旗的主力军地位,但总督、巡抚、这些管事的大员也必须满族人当。直到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满族人实在扯淡的厉害,才不情不愿的让汉人走进领导中枢。

换言之,满清政府的军权长时间其实是由满族人掌握的。清政府对于汉人的态度,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信任过。他们之所以启用汉人,只是因为旗人不堪大用,国事艰难,迫于无奈。这里面包括曾国藩,也包括袁世凯。

自湘军勘定太平天国以后,兵力总规模高达五十万人。清政府论功行赏后,光提拔的军官便有十几万人,三品官职的一万人以上,提督、总兵这些高级将领,上千。各地区的军政长官,遍布湘军同僚。走到哪儿,都会想起那些年我们打过的长毛兵。

很明显,这时候的清朝军权已经到了汉人手里。所以,清政府开始警觉了,今天找点毛病,明天试著开几个人。每天有意无意地点曾国藩,湘军权力过大,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位置。曾国藩何许人也,于是便裁撤湘军,最后退居二线。1909年这个权柄显赫的大人物,位高功重,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瘟神,只有几人送行,人走茶凉的凄惨景象,让袁世凯铭记终身,静静地望著灰暗的天空,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悲愤交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发誓我一定还会回来的,一定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让那些阿谀的小人和政治仇敌付出血的代价。袁世凯在河南安阳,占地200亩的豪宅建成,袁世凯乔迁入府,可见大清己经不可救药了,己经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有谁能拯救大清日落西山的危局,为了让政敌放松警惕,袁世凯在安阳豪宅洹上村,游山玩水,赋诗作文的生活,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坐在弧舟上垂钓的照片,以洹上渔翁为标题让报社报道出去。还赋诗一首以表心迹,表示自己忧国忧民,还不是担忧自己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自己想当皇帝称王称霸。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候,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袁世凯表面装作不问世事,隐居乡野,其实却时时刻刻关注北京动向,在隐居洹上村两年多时间里,袁世凯与京城朝中官员和亲朋好友保持紧密联系,来往书信达750封,大清局努也在不断恶化,朝廷也不断传出袁世凯复出的传闻,在袁世凯精心编织大网中京城每处都能做到心知肚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武汉三镇落入革命党人手中,请出黎元洪宣布就任湖北军政府大元帅。满清贵族思维,表面上满汉一家,但在朝中重要中枢要职上,总是由满人牢牢掌控,汉人只能当副手打杂,奴才是自己人,臣子是外人,汉人连奴才的资格都没有的时候,大清的江山就象落日西阳,日薄西山。


1908年,慈禧光绪先后驾崩,两岁的溥仪继位,载沣晋号为监国摄政王,成为清廷的实际掌权者。而身为军机大臣的袁世凯还不知道,载沣已开始对他磨刀霍霍了。那么载沣为何要急于除掉袁世凯呢?

这其中除了想为哥哥光绪报仇以外,更重要的是上:杀袁世凯几乎成为皇族亲贵的一致意见。

自清末新政以来,从官制改革到预备立宪,汉人势力不断强大,特别是袁世凯年富力强,手握10万北洋精锐之师,党羽遍布朝野内外 ,岂不能让这些皇族忧心忡忡!慈禧死后,已经无人可以牵制他了,如不对袁世凯做出迅速处理,势必养虎为患。无论是肃亲王善耆,还是镇国公载泽与恭亲王溥伟,都异口同声说杀掉袁世凯,永绝后患 。载沣也感觉到:即使没有光绪往日仇恨,以袁世凯如日中天的势头,自己早晚必至大权旁落,徒有虚名。

当然,载沣也不敢轻易杀掉袁世凯,必须争取朝中大臣的支持。于是,载沣与隆裕太后请来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密商此事。奕劻早就被袁世凯拉拢下水,对杀袁世凯的事不置可否。就连一向与袁世凯水火不容的张之洞,一听这话,跪在地上练练磕头:「国有大敌,不宜诛戮旧臣。」

载沣一看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便有密电征求北洋某些统制的意见,得到的回答是:想杀袁世凯他们不反对,但先请解除他们的职务,以免兵士有变,致辜天恩。不仅军队将领不同意杀袁世凯,就连洋人也出来为袁世凯说好话。

载沣意识到贸然杀掉袁世凯,恐怕会后患无穷。好,你们不让杀袁世凯可以,我不用他总行了吧!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皇权体制下,载沣一句「袁世凯有足疾」就将袁世凯罢官免职,打发回河南老家养病去了,而那些位高权重、支持袁世凯者也只能无可奈何。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载沣调北洋军去镇压,可北洋军对他的调令根本不感冒,于是,载沣派自己人去指挥北洋军,根本指挥不动。无奈只得再次请袁世凯出山,一个电报打过去,任命袁世凯为湖光总督,去镇压武昌起义。袁世凯回电:脚疼,去不成。载沣心里明白,这是嫌官小,那就再升一级,任命为钦差大臣,总督江南四首军务。袁世凯又回电:还是脚疼去不成。眼看革命的烽火愈演愈烈,袁世凯再不出山,大清就要完蛋了。载沣不得已和袁世凯直接摊牌:你说要多大的官,你才肯出山?袁世凯回电四个字:总理大臣。载沣一看,说为了大清的江山,我把一切权力都交给袁世凯,自己回家抱孩子算了。就这样,袁世凯夺得了清朝的实际统治大权。

载沣没能杀掉袁世凯,对清朝的皇室来说是一种幸运。纵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莫不是伴著血雨腥风的大屠杀。如果没有袁世凯,就没有溥仪退位之说。革命的力量势必会席卷北京城,那对爱新觉罗家族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谢谢悟空邀请,清廷内部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当然对袁世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可以说满清贵族内部还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们不满袁世凯大权独揽,结党营私,这些清廷权贵大臣又没有能力救国家于危局,光绪要袁世凯带兵包围颐和园,不准慈禧干预朝政,当然袁世凯可不是傻蛋,因为慈禧的势力非常强大,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火速回京,将光绪困禁在中南海涵元阁瀛台,发动戊戌政变,载沣成为摄政王后,立即解除袁世凯所有职务,载沣对袁世凯告密行为非常反感,当时载沣要杀袁世凯,京城己经满城风雨都在谣传载沣要杀袁世凯,但袁世凯敏锐嗅到朝中为争权夺利,暗藏杀机,不得不主动请辞身兼职务,并将北洋四镇兵权交回陆军部,载沣的幕僚劝说载沣,杀袁世凯何人可安天下?载沣只好放弃杀袁世凯的念头,从以后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来看,朝中大臣给袁世凯的评价的确恰如其分,1909年这个权柄显赫的大人物,位高功重,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瘟神,只有几人送行,人走茶凉的凄惨景象,让袁世凯铭记终身,静静地望著灰暗的天空,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悲愤交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发誓我一定还会回来的,一定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让那些阿谀的小人和政治仇敌付出血的代价。袁世凯在河南安阳,占地200亩的豪宅建成,袁世凯乔迁入府,可见大清己经不可救药了,己经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有谁能拯救大清日落西山的危局,为了让政敌放松警惕,袁世凯在安阳豪宅洹上村,游山玩水,赋诗作文的生活,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坐在弧舟上垂钓的照片,以洹上渔翁为标题让报社报道出去。还赋诗一首以表心迹,表示自己忧国忧民,还不是担忧自己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自己想当皇帝称王称霸。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候,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袁世凯表面装作不问世事,隐居乡野,其实却时时刻刻关注北京动向,在隐居洹上村两年多时间里,袁世凯与京城朝中官员和亲朋好友保持紧密联系,来往书信达750封,大清局努也在不断恶化,朝廷也不断传出袁世凯复出的传闻,在袁世凯精心编织大网中京城每处都能做到心知肚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武汉三镇落入革命党人手中,请出黎元洪宣布就任湖北军政府大元帅。满清贵族思维,表面上满汉一家,但在朝中重要中枢要职上,总是由满人牢牢掌控,汉人只能当副手打杂,奴才是自己人,臣子是外人,汉人连奴才的资格都没有的时候,大清的江山就象落日西阳,日薄西山。


有那个意思,但不是主要。假如载沣只因为家仇杀袁世凯,袁世凯早死了。

满清统治中国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信汉人。这是少数民族政府独有的特点,元朝的时候比清朝还过分。

清政府虽大剌剌说什么满汉一家亲,但真到了关键位置上,那些皇帝们是万万不会让汉人当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东三省那么富,也只是满族的地方,汉人禁止出入。吏礼兵刑户工六部,满人当正部长,汉人当副部长。满人为主的八旗军和汉人为主的绿营军虽都是国家的正规部队,但八旗军的工资永远要比绿营军高。后来绿营逐渐取代八旗的主力军地位,但总督、巡抚、这些管事的大员也必须满族人当。直到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满族人实在扯淡的厉害,才不情不愿的让汉人走进领导中枢。

换言之,满清政府的军权长时间其实是由满族人掌握的。清政府对于汉人的态度,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信任过。他们之所以启用汉人,只是因为旗人不堪大用,国事艰难,迫于无奈。这里面包括曾国藩,也包括袁世凯。

自湘军勘定太平天国以后,兵力总规模高达五十万人。清政府论功行赏后,光提拔的军官便有十几万人,三品官职的一万人以上,提督、总兵这些高级将领,上千。各地区的军政长官,遍布湘军同僚。走到哪儿,都会想起那些年我们打过的长毛兵。

很明显,这时候的清朝军权已经到了汉人手里。所以,清政府开始警觉了,今天找点毛病,明天试著开几个人。每天有意无意地点曾国藩,湘军权力过大,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位置。曾国藩何许人也,于是便裁撤湘军,最后退居二线。

袁世凯境遇跟曾国藩差不多,光绪末年,袁世凯身兼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旗下党羽遍布各个北洋新军的军政部门。完全属于军政大事一把手的实权派人物。

这样的袁世凯完全是曾国藩第二呀,于是,慈禧在自己弥留之际便免去了袁世凯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实权职位,给了一个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的虚衔。到了宣统继位,载沣摄政时,老袁又因为早年间因为戊戌变法给慈禧打小报告摆了光绪一道的原因,本来打算痛下杀手,之后由于庆亲王、张之洞说袁世凯位高权重,害怕引起军队哗变的建议。载沣才把袁世凯罢黜回家。

所以,由上可知。载沣实际上代表的除了他哥光绪,还代表整个满清贵族的利益。袁世凯不论杀还是罢,都不是载沣一个人可以做主的。同样,袁世凯能招来载沣的仇视,也不只是家仇,清政府贵族的利益也占有很大原因。在袁世凯走进清政府统治阶层的一刻起,他汉人的身份便预示著他不会有一个光彩的结果。


清朝未年,朝政、国家一团糟,己经无法挽救了!而清朝最后的稳定器慈禧太后和公认的名义上的皇帝(光绪)先后死去后,加上李鸿章、张之洞、荣禄等老臣的凋零,朝内己经失去平衡了,再也无法由满清贵胄们一手遮天了!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的力量开始显现出来了,与新晋位的掌权人摄政王载沣的矛盾与冲突也就难以避免了!况且载沣也确实对袁世凯当年出卖光绪皇帝的事,多有不满。为了尽快掌握实权,也为了充实满清贵胄的实力。无论于公于私载沣都要拿下袁世凯,并削平袁的势力和影响。

所以,说载沣试图杀袁是为光绪报仇的说法有些偏颇了。

不过载沣虽居摄政王的高位,但他的政治经验还是太嫩了点。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都无法与其所居的高位相配!在洞悉政治风云变幻走向与政策正确决断方面也是严重的能力不足!按实际能力来说,其实他并不具备掌控清未复杂的政治走向能力!所以绝不是摄政的最佳人选。只是时代的错误才将能力不足的他推上了高位!

载沣想对付袁世凯不假,但是他却太小看袁世凯的能量了!在袁世凯内掌北洋军实权,外有洋人支持并且心腹党羽遍布朝野的情况下,想杀他谈何容易?!最后载沣也只能找个"袁世凯有足疾"的荒唐借囗,将他开缺罢官了事。但是此举却令袁世凯对清廷彻底失望。他那点原本就不坚定的忠心也随之一扫而空。剩下的只有坐观风云变化,静待投机了!

最终辛亥革命暴发,清廷无力镇压。只能请出袁世凯掌权应对。而此后袁世凯是怎样选择的就众所周知了!


光绪帝有遗诏必杀袁世凯,只因袁世凯于维新变法之时,向慈禧告密,致使变法失败。

朝廷注重金编练新式陆海军北洋六镇皆由袁世凯统帅,冯国璋,段祺瑞,徐世昌等将领皆是其心腹,整个北洋新军,对袁世凯唯马是瞻。

隆裕太后下诏任命其为胡广总督前往剿灭革命党。湖广总督为当朝一品,袁世凯却嫌官小,要求封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足见其狼子野心。朝廷无奈只得照做,袁世凯这才心满意足。不料最后袁世凯却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密谋,实行逼宫走向共和,推翻清政府。

鉴于以上种种摄政王载沣有什么理由不想将袁世凯挫骨扬灰。可惜当他有这种想法的时候,袁世凯已经尾大不掉,想要除掉,为时已晚。


真象是因为袁世凯是清朝最后一根稻草了

孙中山在南方健政府后 大清唯一指望就是君主立宪而不是被赶下台 这是袁对大清同意的 说和南方谈 当时为了这个事 傅仪他妈拿出了宫里面最后一点黄金三万两

结果袁世凯又放风 要改主意了 革命党不同意

大清最后的权贵们都绝望了 不止载沣 是整个满族人都恨死袁世凯了 都想杀死他 道是对革命党人没那么恨了


从心里学的角度,一个人恐惧到了极点就是愤怒,载沣和袁世凯的瓜葛不仅仅从哥哥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开始,首先袁世凯并不是科举出身,这和传统意义上

的入阁拜相之路有很大不同,不光载沣,体制内的很多官员对他是看不上的,而后除了一次次自身努力的结果,和李鸿章,荣禄,包括巨贪庆亲王的一路扶持分不开,所谓打狗看主人,载沣和以上几人的矛盾也体现在了袁世凯身上,最关键的是后期,清室感受到了袁世凯实力的强大和政治强人的压力,所以在慈禧去世后,载沣成立了皇族内阁,基本排斥掉了汉族大臣的领导权,而袁世凯就是汉族大臣的标杆!


公元1908年大清连丧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光绪的弟弟醇亲王载沣被立为监国摄政王来挽救此时已在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对于载沣来说掌握了绝对权利并不是他的所愿,载沣受父亲老醇王影响,性格温和谦逊,喜好读书,不喜欢涉足政治,但生在帝王之家,往往做事身不由己,在他八岁时父亲突然病亡,他继承了爵位,从此便卷入了政治漩涡。

1901年八国联军打败了对十一国宣战的大清,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约定大清必须派遣亲王赴德国谢罪,以赔偿德国公使克林德之死,年仅十八岁的载沣是最佳人选,他也是大清宗室中第一个走出国门之人,但是到了欧洲后德皇提出要醇亲王行三鞠躬礼,随从人员行叩拜大礼,以示谢罪,此时的载沣表现出了使臣的骨气,他称病不在前行,表示宁蹈西海而死,也绝不向德皇跪拜,并向德国发去电报表示抗议,双方几经协商德皇表示可以免去大清使团的叩拜大礼,都改为鞠躬,他这才带领使团前往,

在德国载沣表现颇佳,年纪轻轻就有礼有节,出色的完成了出使任务,回来后的载沣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先是下旨赐婚,将直隶总督荣禄之女指婚给载沣,大婚极其隆重,规模远超亲王规格,这让有些明白事的大臣已经懂了些太后的心思,慈禧太后在立嗣之时,曾有大臣劝谏立溥仪不如直接让载沣继位,但慈禧太后以兄弟三人相继为帝,史无前例为由拒绝了这个提议,让载沣担任摄政王。

皇帝与太后的离去把不愿涉足政治的载沣推到了前台,做为监国摄政王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袁,后世野史都盛传光绪皇帝临死之前召见载沣,给他写下「杀袁」二字的遗旨,但这只是讹传,光绪死时身边连太监都没有一个,他想见载沣更是比登天还难,载沣想杀袁世凯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夺权,

从太后西安回鸾后袁世凯就风光无限,北洋军队为他马首是瞻,随后预备立宪,管制改革样样都是老袁主持,1906年袁世凯身兼数职,政务大臣,督办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督办邮政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天津至镇江铁路大臣,练兵大臣,从军政商交通全被其掌控,他还重金收买总理大臣奕劻,朝廷上下盘根错节,以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慈禧太后在世时也意识到袁世凯的权力过大,开始对其抑制,收回了北洋四镇的兵权,又将其调入军机处,但这些举措都收效甚微,所有要害部门还都在袁世凯控制之下,

摄政王载沣执政后不除掉袁世凯就难以真正的掌握权力,他召集奕劻张之洞商议,奕劻这些年早已经被袁世凯的银子喂饱了,当然不会同意,张之洞则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劝摄政王不可在新君登基后立即诛杀重臣,其他军机大臣那桐,世续知道后也都反对,这几个人还请来了英国公使朱尔典出面,力保袁世凯,载沣只好退而求其次以足疾为由将其开缺回籍,

但是载沣在朝廷内部没有自己的派系和人马,他所能倚重的只有自己身边的兄弟和几位亲贵,他任命自己为大清帝国海陆军大元帅,京城警务也收为己有,任命二弟载洵为海军大臣,将大清仅存的四艘巡洋舰和一些炮舰都交给其掌管,任命三弟载涛为军咨大臣,掌管陆军的调动,军官的任免,军事学校的任命,情报的分析等事务,这兄弟三人执掌了军权,其他职务也都由满清权贵占据,这让地方督抚大为不满,主张君主立宪的立宪派也是对清廷失望备至,而革命党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理由更加充分了,这种重满抑汉的政策也为1911年的大清崩溃埋下了伏笔。


我认为不是,我认为是。,怕袁世凯位高权重,对皇家不利,可是他也没有杀袁世凯,历史证明他的担心也是对的,因为袁世凯取代了大清朝的皇帝可是袁世凯的下场也比较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